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 |
邹广胜
高公荣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3 |
34
|
|
2
|
翻译方法新视野——翻译是互文意境中的篇章连贯重构 |
钟书能
李英垣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7
|
|
3
|
王小波小说艺术的渊源与创化 |
张懿红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
2004 |
18
|
|
4
|
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 |
胡笑瑛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11
|
|
5
|
元叙事与互文性 |
王洪岳
|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6
|
|
6
|
论“N级编码理论”的思想内涵、理论要义及问题 |
代云红
|
《百色学院学报》
|
2013 |
5
|
|
7
|
整体性·动态性·互文性:流域视野下的线性文化空间叙事 |
胡晓东
上官丽娟
|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
2022 |
4
|
|
8
|
健康的哲学修辞:互文性、范畴与身体间性 |
王一方
|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9
|
翻译的文化间性 |
郝雪靓
|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
2010 |
2
|
|
10
|
丹青共美文:劳伦斯文学与绘画的“出位之思” |
丁礼明
|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2
|
|
11
|
归去来兮: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册页研究 |
刘秋兰
|
《艺术探索》
|
2018 |
2
|
|
12
|
“文本互涉”视野中的《石头记》 |
周建渝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3
|
对《红楼梦》第五回的互文性解读——谈海外红学的研究方法 |
傅松洁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2
|
|
14
|
陶潛和《列子》——讀《連雨獨飲》 |
倪豪士
|
《人文中国学报》
|
2014 |
2
|
|
15
|
英汉互译中的明晰化策略 |
陈淑霞
|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2
|
|
16
|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课堂文化 |
张中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7
|
间性研究与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创新 |
李庆本
|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CSSCI
|
2008 |
0 |
|
18
|
第一人称叙事文本的张力——以韩少功的作品为例 |
彭成广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19
|
论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后人道主义生态观 |
孙静
|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20
|
颠覆与超越--从互文视角看《拯救溺水鱼》对《消失的地平线》的讽刺戏仿 |
郭静
|
《菏泽学院学报》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