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支皮瓣乳房再造的进展
1
作者 杜星仪 欧阳熠烨 +1 位作者 李成程 刘春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穿支皮瓣乳房再造具有供区损伤小、美学效果长期稳定等诸多优点,是乳房再造领域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目前常用于乳房再造的穿支皮瓣有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股深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臀动脉穿支皮瓣和腰动脉穿支皮瓣等。不同... 穿支皮瓣乳房再造具有供区损伤小、美学效果长期稳定等诸多优点,是乳房再造领域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目前常用于乳房再造的穿支皮瓣有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股深动脉穿支皮瓣、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臀动脉穿支皮瓣和腰动脉穿支皮瓣等。不同的穿支皮瓣在适应人群、手术设计等方面有各自特点。本文就常见的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皮瓣 乳房再造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肋间动脉穿支皮瓣 臀动脉穿支皮瓣 腰动脉穿支皮瓣
下载PDF
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缺损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兴群 姚毅 +6 位作者 饶磊 秦振波 张龙春 徐一波 陈莹 姚建民 宋达疆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7-500,共4页
目的探讨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缺损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5年9月采用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9例手外伤缺损,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5.2岁。手背15例,手掌4例。致伤原因:交... 目的探讨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缺损的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5年9月采用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19例手外伤缺损,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5.2岁。手背15例,手掌4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热压伤5例,绞压伤4例,撕脱伤2例。均为手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全层缺损合并指骨、肌腱、血管神经外露,缺损范围为10.0 cm×7.0 cm^17.0 cm×8.0 cm。其中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7例。皮瓣厚度为10~25 mm,皮瓣切取范围为10.0 cm×7.5 cm^17.0 cm×8.0 cm。皮瓣血管蒂与桡动脉鼻烟窝支(12例)、桡动脉主干(7例)及其伴行静脉吻合,皮瓣内肋间神经皮支与前臂外侧皮神经缝合。供区创面直接闭合(14例)或行中厚皮片移植修复(5例)。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1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2.7个月。术后手部受区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未见皮瓣臃肿;皮瓣两点辨别觉为7~11 mm,平均8.8 mm。供区直接闭合者术后仅遗留线性瘢痕,供区感觉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游离带感觉神经肋间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手外伤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外伤 游离皮瓣 肋间动脉 穿支皮瓣 感觉重建
原文传递
同时携带肋间动脉穿支与腹壁下动脉穿支保留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皮瓣再造乳房 被引量:8
3
作者 宋达疆 李赞 +8 位作者 周晓 章一新 冯光 周波 吕春柳 伍鹏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5-610,共6页
目的探讨同时携带肋间动脉穿支与腹壁下动脉穿支保留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皮瓣再造乳房的技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2月—2019年2月,对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同期或二期应用游离腹直肌皮瓣移植再造乳房。患者年龄29~56... 目的探讨同时携带肋间动脉穿支与腹壁下动脉穿支保留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皮瓣再造乳房的技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2月—2019年2月,对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同期或二期应用游离腹直肌皮瓣移植再造乳房。患者年龄29~56岁,平均34.6岁。病程2~16个月,平均9.5个月。肿瘤位于外上象限4例,外下象限2例。病理检查示均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癌分期:Ⅰ期4例,Ⅱ期2例。术中发现4例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位置靠近皮瓣边缘和脐旁,2例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较为细小(<0.3 mm),以腹壁下动脉穿支联合肋间动脉穿支制备保留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皮瓣移植修复。皮瓣长(28.9±0.2)cm、宽(12.1±0.4)cm、厚(4.4±0.3)cm,血管蒂长(11.5±0.2)cm,皮瓣质量(420.5±32.7)g。结果术后6例皮瓣完全成活,乳房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危象、供区积液、血肿、感染等情况发生。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8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影响。随访期间未出现乳腺癌复发转移。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位置靠近皮瓣边缘和脐旁或者过于细小会影响下腹部皮瓣血运,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联合肋间动脉穿支制备保留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皮瓣,可有效保证下腹部游离皮瓣的血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穿支 肋间动脉穿支 游离皮瓣 乳房再造
原文传递
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徐家钦 潘云川 +3 位作者 梅劲 石小田 梁尊鸿 邱勋永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9-281,I0005,共4页
目的为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皮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新鲜成人标本6具,行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及层次解剖,观测第6-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的类型、管径、走行、出筋膜后轴向等。临床应用第7-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 目的为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皮瓣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新鲜成人标本6具,行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及层次解剖,观测第6-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的类型、管径、走行、出筋膜后轴向等。临床应用第7-10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皮瓣面积9.0cm×7.0cm-16.0cm×12.0cm。结果第6-10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来源于胸主动脉发出的肋间后动脉,于腋中线前后经肋间肌穿出深筋膜。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平均外径(1.70±0.14)mm。其前支穿出深筋膜后走行长度(87.56±6.48)mm。临床上应用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效果满意。结论肋间后动脉外侧皮穿支可形成多种类型的轴型皮瓣,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后动脉 穿支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背阔肌皮瓣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立宇 崔英健 +6 位作者 范元军 杨小康 肖霞 许小冬 徐江发 刘加 邢正文 《解剖学研究》 CAS 2014年第3期164-167,共4页
目的研究背阔肌重要血管、神经及优势穿支血管的定位范围、大小,为临床设计背阔肌皮瓣及穿支皮瓣提供相应的解剖学依据,缩短寻找相应血管的时间,优化皮瓣设计。方法传统解剖组,对12具24侧(男10、女2)红色乳胶灌注成人标本的背阔肌进行解... 目的研究背阔肌重要血管、神经及优势穿支血管的定位范围、大小,为临床设计背阔肌皮瓣及穿支皮瓣提供相应的解剖学依据,缩短寻找相应血管的时间,优化皮瓣设计。方法传统解剖组,对12具24侧(男10、女2)红色乳胶灌注成人标本的背阔肌进行解剖,在直视和手术显微镜下对胸背血管及背阔肌优势穿支血管(直径>0.5 mm,下同)、胸背神经的起止、走行、直径进行显微解剖及观测。高频彩超组,运用高频彩超对30例健康志愿者(男25、女5)双侧背阔肌穿支动脉的出肌点位置进行验证和探测,测量胸背动脉及内外侧分支的直径走行,进一步明确其体表投影位置。结果传统解剖组测的胸背动脉及伴行静脉起始处直径分别为(2.51±0.61)mm、(2.72±0.56)mm,肩胛下动脉起点至旋肩胛动脉处、胸背动脉起始点至发出内外侧支分叉处、分叉处至内侧支最远入肌点及外侧支最远入肌点的距离分别为(3.31±0.81)cm、(5.26±1.95)cm、(4.5±1.13)cm、(6.76±1.81)cm。胸背动脉外侧支和内侧支起始处直径分别为(1.53±0.22)mm、(1.560.15)mm,内外侧支伴行静脉分支起始处直径为(1.71±0.16)mm,(1.52±0.24)mm。俯卧位上肢外展90°时胸背动脉起始点投影约为腋中线与第二肋间交点处或肩胛下角外上方约四横指处(笔者一横指约1.8 cm)。胸背动脉内外侧分支处约为腋后线与第四肋下缘交点处。本组24侧标本中共测得外经大于0.5 mm的穿支动脉181支,其中来自胸背动脉分支以上9支,外侧支56支,内侧支49支,发自肋间后动脉67支。腋后线前后一横指与肩胛下角上一横指和下两横指的区域内、T8~T9棘突旁约三至五横指区域内、T10~T11棘突旁约两至三横指区域内、T12~L1棘突旁约两至三横指区域内易寻得穿支血管,上述定位区在高频彩超下能较快探测到理想的穿支血管。结论通过对背阔肌的详细解剖研究对高频彩超探查胸背血管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 胸背动脉 肋间后动脉 肌皮瓣 穿支皮瓣 显微外科 高频彩超
下载PDF
上侧胸部穿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旭东 庄跃宏 +3 位作者 宋付芳 崔怀瑞 黄美贤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5-608,共4页
目的对上侧胸部皮肤的血供分布规律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上侧胸部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标本10具,灌注红色乳胶氧化铅混合物后行螺旋CT进行扫描,后数据输入Mimics 13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解剖,观察并记录第9肋以上... 目的对上侧胸部皮肤的血供分布规律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上侧胸部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标本10具,灌注红色乳胶氧化铅混合物后行螺旋CT进行扫描,后数据输入Mimics 13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然后进行解剖,观察并记录第9肋以上腋中线周围管径大于0.5 mm的穿支的管径、穿出点、走形于筋膜的长度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关系;将其中2具标本躯干的被覆组织剥离下来,行X线摄影。结果第3、第4肋间后动脉在侧胸壁的外侧支支常常缺失或管径细小。该区域的皮肤血供分布来源于旋肩胛动脉、胸外侧动脉及胸背动脉近端的穿支。10具标本共中解剖到了109支位于第5至第8肋间隙的肋间后动脉肌皮穿支;90%侧标本上有一支优势穿支的存在,外径为(0.9±0.3)mm。在25%的标本中,可以发现优势穿支与肩胛下动脉前锯肌支的分支有吻合。结论①上侧胸部可以切取以胸背动脉外侧支为蒂大型跨区皮瓣;②第5至第8肋间隙存在恒定的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可以切取以肋间后动脉外侧穿支皮瓣来修复四肢及躯干部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胸部 肋间后动脉 穿支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带蒂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明华 曾昂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26-633,共8页
与游离穿支皮瓣相比,带蒂穿支皮瓣分离技术更加简单,安全系数更高,而且供区畸形更小。近年来,应用带蒂穿支皮瓣技术已经成为乳房再造手术一种新的选择,甚至是一些患者的首选方案。常用的带蒂穿支皮瓣有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肋间动脉穿支皮... 与游离穿支皮瓣相比,带蒂穿支皮瓣分离技术更加简单,安全系数更高,而且供区畸形更小。近年来,应用带蒂穿支皮瓣技术已经成为乳房再造手术一种新的选择,甚至是一些患者的首选方案。常用的带蒂穿支皮瓣有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肋间动脉穿支皮瓣(外侧肋间动脉穿支皮瓣、前侧肋间动脉穿支皮瓣)等,其他可用的选择包括前锯肌动脉穿支皮瓣,腹壁上动脉穿支皮瓣,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等。为了提高手术设计的精确性,术前需要评估穿支血管的质量,并对其定位穿支。皮瓣的设计相比游离皮瓣手术而言,显得更加重要。虽然带蒂穿支皮瓣在乳房再造领域的作用尚不能取代游离皮瓣的金标准地位,但随着"损伤最小化"重建概念的日渐推广,带蒂穿支皮瓣将会成为乳房再造领域里的一种新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穿支皮瓣 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肋间动脉穿支皮瓣 前锯肌动脉穿支皮瓣 腹壁上动脉穿支皮瓣 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
下载PDF
应用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切除后的大面积缺损 被引量:4
8
作者 王海珍 崔春晓 +2 位作者 蒋朝华 李圣利 曹卫刚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4年第6期329-331,338,共4页
目的 探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Ms)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并对肋间后动脉穿支(LICAP)皮瓣修复微囊型LMs切除后的大面积缺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8例13-22岁腋胸侧壁微囊型LMs患者,应用MRI和B超确定病变切除的... 目的 探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Ms)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并对肋间后动脉穿支(LICAP)皮瓣修复微囊型LMs切除后的大面积缺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8例13-22岁腋胸侧壁微囊型LMs患者,应用MRI和B超确定病变切除的范围和层次,对彻底切除后均遗留的腋窝、胸侧壁皮肤组织缺损,应用LICAP皮瓣进行修复,7位患者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位患者供区植皮覆盖。结果 应用LICAP皮瓣可成功修复所有微囊型LMs切除术造成的组织缺损。术后随访1-3年,皮瓣形态良好,B超和MRI证实无复发微囊腔出现,皮瓣供区无功能受损。结论 超声和MRI可为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作精确定位并进行手术后评估。微囊型LMs手术切除术后遗留组织缺损可应用LICAP皮瓣获得良好的组织覆盖和修复,术后受区外形良好,供区无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畸形 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 腋胸侧壁 重建
下载PDF
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背阔肌皮瓣供区创面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耀军 任忠亮 +5 位作者 薛佳杰 郭雷 高登文 郝青晔 高富成 杨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87-119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联合接力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3岁。交通事故伤8例,... 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联合接力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创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9例。男8例,女1例;年龄21~56岁,中位年龄33岁。交通事故伤8例,伤后至皮瓣修复时间为1~3周,平均13 d;股内侧肌纤维肉瘤切除后缺损1例。缺损部位:上臂5例,大腿4例。创面缺损范围为20 cm×12 cm~36 cm×27 cm。合并肱二头肌缺损2例,肱三头肌缺损3例,股二头肌缺损2例,股四头肌缺损2例;肱骨骨折2例;肱动脉破损2例,股动脉离断缺损合并腓总神经及胫神经离断缺损1例。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创面及重建肌肉功能,皮瓣切取范围为22 cm×13 cm~39 cm×28 cm,肌瓣范围为12 cm×3 cm~18 cm×5 cm。重建上肢功能采用带蒂皮瓣修复,重建下肢功能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胸背神经与受区神经肌支吻合)。供区采用大小为10 cm×5 cm~17 cm×8 cm的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第2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9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观、质地良好;5例肌力恢复至4级,4例恢复至3级;背阔肌皮瓣切取后肩关节活动度为40~90°,平均70°。背阔肌皮瓣两点辨别觉为9~15 mm,平均12.5 mm;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平均9.2 mm。第2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结论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肢体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联合接力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供区创面,在修复供、受区缺损同时重建肌肉功能,降低了供区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皮瓣 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 接力皮瓣 软组织缺损 供区
原文传递
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螺旋桨皮瓣在上背部瘢痕疙瘩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东翰 冯少清 +2 位作者 许恒 喜雯婧 章一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探讨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Dorsal intercostal artery perforator,DICAP)螺旋桨皮瓣应用于背部大面积瘢痕疙瘩切除后创面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的4例上背部瘢痕疙瘩患者,瘢痕疙瘩切除后遗留创面均应用DI... 目的探讨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Dorsal intercostal artery perforator,DICAP)螺旋桨皮瓣应用于背部大面积瘢痕疙瘩切除后创面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的4例上背部瘢痕疙瘩患者,瘢痕疙瘩切除后遗留创面均应用DICAP螺旋桨皮瓣修复,术后24~48 h创面及供区均行早期放射治疗。结果对4例患者共成功实施6个DICAP螺旋桨皮瓣修复,供区均直接关闭。未出现皮瓣部分/完全坏死,仅1例术后出现血清肿。平均随访21.2个月,均未出现瘢痕疙瘩复发。结论DICAP皮瓣联合术后早期放疗是躯干上背部瘢痕疙瘩手术治疗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后动脉背侧穿支皮瓣 螺旋桨皮瓣 瘢痕疙瘩 放射治疗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尹忠浩 朱载瓯 +3 位作者 杨月美 卢鹏 宋晓萌 吴煜农 《口腔医学》 CAS 2022年第5期391-398,共8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背部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干预组(DEX+I/R组)。对照组进行大鼠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制备,I/...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背部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右美托咪定干预组(DEX+I/R组)。对照组进行大鼠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制备,I/R组制备皮瓣后予以血管蒂夹闭6 h,DEX+I/R组在进行前述缺血处理后予以右美托咪定100μg/kg干预并于24 h后重复给药。分组手术7 d后,通过大体观察判断皮瓣成活率,以HE染色观察大鼠皮瓣组织病理情况,采用TUNEL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皮瓣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浆中SOD、MDA含量,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皮瓣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caspase-3、Bcl-2)、PI3K/Akt通路蛋白(PI3K、pAkt/Akt)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I/R组及DEX+I/R组大鼠皮瓣的成活率分别为(94.15±2.28)%、(38.15±10.48)%、(57.71±10.22)%。I/R组皮瓣成活率相较于与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DEX+I/R组相较于I/R组皮瓣成活率显著提高(P=0.006)。在距离血管蒂1 cm处,I/R组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相较于对照组升高(P<0.001);DEX+I/R组中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较I/R组降低(P<0.001)。在距离血管蒂2 cm处,I/R组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相较于对照组升高(P<0.001);DEX+I/R组中皮瓣组织细胞凋亡率较I/R组降低(P=0.004)。I/R组大鼠血清SOD活力相较于对照组降低(P<0.001);与I/R组比较,DEX+I/R组大鼠血清中SOD活力升高(P<0.001);I/R组大鼠血清MDA含量相较于对照组升高(P<0.001);与I/R组相比,DEX+I/R组大鼠血清中MDA含量降低(P<0.001)。I/R组中Bcl-2(P=0.001)、PI3K(P=0.003)、Akt(P=0.023)及pAkt(P=0.002)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相较于对照组明显下降,而C-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升(P=0.002);DEX+I/R组Bcl-2(P=0.003)、PI3K(P<0.001)、Akt(P<0.001)及pAkt(P<0.00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相较于I/R组明显增高,而C-caspase-3的表达量下降(P<0.001)。结论右美托咪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后动脉穿支皮瓣 缺血再灌注损伤 右美托咪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