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磷环境下种间关系对羊草和冷蒿生物量及氮磷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李瑾 侯向阳 +6 位作者 马文静 李西良 丁勇 武自念 郭丰辉 李怡 赵劲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4,共8页
为研究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磷环境下的种间关系以及对磷素适应策略的变化,采用室内沙培模拟试验,在不同磷处理(P1=2.5mg/kg、P2=25mg/kg)下设置羊草单种、冷蒿单种和两者混种的种植方式,测定了不同... 为研究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冷蒿(Artemisia frigida)在不同磷环境下的种间关系以及对磷素适应策略的变化,采用室内沙培模拟试验,在不同磷处理(P1=2.5mg/kg、P2=25mg/kg)下设置羊草单种、冷蒿单种和两者混种的种植方式,测定了不同处理下羊草和冷蒿的生物量、氮磷含量和氮磷吸收及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低磷环境下,混种处理中羊草的生物量增加了61.23%,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46.00%和24.29%,冷蒿的生物量增加了95.77%,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71.00%和115.87%。表现为羊草和冷蒿混种后出现正相互作用,且对冷蒿的正向影响更大。低磷环境下冷蒿可能有较强的生存能力,通过调整策略积极地适应胁迫环境,最终成为草地退化群落的优势物种;(2)高磷环境下,混种处理中羊草的生物量提高了46.59%,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30.71%和12.53%,冷蒿的生物量下降了29.27%,其氮、磷吸收效率分别下降了29.80%和12.09%。两植物的相互关系表现为负相互作用,羊草较冷蒿能更有效获取并同化资源,竞争能力相对较强,可能是成为典型草原优势物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冷蒿 种间关系 磷素 氮磷吸收利用效率
下载PDF
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不同群落物种间关系的数量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柳剑丽 王宗礼 +1 位作者 李平 高娃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79,共6页
以典型草原刈割与放牧利用下的4个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物种间关联性、物种生态位及生态位重叠,研究不同利用方式、不同群落中物种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羊草单优群落总体关联性表现出近似无关联,群落稳定,各物种总体上呈分... 以典型草原刈割与放牧利用下的4个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物种间关联性、物种生态位及生态位重叠,研究不同利用方式、不同群落中物种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表明:羊草单优群落总体关联性表现出近似无关联,群落稳定,各物种总体上呈分散独立关系,处于演替过渡状态的群落总体关联性为负关联。相同物种对在不同群落中关联性质、关联程度不同。羊草与冷蒿具有较大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宽度大的种间生态位重叠较高,相同物种对生态位重叠在不同群落中而异。处于演替过渡状态的群落生态位重叠高于结构稳定的羊草单优种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种间关系 关联性 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间关系及生态位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学锋 冯雯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59,共9页
【目的】分析雷州半岛近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群的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及其生态位,量化研究环境因子对桡足类的分布影响。【方法】根据2016-2017年在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开展的季节性海洋生态监测,利用优势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种... 【目的】分析雷州半岛近岸海域浮游桡足类群的种类组成、种间关系及其生态位,量化研究环境因子对桡足类的分布影响。【方法】根据2016-2017年在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开展的季节性海洋生态监测,利用优势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种间联结性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浮游桡足类优势种的生态位及其栖息分布的生态因子。【结果和结论】浮游桡足类优势种共12种,春、夏、秋、冬四季依次为6、4、5和6种,均出现小范围密集区;生态位宽度值介于0.08~0.47,以窄生态位种类为主,且均存在中生态位种类,广生态位物种不明显;种间联结关系仅显示秋季优势种呈显著正关联,各季节正关联的物种对数量范围为7~15对,负关联有0~12对;RDA结果显示,水深和透明度主要影响桡足类优势种的栖息分布(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桡足类 优势种 生态位 种间关系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和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37
4
作者 霍红 冯起 +3 位作者 苏永红 司建华 席海洋 鱼腾飞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27-1033,共7页
根据61个天然植物群落样地的野外调查资料,采用生态位测度、方差比率法和基于2×2列联表的χ2检验、Ochiai关联指数、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对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主要物种进行了生态位和种间关联分析。结... 根据61个天然植物群落样地的野外调查资料,采用生态位测度、方差比率法和基于2×2列联表的χ2检验、Ochiai关联指数、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方法,对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主要物种进行了生态位和种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苦豆子(Sophoraalopecuroide)生态位宽度值大,分别为该区的泛化种和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的优势种;(2)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物种的总体联结性为不显著的正联结,大多数种对间呈中性联结(χ2<3.841,p>0.05),物种趋向于独立分布。(3)种间联结系数(Ochiai指数)与生态位重叠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而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并无直接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荒漠植物群落 种间关系 生态位测度 额济纳绿洲
原文传递
亚热带山地森林珍稀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动态 被引量:18
5
作者 沈泽昊 金义兴 +2 位作者 赵子恩 吴金清 黄汉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800-807,共8页
为探讨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珍稀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特征 ,调查了长江三峡大老岭地区 6类珍稀树种占优势的森林群落 ,分析它们植物区系与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及其空间格局、珍稀树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 :1这些珍... 为探讨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珍稀植物群落的性质和特征 ,调查了长江三峡大老岭地区 6类珍稀树种占优势的森林群落 ,分析它们植物区系与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及其空间格局、珍稀树种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 :1这些珍稀植物群落的区系构成中 ,东亚、东亚 -北美和中国特有成份的比例更高 ;2群落内物种非常丰富 ,乔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尤高 ;3各珍稀植物群落的生活型谱相似 ,却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退化次生的混交林不同 ;4种间关系分析反映了 3个相对集中的种组 ,DCCA排序表明它们分布格局的主要分异因子是海拔、坡位和坡度。5除穗花杉外 ,其它 5种在群落中占据优势的珍稀树种均为阳性种。这些珍稀植物群落及荟萃其中的古老特有植物代表了我国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特有的一类生物多样性组分 ,它们的存在反映了一种区域特有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稀植物群落 种间关系 演替动态 森林
下载PDF
风沙侵袭影响下绿洲边缘植物群落点格局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帆 王雪芹 +2 位作者 杨东亮 韩章勇 郑新倩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63-769,共7页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运用Ripley’s K(t)函数点格局分析,研究风沙侵袭影响下植物群落结构和点分布格局的变化。风沙侵袭对植物组成种类无影响,均由骆驼刺、柽柳和花花柴组成,但自内侧向外围随着风沙侵袭强度加大,植...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运用Ripley’s K(t)函数点格局分析,研究风沙侵袭影响下植物群落结构和点分布格局的变化。风沙侵袭对植物组成种类无影响,均由骆驼刺、柽柳和花花柴组成,但自内侧向外围随着风沙侵袭强度加大,植株密度和盖度会明显降低,组成比例上从以骆驼刺为主向各种群均匀发展,并且骆驼刺的树冠面积随之显著增加,柽柳和花花柴的树冠面积显著减小。种群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3个种群在30 m的空间尺度上均以聚集分布为主,随风沙掩埋强度增加,3个种群分布类型从聚集变为随机,且聚集分布的尺度范围及聚集峰值所在尺度逐渐减小。研究区内各种群间以负关联为主,随风沙侵袭强度加大,各种群间的负关联程度及尺度范围均呈减弱趋势,最终变为不关联或部分尺度上较弱负关联。风沙掩埋的直接干扰和植物适应性及种间关联关系是种群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强烈的风沙掩埋抑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促使群落退化,所以绿洲边缘的流沙深入区是过渡带建设及保护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点格局 风沙掩埋 种间关系 策勒绿洲 塔克拉玛干沙漠
原文传递
秦岭山区几种典型森林的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其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被引量:13
7
作者 崔芳芳 刘增文 +2 位作者 付刚 段而军 高文俊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9-134,共6页
通过对秦岭山区陕西周至县厚畛子镇安沟流域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锐齿栎、楸树、油松和日本落叶松4种典型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定位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当地森林的土壤微生物从数量上主要以细菌为主,约为微生物总量的87.86%~97.65%,其次... 通过对秦岭山区陕西周至县厚畛子镇安沟流域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的锐齿栎、楸树、油松和日本落叶松4种典型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定位试验监测,结果表明,当地森林的土壤微生物从数量上主要以细菌为主,约为微生物总量的87.86%~97.65%,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最少。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明显,夏季高出冬季74.43%~354.05%。纯林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关系为:阔叶林纯林〉针叶林与阔叶林1∶3比例混交〉针叶林与阔叶林1∶1比例混交〉针叶林纯林。外源性C、N混合干扰使微生物数量比对照区增加了35.30%~945.88%。枯落叶客置使针叶林纯林的微生物数量增加了25.59%~73.87%,阔叶林减少了29.95%~68.12%。因此采用外源性C、N干扰,客土混合及枯落叶客置的定位模拟试验,进一步探讨不同树种的种间关系,为指导当地人工纯林的管理和更新改造提供理论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人为干扰 混交林 种间关系
下载PDF
种间竞争对甘草柠条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志蓉 王文全 翟明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共6页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混栽比例条件下甘草和柠条的生物量积累、分配模式及种间竞争动态。结果表明:混栽后甘草和柠条播种苗的平均单株生物量较纯栽都有所降低,柠条受种间影响的程度较甘草大。混栽甘草的根部和单株生物量较纯栽分别减...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混栽比例条件下甘草和柠条的生物量积累、分配模式及种间竞争动态。结果表明:混栽后甘草和柠条播种苗的平均单株生物量较纯栽都有所降低,柠条受种间影响的程度较甘草大。混栽甘草的根部和单株生物量较纯栽分别减少了18·12%和14·52%,地下部分受到的影响较地上部分大;混栽柠条的根部和单株生物量较纯栽分别减少了36·51%和44·74%,地上部分受到的影响较地下部分大。甘草根、茎、叶和单株生物量混栽与纯栽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柠条根、茎、叶和单株生物量混栽与纯栽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总的来说,混栽条件下甘草和柠条的相对总生物量(RYT)随着生长时间延长和密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低密度混栽时,甘草和柠条表现出一定的互惠关系;高密度混栽时,二者共用资源受限,表现出相互拮抗的关系,且随着生长时间延长而加强。混栽比例不同,甘草和柠条的种间竞争率(CR)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柠条占有较大比例的处理(甘草20%;柠条80%)中,甘草的竞争力较小;在甘草占有较大比例(甘草80%;柠条20%)和两者比例相等的处理(甘草50%;柠条50%)中,甘草的竞争力均大于柠条。苗期甘草在混栽群体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柠条 种间关系 竞争力 生物量
下载PDF
福建山区玉米与花生不同间作比例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态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罗晓棉 林文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8-344,共7页
"八山一水一分田"准确指出福建耕地稀缺状况。占总耕地面积达45%的山区低产田和有限的灌溉条件严重制约着全省作物产量,对低产田的高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本试验选取玉米∥花生的间作方式,设置3∶6、3∶8、3∶10、3∶12等4种... "八山一水一分田"准确指出福建耕地稀缺状况。占总耕地面积达45%的山区低产田和有限的灌溉条件严重制约着全省作物产量,对低产田的高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本试验选取玉米∥花生的间作方式,设置3∶6、3∶8、3∶10、3∶12等4种间作比例,在福建莆田大洋乡试验基地,借助生物的生态位关系及其原理,开展不同间作比例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研究,探讨间作增产的机制,以期为福建红壤山区农业作物安排提供借鉴。试验结果表明:(1)相比单作,玉米与花生在适合比例下是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间作效益;(2)3∶8间作比例因具有最良好的种间竞争关系,表现出最大的竞争正效应和最高的资源利用率,因而其系统生产力最大,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种间关系 间作效益
下载PDF
几种高山牧草间的联结性在融雪梯度上的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文年 张轩波 +1 位作者 卿东红 吴彦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65,共5页
以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天然高山雪床为样点,根据融雪梯度,设置早融、中间和晚融3个融雪部位,并对各个部位几种优势牧草种群间的联结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几种优势牧草的总体关联性在早融部位表现为正联结,中间部位表现为无联结,而晚融... 以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天然高山雪床为样点,根据融雪梯度,设置早融、中间和晚融3个融雪部位,并对各个部位几种优势牧草种群间的联结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几种优势牧草的总体关联性在早融部位表现为正联结,中间部位表现为无联结,而晚融部位则表现为负联结。各种对间的联结性以早融部位正联结占多数,中间部位正负几乎各占50%,晚融部位负联结占多数。在早融部位以黑褐穗苔草和圆穗蓼间的联结性强度最强,中间部位以黑褐穗苔草和川西小黄菊间的联结性最强,晚融部位以川西小黄菊和圆穗蓼的联结性最强。说明,融雪时间对高山草地物种间联结性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牧草 融雪梯度 种间关系 冻融交替 青藏高原东部
下载PDF
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同属种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晨 姚雪莹 +1 位作者 陈志祥 王奇志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7-445,共9页
红花变豆菜(Sanicula rubriflora F.Schmidt)是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全株干燥后与其他药用同属植物易混淆,种间关系存在争议,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注释,首次报道红花变... 红花变豆菜(Sanicula rubriflora F.Schmidt)是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全株干燥后与其他药用同属植物易混淆,种间关系存在争议,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注释,首次报道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特点,利用叶绿体基因组数据,提供种间分类新证据,并且分析相关类群的进化关系。S.rubriflora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长度为155721 bp,其中包括一个85981bp的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LSC)和一个17060 bp的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copy region,SSC),它们被两个26340 bp的反向重复区(inverted repeat sequence,IRs)隔开。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GC含量为38.20%,包含129个基因,其中8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红花变豆菜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中编码基因共有51907个密码子,最多编码5095个亮氨酸,最少编码689个色氨酸,简单重复序列分析共发现32个位点,大多数是单碱基重复的A/T类型。叶绿体基因组聚类结果支持天胡荽亚科(Hydrocotyloideae)是伞形科(Umbelliferae)内比较原始的类群;变豆菜亚科(Saniculoideae)和芹亚科(Apioideae)为姊妹类群,是伞形科较进化的类群;变豆菜属植物是一个相对自然的类群;红花变豆菜与黄花变豆菜(S.flavovirens)为近缘姊妹种,但是两者形态和地理分布差异较大。该研究结果为变豆菜属属下种间鉴定及其种间演化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变豆菜 叶绿体基因组 种间关系
下载PDF
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属鱼类种间食物关系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雷 危起伟 +2 位作者 郭威 蔺丹清 吴金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77-1882,共6页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2年4—5月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铜鱼和圆口铜鱼种间食物关系,包括饵料相似性指数、重叠系数及2种鱼的摄食器官形态差异对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2012年4—5月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铜鱼和圆口铜鱼种间食物关系,包括饵料相似性指数、重叠系数及2种鱼的摄食器官形态差异对食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鱼的δ13C和δ15N变化范围分别为-21.15‰^-20.31‰和9.67‰~10.21‰,为偏动物性的杂食性鱼类;圆口铜鱼的δ13C和δ15N分别为-23.30‰^-21.18‰和7.40‰~9.21‰,相对铜鱼为偏植物性的杂食性鱼类,铜鱼和圆口铜鱼均与传统肠含物分析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2)两种鱼的食物相似性指数和食物重叠系数分别为78.7%和55.6%;3)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铜鱼和圆口铜鱼摄食器官形态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和圆口铜鱼种间竞争不激烈,作为向家坝蓄水前最后一次对长江宜宾江段铜鱼和圆口铜鱼食性及种间食物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向家坝蓄水对宜宾江段鱼类营养结构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铜鱼属 种间食物关系 宜宾江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