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式失眠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艾司唑仑对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5
1
作者 阎加民 史玉梅 +2 位作者 朱世丽 田鹏江 宋超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对慢性失眠障碍患者采用网络式失眠认知行为疗法(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iCBT-I)联合艾司唑仑进行干预,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按照随机列表法将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分为试验组(n=46)与... 目的对慢性失眠障碍患者采用网络式失眠认知行为疗法(internet-ba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iCBT-I)联合艾司唑仑进行干预,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按照随机列表法将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分为试验组(n=46)与对照组(n=43)。对照组服用艾司唑仑,而试验组以iCBT-I联合艾司唑仑进行干预,干预8周。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观察两组干预前(T1)、干预1月末(T2)、干预2月末(T3)的睡眠质量、焦虑状态和焦虑特质;并采用不良反应量表、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评定治疗的安全性;干预2月末,比较两组的用药情况。采用SPSS 19.0进行χ2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干预1月末,对照组和试验组的PSQI总分分别为(10.41±2.48)分、(9.98±2.96)分;干预2月末,对照组和试验组的PSQI总分分别为(9.97±2.13)分、(7.82±1.57)分;干预1月末,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焦虑状态评分分别为(57.27±2.74)分、(56.27±2.89)分;干预2月末,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焦虑状态评分分别为(45.67±2.62)分、(42.67±2.97)分;以上时间节点数据较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2月末,试验组的总体有效率(86.96%)优于对照组(69.77%)。干预2月末,两组在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紊乱、睡眠药物、白天功能紊乱、焦虑特质和使用药物量以及不良反应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交互式iCBT-I联合艾司唑仑综合干预既能改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焦虑状态,又能改变焦虑特质,减少药物使用量,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式失眠认知行为疗法 艾司唑仑 失眠 睡眠质量 焦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