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are Interstitial Type of Post Appendectomy Incisional Hernia
1
作者 Katari Gopalakrishnan Vishnukumar Sudharshan S. Murthy +2 位作者 Abishek Kandasamy Rajasabapathy Kulandaiyagounder Ramaswamy Manoj Prabu Arcot Rekha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1年第5期146-151,共6页
Intraparietal Hernias are hernias occurring in the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at different anatomical planes. An interparietal hernia has a hernial sac that passes between the layers of the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Appen... Intraparietal Hernias are hernias occurring in the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at different anatomical planes. An interparietal hernia has a hernial sac that passes between the layers of the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Appendectomy is a very common surgical procedure, and post appendectomy incisional hernia is a very rare complication. Here we present a case of a 24-year-old male with swelling in the right hypochondrium and lumbar region with an open appendectomy scar. He was diagnosed to have an interparietal hernia in the anterior abdominal wall. After obtaining consent patient was taken up for surgery. At surgery, the patient was found to have a defect in the transverse abdominis muscle with a medial leaf far from the incision site. Open repair of the defect along with double breasting of external oblique done. Interparietal hernias are rare in post appendectomy scar and this case is of significance since it Highlights a rare interstitial type incisional hernia, as a complication of post appendectomy scar, and not many cases reports are mentioned in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parietal Hernia Post Appendectomy Incisional Hernia Interstitial Type Abdominal Wall Defect Double Breasting
下载PDF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open ventral hernia repair
2
作者 Sean C.O'Connor Alfredo M.Carbonell 《Plastic and Aesthetic Research》 2019年第11期32-40,共9页
Hernia repair is the most common general surgical procedure performed in the United States;however,historically,there has been a surprising lack of consensus regarding hernia complications and their management.The dev... Hernia repair is the most common general surgical procedure performed in the United States;however,historically,there has been a surprising lack of consensus regarding hernia complications and their management.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prospectively-collected databases such as the Americas Hernia Society Quality Collaborative has introduced a new era of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round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se complications.This review seeks to equip surgeons with evidence-based techniques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open ventral hernia repa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nia repair COMPLICATIONS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EROMA flap necrosis mesh exposure interparietal hernia recurrent hernia enterocutaneous fistula
原文传递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芃 李挪 +3 位作者 黄山 李铁男 郎晓峰 刘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7-672,共6页
目的:探讨颞叶皮层入路、沟裂显微手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HICH)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为选择SHICH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18例SHICH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颞叶皮层组(皮层组,39例),沟裂显微手术组(沟裂组... 目的:探讨颞叶皮层入路、沟裂显微手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SHICH)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为选择SHICH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18例SHICH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颞叶皮层组(皮层组,39例),沟裂显微手术组(沟裂组,31例)和钻孔引流组(钻孔组,48例)。记录3组患者年龄、血肿量、哥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发病至手术开始的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24h病情好转率、术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生存率和预后良好率。结果:沟裂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术后24h病情好转率、生存率和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皮层组(P<0.05)。3组患者发病至手术开始时间、术后再出血率和颅内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沟裂组和钻孔组中血肿量30~49mL和50~69mL亚组患者预后指标(血肿量、GCS评分、生存率和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钻孔组血肿量50~69mL亚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沟裂组(P<0.05)。结论:经沟裂显微手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SHICH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好于颞叶皮层入路,对高龄、中等量以上脑出血患者更宜适时行钻孔引流术;大量血肿患者可采用沟裂显微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高血压脑出血 颞叶皮层入路 沟裂显微手术 侧裂 顶间沟 钻孔引流
下载PDF
单发肌壁间肌瘤患者IVF/ICSI生殖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张丽霞 孙萍 +2 位作者 张萍 于倩 颜磊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4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究单发肌壁间肌瘤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ET/ICSI)生殖结局的可能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接受IVF/ICSI治疗的单发肌壁间肌瘤不孕症患者1348例,根据患... 目的:探究单发肌壁间肌瘤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ET/ICSI)生殖结局的可能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接受IVF/ICSI治疗的单发肌壁间肌瘤不孕症患者1348例,根据患者妊娠结局分为活产组(403例)与未活产组(945例)、妊娠组(634例)与未妊娠组(714例)。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PSM)对活产组与未活产组患者进行1∶1条件匹配控制混杂因素,共386对患者匹配成功。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协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肌壁间肌瘤与生殖结局的关系,并评价其预测价值。通过计算约登指数找到截断值。结果:PSM匹配后,未获得活产组的宫腔操作史、子宫内膜压迫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活产组,肌壁间肌瘤大小明显大于活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妊娠组患者的子宫肌瘤直径显著大于妊娠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宫腔操作史、子宫内膜受压及单发肌壁间肌瘤的直径对患者活产率存在显著影响(P<0.05);单发肌壁间肌瘤直径大小对患者妊娠存在显著影响(P=0.004)。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单发肌壁间肌瘤直径在预测活产率方面的截断值为2.35cm。结论:在单发肌壁间肌瘤患者中,成功活产与未活产患者相比,在宫腔操作史、子宫内膜受压以及子宫肌瘤直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三者均为导致活产率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当肌瘤直径≥2.35cm对活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发肌壁间肌瘤 体外受精 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妊娠结局
下载PDF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胶原膜复合物防止大鼠矢状缝扩张后复发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志迎 赖仁发 肖珲 《广东牙病防治》 2004年第3期163-165,i001,共4页
目的 研究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 (rhBMP 2 )胶原膜复合物对大鼠顶骨矢状缝扩张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10周龄SD雄性大鼠 32只 ,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扩张组、扩张加胶原膜植入组、扩张加rhBMP 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 ,每组 8只。... 目的 研究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 (rhBMP 2 )胶原膜复合物对大鼠顶骨矢状缝扩张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10周龄SD雄性大鼠 32只 ,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扩张组、扩张加胶原膜植入组、扩张加rhBMP 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 ,每组 8只。大鼠左右顶骨钻孔 ,建立矢状缝扩张模型 ,第 2 1天时取出扩张装置 ,第 2 8天时处死动物 ;用游标卡尺测量相应时间点骨孔间的距离并计算扩张复发率。动物处死后完整取下顶骨 ,去除表面的软组织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矢状缝处组织改建情况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该处的钙含量。结果 施加扩张力后 ,矢状缝中新骨形成活跃 ,rhBMP 2胶原膜复合物植入组形成特有的骨质桥连接 ,钙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 (P <0 .0 1) ,扩张复发率则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rhBMP 2胶原膜复合物可以降低扩张力作用下大鼠顶骨矢状缝的扩张复发率 ,为临床上降低扩弓复发率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胶原膜复合物 大鼠 矢状缝扩张 复发 预防
下载PDF
国人顶间骨的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洛树东 侯施霑 +1 位作者 傅成钧 周志淳 《人类学学报》 1983年第3期247-252,306,共7页
观察1600个成入颅骨,顶间骨出现率为2.94%,皆在枕骨上项线上方,其中27.69%与最上项线交叉。观察60例7—38周龄胎颅的枕鳞上部以两个骨化中心进行膜内化骨的情况。本文认为顶间骨的形成是由于枕横裂未融合及异常骨化中心出现所致,并提... 观察1600个成入颅骨,顶间骨出现率为2.94%,皆在枕骨上项线上方,其中27.69%与最上项线交叉。观察60例7—38周龄胎颅的枕鳞上部以两个骨化中心进行膜内化骨的情况。本文认为顶间骨的形成是由于枕横裂未融合及异常骨化中心出现所致,并提出枕鳞上部与枕鳞下部之间的融合线位于上项线以上,而上项线和最上项线均不应认作是两部融合线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间骨 枕横裂 上项线 最上项线
下载PDF
侧脑室三角区肿瘤顶内沟入路的解剖学定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文彬 郭志坤 +5 位作者 魏孟广 单云官 张玉和 张金波 李巍 张赛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85-87,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顶内沟在脑标本的准确定位,为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顶内沟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正常成人头部标本30例,定位并解剖顶内沟,测量顶内沟和中央后沟交点与大脑纵裂、中央沟的距离;测量颞上线与缘上回上缘的最短距... 【目的】探讨顶内沟在脑标本的准确定位,为侧脑室三角区肿瘤的顶内沟手术入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选用正常成人头部标本30例,定位并解剖顶内沟,测量顶内沟和中央后沟交点与大脑纵裂、中央沟的距离;测量颞上线与缘上回上缘的最短距离;描述顶内沟在MRI特殊层面上出现的特征。【结果】顶内沟和中央后沟交点与大脑纵裂的距离:左侧(41.50±0.17)mm、右侧(40.74±0.45)mm;顶内沟和中央后沟交点与中央沟的距离:左侧(17.18±0.46)mm、右侧(16.49±0.67)mm;测量颞上线与缘上回上缘的最短距离:左侧(19.34±0.26)mm、右侧(18.79±0.54)mm。【结论】顶内沟和中央后沟的交点与中央沟、大脑纵裂的距离可作为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切除经顶内沟入路判断顶内沟位置的依据;颞上线与缘上回上缘的最短距离可作为手术中识别缘上回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内沟 定位 MRI 解剖学 人脑
下载PDF
扩张力作用下SD大鼠顶骨矢状缝中细胞凋亡的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何文丹 林巍 孔卫东 《口腔正畸学》 2001年第4期161-163,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顶骨矢状缝在扩张力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现象 ,初步探讨细胞凋亡在骨缝改建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 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 ,随机分到自然生长组、手术对照组、实验加力组 ,用开大弹簧施加扩张力 (约 0 .10kg)于实验加力组大鼠的... 目的 观察大鼠顶骨矢状缝在扩张力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现象 ,初步探讨细胞凋亡在骨缝改建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 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 ,随机分到自然生长组、手术对照组、实验加力组 ,用开大弹簧施加扩张力 (约 0 .10kg)于实验加力组大鼠的矢状缝 ,于加力后 4、7、14天通过TUNEL法观察骨缝组织中凋亡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加力后 4天实验加力组的骨缝组织中凋亡的纤维细胞增多 ,加力后 14天实验加力组的骨缝组织中凋亡的纤维细胞减少而凋亡的骨细胞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矢状缝 扩张力 骨缝改建
原文传递
受扩张力后兔顶骨矢状缝内源性PGE_2含量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邹淑娟 谢蕊 +1 位作者 段玉贵 胡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2-223,246,共3页
采用兔顶骨矢状缝扩张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骨缝扩张后内源性PGE2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兔矢状缝受力后,PGE2含量在早期升高,表明骨吸收活动在受力后初期即发生,但骨缝对不同大小的力反应有所不同,0.10kg力引... 采用兔顶骨矢状缝扩张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骨缝扩张后内源性PGE2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兔矢状缝受力后,PGE2含量在早期升高,表明骨吸收活动在受力后初期即发生,但骨缝对不同大小的力反应有所不同,0.10kg力引起组织持续的改建活动,PGE2含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0.20kg力可能引起组织破坏,骨改建活动不如0.10kg力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缝 PGE2 口腔正畸学 矢状缝
下载PDF
关于枕鳞的顶间部骨化中心及顶间骨来源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运厚 徐世杰 +1 位作者 栾传荣 孙洪山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45-147,共3页
枕鳞的顶间部为膜化骨,其骨化中心共六对,排列成上、中、下三列。上列为左、右各一个骨化中心,能转化为前顶间骨;中列分内、外两对骨化中心,能转化为顶间骨;下列为三对骨化中心。在中列骨化中心和下列骨化中心之间为枕横缝出现的部位。
关键词 顶间骨 骨化中心 前顶间骨
下载PDF
儿童顶间骨解剖变异的3DCT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俊刚 李欣 杨扬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顶间骨解剖变异的3DCT特征。方法搜集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间在排除近期明确外伤史而怀疑颅内疾病于我院行螺旋CT检查的患儿402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观察顶间骨的变异情况,总结其部位、形态及其走行。结果 40... 目的探讨儿童顶间骨解剖变异的3DCT特征。方法搜集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间在排除近期明确外伤史而怀疑颅内疾病于我院行螺旋CT检查的患儿402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观察顶间骨的变异情况,总结其部位、形态及其走行。结果 402例中存在顶间骨变异者89例(22.1%),包括贯通缝型和未贯通缝型。含贯通缝的顶间骨变异表现多样,将最多见者分为a~f型,含未贯通缝的顶间骨变异分为两种类型,假缝19例,上正中裂16例。结论儿童顶间骨变异类型多样,直观的3D-CT图像可以明确变异位置及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顶间骨 解剖变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重组人骨形态形成蛋白-2胶原膜复合物对大鼠顶骨矢状缝快速牵张后复发的影响
12
作者 赖仁发 周志迎 +1 位作者 刘湘宁 冯智强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5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rhBMP(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胶原膜复合物对大鼠顶骨矢状缝经快速牵张力作用后复发回弹的影响。方法 10周龄SD雄性大鼠 32 只,随机分为自然生长组,单纯牵张组,牵张+胶原膜置入组,牵张+ r...  目的 探讨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2[rhBMP(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胶原膜复合物对大鼠顶骨矢状缝经快速牵张力作用后复发回弹的影响。方法 10周龄SD雄性大鼠 32 只,随机分为自然生长组,单纯牵张组,牵张+胶原膜置入组,牵张+ rhBMP 2 胶原膜复合物置入共 4 组,每组 8只。建立大鼠顶骨矢状缝牵张模型,在实验第0天、第21天及第28天测量大鼠左右顶骨骨孔间的距离,比较计算牵张后复发率; 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X ray absorptiometry, DEXA)测量大鼠顶骨矢状缝的骨密度. 结果 ⑴加力第21天和第28天时各加力组左右顶骨两骨孔间的距离比空白对照组大( P<0.01)。在第21天时, 各加力组间的距离无差异 (P>0.05),但在第28天时rhBMP 2胶原膜复合物组较其余两组大(成P<0.05)。⑵各加力组间的扩张后复发率有明显差别,单纯牵张组、胶原膜组及 rhBMP 2 胶原膜复合物组的牵张后复发率分别为(53.25±8.80) %、(51.98±5.55) %、(2. 50±0.71) %。(3) 自然生长组在3个时间点的骨密度无明显变化(P>0.05);,rhBMP 2胶原膜复合物组骨密度在第21天时较第0天增加(P<0.01),第28天时进一步增加。其余两组在第21天时降低,第28天时稍有增加,但均比第0天时低(P<0.05)。结论 DEXA能对大鼠顶骨矢状缝新骨形成过程做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 胶原膜 大鼠 RHBMP-2 复发率 骨密度 置入 天时 距离 结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