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 被引量:126
1
作者 张京祥 吴缚龙 马润潮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60,共6页
建立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一个制度分析框架,揭示了体制转型的基本特征及城市空间重构的基本方面,并重点评析了政府企业化治理、城市增长机器、二元规制环境等对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体制转型 城市空间 重构 中国范式
下载PDF
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空间 被引量:50
2
作者 林莉红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5-66,共12页
行政机关是公共利益的首要维护者。当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时,应仰赖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同时辅以对违法或怠于履行职责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意味着其冲到负监管职责之行政机关的前方,将面临缺乏... 行政机关是公共利益的首要维护者。当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时,应仰赖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同时辅以对违法或怠于履行职责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意味着其冲到负监管职责之行政机关的前方,将面临缺乏权利保护必要性、放任行政机关不作为等负面评价。我国现行法规定的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面临检察机关不宜在此类诉讼中起诉污染者与造假者、不应代替行政机关履行职责、不该仅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民事起诉事由等质疑。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应当扮演最后一道防线的"兜底作用",在现行法无明文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领域,存在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民事公益诉讼 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利益 制度空间
原文传递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制与效应--基于制度距离的空间发展解释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雨 张京祥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6,共9页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距离 制度空间 区域经济一体化 空间经济分析 区域空间效应 尺度重构
原文传递
环保社会组织参与环境治理的制度空间与行动策略 被引量:22
4
作者 叶托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57,共8页
环保社会组织良性有序参与环境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乐见其成的理想局面。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来调控环保社会组织所能获取的政治机会与资源,进而规范其参与环境治理的行为。根据调整对... 环保社会组织良性有序参与环境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乐见其成的理想局面。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来调控环保社会组织所能获取的政治机会与资源,进而规范其参与环境治理的行为。根据调整对象和功能定位,这些制度可以被划分为机会扩展型、机会收缩型、资源支持型和资源抽离型等四种类型。每一种制度背后都寄托着我国政府的不同期许。为了适应这四类制度,我国环保社会组织在政治机会层面采取了回避、用足和权变等策略,在资源层面采取了"断洋奶"、"吃母乳"和多元化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社会组织 环境治理 制度空间 行动策略
下载PDF
制度变迁中地方核心行动者的行动空间拓展与行为异化 被引量:21
5
作者 沈荣华 王扩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22,共9页
脱胎于西方高度结构化制度环境中的新制度主义与我国低制度化的现实环境存在明显的"错配",导致与常识性经验体认不符。而以地方核心行动者为视角来解析制度变迁中地方行动空间的拓展与行为异化则可以破解这一难题。我国制度... 脱胎于西方高度结构化制度环境中的新制度主义与我国低制度化的现实环境存在明显的"错配",导致与常识性经验体认不符。而以地方核心行动者为视角来解析制度变迁中地方行动空间的拓展与行为异化则可以破解这一难题。我国制度变迁的波动性、制度非耦合性及实施机制不健全都给地方核心行动者扩大了行动空间。这种空间的拓展也带来了追求短期政绩、职能错位及类苏丹化现象,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制度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变迁 核心行动者 行动空间 行为异化
下载PDF
制度厚实、制度空间与区域发展 被引量:18
6
作者 魏成 陈烈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7-72,共6页
19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愈来愈多地开始倾向于用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回顾了西方制度取向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背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并在探讨制度厚实和制度空间的理念及其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制度... 19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愈来愈多地开始倾向于用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来解释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回顾了西方制度取向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背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并在探讨制度厚实和制度空间的理念及其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西方制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现及其不足。本文认为,对于制度转型时期的大国—中国而言,倘能将包涵尺度特征与制度套叠变化的制度空间理念纳入到大规模制度变迁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中,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空间差异的解释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制度厚实 制度空间 嵌入区域发展
下载PDF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之制度空间再探——兼与行政公益诉讼范围比较 被引量:15
7
作者 林莉红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7-92,共16页
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并非唯一的公益维护渠道,检察机关是否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应受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之顺位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当个案同时属于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时,与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相比,由行政机关在收到检察建议后履行监管... 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并非唯一的公益维护渠道,检察机关是否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应受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之顺位关系等因素的制约。当个案同时属于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时,与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相比,由行政机关在收到检察建议后履行监管职责可以更高效、便捷地维护公益。当行政机关履行监管职责到位而生态环境却未被修复时,因客观法秩序已得到维护,故行政公益诉讼缺乏启动条件。此时的生态环境未被修复乃受客观条件所限,启动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的实际意义甚微。行政权原则上应处于维护公共利益的第一线,仅当立法尚未对某个领域配置负有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或该机关未被授予有效监管权力时,才例外存在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空间。上述领域随立法之调整而变动,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认定国有资产转让行为无效、宣告婚姻无效、撤销监护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资格这三类案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民事公益诉讼 公共利益受损 客观法秩序 制度空间
原文传递
执行自主性:地方政府如何实现硬性政策的“软着陆”? 被引量:11
8
作者 郝文强 叶敏 刘伟 《中国行政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82,共11页
政策执行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既有研究难以说明一些存在利益冲突的硬性政策也会获得有效执行,原因在于忽视了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会实施创造性的自主性建构。本文从中央、地方与社会的关系视角切入,尝试构建地方政府“执行自主... 政策执行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既有研究难以说明一些存在利益冲突的硬性政策也会获得有效执行,原因在于忽视了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会实施创造性的自主性建构。本文从中央、地方与社会的关系视角切入,尝试构建地方政府“执行自主性”的分析框架。对S市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政策执行的个案进行追踪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会用足制度空间,并试图抓住政策执行的社会机遇。地方政府通过向上争取制度空间,利用政治合法性、进行指标调节等应对策略,向下抓取社会机遇,实施分层战术、分类施策等灵活手段,实现了“执行自主性”建构,使硬性政策得以“软着陆”。这一发现既展现了硬性政策执行的创新范式,也揭示了地方政府“执行自主性”的生成逻辑与作用机制,为理解新时代硬性政策执行特征提供了更为完善的研究视角与新的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自主性 政策执行 硬性政策 制度空间 社会机遇
原文传递
德国生态修复实践对我国生态修复规划体制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蓉 王小兵 陈颖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0年第1期74-81,共8页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7年的58.52%。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了地表植被破坏、城市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壤污染、黑臭水体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因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滞后,...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7年的58.52%。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带来了地表植被破坏、城市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壤污染、黑臭水体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因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滞后,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依旧面临着挑战。研究结合当下自然资源部及国土生态修复司成立,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背景,通过对德国生态修复历程的梳理,总结德国生态修复体制建设的经验,从政策层面、规划层面、地块修复层面对我国生态修复规划体制建设提出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体制建设 空间规划 德国
下载PDF
从自觉到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认知、客观基础与成长空间 被引量:12
10
作者 桑玉成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12,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一个从自觉到自信的发展过程。从历史认知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人民的实践创造相结合。制度自信本质上是一种制度认同,是人们对制度体系赞成、拥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一个从自觉到自信的发展过程。从历史认知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人民的实践创造相结合。制度自信本质上是一种制度认同,是人们对制度体系赞成、拥护和支持的倾向。制度的科学性、人民性、有效性和成长性提供了制度认同的客观基础。在新时代,要足够重视并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在效力空间、运行空间、类型空间以及德性空间等方面的成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自觉 制度自信 历史认知 客观基础 成长空间
下载PDF
拓展民主的制度空间:构建一种新的基层民主发展观 被引量:12
11
作者 桑玉成 刘春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47,共6页
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各类新兴政治空间的生成,基层民主政治越来越需要超越传统的"非国家政权"的社会空间领域,需要着眼于基层政权和社会的政治联系,建构一种新的基层民主发展观。这种基层民主发展模式不仅包括程... 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各类新兴政治空间的生成,基层民主政治越来越需要超越传统的"非国家政权"的社会空间领域,需要着眼于基层政权和社会的政治联系,建构一种新的基层民主发展观。这种基层民主发展模式不仅包括程序意义上的民主选举,而且也包括以乡镇、区县和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为核心所形成的民主参与、政治沟通和社会治理机制。在基层政权的制度平台上来加以开发和累积民主经验,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内涵,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更高程度的政治发展来说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民主 制度空间 群众自治
下载PDF
产品复杂度、制度质量与产业升级 被引量:11
12
作者 马海燕 严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129,共14页
依据产品空间理论,国家经济可视为在集体累积能力的基础上创造产品的系统,产业升级是对经济系统结构发展水平优劣的刻画。以产品空间理论为基础,融入制度理论,构建国家层面产品复杂度、制度质量与产业升级的理论模型,借助120个国家1990-... 依据产品空间理论,国家经济可视为在集体累积能力的基础上创造产品的系统,产业升级是对经济系统结构发展水平优劣的刻画。以产品空间理论为基础,融入制度理论,构建国家层面产品复杂度、制度质量与产业升级的理论模型,借助120个国家1990-2016年的面板数据,对产品复杂度与产业升级的关系以及制度质量如何影响这种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产品复杂度与产业升级形态上呈现倒U型关系。产品复杂度提升在带来收益报酬的同时也伴随着风险与竞争性反应。国家产品复杂度从低往高提升时,与产业升级显著正相关;当产品复杂度达到偏上水准,则与产业升级显著负相关。第二,制度质量对产品复杂度与产业升级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这意味着制度质量高的国家更容易实现产品复杂度对产业升级的正向效应。相较于经济制度,政治与金融制度质量的影响更为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复杂度 制度质量 产业升级 产品空间
下载PDF
行政压力和制度空间双重作用下基层官员的“层级博弈式”避责行为 被引量:10
13
作者 彭茜 姚锐敏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59,125,共13页
“避责”作为基层政府官员在履责过程中的异化行为,因其具备较强的策略性、互动性以及影响性,已成为责任政治领域研究的焦点议题。不同于当前学者基于问责推动、利益驱动及心理促动等视角的归因方式,本文从行政压力和制度空间两大因素... “避责”作为基层政府官员在履责过程中的异化行为,因其具备较强的策略性、互动性以及影响性,已成为责任政治领域研究的焦点议题。不同于当前学者基于问责推动、利益驱动及心理促动等视角的归因方式,本文从行政压力和制度空间两大因素入手研究基层官员避责行为,并将其归纳为“层级博弈式”避责,探究其层级互动性、利益交叉性以及双向博弈性的特点。“层级博弈式”避责根据行政压力和制度空间的大小变化,主要可以分为向下避责、平级避责、联合避责以及反向避责四种类型。通过对这四种避责类型的案例解析以及建模分析可知,“层级博弈式”避责行为的政治影响具有正负两面性。由此,本文提出应在顶层设计上健全责任分配体制,实现权责对等;在责任落实过程中要灵活施压,实现反向激励;在责任监督上要兼具柔性,实现高效问责,从而提升其积极影响,减少其消极影响,让基层官员的“层级博弈式”避责行为发挥正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责政治 行政压力 制度空间 基层官员 问责制度
下载PDF
开发区空间演进的制度解释 被引量:10
14
作者 曹姝君 罗小龙 王春程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84,共6页
从制度空间的理论视角,对我国开发区的空间转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制度空间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着开发区各个阶段的空间生产,初期以制度落差优势快速构建开发区的经济空间,后期通过地理空间与制度空间的不断磨合,以区政关系为主的治理... 从制度空间的理论视角,对我国开发区的空间转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制度空间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着开发区各个阶段的空间生产,初期以制度落差优势快速构建开发区的经济空间,后期通过地理空间与制度空间的不断磨合,以区政关系为主的治理模式创新为开发区的空间演进提供了持续性动力;制度空间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机制是地理空间与制度空间良性互动中的关键一步,制度空间创新通过提升话语权和规范政治地位的方式作用于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地理空间 制度空间 空间演进 区政关系
原文传递
空间理论视域下农民工“城市不融入”探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如彬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17-121,127,共6页
现阶段,农民工作为城市化的建设者和贡献者,遭遇到无法融入城市的不公平境遇。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空间理论为解释农民工"城市不融入"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基于空间理论分析,造成农民工"城市不融入"的主要... 现阶段,农民工作为城市化的建设者和贡献者,遭遇到无法融入城市的不公平境遇。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空间理论为解释农民工"城市不融入"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视角。基于空间理论分析,造成农民工"城市不融入"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空间设计下的户籍制度具有双重逻辑:既带来"城"和"乡"空间对立,又形成"农民"和"市民"身份排斥;地域空间中,住房的缺失与"城中村"形成,"寄生空间"与"城市空间"对立;认同空间中,"市民"的空间排斥和"农民工"的自我怀疑无法达成心理共识。要解决农民工"城市不融入",应在制度空间、地域空间以及认同空间的基础上构建空间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城市不融入 制度空间 地域空间 认同空间
下载PDF
制度对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变的影响——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骆晨 郑伯红 刘琳琳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67-1180,共14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制度变革的不断深化,长沙市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制造业空间也在转型中得到重构。论文以长沙市都市区为例,基于长沙市工业用地矢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测度指标评估等研究方法,将制度变迁纳入城市制造业空间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制度变革的不断深化,长沙市制造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制造业空间也在转型中得到重构。论文以长沙市都市区为例,基于长沙市工业用地矢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测度指标评估等研究方法,将制度变迁纳入城市制造业空间动态分析,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对制造业空间演变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构建了制度体系作用下的制造业空间演变解析框架。研究发现,长沙都市区制造业空间郊区化迁移明显,并在开发区内形成集聚,整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格局特征;长沙制造业空间演变很大程度上受到土地制度、开发区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和产业制度等的综合影响。其中,土地制度加速了制造业空间郊区化;开发区制度吸引了制造业园区集聚;环境保护制度约束了制造业发展规模;产业制度影响了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制度体系 制造业空间 产业集聚 城市都市区 长沙
原文传递
论社会组织与政府协同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时立荣 刘菁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40,共4页
建立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协同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它既利于政府又利于社会组织。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既存在分离关系又存在互补关系,而互补性是二者建立协同关系的基础,协同是高度科层化的政府机构和... 建立社会组织与基层政府之间的协同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它既利于政府又利于社会组织。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既存在分离关系又存在互补关系,而互补性是二者建立协同关系的基础,协同是高度科层化的政府机构和扁平化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功能性互动。协同管理通过承认机制的运行发挥作用,这一过程包括信任关系的建立、政府授权行为、制度化的互惠规范和社会组织网络良性运行能力。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加强自身建设能力,积极主动地同政府沟通,采取社区策划模式、社区发展模式帮助地方基层政府做好社区服务和管理是积极主动地建立和发展制度化的互惠规范、形成良性互动、促进协同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关系 制度空间 环境资源 承认机制 社会组织
下载PDF
嵌入的机制探究:撤县设区中的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宁 周琦宇 《农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87,共16页
确保地方政府在稳妥有序推进撤县设区的同时,切实履行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在区县建制变更下引入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的思考,并从制度空间上的可能性和现实选择上的利益激励两方面入手,提出... 确保地方政府在稳妥有序推进撤县设区的同时,切实履行粮食安全主体责任,是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本文在区县建制变更下引入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的思考,并从制度空间上的可能性和现实选择上的利益激励两方面入手,提出并探寻了地方政府借助撤县设区转变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的嵌入机制问题。经过理论分析和对2000—2019年1855个县级单位的面板数据检验,研究发现:(1)现有事关撤县设区决策程序和方案内容确定的制度安排,为以地市政府和县级政府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弱化粮食生产职责提供了制度空间;(2)而且在中国式分权体制背景下,地市政府和县级政府又拥有借助建制变更(县的农政区变为市辖区的城镇区)弱化粮食安全责任的相同经济发展和权力晋升激励;(3)嵌入的制度空间和利益激励的存在,使得地方政府在撤县设区中拥有转变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的可能与动机,经验层面上也表现出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对撤县设区的正向显著影响。本文不仅拓宽了粮食安全的分析视野,在深化撤县设区动因解释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撤县设区的有序推进和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撤县设区 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转变 嵌入机制 制度空间 利益激励
原文传递
制度转型背景下的成都市博物馆空间生产过程与机制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润 杨永春 +1 位作者 任晓蕾 冯晓枫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81,共6页
博物馆空间生产是文化空间生产的重要构成,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实践。在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尚少。以成都市为案例地,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本梳理等质性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制度转型背景下博物馆空间生产过程与... 博物馆空间生产是文化空间生产的重要构成,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实践。在制度转型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对此研究尚少。以成都市为案例地,采用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文本梳理等质性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制度转型背景下博物馆空间生产过程与机制,揭示博物馆空间生产的总体状况以及博物馆空间生产所经历的探索、规范和集约3个阶段。从空间属性(根本动力)、主体结构改变(主体动力)、城乡统筹与旧城改造(基础动力)3个方面归纳了博物馆空间生产机制。讨论了制度转型期我国博物馆空间生产独特性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转型 博物馆 空间生产 成都市
下载PDF
多重身份政策企业家如何推动政策创新?——以G市环境社会治理创新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任敏 徐琳航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110,198,共21页
多重身份作为政策企业家的新兴特征,对成功的政策创新发挥着积极效应。政策企业家的多重身份源于体制内政治身份与体制外社会身份的叠加,不同身份携带的角色资源为政策企业家构建可为的制度空间,进而采取因应性行动策略对政策创新施加... 多重身份作为政策企业家的新兴特征,对成功的政策创新发挥着积极效应。政策企业家的多重身份源于体制内政治身份与体制外社会身份的叠加,不同身份携带的角色资源为政策企业家构建可为的制度空间,进而采取因应性行动策略对政策创新施加影响。论文围绕“政策企业家多重身份何以影响和推动政策创新”的核心命题,构建“多重身份—制度空间—行动策略”分析框架,系统揭示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政策企业家政治身份和社会身份叠加产生“政治、技术、组织和关系”的角色资源积累。(2)多重身份携带的角色资源对制度空间发挥塑造功能,具体表现为“扩展行动空间、拓宽组织边界、打破创新依赖和突破知识壁垒”。(3)适宜的制度空间促进政策企业家的行动策略选择,“跨体制流动、构建政策共同体、知识输入和制度化输出”是实现政策创新的关键策略。在G市“双河长制”和“五位一体”环境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多重身份、制度空间与行动策略间的相互关系得以印证,多重身份对政策创新发挥积极效应得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身份 制度空间 行动策略 政策企业家 环境社会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