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冷态流动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贾翔中 单勇 +3 位作者 徐兴平 周春阳 张靖周 谭晓茗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72-1480,共9页
将混合扩压器与火焰稳定器融为一体设计,并引入外涵冷流对高温结构件进行强化冷却,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比分析入口涵道比(0.278~0.583)和总温比(0.418~0.464)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流动特征及其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 将混合扩压器与火焰稳定器融为一体设计,并引入外涵冷流对高温结构件进行强化冷却,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比分析入口涵道比(0.278~0.583)和总温比(0.418~0.464)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流动特征及其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大部分外涵冷流冷却隔热屏或直接进入加力燃烧室参与混合,仅有少部分进入火焰稳定器和联焰器,对其下游回流区没有影响,便于组织燃烧与稳定并传播火焰;外涵气流的流量分配对涵道比和温比变化不敏感;涵道比增加,特征面的流量系数下降约6.2%,总压恢复系数下降约3.2%,但是沿程热混合效率增加约6.1%;火焰稳定器的冷却效率随涵道比增加而提升约37.2%,但是其表面峰值温度降低不明显;温比对于该结构的流动特征与冷却特性影响都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火焰稳定器 流量系数 冷却流量分配 流动损失 冷却效率
原文传递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吸波介质涂敷位置对发动机雷达散射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卢浩浩 尚守堂 +3 位作者 孙旭 王群 邓洪伟 李繁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4,共7页
为了研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表面雷达吸波介质涂敷位置对发动机雷达散射特征的影响,采用弹跳射线法(SBR)和物理绕射理论(PTD)混合算法,针对配装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发动机后腔体开展了14种涂覆方案的数值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低压涡轮部... 为了研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表面雷达吸波介质涂敷位置对发动机雷达散射特征的影响,采用弹跳射线法(SBR)和物理绕射理论(PTD)混合算法,针对配装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的发动机后腔体开展了14种涂覆方案的数值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低压涡轮部件受到一体化支板的遮挡,其对发动机尾向雷达散射特征贡献相对较小,基本可以忽略;加力中心锥、一体化支板(背风面)、加力隔热屏(上游段)、喷管扩张段及喷管外调节片是发动机尾向重要的雷达散射源(在本研究计算条件下,单个因素影响约为20%~70%),是雷达吸波介质优先涂敷位置;加力合流环、加力隔热屏(中、下游段)、喷管收敛段在发动机尾向重点角域内基本不可视,雷达回波影响较弱(在本研究计算条件下,单个因素影响约为5%~10%),可作为雷达吸波介质视情涂敷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雷达吸波介质 雷达散射特征 弹跳射线法 物理绕射法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热态流场与特性数值研究
3
作者 王治武 李民强 +3 位作者 李俊林 肖静涛 詹义民 龙好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105,共12页
为满足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高推重比需求,提出一种支板与混合器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方案,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比分析进口马赫数Ma (0.3~0.45),涵道比B (0.25~0.37)和不同飞行高度H(0~20 km)对加力燃烧室热态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研... 为满足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高推重比需求,提出一种支板与混合器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方案,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对比分析进口马赫数Ma (0.3~0.45),涵道比B (0.25~0.37)和不同飞行高度H(0~20 km)对加力燃烧室热态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进口马赫数增大,壁式稳定器回流区及下游区域的燃气温度受到影响,区域内燃气温度逐渐升高,沿程径向温度不均匀性逐渐减小,总压损失增大,燃烧效率逐渐下降,但出口燃烧效率仍基本高于0.90;进口涵道比B增大,壁式稳定器下游及中心锥轴线位置的燃气温度开始下降,沿程燃气总压损失增大,燃烧效率随之升高,B从0.25增大至0.28时,燃烧效率提升较大,继续增大涵道比,燃烧效率提升较少;随着飞行高度升高,整体燃烧效率逐渐下降,在0 km和11 km飞行高度之间燃烧效率下降较少,而在20 km飞行高度时燃烧效率下降相对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热态流场 总压损失 燃烧效率 数值研究
下载PDF
高温强余旋非均匀来流条件模拟方法研究
4
作者 刘云鹏 张举星 +1 位作者 邸东 颜应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38,共12页
针对新一代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口高温强余旋非均匀进气特点,设计了一种可用于模拟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真实进气条件的高温强余旋非均匀进口流场发生装置,该装置能够模拟真实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口来流条件。同时开展了耦合进口马赫数、温... 针对新一代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口高温强余旋非均匀进气特点,设计了一种可用于模拟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真实进气条件的高温强余旋非均匀进口流场发生装置,该装置能够模拟真实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口来流条件。同时开展了耦合进口马赫数、温度和余旋角度的不均匀流场数值模拟研究,评估了非均匀来流生成装置设计、测量方法与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并通过试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数值计算所得余旋角误差在壁面附近约为±2°,这是由于数值计算低估了壁面的耗散作用,而在中心区域则在优于±2°;同样在马赫数不均匀模拟中,在主流区域误差在10%以内;此外在对于温度不均匀性的模拟中,数值仿真表现出了较大的误差,这是因为数值计算中未考虑壁面向外界的传热过程。综合来看,本文所提出的高温强余旋非均匀生成装置可生成用于模拟下一代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口所面临的真实复杂不均匀进口流场条件,所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揭示流场非均匀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高温强余旋条件 非均匀进口流场发生装置 非均匀空间分布 均匀性评价指标
原文传递
进口不均匀来流下典型稳定器流场特性研究
5
作者 刘云鹏 段争梁 +1 位作者 邸东 颜应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84-2096,共13页
为探究加力燃烧室典型稳定器在近似真实来流进口条件下的流场特性,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给定进口边界非均匀进气条件(包括速度不均匀和余旋角不均匀),采用雷诺平均方法对某一体化模型加力燃烧室典型稳定器的冷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 为探究加力燃烧室典型稳定器在近似真实来流进口条件下的流场特性,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给定进口边界非均匀进气条件(包括速度不均匀和余旋角不均匀),采用雷诺平均方法对某一体化模型加力燃烧室典型稳定器的冷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获得了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流场结构、总压损失、流阻损失系数等特征。数值计算结果表明:1)凹腔-中心锥回流区轮廓随速度不均匀度增加而逐渐增大,支板后回流区轮廓随速度不均匀度增加而减小;随余旋角不均匀度增大,凹腔-中心锥回流区轮廓向内缩小,而支板后回流区沿径向向内增大;2)余旋角度大于15°时,支板整流性能显著减弱,在支板压力面气流分离形成回流区,增大燃烧室流动损失;3)随着速度不均匀度或余旋角不均匀度的增加,总压损失及流阻损失系数增大;此外,余旋角度将会增加速度的变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典型稳定器 不均匀来流进口 流动特性 加力燃烧室流动数值计算
原文传递
高温强余旋非均匀来流生成规律数值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云鹏 张举星 +1 位作者 李伟 颜应文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65-1974,共10页
对新一代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高温强余旋的进口条件,开展了进口来流生成规律的研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非均匀流场发生装置在不同进口马赫数、余旋角和总温的非均匀流场特性。通过五孔探针的试验测量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采用... 对新一代一体化加力燃烧室高温强余旋的进口条件,开展了进口来流生成规律的研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非均匀流场发生装置在不同进口马赫数、余旋角和总温的非均匀流场特性。通过五孔探针的试验测量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流场不均匀指数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叶片扭转角度的提高,马赫数不均匀指数逐渐降低;余旋角不均匀指数随着轴向距离和进口马赫数的提高而降低;温度不均匀指数随着马赫数及主流进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此外,发展的拟合公式能够很好地预测关键参数的变化规律,该计算结果可为流场不均匀发生装置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来流 高温强余旋 不均匀指数 流动数值计算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原文传递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燃烧性能数值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向缘酝 李伟 +1 位作者 刘云鹏 颜应文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1-79,共9页
为减少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内支板火焰稳定器高度与进口试验参数较高所导致的昂贵基础试验成本,采用经试验数据验证的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高度的一体化模型加力燃烧室燃烧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型加力燃烧室高度变化和侧壁边界层效应对... 为减少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内支板火焰稳定器高度与进口试验参数较高所导致的昂贵基础试验成本,采用经试验数据验证的数值计算方法,对不同高度的一体化模型加力燃烧室燃烧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型加力燃烧室高度变化和侧壁边界层效应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回流区、总压恢复系数以及燃烧效率的影响。在保持空间油雾场分布均匀与阻塞比一致的前提下,简化扇形加力燃烧室模型为矩形加力燃烧室模型,其中模型加力燃烧室高度H分别为200,150和100 mm,总长L=1480 mm,宽B=125 mm。结果表明:模型加力燃烧室高度的降低对燃烧性能影响较小,其中回流率最大降幅为0.16%,总压恢复系数最大降幅为0.15%,燃烧效率的最大降幅为1.9%;模型加力燃烧室侧壁面边界的引入对燃烧性能影响较小,回流率、总压恢复系数最大降幅均小于1%,燃烧效率的最大降幅仅为0.7%;可以采用单支板火焰稳定装置降低高度的方法简化试验件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回流区 总压恢复系数 燃烧效率 侧壁边界层效应
原文传递
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一体化加力燃烧室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杜力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992-4999,共8页
通过开源场运算和OpenFOAM中二次开发的数值计算程序对某型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并基于仿真结果定量分析了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加力燃烧室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内扩张角的增大,强化了加力燃烧室中流体的... 通过开源场运算和OpenFOAM中二次开发的数值计算程序对某型一体化加力燃烧室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并基于仿真结果定量分析了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加力燃烧室气动热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内扩张角的增大,强化了加力燃烧室中流体的混合效果,但同时也导致了较大的总压能损失。在加力燃烧室出口处,相对于基准环形混合器模型,内扩张角25°模型对应的热混合效率提升了16.2%、总压恢复系数相对下降了0.88%。当内扩张角逐渐增加时,缩小了不考虑与考虑辐射换热时热混合效率的差值,即减弱了辐射换热强化热掺混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瓣内扩张角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OPENFOAM 热混合效率 辐射换热
下载PDF
新型热混合效率公式及其在一体化加力燃烧室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友宏 杜力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15-1522,共8页
为了解决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刘-谢热混合效率公式不能适用于有内热源流场(如加力燃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刘-杜热混合效率公式。该公式能够同时适用于有无内热源工况(如加力和非加力燃烧)下热混合效率的计算分析研究。基于公式推演结... 为了解决国内外普遍使用的刘-谢热混合效率公式不能适用于有内热源流场(如加力燃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刘-杜热混合效率公式。该公式能够同时适用于有无内热源工况(如加力和非加力燃烧)下热混合效率的计算分析研究。基于公式推演结果,对新型热混合效率公式的取值极限进行了理论验证。通过同一非加力状态下与刘-谢热混合效率公式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新型热混合效率公式的正确性。接着,利用该公式研究了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加力燃烧工况下波瓣混合器内扩张角对流体掺混过程的影响规律。在混合的后半段区域中,随着波瓣内扩张角增加,同一截面上混合流体对应的刘-杜热混合效率逐渐上升。在出口截面上,内扩张角25°模型对应的刘-杜热混合效率为0.779,相对于内扩张角0°模型增加了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杜热混合效率公式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加力燃烧 内热源
下载PDF
不同结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冷态流场与性能仿真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爽 吴榕 +2 位作者 阮盛伟 魏坤腾 王博 《飞机设计》 2021年第5期53-58,共6页
为研究不同结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冷态流场与性能,对整体物理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燃烧室内部流场速度流线图、流阻系数与总压恢复系数。结果表明:加力燃烧室的总压恢复系数与流阻系数随入口马赫数增大而降低;当量扩张角越... 为研究不同结构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冷态流场与性能,对整体物理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燃烧室内部流场速度流线图、流阻系数与总压恢复系数。结果表明:加力燃烧室的总压恢复系数与流阻系数随入口马赫数增大而降低;当量扩张角越大,加力燃烧室性能越佳;带扭度截尾支板较无扭度截尾支板有更优良的整流效果:在Ma=0.28时,最大当量扩张角带扭度截尾支板设计方案流阻系数Φ=0.163;在Ma=0.13时,最大当量扩张角带扭度截尾支板设计方案总压恢复系数δ=0.9976;在采用带扭度截尾支板设计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回流区结构完整,回流区面积与涡心位置对进口马赫数不敏感,能够有效保障加力燃烧室在不同实际飞行状态下稳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化加力燃烧室 带扭度截尾支板 当量扩张角 总压恢复系数 流阻系数
原文传递
Application study on plasma ignition in aeroengine strut–cavity–injector integrated afterburner
11
作者 Li Fei Bingbing Zhao +5 位作者 Xiong Liu Liming He Jun Deng Jianping Lei Ziehen Zhao Zhiyu Zhao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186-196,共11页
To increase the thrust-weight ratio in next-generation military aeroengines,a new integrated afterburner was designed in this study.The integrated structure of a combined strut–cavity–injector was applied to the aft... To increase the thrust-weight ratio in next-generation military aeroengines,a new integrated afterburner was designed in this study.The integrated structure of a combined strut–cavity–injector was applied to the afterburner.To improve igni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fterburner,a new method using a plasma jet igniter was developed and optimized for application in the integrated afterburner.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spark igniters and plasma jet igniters on ignition processes and i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fterburners were studi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proposed design.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t–cavity–injector combination can achieve stable combustion,and plasma ignition can improve ignition characteristics.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park ignition,plasma ignition reduced the ignition delay time by 67 ms.Additionally,the ignition delay time was reduced by increasing the inlet velocity and reducing the excess air coefficient.This investigation provides an effective and feasible method to apply plasma ignition in aeroengine afterburners and has potenti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grated afterburner AEROENGINE plasma ignition ignition process ignition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新型补燃增推燃烧室的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梁春华 杨东丹 +1 位作者 刘红霞 尚守堂 《航空发动机》 2012年第5期1-5,17,共6页
涡轮后框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简称涡轮后框架燃烧室)和涡轮间燃烧室均是为了提高推进效率和降低耗油率而新近开发和验证的2种先进补燃增推燃烧室。综述了2种燃烧室的基本结构、研制背景、发展历程和目前研究进展,总结了从众多研究中获... 涡轮后框架一体化加力燃烧室(简称涡轮后框架燃烧室)和涡轮间燃烧室均是为了提高推进效率和降低耗油率而新近开发和验证的2种先进补燃增推燃烧室。综述了2种燃烧室的基本结构、研制背景、发展历程和目前研究进展,总结了从众多研究中获得的这2种燃烧室相对常规结构的性能特点,如涡轮后框架燃烧室结构紧凑,流体损失小,结构耐久性好;涡轮间燃烧室推进效率高,热效率高。还指示了这2种燃烧室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燃增推燃烧室 涡轮后框架燃烧室 涡轮间燃烧室 性能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