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健康码“码上加码”的形成机制与双重效应——一项基于制度性事实的解释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雪松 丁云龙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5-115,173,共12页
健康码"码上加码"作为一种新型、急剧凸显的数字防疫举措,内含显在的行政冲突与社会成本问题,对其生成机制和双重效应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基于制度性事实的拓展框架分析发现:防疫风险共同体的出现提供了健康码&q... 健康码"码上加码"作为一种新型、急剧凸显的数字防疫举措,内含显在的行政冲突与社会成本问题,对其生成机制和双重效应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基于制度性事实的拓展框架分析发现:防疫风险共同体的出现提供了健康码"码上加码"的形成前提和驱动力;防疫主体通过工具激活、集体认可和功能施加行为实现了健康码由二维码到数字防疫工具的属性转化,提供了健康码"码上加码"的形成方式和合法性;政策让渡、功能互补和资源支持共同生成了防疫主体的"加码"空间,健康码在防疫主体异质的"加码"空间中被赋能为具有属地防疫功能的专属健康码,并按照行政层级叠加使用,最终形成了健康码"码上加码"。进一步分析发现,健康码"码上加码"实施下的新组织环境内生着诱发行政冲突和社会成本双重效应的因素,"加码"政府责权绩失调导致的角色困境是连接新组织环境和双重效应的中介机制。本文对于扩大制度性事实理论解释力,理解数字防疫工具在地方防疫政策执行中的应用和负面效应具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码“码上加码” 制度性事实 形成机制 双重效应
原文传递
评价性事实在刑事责任赋予中的意涵——以原因自由行为的犯罪构造难题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志远 杜磊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67,共9页
一般情况下的刑事责任赋予都是以实在论事实作为基础的,但在原因自由行为的场合,如果一味坚持实在论事实观会导致"(实在)犯罪事实=应受刑法谴责"这种一般等式关系断裂,因而无法合理论证原因自由行为的犯罪构造。而在这一难题... 一般情况下的刑事责任赋予都是以实在论事实作为基础的,但在原因自由行为的场合,如果一味坚持实在论事实观会导致"(实在)犯罪事实=应受刑法谴责"这种一般等式关系断裂,因而无法合理论证原因自由行为的犯罪构造。而在这一难题解决过程当中,评价性事实观代替实在论事实观已经成为理论上的现实。不同于客观实在的犯罪事实,评价性事实的主要特点在于将前者意义上的"无"评价为"有"。为防止肆意归罪,"相当性原则下的紧密因果关联"是可兹凭借的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性事实 实在论事实 相当性 紧密因果关联
原文传递
试论近代中国社会阶层排序 被引量:6
3
作者 杜恂诚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1-38,共8页
本文主张以动态的眼光来研究中国近代社会阶层排序问题 ,认为阶层的排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是与制度因素紧密相关的 ,在近代军阀官僚政府尚不能有效控制政局和经济时 ,军阀官僚与上层工商业者并列为社会阶层序列的首席 ;而一旦军阀官僚得... 本文主张以动态的眼光来研究中国近代社会阶层排序问题 ,认为阶层的排序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是与制度因素紧密相关的 ,在近代军阀官僚政府尚不能有效控制政局和经济时 ,军阀官僚与上层工商业者并列为社会阶层序列的首席 ;而一旦军阀官僚得以控制政局和经济时 ,特权官僚就成为唯一高高在上的等级 ,国民收入的分配也会发生相应的剧变。过去简单地以“国家资本”的概念来替代“官僚资本”的概念失之于草率 ;“官僚资本”的概念尽管可能有某种不清晰之处 ,却包含着传统政权利用对新式经济的控制权及运作形式来为自己牟利的丰富的历史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社会阶层 划分标准 社会结构 国民收入 收入分配
原文传递
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中的休谟问题
4
作者 任强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1,共14页
从事实判断“是”推导不出价值判断“应该”被称为休谟法则。其后,黑尔将价值判断区分为道德判断和规范判断;米尔恩把事实区分为非设定性事实和设定性事实,认为设定性事实内含规范性;塞尔则进一步将事实判断区分为无情性事实判断和制度... 从事实判断“是”推导不出价值判断“应该”被称为休谟法则。其后,黑尔将价值判断区分为道德判断和规范判断;米尔恩把事实区分为非设定性事实和设定性事实,认为设定性事实内含规范性;塞尔则进一步将事实判断区分为无情性事实判断和制度性事实判断,提出从制度性事实判断可以推导出评价性和规范性两类价值判断,从而部分完成了从“是”到“应该”的推导。受休谟法则及其演进的影响,自然法和法律实证主义中存在从“应该”到“应该”的模式,从“是”到“是”的模式,从“是”到“应该”模式,以及否定“是”与“应该”的推导。休谟法则的演进,以及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对“是”与“应该”的探索揭示:完全独立于人的纯粹事实判断是超验的存在;价值判断是主观性判断,它对判断中可能涉及的客观要素只评价或规范而不描述;存在排除赞许、爱好、评价、接受、规范、命令等主观因素的描述性事实判断,从中推导不出价值判断;存在经实践转化的制度性事实,从中可以推导出价值判断;在实践理性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非截然二分,具有可通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问题 自然法 法律实证主义 道德判断 规范判断 制度性事实
原文传递
技术范式的结构及其制度属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胡春立 赵建军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2-77,共6页
借助拉卡托斯的结构性思想,可知技术范式的内容中存在“硬核”与“保护带”二层结构,分别作为技术范式形成的技术支撑和技术社会运行的信息“传送带”。通过打开技术范式内部结构,可更为清晰的整理与展现技术范式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紧... 借助拉卡托斯的结构性思想,可知技术范式的内容中存在“硬核”与“保护带”二层结构,分别作为技术范式形成的技术支撑和技术社会运行的信息“传送带”。通过打开技术范式内部结构,可更为清晰的整理与展现技术范式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紧密互动与协同发展的关系:首先,社会制度通过参与技术范式二层结构内容的建构,完成对技术范式属性的干预;其次,技术范式作为一种制度性事实,在构成性规则的迭代规律运行下,既可以因其形成的需求促逼制度的建构,又可以作为一种制度背景塑造制度的更新。由此,技术范式形成过程对制度的需求以及对制度建构释放的效用,可以共同理解为技术范式的制度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范式 结构 制度性事实 制度
原文传递
重访法律制度主义:新旧之别与异同之辨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荣余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0-122,共13页
法律制度主义存在新旧之别,旧制度主义将作为制度的法律理解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秩序和组织机构,新制度主义则基于制度性事实追求“规范主义的社会现实性发展”,并在制度性事实的本体论、方法论多元主义以及实践理性及其局限方面取得... 法律制度主义存在新旧之别,旧制度主义将作为制度的法律理解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秩序和组织机构,新制度主义则基于制度性事实追求“规范主义的社会现实性发展”,并在制度性事实的本体论、方法论多元主义以及实践理性及其局限方面取得基本共识。但其内部仍存在诸多差异:行动的形式目的理论与非正式言语行为理论;实践推理的逻辑理论与实践推理的合理性理论;制度的规范观念与制度的习惯观念;实证主义立场与和后实证主义立场。在法律制度主义百余年的学术理路、理论渊源和发展内涵上,规范主义与反规范主义得到有效调和,理论基础和内容得到发展和完善;理论自主性得到不断强化;以此为指引,当前国内的法律制度研究应更注重“经验研究的规范主义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制度主义 麦考密克 制度性事实 实践理性 后实证主义
原文传递
论地方自主性立法中的立法事实查明与论证 被引量:2
7
作者 丁轶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4-153,共10页
根据权威机构的法律释义可知,自主性立法是一种对不涉及需要由中央统一立法的事项进行立法的地方性法规类型。由此出发,自主性立法中的立法事实的查明和论证可分为两类,即对于与“不需要由中央统一立法的事务”和“城乡建设与管理、环... 根据权威机构的法律释义可知,自主性立法是一种对不涉及需要由中央统一立法的事项进行立法的地方性法规类型。由此出发,自主性立法中的立法事实的查明和论证可分为两类,即对于与“不需要由中央统一立法的事务”和“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大事项相关的“制度事实”的查明和论证以及对于与“具有地方特色的事务”和“不具有地方特色的事务”相关的“自然-社会事实”的查明和论证。其中,对于“制度事实”的查明和论证要求地方立法机关高度关注中央文件、正式立法、法律询问答复、立法草案、立法规划等官方资料,对于“自然-社会事实”的查明和论证要求地方立法机关在充分理解自主性立法中的“地方特色”基础上,对于自然事实、民间规范类事实和意见反馈类事实进行有效搜集、鉴别和认定。在立法精细化和科学立法的意义上,自主性立法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在立法的全过程中实现对于立法事实信息的持续获取和不断更新,充分吸收和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技术优势来减少搜集、分析事实信息方面的工作成本,并不断激发和挖掘现有立法参与形式的运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性立法 立法事实 制度事实 自然-社会事实 查明与论证
下载PDF
事实与价值的调和——制度法学的方法论 被引量:2
8
作者 温博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23-25,共3页
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于上个世纪在奥地利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制度法学"的理念,这在学术史上确实传为佳话。实证主义法学面对新自然法学的强烈攻击,从哈特的柔性实证主义法学分裂为拉兹为代表的排他性实证主义和以科尔曼为代表... 麦考密克和魏因贝格尔于上个世纪在奥地利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制度法学"的理念,这在学术史上确实传为佳话。实证主义法学面对新自然法学的强烈攻击,从哈特的柔性实证主义法学分裂为拉兹为代表的排他性实证主义和以科尔曼为代表的包容性实证主义。而制度法学兼采实证主义法学、新自然法学、法社会学诸家之长,另立阵营。而他们的方法论较为独特,正适合社会发展中的法律的发展。所以,在法治成型的今天,对于制度法学的方法论可以给予我们不同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法学 制度事实 实践理性
下载PDF
“制度性事实”的法理重释:麦考密克的解决方案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荣余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22年第1期25-45,共21页
与塞尔在集体意向性、地位功能和构成性规则意义上使用制度性事实不同,麦考密克的制度性事实理论应更明确地定位在言语行为和规则层面。表面上看,他对“制度”的使用分散在制度性事实、三元规则体系、组织机构以及制度化的多样化含义中... 与塞尔在集体意向性、地位功能和构成性规则意义上使用制度性事实不同,麦考密克的制度性事实理论应更明确地定位在言语行为和规则层面。表面上看,他对“制度”的使用分散在制度性事实、三元规则体系、组织机构以及制度化的多样化含义中,从而削弱了其存在的理论价值;然而,经原则改造之后的、规则意义上的制度性事实概念仍居于核心地位,并未动摇其实质意义。在后期制度法理论中,通过非正式言语行为和惯习的共同作用,制度法理论并未退回到旧法律制度主义之中,而是更稳固地镶嵌在从非正式规范秩序到制度性规范秩序的动态过程中,由此成为理解“作为制度性规范秩序之法律”的关键桥梁。据此可知,制度性事实在制度法理论中得到了自始至终的坚持且被赋予了更重要的理论使命,其内在价值和分量不应被轻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性事实 制度法理论 非正式言语行为 惯习 麦考密克
原文传递
论“制度”概念及作为制度事实的法——基于法律制度理论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涛 《民间法》 2019年第1期403-413,共11页
在英美法理学学术传统中,"制度事实"概念为认识法律概念和解决法律的规范性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概念性基础。文章基于尼尔·麦考密克对约翰·塞尔制度事实概念的改造,以及在对制度与规则(规范)关系进行讨论的基础上... 在英美法理学学术传统中,"制度事实"概念为认识法律概念和解决法律的规范性问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概念性基础。文章基于尼尔·麦考密克对约翰·塞尔制度事实概念的改造,以及在对制度与规则(规范)关系进行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探讨"解释性事实"命题的价值,明确了对法律制度理论中制度概念、制度事实概念的理解以及其与法律概念的初步关系。借助这一理论框架,我们能够在对不同学术理论的对比和区分中,更为深刻地理解"法律是什么"这一法学研究"元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 制度事实 作为制度事实的法 法律制度理论
原文传递
塞尔:一个批评性的考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俞吾金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36,共5页
当代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从新的视角出发,通过其"集体意向性"和"制度性事实"的概念,系统地探讨了社会实在的建构问题。塞尔提出的新见解,无论是在意向性概念的发展史上,还是在社会实在问题的探讨史上,都具有突破性... 当代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从新的视角出发,通过其"集体意向性"和"制度性事实"的概念,系统地探讨了社会实在的建构问题。塞尔提出的新见解,无论是在意向性概念的发展史上,还是在社会实在问题的探讨史上,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然而,当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塞尔的这一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考察时,通过对他所使用的三组基本概念——自然实在/社会实在、现成的意向性/生存的意向性、无情性事实/制度性事实——的差异关系的解析,发现塞尔关于集体意向性和制度性事实理论的秘密是自然主义,他提出的社会实在建构论归根到底仍然缺失始源性的社会历史内涵,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实在 社会实在 现成的意向性 生存的意向性 无情性事实 制度性事实
原文传递
道德“错误理论”与伦理学理论的“自然化”——一种制度性事实理论的视域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晔 苗青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38,共7页
规则、伦理规范、道德责任被认为具有"规范性"特征和要求,对这种"规范性"的理解和解释成为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代伦理学理论中道德"错误理论"论辩的一种前提、伦理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争论的根... 规则、伦理规范、道德责任被认为具有"规范性"特征和要求,对这种"规范性"的理解和解释成为伦理学基本问题之一,也成为当代伦理学理论中道德"错误理论"论辩的一种前提、伦理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争论的根源。规则和伦理规范如何能够提出"要求",因而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事物?这些更基础的问题在于规则、伦理规范或道德责任的本体论实质。在制度性事实理论的基础上,一种对规则、伦理规范或道德责任的本体论说明,可以更清晰地认识错误理论的问题所在,也可能为伦理学中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一种"自然化"理论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误理论 道德属性 规范性 制度性事实 自然化
下载PDF
论约翰·塞尔的“是-应当”推导
13
作者 郭立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3-49,68,共8页
回顾了对约翰.塞尔的"是-应当"推导的有关批评,以及塞尔对这些批评的回应和对他的理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对行为的概念分析,试图论证,塞尔在他的推导中,混淆了做出某种行为和某种行为获得成功之间的区分;由此,未能正... 回顾了对约翰.塞尔的"是-应当"推导的有关批评,以及塞尔对这些批评的回应和对他的理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对行为的概念分析,试图论证,塞尔在他的推导中,混淆了做出某种行为和某种行为获得成功之间的区分;由此,未能正确地解释制度与制度性事实的关联方式,以至于认为制度性事实的存在可以否定"是-应当"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成性规则 制度性事实 是与应当 行为 承诺
下载PDF
作为制度性事实的软法:一种社会本体论探究
14
作者 石佑启 李杰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13,126,共10页
"软法是什么"本身可被分解为身份问题与含义问题。前者在问软法如何成其所是,涉及"软"维度和"法"维度;后者则在问某事物是软法,它的必然含义是什么。确立软法身份的关键,在于从诸社会理论或者法理论所提... "软法是什么"本身可被分解为身份问题与含义问题。前者在问软法如何成其所是,涉及"软"维度和"法"维度;后者则在问某事物是软法,它的必然含义是什么。确立软法身份的关键,在于从诸社会理论或者法理论所提供的各种法身份中抓取那些能够逻辑地剥离国家要素的法概念。作为一种社会本体论,塞尔的制度性事实理论主张人类社会由人类心灵的集体意向性透过常设的宣告式言语行为即"X在C中算作Y"的构成性规则而创立。制度性事实不仅能在结构上容纳法维度和软维度,而且它还提供了诸如软法在集体承认范围内有效、软法既有内在面向也有外在面向以及属于"非语言性"的制度性事实等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法 制度性事实 社会本体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