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燃气涡轮径向内冷叶片气热耦合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32
1
作者 董平 黄洪雁 冯国泰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1-207,共7页
采用气热耦合方法对采用径向内冷方式的MarkII型跨声速高压燃气涡轮金属导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叶片通道内的传热和流动过程发现叶片表面附面层内流动非常复杂,包含层流流动、转捩和湍流流动状态,所以只有使用转捩模型计算的叶片附... 采用气热耦合方法对采用径向内冷方式的MarkII型跨声速高压燃气涡轮金属导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叶片通道内的传热和流动过程发现叶片表面附面层内流动非常复杂,包含层流流动、转捩和湍流流动状态,所以只有使用转捩模型计算的叶片附面层内流动与实际情况相符,叶片壁面温度和换热系数分布与实验结果吻合的较好,使用其他湍流模型由于不能准确描述附面层内流动而使得计算结果误差相对较大,但是所有的湍流模型都能很好的模拟附面层以外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气热耦合 高压燃气涡轮 内部冷却 转捩流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Suppression of Surface Burn in Grinding of Titanium Alloy TC4 Using a Self-inhaling Internal Cooling Wheel 被引量:19
2
作者 LI Xun CHEN Zhitong CHEN Wuyi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期96-101,共6页
Based on analysis of surface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burn degree, this article obtains the threshold temperature of surface burn in grinding titanium alloy with cup wheels. Meanwhile, the impact of the burn degree on ... Based on analysis of surface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burn degree, this article obtains the threshold temperature of surface burn in grinding titanium alloy with cup wheels. Meanwhile, the impact of the burn degree on the metallographic structure of workpiece surface and metallurgical phase transformations is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grinding temperature and improve the grinding efficiency, a self-inhaling structure cup segmented wheel is developed to generate internal cooling effect. The internal cooling technology i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ooling conditions in the grinding experiments on TC4 (Ti-6Al-4V).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lf-inhaling internal cooling wheel can reduce the grinding surface temperature by 30% or more, and the grinding efficiency doubles. Utilizing water-based semi-synthetic coolant, the segmented wheel with the self-inhaling structure can further reduce the grinding temperature by about 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INDING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surface burn internal cooling self-inhaling
原文传递
重型燃气轮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浩 李录平 +1 位作者 唐学智 黄章俊 《燃气轮机技术》 2017年第2期1-7,共7页
综述了重型燃气轮机涡轮叶片内部冷却技术、气膜冷却技术、蒸汽冷却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叶片内部冷却技术将集中在更真实运行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研究。新型气膜孔的优化与应用仍然是叶片气膜冷却技术的重点,优化气膜冷却效果需要更... 综述了重型燃气轮机涡轮叶片内部冷却技术、气膜冷却技术、蒸汽冷却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叶片内部冷却技术将集中在更真实运行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研究。新型气膜孔的优化与应用仍然是叶片气膜冷却技术的重点,优化气膜冷却效果需要更深入探究复合冷却流动与传热机理。蒸汽冷却技术的实际应用还较少,其基础理论研究也还在进行中。最后指出未来燃气轮机冷却技术研究集中在对已有结构冷却潜能的深入挖掘和对新式冷却技术的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内部冷却 气膜冷却 蒸汽冷却
下载PDF
燃气轮机透平叶片传热和冷却研究:内部冷却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钊 杨星 丰镇平 《热力透平》 2013年第4期265-275,共11页
随着燃气轮机透平进口温度的不断提高,其换热与冷却问题已然成为现代高性能燃气轮机研发中亟待解决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透平叶片的冷却可以分为内部冷却和外部冷却,结合作者近年的研究工作,详细综述了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内部换热与冷却... 随着燃气轮机透平进口温度的不断提高,其换热与冷却问题已然成为现代高性能燃气轮机研发中亟待解决的核心关键技术之一。透平叶片的冷却可以分为内部冷却和外部冷却,结合作者近年的研究工作,详细综述了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内部换热与冷却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着重介绍了叶片内部蛇形通道冷却、叶片内部冲击冷却和前缘的旋流冷却及尾缘柱肋冷却,指出了它们各自在相关方面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其中:在蛇形通道冷却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旋转状态下蛇形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发展高性能的扰流装置及通道弯头结构、设计新颖高效的叶顶内部冷却结构、获得带气膜孔或冲击孔的蛇形通道内的换热与冷却特性;在叶片前缘内部冲击冷却方面,需要研究不同曲率面上的冲击冷却换热特性、旋转条件下的冲击冷却以及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特性;在旋流冷却方面,需要对其结构参数的影响开展进一步的广泛研究,并开展旋转状态下旋流冷却特性的研究;在尾缘柱肋冷却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复杂流场下柱肋阵列通道中的流动换热与众敏感因子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叶片 内部冷却 蛇形通道冷却 冲击冷却 旋流冷却 柱肋冷却
下载PDF
梯形带肋内部冷却通道的流动及传热特性 被引量:9
5
作者 阚瑞 陈伟 +1 位作者 任静 蒋洪德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3-756,共4页
本文将燃气轮机内部冷却通道简化为梯形截面带肋U型通道,采用瞬态热敏液晶技术获得不同雷诺数下通道表面的努塞尔数分布并与RANS和DES数值模拟对比。结果表明,斜置肋片引起的二次流沿程发展导致通道进出口段传热沿程发展,通道截面变化... 本文将燃气轮机内部冷却通道简化为梯形截面带肋U型通道,采用瞬态热敏液晶技术获得不同雷诺数下通道表面的努塞尔数分布并与RANS和DES数值模拟对比。结果表明,斜置肋片引起的二次流沿程发展导致通道进出口段传热沿程发展,通道截面变化也对传热分布影响较大。DES方法比RANS方法更好地捕捉到了梯形带肋U型通道中的传热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内部冷却 梯形带肋通道 DES 瞬态液晶
原文传递
燃气轮机高温叶片内部冷却技术概述 被引量:9
6
作者 阚瑞 迟重然 +2 位作者 杨力 任静 蒋洪德 《热力透平》 2013年第4期260-264,287,共6页
综述了燃气轮机典型的内部冷却结构和设计手段。通过文献分析,提出内部冷却典型强化换热手段包括带肋通道冷却、扰流柱冷却和冲击冷却,重要设计手段包括一维管网和三维数值优化。管网计算基于实验总结的经验公式,计算效率高,关键在于动... 综述了燃气轮机典型的内部冷却结构和设计手段。通过文献分析,提出内部冷却典型强化换热手段包括带肋通道冷却、扰流柱冷却和冲击冷却,重要设计手段包括一维管网和三维数值优化。管网计算基于实验总结的经验公式,计算效率高,关键在于动量方程的求解算法;三维数值优化可以降低设计对人工经验的依赖,关键在于合理选择优化目标和优化算法。分析表明,旋流等新的强化传热形式、微型冷却等新的叶片冷却模式、旋转和真实通道几何对内部冷却详细传热和流场的影响都将得到进一步研究,叶片设计技术将由人工经验性的设计逐渐向计算机自动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 内部冷却 扰流元件 一维管网 数值优化
下载PDF
涡轮叶片内部冷却通道传热和压力分布特性的实验 被引量:8
7
作者 陈伟 阚瑞 +1 位作者 任静 蒋洪德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79-2786,共8页
针对带45°肋片圆形弯头U型通道进行了传热和压力分布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中进口雷诺数变化范围在30 000-55 000之间.研究表明,肋片引起的横向二次流在弯头前区域是强化传热的主要因素.不同雷诺数下传热分布和压力分布的趋势完全一... 针对带45°肋片圆形弯头U型通道进行了传热和压力分布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中进口雷诺数变化范围在30 000-55 000之间.研究表明,肋片引起的横向二次流在弯头前区域是强化传热的主要因素.不同雷诺数下传热分布和压力分布的趋势完全一致,但弯头区后半段上传热分布有所差异.通道中的最大压降出现在弯头区,进口雷诺数越大,弯头损失系数和总损失系数都有所减小.流体在圆形弯头中,加速效果没有矩形弯头强烈,弯头区和弯头后的传热较矩形弯头都有较大幅度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肋U型通道 瞬态液晶 传热 压力损失 内部冷却
原文传递
瞬态液晶技术在涡轮叶片内部冷却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陈伟 杨力 +1 位作者 任静 蒋洪德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65-669,共5页
瞬态液晶测量技术能有效测量物体表面的换热系数,目前已经在传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该测量方法在高温涡轮叶片内部冷却传热研究中的实验过程及应用。对内部冷却U型通道的传热研究表明:气膜抽吸作用下,通道内孔附近... 瞬态液晶测量技术能有效测量物体表面的换热系数,目前已经在传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重点介绍了该测量方法在高温涡轮叶片内部冷却传热研究中的实验过程及应用。对内部冷却U型通道的传热研究表明:气膜抽吸作用下,通道内孔附近的传热得到强化,但区域平均传热系数变化不大;同时抽吸能使带肋通道中的压力损失有所降低。为了满足叶片冷却设计中对传热和压力损失的不同要求,改变弯头区的结构形式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瞬态液晶测量方法能准确地测量内部冷却通道中的传热分布,能为测量和优化涡轮叶片内部冷却传热特性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液晶 内部冷却 传热分布 压力分布
原文传递
基于双层壁冷却结构的综合冷效数值解耦研究
9
作者 刘润洲 李海旺 +2 位作者 由儒全 黄毅 陶智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9,共9页
采用数值解耦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双层壁平板冷却结构的综合冷效与内部冷却、气膜孔内冷却和冷气覆盖之间的关系。吹风比为0.25、0.5、1和1.5。通过研究发现,吹风比对双层壁模型的综合冷效有明显影响。当吹风比由0.25增大到1.5时,综合冷... 采用数值解耦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双层壁平板冷却结构的综合冷效与内部冷却、气膜孔内冷却和冷气覆盖之间的关系。吹风比为0.25、0.5、1和1.5。通过研究发现,吹风比对双层壁模型的综合冷效有明显影响。当吹风比由0.25增大到1.5时,综合冷效增大57.9%。内部冷却占主导地位的区域主要是冲击气流的驻点区。气膜孔内冷却影响最大的区域为气膜孔出口的上游,而且沿流向孔内冷却的影响逐渐减小。冷气覆盖对综合冷效的影响沿流向逐渐积累,在第3个气膜孔出口附近冷气覆盖的影响最大。而且在冷气覆盖区域的影响要大于在远离气膜孔区域的影响。当吹风比增大至1时,孔内冷却对综合冷效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冷气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冷效 气膜冷却 内部冷却 解耦 吹风比 平板模型
原文传递
具有新型双层壁结构的透平叶片流热耦合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辉辉 牛夕莹 +1 位作者 邓清华 丰镇平 《热能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9-148,共10页
多通道壁面射流冷却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燃气透平动叶内部冷却结构,具有消耗冷气少、压力损失小等优点。本文构建了简化的壁面射流冷却叶片与GE-E3冷却结构叶片模型,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对比研究了其流动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壁面射流冷却通... 多通道壁面射流冷却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燃气透平动叶内部冷却结构,具有消耗冷气少、压力损失小等优点。本文构建了简化的壁面射流冷却叶片与GE-E3冷却结构叶片模型,采用流热耦合方法对比研究了其流动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壁面射流冷却通道内的狭小空间抑制了横流的产生,冷气在冷却通道中形成了流向涡;前缘冷气流道中的大量冷气流经吸力侧冷却区,并从出口压力更小、面积更大的尾缘排出,使得前缘气膜孔出流的冷气流量和动量较小,冷气在叶片外表面的气膜覆盖特性更好;离心力的影响导致前缘冷气流道中叶根处的压力较低,叶根附近的气膜孔出现燃气主流入侵现象。相比于GE-E3叶片,壁面射流冷却叶片的前缘温度和温度梯度都较小,因此多通道壁面射流冷却在前缘具有更优异的冷却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透平 内部冷却 壁面射流冷却 冷却性能
原文传递
宽雷诺数下肋参数对U型内冷通道流动与换热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11
作者 万红牛 丁俣中 +4 位作者 程想 陈黎 王进 冀文涛 陶文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113,共11页
为了研究肋高和通道高的比值(e/H)、肋间距与肋高的比值(P/e)以及肋角度(α)对U型带肋通道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采用铜板法结合热电偶测量壁面温度分布,对6个不同肋参数U型带肋通道的表面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带肋通道截面为正方形... 为了研究肋高和通道高的比值(e/H)、肋间距与肋高的比值(P/e)以及肋角度(α)对U型带肋通道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采用铜板法结合热电偶测量壁面温度分布,对6个不同肋参数U型带肋通道的表面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带肋通道截面为正方形,实验的Re为5.0×10^(3)~1.0×10^(5)。研究结果表明,随着e/H和Re的增大,带肋通道的对流换热系数逐渐增大,但相应的流动损失增幅明显,e/H从0.08增大到0.12时,通道的阻力系数增大了近一倍。对于e/H=0.08的通道,P/e分别为6、8、10时,P/e为8时的对流换热系数和阻力损失均高于其他两种情况。相较于90°正交肋,带角度的斜肋能够进一步增强带肋通道的对流换热,75°肋的强化效果略强于60°肋。在实验参数范围内,对于几种不同的带肋U型通道,对流换热系数为光滑通道的1.9~3.0倍,阻力系数为光滑通道的4~16倍。综合考虑换热与流阻,e/H=0.08、P/e=8、α=45°的通道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内部冷却 带肋通道 对流换热
下载PDF
基于热-流-固耦合的刀片内冷却性能分析
12
作者 张康智 《机械制造》 2024年第6期49-53,共5页
在机械加工中,车削温度对工件表面加工质量和刀具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设计了一种具有高效内冷却的刀具,在刀片内部设有储液凹槽,在凹槽内设有菱形肋柱,可以实现切削液对刀片的高效冷却,降低加工过程中刀具的切削温度。基于热-流-固耦... 在机械加工中,车削温度对工件表面加工质量和刀具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设计了一种具有高效内冷却的刀具,在刀片内部设有储液凹槽,在凹槽内设有菱形肋柱,可以实现切削液对刀片的高效冷却,降低加工过程中刀具的切削温度。基于热-流-固耦合对刀片内冷却性能进行分析,在转速为600 r/min,切深为1.5 mm,工件直径为90 mm,进给率为0.3 mm/r的工艺参数下,计算前刀面的热流密度,并得到刀具的温度场。改变热载荷条件,在相同热源条件下,与其它刀具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刀片材料采用YT5硬质合金,切削热载荷为107 W/m2,所设计的具有内冷却的刀具在切削过程中的最高切削温度为172.58℃,比其它刀具的切削温度低26.62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 内冷却 刀片 性能 分析
下载PDF
基于Fluent的高速内冷铣削加工区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3
作者 尹凝霞 谭光宇 +2 位作者 李广慧 李修近 温丽宏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0-514,524,共6页
针对高速内冷铣削加工区流场内流体流动的复杂性,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高速内冷铣刀切削加工区的速度场和压力场进行研究,得到了不同冷却介质、铣削转速和不同直径的铣刀铣削同一孔径时的速度场与压力场分布,为进一步研究流场... 针对高速内冷铣削加工区流场内流体流动的复杂性,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高速内冷铣刀切削加工区的速度场和压力场进行研究,得到了不同冷却介质、铣削转速和不同直径的铣刀铣削同一孔径时的速度场与压力场分布,为进一步研究流场对高速内冷铣削加工区刀具寿命和工件质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铣削 内冷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气膜孔与肋的相对位置及通道截面形状对气膜孔流量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倪萌 朱惠人 +2 位作者 裘云 许都纯 刘松龄 《燃气轮机技术》 2005年第1期52-56,共5页
本文基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放大模型,研究了在同时带肋和气膜孔出流的内流通道中气膜孔与肋的相对位置以及通道截面形状对流量系数Cd的影响情况。实验在内流通道进口雷诺数Re为20000~80000、通道总出流比SR为0.30~0.60以及肋角为60... 本文基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放大模型,研究了在同时带肋和气膜孔出流的内流通道中气膜孔与肋的相对位置以及通道截面形状对流量系数Cd的影响情况。实验在内流通道进口雷诺数Re为20000~80000、通道总出流比SR为0.30~0.60以及肋角为60°、120°的范围进行,分析了肋与气膜孔的相对位置及通道截面形状对气膜孔流量系数的影响情况,发现肋的存在明显改变了气膜孔的流量系数。由于肋所导致的回流区的影响,位于肋下游的气膜孔流量系数低于中间孔和肋上游孔,而通道截面的不同则影响了气膜孔里的雷诺数大小,从而影响了气膜孔的流量系数。本文的实验结果对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结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涡轮叶片 气膜冷却 内流冷却 流量系数
下载PDF
基于MRV的菱形肋柱冷却通道三维全流场分析
15
作者 张科 段敬添 +3 位作者 雷蒋 王子瑞 冀文涛 武俊梅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37-2847,共11页
在研究核磁共振成像测速(MRV)技术测速核心方法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在10 min内对大宽高比肋柱通道200×100×25个空间点上三维全场速度的测量,并对流场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将MRV测得的通道中心截面速度分布与粒子成像测速(P... 在研究核磁共振成像测速(MRV)技术测速核心方法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在10 min内对大宽高比肋柱通道200×100×25个空间点上三维全场速度的测量,并对流场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将MRV测得的通道中心截面速度分布与粒子成像测速(PIV)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良好。利用MRV测得的空间三维速度分布解析了菱形肋柱与端壁附近复杂的三维流场与涡量场,发现端壁附近流体靠近肋柱时,先向下冲击端壁,仅在肋柱前缘两侧形成马蹄涡,随后绕过肋柱两侧尖角处向上抬升,端壁边界层内的涡,迅速演变为肋柱两侧尖角附近以及下游的剪切层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测速 三维流场测量 内部冷却 肋柱冷却通道 强化换热流动机理
原文传递
冷却流量对涂层叶片冷却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石黎 孙志颖 卢元凤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7-234,共8页
采用气热耦合数值方法研究了冷却流量对热障涂层气冷涡轮叶片冷却性能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障涂层叶片的综合冷却效率随冷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幅则逐渐下降。在吸力面上,附加热障涂层的效果更好。基准工... 采用气热耦合数值方法研究了冷却流量对热障涂层气冷涡轮叶片冷却性能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障涂层叶片的综合冷却效率随冷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幅则逐渐下降。在吸力面上,附加热障涂层的效果更好。基准工况下,附加热障涂层,叶片表面温度可降低72.6 K,综合冷却效率增幅最大可达6.5%。在尾缘区域,热障涂层会阻碍热量从金属叶片表面向低温的流体传递,导致叶片表面性能下降,因此,只有配合高效的内冷技术,才能达到理想的冷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热障涂层 冷却流量 内部冷却 冷却性能
原文传递
吹塑模具的冷却系统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志林 董尚举 +1 位作者 秦超 蔡双宁 《塑料包装》 CAS 2014年第6期47-49,共3页
在中空吹塑成型中,模具冷却系统的优良直接影响着制品质量的好坏及生产效率。本文介绍了模温对吹塑工艺的影响、冷却系统几何参数的确定和冷却系统的结构设计。
关键词 模温 几何参数 外冷却 内冷却 后冷却
下载PDF
肋片扰流对柱肋通道传热和压损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白万栋 梁栋 +1 位作者 陈伟 CHYU Minking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09-2515,共7页
针对涡轮叶片内部通道上、下游不同冷却结构的相互影响,采用瞬态液晶实验方法研究了上游90°、60°,V形和W形四种肋片诱导产生的入口条件,对柱肋通道传热分布、强化传热水平和压损的影响,并与无肋片(均匀入口条件)的柱肋通道进... 针对涡轮叶片内部通道上、下游不同冷却结构的相互影响,采用瞬态液晶实验方法研究了上游90°、60°,V形和W形四种肋片诱导产生的入口条件,对柱肋通道传热分布、强化传热水平和压损的影响,并与无肋片(均匀入口条件)的柱肋通道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比于无肋片情况的均匀入口条件,肋片诱导的涡流使柱肋通道底面的传热分布在展向变得不均匀。肋片在增强柱肋底面传热的同时降低了通道压损,从而提升柱肋通道的综合换热效率(但整体通道的流动损失增加了)。其中,W形和90°肋片使柱肋通道具有最高的传热效率,其次是V形和60°肋片,不带肋片的情况的综合传热效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内部冷却 肋片 柱肋 传热和压损
原文传递
涡轮叶片通道内部V型间断肋的传热特性研究
19
作者 吴榕 缪克克 侯昶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17-2828,共12页
通过模拟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涡轮叶片通道内部V型间断肋的传热特性。主要探究了各结构参数(间断位置,分离肋长度,分离肋后置距离)对通道的传热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扰流肋结构(直肋,60°斜肋,60°V型肋),V型间断肋在... 通过模拟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涡轮叶片通道内部V型间断肋的传热特性。主要探究了各结构参数(间断位置,分离肋长度,分离肋后置距离)对通道的传热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扰流肋结构(直肋,60°斜肋,60°V型肋),V型间断肋在壁面平均相对努塞尔数,综合传热系数以及温度分布均匀性上更具优势。通过改变间断参数,能大幅提高V型间断肋的综合传热系数。在研究的参数范围内,当间断位置为2.5 mm,分离肋长度为10.0 mm,分离肋后置距离为9.6 mm时,通道具有最佳的传热性能。在雷诺数为30000下,与带有直肋的通道相比,优化后的V型间断肋的平均努塞尔数提高了35.75%,综合传热系数上升了28.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内部冷却 扰流肋 传热特性 V型肋
原文传递
数控机床内冷压力自适应调节装置控制与调试 被引量:4
20
作者 封光磊 崔岗卫 +5 位作者 寸花英 胡传勇 陈光宇 冯平书 晏腾飞 姜旭峰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3-38,共6页
在840D sl数控系统上开发HMI界面用于设定刀具内冷压力值,通过NC程序在刀具交换过程中对内冷压力数据进行检索和传输,并通过PLC程序对数据进行限制及转换,由变频器完成PID调节,实现内冷压力在加工全过程中的自适应调节控制。最终达到保... 在840D sl数控系统上开发HMI界面用于设定刀具内冷压力值,通过NC程序在刀具交换过程中对内冷压力数据进行检索和传输,并通过PLC程序对数据进行限制及转换,由变频器完成PID调节,实现内冷压力在加工全过程中的自适应调节控制。最终达到保护刀具、提高刀具使用寿命、降低加工成本、提高加工效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冷 HMI界面 PLC程序 PID调节 变频器 PROFIBUS总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