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伏邪病因病机特点的探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李坤宁 张庆祥 +2 位作者 徐成岩 李奕 李作伟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第12期2170-2173,共4页
伏邪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发展于金元,成熟于明清。自古以来,伏邪理论在中医典籍中的记述零散欠清晰。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虽然伏邪在理论的系统性方面不比新感,但是其理论价值却自古为大多数医家所认同,且将其理论在临床中进行... 伏邪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发展于金元,成熟于明清。自古以来,伏邪理论在中医典籍中的记述零散欠清晰。通过研究,笔者认为,虽然伏邪在理论的系统性方面不比新感,但是其理论价值却自古为大多数医家所认同,且将其理论在临床中进行反复验证,进一步佐证了伏邪为病的真实存在性。对当今而言,其伏而不发的致病特点对阻断诸如慢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等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以及对于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所以我们应当对伏邪理论认真梳理,充分发掘。本研究试图从古今论述伏邪的重要文献中对伏邪病因病机特点进行梳理与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 病因 病机 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伏邪 被引量:17
2
作者 毕文霞 陈守强 +1 位作者 徐亮 侯建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第7期73-76,共4页
伏邪是一种潜在的致病因素,人体感受邪气,若正气不足,未能及时清除,或邪气藏伏于体内正虚之所不易祛除,则致邪气留连,不立即发病,待时而发,待机而作,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有密切关系。分为外感伏邪(伏风、伏寒、伏暑、伏... 伏邪是一种潜在的致病因素,人体感受邪气,若正气不足,未能及时清除,或邪气藏伏于体内正虚之所不易祛除,则致邪气留连,不立即发病,待时而发,待机而作,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伏邪有密切关系。分为外感伏邪(伏风、伏寒、伏暑、伏湿、伏燥、伏火、伏毒)和内生伏邪(伏风、伏寒、伏湿、伏燥、伏火、伏痰、伏瘀、伏毒)两大类。用伏邪观点分析疾病,不仅可以治疗已发症状,对伏而未发的症状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 分类 外感 内生 发病特点
下载PDF
伏邪说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彩平 韦大文 《河南中医》 2001年第6期15-16,共2页
中医伏邪说 ,自《内经》提出后 ,直到明代以前 ,一直是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时至 2 1世纪的今天 ,伏邪说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与现代感染病学中的潜伏期感染、病原携带者 。
关键词 伏邪说 感染性疾病 肠伤寒 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红斑性狼疮 变应性亚败血症 登革出血热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从伏痰论治痛风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东武 于静 +2 位作者 姜兆荣 金明秀 高明利 《吉林中医药》 2019年第1期1-3,共3页
中医认为湿热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前提条件,湿热痹阻关节是本病的病机。伏痰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饮食、外邪、瘀血、体虚均可触动伏痰,痰动闭阻经络关节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机,分期论治是主要治则。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健脾... 中医认为湿热为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的前提条件,湿热痹阻关节是本病的病机。伏痰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饮食、外邪、瘀血、体虚均可触动伏痰,痰动闭阻经络关节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病机,分期论治是主要治则。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健脾、益肾、祛湿、化痰,且针药结合治疗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痰 痛风病 痛风性关节炎 伏邪致病
下载PDF
痰瘀伏邪与冠心病心衰心功能分级、N端前脑钠素及心脏超声指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石锐 孟文宜 +3 位作者 王国强 常立萍 石磊 田宇丹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第5期779-782,共4页
目的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分级、N端前脑钠素(NT-pro BNP)及心脏超声指标关系,探讨痰瘀伏邪的致病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中医证候特点,运用多因素非参数检... 目的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与心功能分级、N端前脑钠素(NT-pro BNP)及心脏超声指标关系,探讨痰瘀伏邪的致病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中医证候特点,运用多因素非参数检验、χ~2检验、方差分析等医学统计方法,分析中医证候与冠心病心衰相关临床及理化指标的关系。结果痰浊+血瘀是冠心病心衰中出现最多的内在组合形式。各证候在心功能级别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痰浊+血瘀与心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不同证候的NT-pro BNP存在明显差异(P<0.05),痰浊+血瘀与NT-pro BNP变化相关。各心脏超声指标不同证候内部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左房左室扩大及收缩、舒张功能减低与痰浊+血瘀相关。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证候与心功能变化、NT-pro BNP及心脏超声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痰瘀伏邪是导致冠心病心衰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痰瘀伏邪 中医证候 冠心病心衰
下载PDF
从伏邪学说辨析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病机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泰 张北华 +4 位作者 马祥雪 王凤云 尹晓岚 陈婷 唐旭东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32-3136,共5页
幽门螺杆菌(Hp)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Hp慢性感染可介导正常黏膜向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变,进而发展为癌前病变,此过程被称为炎-癌转化。基于伏邪学说,中医学认为炎-癌进展与湿热关系密切,瘀血、痰浊、热毒是恶化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
关键词 炎-癌转化 幽门螺杆菌 胃癌 伏邪学说 慢性萎缩性胃炎 湿热
原文传递
伏邪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冮顺奎 李雷 +2 位作者 刘明 魏丹霞 侯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37-539,共3页
中医学既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重视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普遍从养生学角度或从扶正的角度入手治未病,往往忽视驱除邪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针对治未病理论注重正气而忽视邪气的不足,探讨伏邪理论在治... 中医学既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也重视邪气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当前普遍从养生学角度或从扶正的角度入手治未病,往往忽视驱除邪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针对治未病理论注重正气而忽视邪气的不足,探讨伏邪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提出在伏邪理论指导下:①直捣募原巢穴;②畅通病邪出路;③分消孤邪;④伏邪缓攻;⑤痰瘀毒并治;⑥以物治气;⑦开达募原;⑧邪正两顾;⑨和解表里;⑩外治逐邪等治未病的治疗方法及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理论 治未病 应用
原文传递
袁斌教授从“证质结合”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被引量:7
8
作者 杜晶花 袁斌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194-196,共3页
目前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主要分为三期治疗。袁斌教授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病理因素主要责之于"虚"与"伏邪",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需把握"分期-辨质-辨证"三位一体... 目前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主要分为三期治疗。袁斌教授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病理因素主要责之于"虚"与"伏邪",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需把握"分期-辨质-辨证"三位一体、小儿防护贯穿始末的治疗大法。急性期辨证论治,缓解期辨质论治,慢性迁延期证质结合论治。临床上RRTI患儿体质多见肺脾气阴两虚质,据此袁师自创健儿黄白汤调质纠颇以防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证 伏邪 反复呼吸道感染 体质 治未病
下载PDF
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疗思路
9
作者 何志晨 徐浩田 +2 位作者 李睿 杨天舒 张永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82-287,共6页
[目的]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病因病机和诊治思路。[方法]基于古代医籍对伏气温病理论的阐述和HNL的现代研究,分析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传变规律,总结其治... [目的]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病因病机和诊治思路。[方法]基于古代医籍对伏气温病理论的阐述和HNL的现代研究,分析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传变规律,总结其治疗原则,并报道医案一则予以佐证。[结果]HNL的病机以正虚邪伏为主,表现为在正虚基础上,外感邪气伏于膜原,阳郁化热,外发少阳三焦,内生痰瘀浊毒为病。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法,重在祛邪,针对伏邪、郁热和病理产物内生三个病机环节,制定疏利透达、祛邪清热和清理夹邪、解毒散结的治疗原则;扶正重在顾护气阴和愈后调养,预防余邪复遗。所举医案为应用伏气温病理论治疗HNL一例,证属湿热毒蕴、痰瘀互结,先后方选升降散合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治疗,随证加减,效果显著。[结论]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HNL的诊治思路具有临床实用意义,可为诊治HNL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菊池病 伏气温病 伏邪 少阳三焦 膜原 祛邪扶正
下载PDF
从免疫性炎症疾病复发特征试论中医伏邪的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文娟 韩凌 危建安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6-240,共5页
伏邪在中医学理论中释义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是中医致病的病因之一。伏邪所致疾病具有隐伏潜伏、病程缠绵、暗耗、杂合等特点,但关于伏邪具体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较少。近年来研究发现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组织定居记忆T细胞(TRM细... 伏邪在中医学理论中释义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是中医致病的病因之一。伏邪所致疾病具有隐伏潜伏、病程缠绵、暗耗、杂合等特点,但关于伏邪具体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较少。近年来研究发现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组织定居记忆T细胞(TRM细胞)在内伤杂病,尤其是免疫性炎症疾病复发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颇具伏邪之特点,两者在导致疾病复发的特征上也有相似性。TRM细胞是否为伏邪的生物学基础呢?对此笔者将二者放在一起对比与分析,并结合免疫性疾病复发模型-方药的实验研究,探讨伏邪与TRM细胞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 免疫性炎症疾病 生物学基础 组织定居记忆性T细胞
原文传递
柳宝诒托法运用举隅 被引量:3
11
作者 焦媛 张若诗 +1 位作者 刘舒悦 李志更 《天津中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320-324,共5页
晚清温病医家柳宝诒在治疗伏气温病中,首倡助阴托邪法,治疗伏邪始发,因肾阴虚不能托邪者;还擅用温经托邪法,鼓动阴中之阳,治疗少阴阴阳两亏,而邪机半伏半化者。并根据疾病本虚标实的特点,将外科常用之托法,拓展到治疗痢疾、疟疾,以及妇... 晚清温病医家柳宝诒在治疗伏气温病中,首倡助阴托邪法,治疗伏邪始发,因肾阴虚不能托邪者;还擅用温经托邪法,鼓动阴中之阳,治疗少阴阴阳两亏,而邪机半伏半化者。并根据疾病本虚标实的特点,将外科常用之托法,拓展到治疗痢疾、疟疾,以及妇人产后病等正虚邪盛的疾病,对后世研究杂病治法极具启发意义。文章通过追溯托法之源流,分析了柳宝诒《惜余医案》《温热逢源》等著作中关于托法的学术思想和具体医案,并对后世医家对柳宝诒助阴托邪、温经托邪两法的运用、发挥等,进行了初步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法 伏气温病 惜余医案 柳宝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