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8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 被引量:57
1
作者 谢青 桂红莲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37-838,共2页
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每年约有2.1%~6.0%进展为肝硬化。年龄、病毒复制程度、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等都影响HBV感染后进展至肝硬化的速率。而进展至肝硬化后HBV仍可持续存在,血清乙型肝炎e... 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每年约有2.1%~6.0%进展为肝硬化。年龄、病毒复制程度、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等都影响HBV感染后进展至肝硬化的速率。而进展至肝硬化后HBV仍可持续存在,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HBV DNA阳性,这些患者还处在进展至肝硬化失代偿和肝癌(HCC)的危险中,只有抗病毒治疗,即清除或持续抑制HBV,才能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硬化 干扰素Α 核苷类
原文传递
α干扰素雾化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合理使用及药学监护 被引量:27
2
作者 陈泳伍 唐丽琴 +2 位作者 张圣雨 王猛 沈爱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32-635,共4页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传染性肺炎,其传染性强,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治疗,现多个诊疗指南中均推荐包括α干扰素在内的抗病毒方案。本文对α干扰素可能的抗COVID-19机制、静脉制剂雾化... 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传染性肺炎,其传染性强,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治疗,现多个诊疗指南中均推荐包括α干扰素在内的抗病毒方案。本文对α干扰素可能的抗COVID-19机制、静脉制剂雾化给药的空气动力学特点、特殊人群的给药方案、常见不良反应以及雾化产生的气溶胶潜在传播风险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新冠肺炎患者α干扰素雾化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Α干扰素 雾化吸入 药学监护
原文传递
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内HBV cccDNA、血清HBsAg、HBV-DNA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钮志林 朱翔 +8 位作者 沈伟强 高胜利 俞净 赵刚 徐密琴 沈燕 叶扬 何丽华 金文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92-795,共4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内HBV cccDNA、血清内HBV-DNA、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改变以及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适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干扰素α治疗48周,检测治疗前、后肝细胞内... 目的探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内HBV cccDNA、血清内HBV-DNA、HBs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改变以及改变之间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适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给予干扰素α治疗48周,检测治疗前、后肝细胞内HBV cccDNA、血清HBV-DNA、HBsAg、ALT,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Version 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肝组织标本均检测出HBV cccDNA;肝细胞内HBV cccDNA下降(2.52±1.60)log cps/cell、HBV-DNA下降(1.51±1.02)log IU/ml、ALT下降(100.8±63.1)U/L、HBsAg下降(1.18±0.85)log ng/ml;基线水平肝细胞内HBV cccDNA同HBV-DNA有相关性:log(HBV-DNA/ml)=3.55+0.44×log(HBV cccDNA/cell),R2=0.197,P<0.01;干扰素α治疗48周后肝细胞内HBV cccDNA同血液HBsAg载量相关性:log(HBsAg/ml)=4.23+0.78×log(HBV cccDNA/cell),R2=0.616,P<0.01。结论定量PCR方法可以成功检测出肝组织内HBV cccDNA;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8周能够减少肝组织内HBV cccDNA,降低血清病毒载量、稳定肝功能;血清HBsAg在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后期(血清HBV-DNA阴转后)与肝细胞内HBV cccDNA具有相关性,血清HBsAg定量变化可作为抗病毒治疗病毒学持续应答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干扰素Α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原文传递
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存在的问题与处理对策 被引量:20
4
作者 赵连三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78-379,共2页
与拉米夫定仅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过程的药理特点相比,干扰素α不仅能在HBV基因的复制、表达等多个环节发挥抗病毒作用,而且能够调动宿主的免疫功能,形成双重机制的抗病毒活性,故干扰素α抗病毒的效果较强,乙型肝炎e... 与拉米夫定仅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过程的药理特点相比,干扰素α不仅能在HBV基因的复制、表达等多个环节发挥抗病毒作用,而且能够调动宿主的免疫功能,形成双重机制的抗病毒活性,故干扰素α抗病毒的效果较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较高,复发率较低,尤其是不易产生耐药性病毒变异,从而使干扰素α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但是,普通短效干扰素α易产生干扰素抗体,且因半衰期过短导致血药浓度水平反复波动,这些缺点影响了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干扰索α 聚乙二醇化干扰索α
原文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的关系 被引量:17
5
作者 奚敏 臧国庆 +1 位作者 冯明亮 季芸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42-245,共4页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 α治疗 6个月疗效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部分等位基因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对 6 0例上海地区接受干扰素 α正规治疗 6个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LA Ⅱ类...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 α治疗 6个月疗效与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部分等位基因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对 6 0例上海地区接受干扰素 α正规治疗 6个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LA Ⅱ类分子DRB1、DQA1、DQB1进行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 无应答组的HLA DRB1 0 4携带率高于有应答组 (P <0 .0 2 5 ) ,有应答组的HLA DQA1 0 5 0 5 (P <0 .0 2 5 )、DQB1 0 30 1(P <0 .0 0 5 )的携带率高于无应答组。结论 干扰素 α治疗无应答与HLA DRB1 0 4 (P <0 .0 2 5 )呈正相关 ,与HLA DQA1 0 5 0 5、HLA DQB1 0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无应答 治疗 人类白细胞抗原 DQB1 携带率 等位基因 目的 结论 方法
原文传递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田玉岭 赵伟 +7 位作者 沈玲 刘伟 常家宝 方之勋 殷卫卫 王雷 孙溪宾 杨毅军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06-810,共5页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CHB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PEG-IFN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对照组(42例)予普通干扰素500MU,皮下注射,隔...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CHB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PEG-IFN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48周。对照组(42例)予普通干扰素500MU,皮下注射,隔日1次,疗程48周,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结果治疗12周时,治疗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阴转率达到30%,明显高于对照组,x^2=4.162,P<0.05,HBeAg定量及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定量对数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t值分别为2.689、4.080,P<0.01,而对照组治疗12周时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29、1.009,P>0.05;治疗24周时,治疗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6.190,P<0.05,HBeAg定量和HBV DNA定量的对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15、2.122,P<0.05;治疗48周时,治疗组除上述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外,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及完全应答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5.771、5.617、5.308,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时,治疗组HBeAg的阴转率、HBeAg定量、HBV DNA定量对数值、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及完全应答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x^2=11.943、t=3.439、t=6.111、x^2、9.930、x^2=9.522、x^2=7.920,P值均<0.01,而且保持持续应答,而对照组的应答率则有所下降;治疗组9例患者于治疗前后做2次肝活组织检查,治疗前肝组织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核心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8.89%和66.67%,治疗结束时分别为22.22%和33.3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较治疗前明显减少,x^2=8.001,P<0.01;治疗前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及胶原表达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有3例出现HBsAg阴转,阴转率为10%,其中2例出现在治疗后32周,1例出现在治疗结束后24周,对照组无一例阴转。PEG-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Α 聚乙二醇类
原文传递
干扰素-α抗鼠肝纤维化的作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黄以群 王崇国 +2 位作者 周明行 李树清 许正锯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 观察干扰素 α 2a(IFN α 2a)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时肝脏组织学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放射免疫技术及MV1LU细胞生长抑制法 ,对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不同阶段肝脏组织学及透明质酸 (HA)、层黏蛋白 (LN... 目的 观察干扰素 α 2a(IFN α 2a)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时肝脏组织学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放射免疫技术及MV1LU细胞生长抑制法 ,对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不同阶段肝脏组织学及透明质酸 (HA)、层黏蛋白 (LN)、Ⅳ胶原 (ⅣC)及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的变化进行了观察。 结果 在肝纤维化早期 (3周 ) ,干扰素 α治疗组肝脏炎症计分、纤维化计分及血清纤维化指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肝纤维化中期 (6周 )及晚期(12周 ) ,IFN α 2a治疗组组织学肝脏炎症计分、纤维化计分与模型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及 <0 .0 1)。血清TGF β与HA、LN、ⅣC呈正相关 ,TGF β活性与肝纤维化动态变化相一致。 结论 干扰素 α 2a可明显减轻肝脏炎症 ,减少或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其机制与抑制肝脏中TGF β的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肝硬化 细胞外基质 组织病理学
原文传递
肝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临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施军平 陆璐 +6 位作者 钱建成 昂健 荀运浩 过建春 石伟珍 王宇芳 范建高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脂肪变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HBeAg阳性CHB初治患者,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合并肝脂肪变者34例(肝脂肪变组)、无肝脂肪变者62例(无肝脂肪变组),均用Peg-IF... 目的探讨肝脂肪变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HBeAg阳性CHB初治患者,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合并肝脂肪变者34例(肝脂肪变组)、无肝脂肪变者62例(无肝脂肪变组),均用Peg-IFNα治疗,疗程为4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的差异。每组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检验。结果HBV DNA滴度肝脂肪变组患者为(6.96±1.27)lg10拷贝/ml,无肝脂肪变组患者为(7.54±1.28)lg10拷贝/ml,两组比较,t=2.161,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g-IFNα治疗48周时,HBeAg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在肝脂肪变组分别为35.2%(12/34)和44.1%(15/34);无肝脂肪变组分别为38.7%(24/62)和48.3%(30/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应答率在肝脂肪变组为26.5%,无肝脂肪变组为48.4%,两组比较,Х^2=4.373,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5例HBVDNA转阴患者中,7例无生化学应答,其中肝脂肪变组有5例,无肝脂肪变组2例,无生化应答率肝脂肪变组显著高于无肝脂肪变组,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HB患者合并肝脂肪变不影响Peg-IFNα治疗48周时病毒学应答,但可能会影响其生化学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脂肪肝 治疗 干扰素Α
原文传递
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及苦参碱防治乙型肝炎肝衰竭生存者的肝纤维化进展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从新 刘波 +8 位作者 马勇 周跃进 潘兴南 郑瑞丹 王全楚 汪茂荣 何长伦 傅青春 陈成伟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防止乙型肝炎肝衰竭生存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方法。方法在多中心选择亚急性或慢加亚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生存者(A组)100例随机分为3组,在度过肝衰竭后分别给予干扰素α、拉米夫定和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6个月,选择慢性乙型... 目的探讨防止乙型肝炎肝衰竭生存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方法。方法在多中心选择亚急性或慢加亚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生存者(A组)100例随机分为3组,在度过肝衰竭后分别给予干扰素α、拉米夫定和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6个月,选择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生存者(B组)10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拉米夫定和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6个月。全部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血生物化学、血清学、病毒学和肝组织学应答情况。根据资料不同采用t检验和疋。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A组患者生存;B组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死亡3例(6.1%),接受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的患者死亡4例(7.8%,P〉0.05);B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未降至正常,拉米夫定治疗使超过90%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A组接受干扰素α或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的患者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分别为52.9%(9/17)和31.3%(5/16),均高于拉米夫定治疗者(1/17,5.9%);在A组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在随访结束时肝组织Knodell HAI计分(7.2±0.8)低于干扰素α治疗者(8.2±1.3),P〈0.05;联合苦参碱治疗可使HAI计分进一步降低(6.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拉米夫定或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对B组患者能抑制肝内炎症病变,但对已形成的肝纤维化无明显的逆转作用。结论乙型肝炎肝衰竭生存患者长期口服核苷类抗病毒药对阻断肝硬化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适时联合苦参碱可提高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和抑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肝衰竭 拉米夫定 干扰素Α 苦参碱
原文传递
干扰素α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短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0
作者 舒丹 杨大国 +4 位作者 高志良 马为民 戴炜 王松 乐晓华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 了解干扰素α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71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34例 ,同时使用干扰素α及拉米夫定 2 6周 ,随后单用拉米夫定 2 6周 ;对照组 37例 ,单用拉米夫定 5 ... 目的 了解干扰素α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71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 34例 ,同时使用干扰素α及拉米夫定 2 6周 ,随后单用拉米夫定 2 6周 ;对照组 37例 ,单用拉米夫定 5 2周。治疗前做肝穿刺活检 ,疗程中定期检测丙氨酸转氨酶 (ALT)、HBeAg、抗 HBe、HBVDNA ,并作YMDD变异检测。结果 全部患者完成1年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转换率分别为 41.2 %( 14/34)和 2 1.6 %( 8/37)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 =0 .0 8)。治疗组未发现YMDD变异 ,对照组则有 5例。治疗组的血清ALT及HBVDNA基线水平与血清转换率明显相关 (P =0 .0 4) ;在ALT >2ULN及血清HBVDNA >1× 10 7拷贝 /ml的患者中 ,治疗组HBeAg/抗 HBe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5 2 .0 %和 2 5 .8%,P =0 .0 4及 6 3 .2 %和 2 8.6 %,P =0 .0 3)。治疗组血清转换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及肝细胞HBVD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在肝组织HBVDNA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中 ,治疗组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46 .2 %和 9.5 %,P =0 .0 3)。结论 干扰素α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对于ALT中度以上升高、HBVDNA高水平复制及肝组织HBVDNA高水平表达者短期疗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并对于延迟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拉米夫定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干扰素α与阿德福韦酯不同联合方法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亚东 赵彩彦 +6 位作者 王玮 申川 阎文昭 吕红芝 车洪浩 季茹 杨波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18-423,共6页
目的 观察IFNα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探讨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HBeAg阳性CHB患者156例.56例患者HBV DNA≥1×107拷贝/mL、或纤维化... 目的 观察IFNα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临床疗效,探讨理想的联合治疗方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纳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HBeAg阳性CHB患者156例.56例患者HBV DNA≥1×107拷贝/mL、或纤维化分期≥S3、或既往单药治疗失败(复发)者,予以初始IFNα联合ADV治疗;52例未达上述指标患者接受初始IFNα单药治疗.24周时依据患者HBV DNA、HBeAg、HBsAg变化调整治疗方案:16例取得早期应答的初始IFNα联合ADV治疗组患者调整为IFNα单药维持治疗,其余患者与初始IFNα单药治疗组未达到早期应答者共同接受IFNα联合ADV治疗.另选48例作为标准治疗组,接受全程IFNα单药治疗.48周时复评全部患者HBV DNA、HBeAg、HBsAg定量,并决定是否延长疗程.最终于72周评估患者疗效、安全性、耐药复发等,数据行卡方检验.结果 治疗24周,初始IFNα联合ADV治疗组早期应答率达28.6%,其中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53.6%,62.5%)与初始IFNα单药治疗组(32.7%,x2=4.78;40.4%,x2=5.21)、标准治疗组(27.1%,x2=5.28;37.5%,x2=6.4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HBeAg阴转率较标准治疗组更高(39.3%比18.8%,x2=7.48,P〈0.05).48周时,初始IFNα联合ADV治疗组16例取得早期应答者停用ADV后,5例HBeAg复阳,3例病毒学反弹;HBV DNA阴转率为73.2%,HBeAg转换率为41.1%,HBsAg清除率为12.5%.其中96例接受不同联合方法治疗的患者HBV DNA阴转率、HBeAg转换率、HBsAg清除率分别为65.6%、33.3%和8.3%.72周时不同联合方法治疗组患者整体复发率与标准治疗组相当,HBsAg清除率上升2.7%.结论 IFNa联合ADV抗病毒治疗对提高应答率优势明显.结合患者基线特征、治疗反应,制订不同联合方案,不失为当前CHB抗病毒优化治疗理想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Α 阿德福韦酯 联合治疗
原文传递
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朱传武 王海燕 +6 位作者 钱峰 李明 吴建鸿 童福易 费晓峰 阮翠娟 许克玲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 2 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前和治疗满 4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和... 目的 探讨干扰素α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集 2 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前和治疗满 4个月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 ,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4和重组人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 7d使DC增殖、成熟 ,随后与HBsAg共同孵育 3h ,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分别与自体PBMC共同培养 72h ,培养结束前 1 2h加入 7 4× 1 0 4Bq3 H TDR ,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实验中以 8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干扰素α治疗 4个月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的增殖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 ,细胞总量平均增加了 2 .8倍 ;治疗前DC的抗原提呈作用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后组 (均为P <0 .0 0 1 ) ,治疗 4个月时DC的抗原提呈作用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进一步分析发现 ,与无应答组比较 ,完全应答组不论是治疗前还是治疗后 ,DC的抗原提呈作用均显著增强 (P <0 .0 1和P <0 .0 0 1 ) ,而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 >0 .0 5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的抗原提呈能力低下 ,干扰素α治疗可显著提高DC的抗原提呈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慢性乙型肝炎 外周血 树突状细胞 抗原提呈作用 外周血 白细胞介素4
原文传递
Construction of retroviral vectors to induce a strong expression of human class Ⅰ interferon gene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 in vitro 被引量:9
13
作者 CAO Guang Wen 1, GAO Jun 1, DU Ping 1, QI Zhong Tian 1 and KONG Xian Tao 2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1-14,共4页
AIM To establish the hepatoma cell specific expression of human interferon gene mediated by retroviral vectors. METHODS Human interferon α and interforon β complementary DNA (IFNs cDNA) were cloned into polyli... AIM To establish the hepatoma cell specific expression of human interferon gene mediated by retroviral vectors. METHODS Human interferon α and interforon β complementary DNA (IFNs cDNA) were cloned into polylinker site of pMNSM retroviral vector to construct recombinant retroviral vector pMNSIFNA and pMNSIFNB, where the transcription of IFN gene was driven by SV40 early region promoter, and pMNAIFNA, pAMNSIFNA and pMNAIFNB, where the transcription of IFN gene was driven by SV40 early region promoter regulated by α fetoprotein enhancer. The retroviral constructs were respectively introduced into retroviral amphotropic packaging cells by means of lipofectamine mediated gene transfer procedure. The plasmids transfection rate was (4~40)×10 3 colonies/μg DNA/10 6 PA317 cells. The retrovirus infection rate was (5~500)×10 4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ml. The recombinant retroviruses were used to infect human hepatoma cells, renal carcinoma cells and melanoma cell lines in the presence of 4mg/L polybrene. RESULTS Northern and Dot hybridization of total RNA from the neomycin resistant colonies and interferon expression assay indicated that human α fetoprotein enhancer induced efficient and apecific transcription and expression of IFNs gene driven by the promoter of different origin in human hepatoma cells by which α fetoprotein was highly produced. CONCLUSION Cis active element of α fetoprotein gene can drive specific expression of IFNs gene in human hepatoma cells, which provides some valuable data for the hepatoma specific immune gene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eron alpha interferon beta retroviridae carcinoma HEPATOCELLULAR liver neoplasms genes regulatory GENE EXPRESSION GENE therapy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因素及宿主细胞免疫对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唐小平 钱可平 +1 位作者 许毅玲 袁小珍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90-293,共4页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因素及机体细胞免疫因素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 4 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 ,分析HCV基因型、准种多样性、血清HCVRNA水平及肝组织HC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活性与干扰素应答的关...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 (HCV)因素及机体细胞免疫因素对干扰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 4 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 ,分析HCV基因型、准种多样性、血清HCVRNA水平及肝组织HCV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活性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结果 经过 6个月的干扰素治疗 ,2 1例获得治疗终点应答 ,其中 10例呈持续应答 ,19例无应答。HCV1型患者应答率( 4 3.3% )明显低于非 1型患者 ( 80 % ,P <0 .0 5 ) ;应答患者中治疗前血清HCV准种数目及HCVRNA水平明显低于无应答患者 (P <0 .0 5 ,P <0 .0 1) ,而其肝组织HCV特异性CTL活性阳性率则显著高于无应答者 (P <0 .0 5 )。结论 病毒因素和宿主因素均是影响慢性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非 1型感染、低准种数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基因型 准种 病毒血症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干扰素Α 治疗
原文传递
人干扰素-α基因转移、表达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曾争 斯崇文 +4 位作者 刘芳华 于敏 席宏丽 刘丹 张国庆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 研究人干扰素 α(hIFN α)基因的转移、表达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 ,体外扩增hIFN α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hIFN α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pDOR IFN α) ,用NIH 3T3细胞扩... 目的 研究人干扰素 α(hIFN α)基因的转移、表达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 ,体外扩增hIFN α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hIFN α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 (pDOR IFN α) ,用NIH 3T3细胞扩增法测定其假病毒颗粒滴度 ,用染料吸收法检测hIFN α活性 ;将假病毒颗粒感染 2 .2 .15细胞 ,用固相放免法检测其上清HBsAg和HBeAg ,用斑点杂交法结合计算机扫描检测其细胞HBVDNA密度。结果 PCR克隆出 6 48bphIFN α全基因 ;假病毒颗粒滴度为 1× 10 6CFU/ml;hIFN α生物活性为 2 39IU/ml/1× 10 6/4 8h ;对HBsAg的抑制率随培养时间 (2、4、6和 8d)的延长而逐渐增高 ,抑制率分别为 33%、5 5 %、5 5 %和6 2 % ,而对HBeAg的抑制则在转染后的第 2天抑制率最高 ,以后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 ,其抑制率分别为 6 7.7%、40 %、19.5 %和 2 5 .3%。而对照组对HBsAg第 2、4、6、8天的抑制率分别为 0 %、10 .8%、0 %和 13% ,对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 0 %、0 %、0 %和 1.2 %。而且对HBVDNA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抑制率达 6 6 % ;而对照组 (空白载体 )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 hIFN α基因可以成功地转移和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A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治疗 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α-干扰素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及对TNF-α、IL-6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陈少东 张利敏 +5 位作者 王瑶瑶 唐金模 杨嘉恩 吴春城 王敏 梁惠卿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716-1720,共5页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对α-干扰素(interferon-alpha,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疗效的观察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对α-干扰素(interferon-alpha,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疗效的观察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524例慢性乙型肝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174例,联合中药治疗组174例,联合西药治疗组176例。单药治疗组采用IFN-α治疗24周;联合中药治疗组在IFN-α治疗基础上,采用柴胡疏肝散口服,每日1剂,疗程24周;联合西药治疗组在IFN-α治疗基础上,采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150-mg tid口服,疗程24周。观察3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改变情况、中医症状疗效、ALT水平、HBV DNA定量、抗病毒治疗应答及治疗前、治疗8周、治疗24周的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联合中药治疗组症状积分改善程度最明显、中医症状疗效总有效率最高,联合西药治疗组次之,而单药治疗组最低(P<0.01,P<0.05)。完成IFN-α24周治疗后,联合中药治疗组ALT改善程度、HBV DNA定量下降程度及完全应答率最高,无应答率最低,单药治疗组次之,而联合西药治疗组最低(P<0.05);治疗8周后联合中药治疗组及单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西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治疗24周后联合中药治疗组及单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8周明显下降(P<0.01),联合西药治疗组TNF-α、IL-6水平较治疗8周时无明显下降(P>0.05)。结论:INF-α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改善患者症状,增加INF-α抗病毒疗效,值得推荐联用,而联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可降低INF-α抗病毒疗效,不推荐联合使用,INF-α及柴胡疏肝散均可以通过上调TNF-α、IL-6水平通过免疫激活来清除病毒,二者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Α-干扰素 柴胡疏肝散 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
原文传递
疏水作用色谱法同时纯化及复性基因重组人干扰素-α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立安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1-303,共3页
使用高效疏水作用色谱直接从大肠杆菌表达的基因重组人干扰素 α(rhIFN α)包涵体的裂解液中纯化了rhIFN α ,并在纯化的同时获得了高的复性效率 ,使复性和纯化一步完成 ,大大地简化了操作步骤。用凝胶排阻色谱对该法纯化的rhIFN α进... 使用高效疏水作用色谱直接从大肠杆菌表达的基因重组人干扰素 α(rhIFN α)包涵体的裂解液中纯化了rhIFN α ,并在纯化的同时获得了高的复性效率 ,使复性和纯化一步完成 ,大大地简化了操作步骤。用凝胶排阻色谱对该法纯化的rhIFN α进行了纯度测定 ,纯度达到 95 %以上。该法的活性回收率分别比稀释法和透析法高 1 0倍和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纯化 重组蛋白质 基因重组人干扰素-α 高效疏水作用色谱
下载PDF
干扰素-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许伟华 杨发林 +3 位作者 吕晓霞 朱菊人 刘斌 林森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5期427-428,438,共3页
目的 :研究干扰素 α(IFN 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四氯化碳(CCl4)复制肝纤维化模型大鼠 32只 ,随机分为A、B、C 3组。A组 :6只 ,造模结束即处死 ;B组 14只 ,皮下注射IFN α 10万U 10 0g 8周 ,C组 12只 ... 目的 :研究干扰素 α(IFN 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 (HSC)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四氯化碳(CCl4)复制肝纤维化模型大鼠 32只 ,随机分为A、B、C 3组。A组 :6只 ,造模结束即处死 ;B组 14只 ,皮下注射IFN α 10万U 10 0g 8周 ,C组 12只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8周。治疗结束时用TUNEL法检测各组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 ;HE染色观察肝组织学变化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中间丝蛋白 (Desmin)、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A)、I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 1(TGF β1)等指标。结果 :B组较其他两组肝组织学明显改善 ,肝纤维化程度减轻 ,I型胶原、TGF β1的显色指数降低 ;B组肝星状细胞明显减少 ,凋亡指数增加 ,与C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FN α在体内可诱导HSC凋亡 ,这可能是IFN α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细胞凋亡 大鼠 近交系
下载PDF
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_1治疗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秀娟 高歌 《吉林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361-362,共2页
目的:评价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探讨两者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9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7例患者均给予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除不用胸腺肽α1外,干扰素的治疗... 目的:评价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探讨两者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9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7例患者均给予干扰素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除不用胸腺肽α1外,干扰素的治疗方法及疗程相同。结果:两药联用使治疗组在疗程结束时及疗程结束后6个月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T细胞亚群CD4+以及CD4+/CD8+在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两药联用使HBV-DNA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近、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它能使部分患者转氨酶升高而脱离免疫耐受,还可通过自身免疫清除体内的乙肝病毒,可见,对处于免疫耐受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失为一种较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由于本研究观察例数有限,尚需进一步观察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免疫耐受 干扰素 胸腺肽Α1
下载PDF
干扰素α治疗病毒性肝炎引起的甲状腺疾病 被引量:10
20
作者 徐玲玲 薛耀明 孙剑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9年第B04期10-13,共4页
干扰素α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甲状腺疾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方面的不良反应。干扰素诱发的甲状腺炎引起了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这类疾病有很多易感因素,如:遗传、性别、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发病机制可能... 干扰素α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过程中极易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甲状腺疾病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方面的不良反应。干扰素诱发的甲状腺炎引起了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这类疾病有很多易感因素,如:遗传、性别、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发病机制可能是干扰素α的免疫调节作用或干扰素α对甲状腺的直接作用,可分为自身免疫型和非自身免疫型。前者表现为3种形式: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以及出现甲状腺抗体而没有临床症状。后者有两种形式:破坏性的甲状腺炎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在干扰素治疗的前、中、后期,均需要监测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甲状腺抗体水平,并及时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 病毒性肝炎 甲状腺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