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典籍注释传意的客观性 被引量:3
1
作者 杜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17-121,共5页
典籍注释是一历时性转换传意行为 ,须经注释主体理解与解释两个阶段。典籍注释传意具有客观性 ,但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使传意形成主客统一的特征。典籍文本信息的系统性、潜在性、可转换性、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语言符号的概括性、抽象性、... 典籍注释是一历时性转换传意行为 ,须经注释主体理解与解释两个阶段。典籍注释传意具有客观性 ,但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使传意形成主客统一的特征。典籍文本信息的系统性、潜在性、可转换性、表现形态的多样性 ,语言符号的概括性、抽象性、能指与所指关系的复杂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注释 信息 语言符号 注释主体
下载PDF
论东亚儒学的存有形态 被引量:1
2
作者 傅永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6,共9页
从"中心"与"边陲"互动视角分析儒学在东亚的发展,可以推出"顺中心"的东亚儒学、"去中心"的东亚儒学、"逆中心"的东亚儒学和"超中心"的东亚儒学四种形态。对它们分别进行... 从"中心"与"边陲"互动视角分析儒学在东亚的发展,可以推出"顺中心"的东亚儒学、"去中心"的东亚儒学、"逆中心"的东亚儒学和"超中心"的东亚儒学四种形态。对它们分别进行辨析后发现,唯有从"超中心"立场理解儒学在东亚的开展,方能将儒学建构成为开放性的、多元一体的现代思想系统。"超中心"的东亚儒学拒绝任何形态的儒学"地域中心论",它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强调通过经典诠释创新儒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儒家经典诠释学。这种经典诠释学将一种多元共享、相互欣赏的思想共存共生关系现实化,赋予自身以充分的现代性,为儒学整体实现"古今之变"提供了重要的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陲” “超中心” 东亚儒学 儒家经典 经典诠释
下载PDF
今本《经典释文·礼记音义》中后人增改反切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沈红宇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47-51,共5页
前人研究《经典释文》 ,往往以今本之首音作为陆德明的标准音 ,据以整理归纳陆氏音系。然《经典释文·礼记音义》曾两度官修 ,后人传写中难免有讹误之处 ,而且其中许多唇音、舌齿音和喉音的反切为后人据时音以臆改动过 ,或以类隔切... 前人研究《经典释文》 ,往往以今本之首音作为陆德明的标准音 ,据以整理归纳陆氏音系。然《经典释文·礼记音义》曾两度官修 ,后人传写中难免有讹误之处 ,而且其中许多唇音、舌齿音和喉音的反切为后人据时音以臆改动过 ,或以类隔切改音和切 ,或在原陆氏音前增缀重音音切。后人对《礼记音文》音切的改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切 音义 音切 《经典释文》 标准音 唇音 音系 礼记 讹误 归纳
下载PDF
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和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
4
作者 刘溪 《衡水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49-52,共4页
"视域融合"不是读者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观念解释文本,只有读者沉浸于文本所开启的境域中,达到与文本不分彼此的状态才能实现"视域融合"。所以,在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过程中,训诂、考据以解读文本原意是实现视域融合的... "视域融合"不是读者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观念解释文本,只有读者沉浸于文本所开启的境域中,达到与文本不分彼此的状态才能实现"视域融合"。所以,在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过程中,训诂、考据以解读文本原意是实现视域融合的先决条件。伽达默尔鼓励文本解释的多元性和创造性,但如果将"视域融合"误解为读者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观念改造文本的活动,就会将一切随意解释经典的行为看作正当的,这必然严重危害中国哲学的发展。"视域融合"本身的局限是没有考虑视域融合的结果与文本原意之间的差异问题。如果将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当做经典的原意,将损害现代学术的严肃性和求真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视域融合 中国哲学 经典诠释
下载PDF
自由抑或德性——古典视野中《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研究兼论经典解释问题
5
作者 王进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以现代自由平等的"男女平等"为前提对《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的研究,不仅出现断章取义、违背逻辑等诸多问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将该章的关切由深厚的德性降低为肤浅的自由,遮蔽了该章的本来面目和重大价... 以现代自由平等的"男女平等"为前提对《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的研究,不仅出现断章取义、违背逻辑等诸多问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将该章的关切由深厚的德性降低为肤浅的自由,遮蔽了该章的本来面目和重大价值。对于古典作品,只有超越现代观念,回复到古人之视野,以古人的眼光来看待古人,才能真正发现古典作品之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章 自由 德性 经典解释
下载PDF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 被引量:14
6
作者 马明良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09年第5期53-60,共8页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 在我国的佛、道、伊、基几大宗教中,除道教以外,其他都属于外来宗教。外来宗教在中国都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一方面由其信仰主体中国穆斯林完成,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学者的学术活动。其中,穆斯林学者的学术活动起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指具有"依智提哈德"(法律创制)资格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如明清之际的刘智、王岱舆等)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依据伊斯兰教的一整套立法原则和规程所做的创新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研究 “以儒诠经”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
下载PDF
康有为的古经新解与经学的近代转型 被引量:5
7
作者 唐明贵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7-106,共10页
康有为揭橥孔子和经学的旗帜 ,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 ,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 ,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 ,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 康有为揭橥孔子和经学的旗帜 ,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铸 ,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 ,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 ,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 ,开援西入儒之先河 ,拓展了儒家的外王学与内圣学 ,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孔子 经学 古经新解 近代转型
原文传递
再论中国古典学重建问题——以列子时代考订与《列子》八篇真伪之辨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周书灿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3-133,140,共12页
自1935年5月冯友兰陆续阐发的"信古、疑古、释古"说,曾在中国学术界引发长期的争议,并直接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学理论的建构。从中国学术史上有关列子时代考订和《列子》八篇的真伪之辨,可以清晰地看出,除了明清... 自1935年5月冯友兰陆续阐发的"信古、疑古、释古"说,曾在中国学术界引发长期的争议,并直接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学理论的建构。从中国学术史上有关列子时代考订和《列子》八篇的真伪之辨,可以清晰地看出,除了明清民国时期,存在极端疑古的不良倾向外,总体而论,从信中有疑到考而后疑与考而后信两种倾向并存,"信"与"疑"始终没有呈现出绝对的分离状态。简单地将"信"和"疑"对立起来,注定很难准确揭示出纷繁复杂的古史、古书的历史实际,自然也很难谈到在真实可信的史料基础上进行古典学重建问题。新时期学术界关于浙大简、清华简、北大简真伪的激烈论辩,为新时期中国古典学的重建问题提出一极有价值的启示:对古史古书的审查,是重建古典学的基础,不对新旧史料进行科学的"澄滤",曲解与割裂信古、疑古、释古之间的关系,必会将中国古典学重建引向新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古 疑古 释古”说 信古之过 疑古之过 古典学重建
下载PDF
论《经义述闻》中的“通”“转”与词义渗透
9
作者 魏鹏飞 《中国训诂学报》 2024年第1期157-167,共11页
《经义述闻》中“通”“转”之类用语颇多。研究发现,语音发生了流转,王氏父子常用“转”来表述;而语义的有同有异,王氏父子则常用“通”来表述。王氏父子的通转之说并非以词义引申为基础,而是以词义渗透为逻辑起点。《经义述闻》中“... 《经义述闻》中“通”“转”之类用语颇多。研究发现,语音发生了流转,王氏父子常用“转”来表述;而语义的有同有异,王氏父子则常用“通”来表述。王氏父子的通转之说并非以词义引申为基础,而是以词义渗透为逻辑起点。《经义述闻》中“词义渗透”主要表现在:义相同相近而发生词义渗透;语音相同相近(通假或声转)而发生词义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义述闻》 词义渗透
原文传递
清代科场及书院课试中的“经解”文体
10
作者 胡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明清时期,八股时文以其无益经史实学颇受批评。由此,在特科、优拔贡、学政院试等制度下考试“经解”之文,成为救正举业之弊的一种策略。科场中别设经学之试,兴于乾隆初年,初本出于清廷推广康熙御纂经注之需要,体制亦近于策问;后逐渐演... 明清时期,八股时文以其无益经史实学颇受批评。由此,在特科、优拔贡、学政院试等制度下考试“经解”之文,成为救正举业之弊的一种策略。科场中别设经学之试,兴于乾隆初年,初本出于清廷推广康熙御纂经注之需要,体制亦近于策问;后逐渐演化为颇有汉学色彩的经学阐释文,嘉道以降,在阮元等学官的推动下,成为地方书院授学课文中常见的文体。至晚清,此类课试催生出通俗应考读物,经解文体亦出现套路化的倾向,反过来又成为一种新的“俗学”。由清代科场中“经解”文体的产生和演进,可以窥见官方文化政策、经学研究与士人教育间的复杂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解 科举考试 汉学 书院 课艺
原文传递
贾公彦《周礼疏》中的经学诠释思想探微
11
作者 丁宸娴 乔东义 《龙岩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1-67,共7页
经学诠释问题是唐代经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贾公彦的《周礼疏》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疏曾被誉为“五经注疏”中最好的一部,该疏所蕴含的经学诠释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谶纬思想加以利用和重新释解;从经学的疏解理路、... 经学诠释问题是唐代经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贾公彦的《周礼疏》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疏曾被誉为“五经注疏”中最好的一部,该疏所蕴含的经学诠释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谶纬思想加以利用和重新释解;从经学的疏解理路、话语体系、意义内涵等三个维度重新对“礼是郑学”的命题作出了一定的修正和义理化阐发;在诸经互释与相互证印中发明新意。故而对此相关问题的历史还原与反思勾勒,不仅是我们理解贾公彦个人经学思想的重要方面,更是管窥汉唐经学流变文脉中一个不可阙如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公彦 《周礼疏》 经学诠释
下载PDF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路径及旨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美容 《莆田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4-40,共7页
《仪礼经传通解》是朱熹以《仪礼》为经,融会诸子史书而撰的礼学巨制,是朱熹礼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朱熹以尊卑吉凶、次第伦叙为总体思路,并照诸礼在生活实践中的发生顺序,对《仪礼》篇目次第重撰增定。在释礼中,朱熹重视礼的实践性,其以... 《仪礼经传通解》是朱熹以《仪礼》为经,融会诸子史书而撰的礼学巨制,是朱熹礼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朱熹以尊卑吉凶、次第伦叙为总体思路,并照诸礼在生活实践中的发生顺序,对《仪礼》篇目次第重撰增定。在释礼中,朱熹重视礼的实践性,其以“文质”之别释礼之“经变”,主张释礼需注重“大本大原”,并提出释礼需在遵古的基础上进行合乎“人情”的变通,实现对礼学思想体系的建构。朱熹对《仪礼经传通解》的诠释既是对其所处时代礼学思想的回应,也是对其“礼下庶人”诉求的推进,亦是其实现经世济民理想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礼经传通解》 朱熹礼学 经学诠释 路径 旨向
下载PDF
英释国学经典选读课程对教师思辨能力的影响分析
13
作者 刘可红 《现代英语》 2023年第20期1-4,共4页
为达成思辨培养教学目标,英语教师自身思辨意识、水准至关重要。英释国学经典选读课程对教师思辨能力起着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课程本身思想性强、思辨特征突出,能够培育教师思辨能力;课程活动设计对教师思辨力要求较高,反向促使教师不... 为达成思辨培养教学目标,英语教师自身思辨意识、水准至关重要。英释国学经典选读课程对教师思辨能力起着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课程本身思想性强、思辨特征突出,能够培育教师思辨能力;课程活动设计对教师思辨力要求较高,反向促使教师不断提升思辨能力;汉语文本学习直接训练思辨能力,稳固母语思维框架和思辨模式;英译文本学习促进教师掌握英语思维框架,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英释国学经典选读从课程本身、活动设计到文本学习全方位提升教师思辨能力和教学的思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能力 英语教师 英释国学经典选读
原文传递
王权困境:卢瑟福《法律与君王》的问题、思路和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文郁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0-148,共9页
卢瑟福的《法律与君王》以自卫理论为基础,激烈地攻击绝对王权观念和王位血缘继承制。该书出版后,在英国政治思想界,绝对王权观基本上失去了号召力。该书的全部立论其实乃是一种对圣经的独特解读。在卢瑟福和他对手之间的争论中,圣经是... 卢瑟福的《法律与君王》以自卫理论为基础,激烈地攻击绝对王权观念和王位血缘继承制。该书出版后,在英国政治思想界,绝对王权观基本上失去了号召力。该书的全部立论其实乃是一种对圣经的独特解读。在卢瑟福和他对手之间的争论中,圣经是他们的共同引用文本。由于卢瑟福对圣经的解读具有深刻的生存力量,所以能够在英国思想界引起共鸣。深入理解卢瑟福的圣经解读可以帮助我们追踪思想史的发展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瑟福 自卫理论 绝对王权观 文本解释力 思想史
下载PDF
古文字材料在古书释读中的重要作用举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彭裕商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6-119,共4页
古代典籍经过历代传抄改写流传至今,必然会有不少讹误之处。而地下出土的古文字材料保持了古时的原貌,没有经过后人的整理和窜改,可信度较高。用出土古文字材料来对传世古籍进行校读,可以解决许多古籍中的疑难问题。
关键词 古文字 古书释读 简帛
下载PDF
论戴震的治学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玲英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4-119,共6页
对研究对象分析至微,掌握其不易之则是戴震治学的基本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其在多学科成就卓越。他的文字学研究采用本之六书、因声求义之法;他的经学研究走由词通道、求十分之见之路;他的水地研究以山水维系郡县;方志研究看重沿革和... 对研究对象分析至微,掌握其不易之则是戴震治学的基本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其在多学科成就卓越。他的文字学研究采用本之六书、因声求义之法;他的经学研究走由词通道、求十分之见之路;他的水地研究以山水维系郡县;方志研究看重沿革和实用;测算、机械研究强调图文并重。这些研究方法至今仍足以为各学科提供研究方法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文字学 经学 治学方法
下载PDF
经典之争:丧服制度与法律秩序 以汉唐之际的母杀父案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景风华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57,共26页
在发生母杀父的人伦惨剧时,子女应当如何作为是困扰中国传统法律的难题。中国传统士大夫就这一问题的论争主要围绕着对《丧服》等经典的诠释展开。在"继母杀父"的案件中,孔季彦由"绝生母"推导出"绝继母"... 在发生母杀父的人伦惨剧时,子女应当如何作为是困扰中国传统法律的难题。中国传统士大夫就这一问题的论争主要围绕着对《丧服》等经典的诠释展开。在"继母杀父"的案件中,孔季彦由"绝生母"推导出"绝继母",而汉武帝从"继母如母"的经义本身得出继母身份的存废依据,魏晋丧服学家则进一步提出继母可能因失去配父之义而丧失母名,然亲生母子关系却不会断绝的观点。在"亲母杀父"的立法之争中,窦瑗立足于父系伦理,强调"父尊母卑",要求人子"为父绝母",控告母亲;封君义则站在孝子的服制立场上,认为子女对于父母的情感是相同的,理应保持缄默。后一观点的阶段性胜利使中国传统法有关母子关系的规定在父系家族伦理秩序中呈现出别样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杀父 丧服制度 继母如母 经典诠释 法律秩序
下载PDF
语言哲学在中国:问题、进路和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江怡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1-83,共3页
西方语言哲学伴随着西方分析哲学进入中国。中国学者对语言哲学的认识开始于对早期分析哲学家工作的了解和研究,随后逐渐形成对语言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共识,努力从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寻找对语言性质的普遍理解。本文通过对西方语言哲... 西方语言哲学伴随着西方分析哲学进入中国。中国学者对语言哲学的认识开始于对早期分析哲学家工作的了解和研究,随后逐渐形成对语言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共识,努力从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寻找对语言性质的普遍理解。本文通过对西方语言哲学在中国的传入演变的历史叙述,着重分析语言哲学研究对当代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研究具有的特殊意义,并从研究进路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阐述建立"中国语言哲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言哲学 跨文化研究 哲学经典阐释 研究进路 研究方法
原文传递
经典诠释之两种定向与三种路径的兼顾——以朱熹理学化《论语》诠释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毕景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58-164,共7页
经学是儒学发展的基本载体,经学诠释过程总会出现"面向文本历史"和"面向当下现实"的两种定向。就今天来说,传统经学完全以经解经的诠释方式已然成为历史,代之而起的是学科分治式的诠释模式,这具体又分为文学式、史... 经学是儒学发展的基本载体,经学诠释过程总会出现"面向文本历史"和"面向当下现实"的两种定向。就今天来说,传统经学完全以经解经的诠释方式已然成为历史,代之而起的是学科分治式的诠释模式,这具体又分为文学式、史学式、哲学式三种不同的路径。通过对朱熹《论语集注》中偏重当下现实定向的哲学诠释方式之得失的辩证审视,指明当代经典诠释要摆脱或偏于历史文本、或偏于哲理创新的疏失,关键在于实现两种定向、三种路径(文史哲)的兼顾。同时强调,当代儒学重建主要是对儒家义理精神进行时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面向当下现实"定向的诠释方式尤显必要而切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经学与哲学 朱熹《论语集注》
下载PDF
《诗经》注音杂说 被引量:2
20
作者 向熹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12,共11页
郑玄《毛诗音》最先为《诗经》注音,以譬况为主。《经典释文》保存了大量六朝《诗》音材料。《诗经》注音源于传统反切,而不应泥于反切。古今音异者以今音为准。注意依义定音,毛郑有别,不依"叶音"注音。《诗经词典》注音... 郑玄《毛诗音》最先为《诗经》注音,以譬况为主。《经典释文》保存了大量六朝《诗》音材料。《诗经》注音源于传统反切,而不应泥于反切。古今音异者以今音为准。注意依义定音,毛郑有别,不依"叶音"注音。《诗经词典》注音自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音 反切 《经典释文》 譬况 叶音 词典 古今 六朝 郑玄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