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 Study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Its Influence 被引量:34
1
作者 纪立人 孙淑清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14,16-23,共21页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sian winter (NE) monsoon and its influence is studied using the long-term integration of Max-Plank Institute ECHAM3(T42 L19) model. The simulation well reproduc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sian winter (NE) monsoon and its influence is studied using the long-term integration of Max-Plank Institute ECHAM3(T42 L19) model. The simulation well reproduce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climatological mean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shows pronounced difference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etween strong and weak winter monsoon and for the consecutive seasons to follow. Most striking is the appearance and persistence of an anomalous cyclonic flow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enhanced Walker circulation for strong winter monsoon in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ation. The contrast in summer rainfall patterns of both East China and India can also be discerned in the simulation. Comparison of three sets of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SST shows that the forcing from the anomalies of global SST makes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siao winter monsoon and, in particular, to the interseasonal persistence of the salient features of circulation. The SSTA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of its own in modulating the Walker circulation and the extratropical flow patterns. The apparent effect of strong NE monsoon is to enhance the convection over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his effect, on the one hand, leads to a strengthening of SE trades to the east and extra westerly flow to the west, thus favorable to maintaining a specific pattern of SSTA. On the other hand, the thermal forcing associated with the SSTA acts to strengthen the extratropical flow pattern which is, in turn, conducive to stronger monsoon activity. The result seems to suggest a certain self-sustained regime in the air-sea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related interactions, namely the air-sea and tropical-extratropical interactions with intermittent outburst of NE cold surge as linkage. There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the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the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in the following summer. Links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ilities are mainly thro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monso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terseasonal connection SST anomaly
下载PDF
EXPERIMENTS OF SHORT-TERM CLIMATE PREDICTION BY THE OSU/NCC GCM FOR SUMMER SEASON IN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高学杰 赵宗慈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SCIE 2000年第3期280-292,共13页
By using of an ensemble method,the tests of rainfall for the predictions of the seasonal, interseasonal and annual scales in China during 1982—1995 have been made by the atmospheric GCM/mixed layer ocean and ice mode... By using of an ensemble method,the tests of rainfall for the predictions of the seasonal, interseasonal and annual scales in China during 1982—1995 have been made by the atmospheric GCM/mixed layer ocean and ice model(OSU/NCC).Contrasts between forecasts by the OSU/ NCC and the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model has a certain ability in the prediction of precipitation for summer over China in all of the three different time scales.And it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seasonal prediction is the best among the forecasts of three scales.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prediction is especially acceptable in certai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SONAL interseasonal and annual predictions precipitation China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GCM)
原文传递
ABRUPT CHANGE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TION DURING LAT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3
作者 舒廷飞 罗会邦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3年第1期31-40,共10页
The 5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 data used in this paper are from NCEP/NCAR data set for the period from 1979 to 1996 (from March to July). Using pentad average, we define the intensity, westernmost ridge point and mea... The 5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 data used in this paper are from NCEP/NCAR data set for the period from 1979 to 1996 (from March to July). Using pentad average, we define the intensity, westernmost ridge point and mean latitud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ridge. Then the wavelet transform and EOF analysis are performe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mainly exist three interseasonal abrupt change processes,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onset tim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SCSSM),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the Mei-yu respectively.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lat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presents quasi-4-year and 8-year peri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terseasonal mutation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全球大气环流变化 I.强弱冬季风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7
4
作者 陈隽 孙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利用ECMWF资料挑选出一个强冬季风年(1986年)和一个弱冬季风年(1980年),通过个例分析对各种气象要素场及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在强弱冬季风年的差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是全球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组... 利用ECMWF资料挑选出一个强冬季风年(1986年)和一个弱冬季风年(1980年),通过个例分析对各种气象要素场及中高纬度大尺度环流在强弱冬季风年的差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是全球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冬季风异常关联着全球环流的异常;这种异常不仅在中高纬度环流中表现出来,而且在热带地区大尺度流场上也尤为显著。强弱冬季风所对应的长波槽脊分布、低纬对流特征、三维流场结构都是截然不同的。冬季风异常不但造成了同期环流形势的差异,而且对后期环流和天气状况也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风 全球 大气环流 持续异常 隔季相关 季风
下载PDF
晚春初夏西太平洋副高突变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舒廷飞 罗会邦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7-26,共10页
利用NCEP / NCAR数据集中1979~1996年3~7月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经过候平均整理后, 自己定义副高强度、西脊点和脊线,然后对它们进行各种距平处理、小波变换和EOF分析,发现3~7月内副高季节内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次突变过程,在时间上... 利用NCEP / NCAR数据集中1979~1996年3~7月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经过候平均整理后, 自己定义副高强度、西脊点和脊线,然后对它们进行各种距平处理、小波变换和EOF分析,发现3~7月内副高季节内变化主要表现为三次突变过程,在时间上分别对应着南海季风爆发、江南梅雨发生和梅雨结束,同时,在这段时间内副高活动的年际变化主要有4年左右和8年左右的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EOF分析 距平处理 年际变化 季节内突变 副热带高压 大气环流
下载PDF
2009年是空梅吗? 被引量:12
6
作者 梁萍 丁一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64,共12页
2009年江淮梅雨异常:(1)在正常梅雨期,江淮梅雨区的降水量明显偏少,有人认为是空梅或非典型梅雨;(2)在7月下旬到8月初,江淮流域又出现了所谓"二度梅"或"晚梅雨"的现象。为什么该年的梅雨会前弱后强?本文重点分析了2009年江淮... 2009年江淮梅雨异常:(1)在正常梅雨期,江淮梅雨区的降水量明显偏少,有人认为是空梅或非典型梅雨;(2)在7月下旬到8月初,江淮流域又出现了所谓"二度梅"或"晚梅雨"的现象。为什么该年的梅雨会前弱后强?本文重点分析了2009年江淮异常梅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从季节内振荡角度探讨了异常梅雨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亚洲夏季风的异常变化是造成6月底~7月初和7月下旬~8月初江淮区域两段梅雨降水期的环流背景。前者发生在亚洲夏季风明显偏弱的时期,持续时间短,降水量少;后者发生在亚洲夏季风明显增强之后,降水持续性强、降水强度大,并发生于通常的少雨时段。(2)东北冷涡异常偏强且持续时间长,使得夏季风难以北进,导致第一段梅雨期开始偏晚;夏季风水汽输送影响偏弱引起该段梅雨期降水量偏少。受东北低涡增强南压影响,副热带高压南退,来自西太平洋的异常水汽输送到达江淮地区,并与北方的水汽输送产生异常辐合,对第二段梅雨期的持续性异常降水产生重要影响。(3)15~30天大气低频振荡是2009年梅雨降水异常的可能机制。与通常30~60天低频振荡北传影响的情况不同,2009年东亚夏季风15~30天低频振荡的北传十分明显,其与北方15~30天低频振荡的南传在江淮汇合,对江淮两段梅雨降水期有重要作用,且第二段梅雨期的持续性强降水与15~30天低频振荡的异常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持续性异常 季节内振荡 季风 东北冷涡
下载PDF
2018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俊虎 王永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5-576,共12页
2018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总体表现为:气温呈"东高西低"的分布;东部降水呈"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其中内蒙古中东部、东北、江南南部和华南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华北至江南北部降水异常偏少,且江南和西南地... 2018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特征总体表现为:气温呈"东高西低"的分布;东部降水呈"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其中内蒙古中东部、东北、江南南部和华南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多,而华北至江南北部降水异常偏少,且江南和西南地区降水出现明显的季节内反向分布转变特征。异常成因分析表明,秋季欧亚中高纬度槽脊活动频繁,冷空气活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偏西,脊线季节内南北波动较大,西南水汽输送偏强,导致我国东部降水南北多、中间少。进一步研究表明,海温异常是影响2018年秋季我国气候异常的最主要外强迫因子,季节内El Ni?o由中部型向东部型发展,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正位相持续,副热带南印度洋偶极子正位相发展。秋季后期El Ni?o影响增强,东亚副热带大气环流发生明显的季节内响应。因此,ElNi?o和印度洋海温的演变及其对东亚环流的影响,加上欧亚中高纬环流异常的季节内调整,二者共同导致了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出现明显的东西反向的季节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异常特征 季节内转折 成因分析 EL Nino 印度洋海温
下载PDF
东海冷涡中心位置及季节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刚 兰健 孙双文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4-192,共9页
使用1958—2001年SODA温度场资料,较为系统地对东海冷涡附近海域具代表性剖面温度场进行逐月分析,对冷涡中心提取方法进行了总结完善。结果表明,35 m深处冷涡44年的平均中心位于(32.0°N,125.7°E);冷涡的中心位置存在较显著的... 使用1958—2001年SODA温度场资料,较为系统地对东海冷涡附近海域具代表性剖面温度场进行逐月分析,对冷涡中心提取方法进行了总结完善。结果表明,35 m深处冷涡44年的平均中心位于(32.0°N,125.7°E);冷涡的中心位置存在较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经向变化方面,由夏季、秋季至冬季,冷涡中心位置自北向南逐渐移动;从冬季、春季至夏季自南向北移动。纬向变化方面,冬季冷涡中心明显偏西,其他季节冷涡中心偏东且中心经度变化不大。以上变化主要是由冷涡周边流场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冷涡中心在冬末春初和秋初表现不明显,这应是由环流场季节性转换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冷涡 季节性变化
原文传递
内蒙古雨雪转换期强降雪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一平 德勒格日玛 江靖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3-131,共9页
对照实况降水及天气背景资料,应用赤峰站、通辽站、呼和浩特站以及海拉尔站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12年11月初连续出现在内蒙古的2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一方面,为了提高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雨雪转换及降雪天... 对照实况降水及天气背景资料,应用赤峰站、通辽站、呼和浩特站以及海拉尔站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对2012年11月初连续出现在内蒙古的2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一方面,为了提高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雨雪转换及降雪天气过程预报的分析、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在探讨新一代雷达产品对雨雪转换的可预报性。结果表明:降雪过程中的雷达回波特征揭示出2次降雪过程均为稳定性降雪过程;降雪回波强度基本小于35 d Bz,大都在30 d Bz以下,高度在5 km左右;回波强度梯度小,回波顶高较低;强降雪时段"牛眼"型结构明显,存在低空急流;降雪期间风随高度顺转,为暖区降雪;雨或雨夹雪期间有明显的零度层亮带,亮带距测站近,高度低;由雨或雨夹雪转为降雪后,回波强度有所减弱,回波顶高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产品 强降雪 雨雪转换 可预报性 内蒙古
原文传递
GRIST模式夏季气候回报试验中东亚降水季节内特征的评估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苏阳 张祎 +3 位作者 周逸辉 李晓涵 王一鸣 陈昊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9-285,共17页
基于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区域一体化预测系统(GRIST)模式,分析了其在夏季气候回报试验中的东亚地区夏季降水气候特征,重点关注季节内尺度的变化。通过与格点融合分析数据(CMPA)、卫星观测数据(GPM)及两个全球气候模式(CAM5和SPCAM5)结... 基于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区域一体化预测系统(GRIST)模式,分析了其在夏季气候回报试验中的东亚地区夏季降水气候特征,重点关注季节内尺度的变化。通过与格点融合分析数据(CMPA)、卫星观测数据(GPM)及两个全球气候模式(CAM5和SPCAM5)结果进行比较,检验模式性能并探究模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GRIST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西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地区季节内降水变化及其演变过程,但模拟的降水变化幅度和雨量与观测相比偏高。进一步探究其内部影响,发现小时尺度视热源(Q1)、视水汽汇(Q2)和大尺度垂直速度等在垂直剖面上随时间的变化皆与模拟降水的演变对应。模式能准确地再现雨带和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及其向北推进过程,并能基本抓住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经向北传特征。但ISO传播强度、周期等与观测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纬向风移动路径较远、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模式 东亚 降水 季节内振荡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与全球大气相互作用的信息传输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志森 龚志强 +2 位作者 叶天舒 颜鹏程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1-473,共13页
基于气象场信息源汇概念和定义方法,使用海表温度(SST)和位势高度场(GH)资料计算热带印度洋和全球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给出了热带印度洋(20°S^20°N,50°E^100°E)与热带地区、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之间的信... 基于气象场信息源汇概念和定义方法,使用海表温度(SST)和位势高度场(GH)资料计算热带印度洋和全球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给出了热带印度洋(20°S^20°N,50°E^100°E)与热带地区、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之间的信息传递的区域分布特征,并分析热带印度洋与大气相互作用中信息传递特征的季节差异和年代际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信息源主要分布在(10°S^10°N,60°E^90°E)的区域内,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信息汇均呈现显著的带状分布,且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而热带地区的大气信息汇则主要分布于热带中东太平洋上空。热带印度洋对处在冬半年的半球的影响更强,不同季节下热带印度洋与大气相互作用中的信息源汇证实了这一可能性。同时,热带印度洋与大气之间的信息传递特征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年代际气候转型前后南北半球的变化不太一致:北半球大气对热带印度洋的响应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弱,南半球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海气相互作用 信息源/汇 季节差异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2021/2022年东亚大陆冬季前暖后冷的环流差异及其成因
12
作者 晏红明 李刚 +1 位作者 袁媛 姚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26-4044,共19页
2021/2022年冬季东亚大陆地区整体以偏冷为主,气温季节内变化显著,前冬(2021年12月1日—2022年1月26日)气温偏高,后冬(2022年1月28日—2月24日)气温偏低;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出显著的北暖南冷特征,尤其在冷时段,南部地区气温偏... 2021/2022年冬季东亚大陆地区整体以偏冷为主,气温季节内变化显著,前冬(2021年12月1日—2022年1月26日)气温偏高,后冬(2022年1月28日—2月24日)气温偏低;气温变化的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出显著的北暖南冷特征,尤其在冷时段,南部地区气温偏低幅度比北部地区大1℃左右.本文利用逐日中国观测站点资料和NCEP/NCAR、ERA5等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21/2022年冬季东亚大陆前暖后冷的可能原因,发现与冬季气候密切相关的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平流层极涡、高原高度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半球平流层环状模(NAM)等大尺度环流系统均发生了显著的转折性变化,直接导致了东亚大陆冬季前暖后冷的季节变化,但乌拉尔山高压在冷暖时段的变化差异并不明显.另外,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和北大西洋暖海温在后冬的加强变化通过对大气环流的强迫影响,对2022/2021年后冬冷时段冷空气的加强和低温冷事件的发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大陆 冬季气温季节内转折 关键大气环流系统 海温异常强迫
下载PDF
冬夏季环流隔季相关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辉 陈隽 孙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6-408,共13页
利用海气耦合和大气气候模式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对夏季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对于后期环流及海洋状态异常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强的冬季风与后期弱的东亚夏季风和较强的南海季风相对应。与强(弱)冬季风异常相关... 利用海气耦合和大气气候模式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对夏季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对于后期环流及海洋状态异常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强的冬季风与后期弱的东亚夏季风和较强的南海季风相对应。与强(弱)冬季风异常相关的风应力的改变可以使热带太平洋海温从冬季至夏季呈现LaNinna(ElNino)型异常分布。试验得到的由冬季风异常所产生的海洋及夏季环流的变化与实况是相当接近的。在异常的冬季风偏北风分量强迫下,西太平洋上形成的偏差气旋环流在夏季已不存在,这时东亚夏季风反而增强。而冬季赤道西风分量所产生的影响,则在西太平洋上形成显著的偏差气旋环流,使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减弱,南海夏季风加强。对于东亚大气环流而言,与强弱冬季风对应的热带海洋海温异常强迫下,不仅是冬季,后期春季和夏季环流的特征都能得到很好的模拟。但是从分区看,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比东太平洋更为重要。单纯的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冬季,对后期的影响并不十分清楚。整个热带海洋的异常型分布(不论是ElNino还是LaNina)型,对冬夏季风的影响是重要的,而单纯的某个地区的海温异常都比它的整体影响要小。从试验结果看,海温在大尺度冬夏季环流的隔季相关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 大气气候模式 大气环流 夏季风 冬季风 隔季相关
下载PDF
北极海冰的基本特征
14
作者 方之芳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49-56,共8页
本文应用1953~1984年的北极海冰资料,分析各区海冰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自相关特性及互相关特性。认为Ⅰ区海冰占有最大权重,又具有较大的方差,在全区海冰中起着重耍作用。冬季,各区海冰相互关联,其余季节,基本上相互独立。各区海冰... 本文应用1953~1984年的北极海冰资料,分析各区海冰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自相关特性及互相关特性。认为Ⅰ区海冰占有最大权重,又具有较大的方差,在全区海冰中起着重耍作用。冬季,各区海冰相互关联,其余季节,基本上相互独立。各区海冰均提供了气候“贮存”机制,一个季节的冰能影响下一个季节冰的特性;冬季的贮存能力大于夏季,春秋次之;Ⅱ区和Ⅳ区冰的持续性优于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年际变化 季际变化 自相关特性 互相关特性
下载PDF
ENSO影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15
作者 蒋国荣 鲁加兵 +2 位作者 沈春 陈奕德 刘科峰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0-146,共7页
为了研究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现象影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奇异值分解(SVD)、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等方法对热带大气ISO强度指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及热带大气环流场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显... 为了研究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现象影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奇异值分解(SVD)、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等方法对热带大气ISO强度指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及热带大气环流场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ENSO对热带大气ISO的影响较弱;70年代中期以后,ENSO对热带大气ISO的影响加强。造成上述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与热带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因此,ENSO对热带大气ISO的影响也存在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 大气季节内振荡 年代际变化 强度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