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8篇文章
< 1 2 1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分子肝素的新作用—抗炎/抗细胞粘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丹丹 孟建中 焦炳华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8年第2期133-136,共4页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LMWH)是由未分级肝素(unfraction heparin-UFH,简称肝素)经化学或酶学方法解聚而成,新近研究表明,LMWH除了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外,还有抗炎、抗补体、改善毛细血管血流紊乱状态,保护内皮细...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LMWH)是由未分级肝素(unfraction heparin-UFH,简称肝素)经化学或酶学方法解聚而成,新近研究表明,LMWH除了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外,还有抗炎、抗补体、改善毛细血管血流紊乱状态,保护内皮细胞功能,重建机体免疫系统内稳状态等生物作用。我们就LMWH抗炎/抗细胞粘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炎症 内皮细胞 氧自由基 细胞间粘附分子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血清TNF-α、IL-8、ICAM-1、NF-κB水平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2
作者 陆梅娟 莫亚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3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核因子-κB(NF-κB)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80例作为抑郁症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核因子-κB(NF-κB)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80例作为抑郁症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TNF-α、IL-8、ICAM-1、NF-κB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的抑郁情绪。结果抑郁症组患者血清TNF-α、IL-8、ICAM-1、NF-κB水平和HAM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TNF-α、IL-8、ICAM-1、NF-κB水平和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抑郁症患者血清TNF-α、IL-8、ICAM-1、NF-κB水平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P <0.05)。抑郁症患者血清TNF-α、IL-8、ICAM-1与NF-κB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TNF-α、IL-8、ICAM-1、NF-κB水平升高,炎症反应参与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8 细胞间黏附分子 核因子-ΚB
下载PDF
血瘀证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关系 被引量:26
3
作者 江泳 徐蓉娟 +1 位作者 李红 葛芳芳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血瘀证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受试者分为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4组,每组之中再分成兼血瘀证和无血瘀证两个亚组,检测内皮素(ET)、NO、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 目的:探讨血瘀证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受试者分为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4组,每组之中再分成兼血瘀证和无血瘀证两个亚组,检测内皮素(ET)、NO、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结果 :兼血瘀证者占69.41%,无血瘀证者占30.59%;4个主证型中血瘀证的分布比例无显著性差异(χ2=6.203,P>0.05);兼血瘀证组ET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1),而NO显著小于无血瘀证组(P<0.05);兼血瘀证组t-PA显著小于无血瘀证组(P<0.05),而PAI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5);兼血瘀证组sICAM-1显著大于无血瘀证组(P<0.05)。结论 :血瘀证贯穿于糖尿病始终,且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瘀证 血管内皮功能 黏附分子
下载PDF
肠缺血-再灌流大鼠小肠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肠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吕艺 盛志勇 +3 位作者 黎君友 孙小庆 晋桦 姜小国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 探讨肠缺血 再灌流过程中肠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1(intercellu 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与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关系及其在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的方法制作大鼠肠缺... 目的 探讨肠缺血 再灌流过程中肠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1(intercellu 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与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关系及其在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的方法制作大鼠肠缺血 再灌流模型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小肠ICAM 1表达的变化 ,同时检测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反映肠功能的指标D 乳酸、二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肠缺血 0 5~ 1 5h ,小肠ICAM 1mRNA表达增加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其蛋白表达在肠缺血 1h及再灌流 1h时增多 ;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同时升高 (P <0 0 5 ) ,并持续至再灌流后 6h ;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在肠缺血 1h和再灌流后 2h升高 (P<0 0 5 ) ,血浆D 乳酸浓度在肠缺血 1 5h时开始增加 ,再灌流后 0 5h和 1h时大幅度升高 (P <0 0 1,P <0 0 5 )。结论 肠缺血 再灌流时肠血管内皮细胞ICAM 1表达增加 ,由此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损伤 过氧化物酶 肠缺血 ICAM-1
原文传递
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重叠综合征患者临床效果及对痰液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秦碧媛 曾春芳 +2 位作者 王笑 曾建明 冯银合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885-888,共4页
目的观察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重叠综合征的疗效及对痰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白介素-13(IL-13)、IL-17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性... 目的观察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重叠综合征的疗效及对痰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白介素-13(IL-13)、IL-17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重叠综合征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传统治疗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异丙托溴铵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痰液VEGF、ICAM、IL-13、IL-17等因子,肺通气功能,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86%vs.73.81%,χ~2=5.485,P=0.019)。治疗后,2组患者痰液VEGF、ICAM-1、IL-13.、IL-17水平降低(P均<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16.544、12.678、13.405、26.290,P=0.000、0.000、0.000、0.000)。治疗后,2组患者肺活量(FVC)、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呼气峰值流速(PEF)水平高于治疗前(P均<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11.178、6.994、10.516、15.511,P=0.000、0.000、0.000、0.00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064,P>0.05)。结论异丙托溴铵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重叠综合征患者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痰液VEGF、ICAM-1、IL-13、IL-17水平,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托溴铵 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 白介素-13 白介素-17
下载PDF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Eotaxin、ICAM-1、ECP、IL-4、IL-5、IFN-γ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益丹 金肖青 +3 位作者 朱杰 王强 房瑛 诸剑芳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5年第18期3041-3044,共4页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Eotaxin、ICAM-1、ECP、IL-4、IL-5、IFN-γ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变应性鼻炎持续状态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60例中度、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持续性、间歇性各30例,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Eotaxin、ICAM-1、ECP、IL-4、IL-5、IFN-γ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变应性鼻炎持续状态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60例中度、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持续性、间歇性各30例,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对受试者进行血清Eotaxin、ICAM-1、ECP、IL-4、IL-5、IFN-γ水平测定,分析各指标在间歇性与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间的差异性及与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中度、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CAM-1高于对照组,Eotaxin、ECP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L-4、IL-5、IFN-γ鼻炎组与对照组均在检测敏感水平以下。持续性鼻炎组ICAM-1高于对照组;持续性鼻炎组ECP高于间歇性鼻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otaxin与间歇性鼻炎组喷嚏症状、持续性鼻炎组鼻塞症状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Eotaxin、ICAM-1、ECP参与中度、重度变应性鼻炎病理过程,且ECP、ICAM-1与持续状态有关,Eotaxin与喷嚏、鼻塞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 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白介素-4 白介素-5 干扰素-γ
原文传递
ICAM-1和PCT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并发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杜文渊 于晓霞 +2 位作者 王小莎 刘庆 王晓玲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8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分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降钙素原(PCT)与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合并绒毛膜羊膜炎(CA)的关系及其对疾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48例单纯p-PROM患者(P组)、37例p-PROM并发CA患者(C组)及30例足月正常分娩的孕妇(对照组)为研究... 目的分析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降钙素原(PCT)与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合并绒毛膜羊膜炎(CA)的关系及其对疾病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48例单纯p-PROM患者(P组)、37例p-PROM并发CA患者(C组)及30例足月正常分娩的孕妇(对照组)为研究对象。P组和C组在入院确诊后、对照组在正常产检或待产时,采用ELISE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和PCT水平,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胎膜组织ICAM-1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检测结果,并绘制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判断血清sICAM-1和PCT对p-PROM并发CA患者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P组血清PCT、sICAM-1及胎膜I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组血清sICAM-1及胎膜I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组(P<0.05)。p-PROM并发CA重度组的血清PCT、sICAM-1及胎膜ICAM-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PROM并发CA轻中度组(P<0.05)。当血清PCT截断点为70.36 pg/ml时,PCT对p-PROM并发CA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9.8%、55.4%;当血清sICAM-1截断点为959.41 ng/ml时,血清sICAM-1对p-PROM并发CA患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6%、79.1%。结论血清sICAM-1和PCT与p-PROM并发CA有关,且血清sICAM-1对CA的诊断效能高于P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黏附分子 降钙素原 胎膜早破 绒毛膜羊膜炎 诊断
下载PDF
头孢克洛配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白细胞介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刁岩 单昌友 +2 位作者 赵阳 靳耀锋 张淑群 《中国医药》 2019年第10期1548-1550,共3页
目的观察头孢克洛配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白细胞介素(IL)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18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 目的观察头孢克洛配合芒硝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白细胞介素(IL)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180例急性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芒硝外敷治疗,2组均治疗14 d。分析2组受试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IL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 6%(86/90)比78. 9%(7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856,P <0. 001)。治疗后,2组IL-1β、IL-2、IL-6、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35±5) ng/L比(40±6) ng/L、(34±5) ng/L比(40±6) ng/L、(40±6) ng/L比(44±6) ng/L、(0. 39±0. 07)比(0. 44±0. 06)、(0. 35±0. 08)比(0. 41±0. 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头孢克洛配合芒硝外敷能提高急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且对IL和ICAM-1蛋白表达水平有明显的恢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乳腺炎 头孢克洛 芒硝 临床效果 白细胞介素 细胞间黏附分子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黏附分子VCAM-1和ICAM-1的表达及作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姜伶俐 王鹰 +3 位作者 张蓉 吴建发 李华萍 柳洲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确诊为盆腔EMs的患者55例,分别获取其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及术前血清,并选择36例同期非EMs... 目的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及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确诊为盆腔EMs的患者55例,分别获取其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及术前血清,并选择36例同期非EMs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术前血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Ms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中VCAM-1和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相关性分析。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sVCAM-1和sICAM-1的浓度;比较各组sVCAM-1和s ICAM-1的浓度,并绘制ROC曲线评价两种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结果 EMs异位内膜组中VCAM-1和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P <0. 05),VCAM-1和ICAM-1 mRNA在EMs患者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VCAM-1与ICAM-1在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 0. 05)。EMs患者血清中sVCAM-1和sICAM-1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EMsⅢ、Ⅳ期患者血清中sICAM-1的浓度显著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VCAM-1和sICAM-1诊断EM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81和0. 777。结论异位内膜组织中VCAM-1和ICAM-1的表达异常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血清sVCAM-1和sICAM-1有望成为EMs诊断新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
下载PDF
黄芪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建新 梅广林 胡卫东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年第3期161-163,共3页
目的:探讨黄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黄芪给药组(AM组),制作常温下大鼠部分肝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SO组大鼠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左肝血流,其余各... 目的:探讨黄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及黄芪给药组(AM组),制作常温下大鼠部分肝叶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SO组大鼠游离肝十二指肠韧带,不阻断左肝血流,其余各组分别于再灌注30min、60min、120min3个时点取血、肝组织。测定各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IR组血浆AST、ALT、LDH水平,肝组织MPO活性、ICAM-1分子表达较SO组升高(P<0.05),AM组血浆AST、ALT、LDH水平,肝组织MPO活性、ICAM-1分子表达较IR组显著下降(P<0.05),且病理改变较轻。结论:黄芪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肝血窦内皮细胞ICAM-1分子表达增加,由此介导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活化可能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基础。黄芪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活化,从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黄芪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ICAM-1 中性粒细胞 肝十二指肠韧带 细胞间粘附分子 肝血窦内皮细胞 MPO活性 髓过氧化物酶 分子表达 肝组织
下载PDF
益气活血法对气虚血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ICAM-1、MMP-9/-2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净 周慧生 +3 位作者 何玲 沈津湛 郜峦 李玉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0-512,共3页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法对气虚血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影响。方法:采用游泳力竭法制作出大鼠气虚血瘀模型,然后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CA)2h,再灌注3d、7d...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法对气虚血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的影响。方法:采用游泳力竭法制作出大鼠气虚血瘀模型,然后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CA)2h,再灌注3d、7d后,测定脑组织脑含水量、伊文思蓝(EB)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ICAM-1、MMP-2/9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脑含水量、EB含量、ICAM-1、MMP-2/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益气活血法优于益气法、活血法。结论:益气活血法具有降低BBB通透性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ICAM-1、MMP-2/9蛋白表达而发挥BBB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 气虚血瘀 脑缺血再灌注 血脑屏障 细胞间黏附分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一氧化氮、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冠状动脉狭窄间的关系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忠均 先德凤 +4 位作者 郭立新 殷跃辉 高大中 吕湛 高根伍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43-345,共3页
为探讨一氧化氮、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与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的关系 ,本文检测了 81例冠心病患者和 35例冠状动脉无病变者外周血清中一氧化氮、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水平的变化 ,并进行对比分析。... 为探讨一氧化氮、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与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的关系 ,本文检测了 81例冠心病患者和 35例冠状动脉无病变者外周血清中一氧化氮、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水平的变化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 ,冠心病组一氧化氮水平低于无病变组 ,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水平高于无病变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冠心病组一氧化氮水平随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多而降低 (P <0 .0 0 1)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 1水平随冠状动脉狭窄支数的增多而增高 (P <0 .0 5 )。相关分析发现 ,一氧化氮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 1呈负相关 (r=- 0 .199和r =- 0 .2 34 ,P <0 .0 5 ) ,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呈正相关 (r=0 .378,P <0 .0 1)。结果提示 ,一氧化氮、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与冠心病的发病和病情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一氧化氮
下载PDF
血清sICAM-1、sVCAM-1、TNF-α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于爽 王瑚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年第2期381-384,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孕妇30例、轻度ICP孕妇62例及重度ICP孕妇38例,均行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正常孕妇30例、轻度ICP孕妇62例及重度ICP孕妇38例,均行血清可溶性ICAM-1(sICAM-1)、可溶性VCAM-1(sVCAM-1)、TNF-α及血脂检测,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sICAM-1、sVCAM-1、TNF-α对ICP诊断价值。结果:ICP孕妇血清sICAM-1、sVCAM-1及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CP组血清sICAM-1、sVCAM-1、TNF-α水平均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ICAM-1、sVCAM-1、TNF-α诊断IC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8(95%CI:0.769~0.908)、0.831(95%CI:0.747~0.915)、0.832(95%CI:0.759~0.905),敏感度分别为79.4%、78.6%、77.2%,特异度分别为79.6%、80.1%、82.3%。诊断重度IC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8(95%CI:0.711~0.884)、0.751(95%CI:0.645~0.857)、0.771(95%CI:0.676~0.866),敏感度分别为80.1%、81.6%、75.4%,特异度分别为75.8%、72.4%、82.5%。结论:ICAM-1、VCAM-1、TNF-α表达异常可能在ICP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可能作为临床诊断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细胞间黏附因子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管紧张素Ⅱ的致炎作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建华 张学兰 +1 位作者 季正华 盛锦云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2-213,共2页
目的观察哮喘患儿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表达及其对正常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影响。方法对21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和11例正常儿童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进行血浆AⅡ测定;后者PBMC... 目的观察哮喘患儿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表达及其对正常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影响。方法对21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和11例正常儿童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进行血浆AⅡ测定;后者PBMC经AⅡ刺激,检测MCP-1、ICAM-1的表达。结果21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浆AⅡ为(113.4±47.1)ng/L,11例正常儿童血浆AⅡ为(45.9±30.6)ng/L,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11例正常儿童PBMC与不同浓度的AⅡ(10-9、10-8、10-7、10-6mol/L)混合培养,在细胞培养24 h后,MCP-1I、CAM-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0 mol/L组,以10-6mol/L的AⅡ刺激的表达最高。10-6mol/L的AⅡ条件下,刺激2、24、48 h,在24、48 h MCP-1I、CAM-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AⅡ刺激组,以24 h表达最高。结论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浆AⅡ水平增高,AⅡ可通过刺激MCP-1I、CAM-1的表达,参与哮喘的慢性炎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血管紧张素Ⅱ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1 细胞黏附分子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ICAM-1、VEGF水平与微血管损伤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何星光 龚兰兰 余才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235-237,241,共4页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与微血管损伤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8例糖尿病患者,依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直接眼底镜检查将患者分为... 目的:研究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水平与微血管损伤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68例糖尿病患者,依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直接眼底镜检查将患者分为增值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BDR)及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并选择同期来我院参加体检的10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4组受检者的ICAM-1、VEGF与一氧化氮(NO)、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及血栓调节蛋白(TM)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变化。结果:4组受检者对比,NDR组、BDR组、PDR组ICAM-1、VEGF与NO、vWF(NDR组除外)、ET-1及TM 4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DR组vWF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BDR组与PDR组3组间ICAM-1、VEGF与NO、vWF、ET-1及TM 4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检者对比,视网膜病变组患者ICAM-1、VEGF与NO、vWF、ET-1及TM四项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VEGF、ICAM-1水平与微血管损伤存在相关性,即病情发展越晚VEGF、ICAM-1表达升高,NO、vWF、ET-1及TM等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同步升高,可较好的反映微循环血管内皮损伤的程度及血液流变、凝血机制改变,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 微血管损伤
下载PDF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何志义 欧阳嶷 +3 位作者 张强 范红杰 房晓 吕昌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22-325,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6 5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6受体 (sIL 6R)、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及...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6 5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6受体 (sIL 6R)、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的含量。另选 38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老年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清sIL 2R为 (75 4± 2 0 3)U/ml,sIL 6R为 (5 8± 12 )mg/L ,sICAM 1为 (5 5 8± 2 11) μg/L ,比对照组均明显升高 ,而TGF β1[(2 2± 10 ) μg/L]含量明显减少。头颅CT显示病灶大小与血清sICAM 1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血清sIL 2R、sIL 6R、sICAM 1及T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脑血管意外 白细胞介素类 细胞间粘着分子 转化生长因子
下载PDF
米非司酮药流时整合蛋白β3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蜕膜与绒毛内的表达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瑞珍 王振海 吴瑞芳 《生殖与避孕》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19,57,共4页
为了解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对早孕流产的蜕膜、绒毛中整合蛋白 (Integrin)β3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 1 )的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了 1 0例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妇女... 为了解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对早孕流产的蜕膜、绒毛中整合蛋白 (Integrin)β3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 1 )的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定性定量分析技术测定了 1 0例采用米非司酮与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妇女的蜕膜与绒毛组织中整合蛋白β3和 ICAM 1水平 ,并以 1 0例负压吸引人工流产者为对照。结果显示 :蜕膜与绒毛组织整合蛋白 β3和 ICAM 1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蜕膜组织整合蛋白 β3与 ICAM 1分别为 1 9.1± 5.0 1 %和 2 0 .6 1± 6 .51 % ,对照组分别为 2 9.3 1± 5.2 6和 2 6 .6 9± 6 .1 1 ;实验组绒毛组织整合蛋白β3与 ICAM 1分别为 2 1 .3 2± 4 .3 8%和 2 0 .2 9± 6 .4 9% ,而对照组则为 3 1 .3 1± 7.85和 2 8.6 9± 7.98。结果提示整合蛋白β3及 ICAM 1可能与维持早孕有关 ,米非司酮影响蜕膜、绒毛组织中整合蛋白 β3及 ICAM 1的表达 ,可能参与药物抗早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蜕膜 绒毛 整合蛋白β3 ICAM
下载PDF
通心络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循环内皮微粒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陆永光 符春晖 +2 位作者 严华 陈湘桂 黄军章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并探讨EMPs和sICAM-1作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内皮炎症和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将7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和通心络组(34... 目的观察通心络对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并探讨EMPs和sICAM-1作为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内皮炎症和损伤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将72例U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8例)和通心络组(34例),另以2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血中EMPs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测定血中sICAM-1水平;并分析EMPs与sICAM-1的相关性。结果通心络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EMPs和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4周后,两组EMPs和sICAM-1水平虽仍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通心络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EMPs(个/μl):693.2(496.7~1043.2)比905.3(646.1~1304.7);sICAM-1(μg/L):178.4(148.3~254.7)比237.4(173.6~308.4),均P〈0.053。EMPs与siCAM-1呈显著正相关(r=0.827,P〈0.01)。结论通心络可明显降低uA患者EMPs和sICAM-1水平,其作用与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抑制内皮炎症有关;EMPs对评价UA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内皮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具有-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内皮微粒 细胞间黏附分子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朱伟 谷兆侠 +3 位作者 许文荣 于焱 严丽荣 谷俊侠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和生物学方法分别测定 6 5例老年冠心病 (CHD组 )患者 [2 5例稳定型心绞痛 (SA组 ) ,2 1例不稳定... 目的 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和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和生物学方法分别测定 6 5例老年冠心病 (CHD组 )患者 [2 5例稳定型心绞痛 (SA组 ) ,2 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组 ) ,1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组 ) ]和 32名健康人 (对照组 )血浆PAF和血清sICAM 1水平。结果  ( 1)CHD组PAF和sICAM 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 (P <0 .0 1,P <0 .0 1) ;( 2 )SA组PAF和sICAM 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 3)UA组和AMI组PAF和sICAM 1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0 1,P <0 .0 5 ) ;( 4 )UA组与SA组比较 ,血浆PAF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 ,血清sICAM 1水平升高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 5 )AMI组与SA组比较 ,血浆PAF及血清sICAM 1水平的升高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结论 PAF及sICAM 1参与老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其测定可作为老年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的一个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冠心病 血浆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清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测定 临床意义
原文传递
Caspase-3抑制剂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梗死范围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徐强 司良毅 +2 位作者 赵小兰 张红 唐维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1450-1453,共4页
目的 探讨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 3 (Caspase 3 )抑制剂Ac DEVD CHO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IR)后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 13 2只 ,设立MIR组 ,DEVD组和假手术组并分设缺血 3 0min后再灌注 1、3、6、12及 2 4... 目的 探讨天冬氨酸特异的半胱氨酸蛋白酶 3 (Caspase 3 )抑制剂Ac DEVD CHO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IR)后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 13 2只 ,设立MIR组 ,DEVD组和假手术组并分设缺血 3 0min后再灌注 1、3、6、12及 2 4h 5个时相点。分别检测caspase 3活性、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AI)、ICAM 1表达、PMNs浸润数和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Caspase 3活性、心肌细胞AI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 ,心肌细胞AI与caspase 3活性于再灌注 12h最高 ,其后基本维持在平台状态 ;ICAM 1表达、PMNs浸润数和心肌梗死范围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 ,至 2 4h仍未见下降趋势。DEVD组上述指标虽也有相似增高趋势 ,但比MIR组明显减小 (P <0 .0 5 )。结论 Caspase 3抑制剂Ac DEV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CASPASE-3 抑制剂 细胞凋亡 细胞粘附分子 中性粒细胞 大鼠 心肌梗死范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