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黄帝内经》中五脏之间的调控关系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永乐 翟双庆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171-1174,共4页
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脏是藏象理论的核心范畴。在收集整理《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理论原文的基础上,重点从五行调控、四时阴阳调控、气化调控、官能调控角度分析中医五脏之间的调控关系,阐明五脏功能活动之间的整体... 藏象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脏是藏象理论的核心范畴。在收集整理《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脏理论原文的基础上,重点从五行调控、四时阴阳调控、气化调控、官能调控角度分析中医五脏之间的调控关系,阐明五脏功能活动之间的整体性、动态性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生命力旺盛的核心基础,有助于从宏观角度理解中医五脏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脏理论 黄帝内经 藏象 调控关系
原文传递
基于《黄帝内经》形气观分析心与血脉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坤 李成卫 王庆国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61-364,共4页
基于《黄帝内经》形气观分析心与血脉的关系。认为心与血脉皆为解剖所见的实体结构,是天地火气化生;心为库藏,储藏太阳、火气,心与血脉的关系是心所储藏的太阳、火气对血脉具有化生与充养的作用,即形与气的作用。《黄帝内经》时代的心... 基于《黄帝内经》形气观分析心与血脉的关系。认为心与血脉皆为解剖所见的实体结构,是天地火气化生;心为库藏,储藏太阳、火气,心与血脉的关系是心所储藏的太阳、火气对血脉具有化生与充养的作用,即形与气的作用。《黄帝内经》时代的心主血脉没有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涵义,这对进一步研究人体观及心藏象理论都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形气观 心主血脉
原文传递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概念的空间解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维波 李宏彦 刘兵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5-460,共6页
从空间角度看,《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是对人体空间区域的划分,该划分与十二经脉的命名密切相关。三阴三阳的位置是以观察者即"圣人"自身的角度来确定的,有南面而立和仰卧朝上两种姿势,根据经脉的循行位置可理解《素问·... 从空间角度看,《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是对人体空间区域的划分,该划分与十二经脉的命名密切相关。三阴三阳的位置是以观察者即"圣人"自身的角度来确定的,有南面而立和仰卧朝上两种姿势,根据经脉的循行位置可理解《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对三阴三阳位置的描述。通过建立准极坐标系及由半笛卡尔坐标系和半极坐标系构成的"圣人坐标系"对三阴三阳的位置进行数学描述,后者更符合《黄帝内经》的本意。借助上述坐标系可理解《灵枢·经水》中代表经脉的人体十二经水的阴阳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三阴三阳 十二经脉 极坐标系 笛卡尔坐标系
原文传递
浙派中医对《黄帝内经》学术传承的贡献 被引量:6
4
作者 杨美霞 张君 郑红斌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5-458,共4页
浙派中医代表医家在研究《黄帝内经》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选取浙派中医类分研究与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的代表医家滑寿、张介宾、沈又彭、马莳、张志聪、俞樾等,分别介绍其主要生平及类分、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与... 浙派中医代表医家在研究《黄帝内经》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选取浙派中医类分研究与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的代表医家滑寿、张介宾、沈又彭、马莳、张志聪、俞樾等,分别介绍其主要生平及类分、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的学术成就与学术特色。滑寿、张介宾、沈又彭在类分研究中开创了摘要研究《黄帝内经》的先河和系统整理《黄帝内经》的范例;马莳、张志聪、俞樾在注疏考订研究《黄帝内经》方面开创了篇名注释、集体创作的先例和文献考据方法研究的示例,并对《黄帝内经》全书注释和《灵枢》详注,以及《素问》考据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派中医 黄帝内经 学术贡献 类分研究 注疏考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