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电磁脉冲对硅微惯性传感器的损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沈杰 潘绪超 +4 位作者 方中 何勇 陈鸿 张江南 史云雷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57-1164,共8页
为研究强电磁脉冲对单兵外骨骼助力系统上硅微惯性传感器的电磁损伤效应,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硅微惯性传感器的电磁损伤阈值、电磁易损器件和损伤模式开展研究。采用Agrawal传输线理论模型和格林函数法,计算硅微惯性... 为研究强电磁脉冲对单兵外骨骼助力系统上硅微惯性传感器的电磁损伤效应,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硅微惯性传感器的电磁损伤阈值、电磁易损器件和损伤模式开展研究。采用Agrawal传输线理论模型和格林函数法,计算硅微惯性传感器在电磁脉冲环境中由直连线缆耦合并传导至信号传输端口的强电脉冲,并开展信号传输端口的强电脉冲注入试验和传感器损伤模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硅微惯性传感器的强电脉冲损伤阈值为780 V,电磁易损元器件为前端电容和信号放大器,其主要损伤模式为电容的高电压击穿和放大器的大电流烧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脉冲 微惯性传感器 注入试验 损伤模式
下载PDF
雷电电磁脉冲对典型机载GPS模块的损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万里 史云雷 +4 位作者 何勇 沈杰 潘绪超 方中 陈鸿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24,共7页
为研究雷电电磁脉冲对典型无人机机载GPS模块的损伤效应,通过仿真模拟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对GPS模块受雷电电磁脉冲暂态干扰与永久损伤过程的认识,并获得了相应端口的损伤阈值。基于对雷电流特性的分析结果,利用CST仿真模拟... 为研究雷电电磁脉冲对典型无人机机载GPS模块的损伤效应,通过仿真模拟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对GPS模块受雷电电磁脉冲暂态干扰与永久损伤过程的认识,并获得了相应端口的损伤阈值。基于对雷电流特性的分析结果,利用CST仿真模拟了雷击时,无人机内外产生的复杂电磁场环境和GPS模块线缆上耦合产生的感应电压。并对典型机载GPS模块的数据通讯端口进行了雷电脉冲注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雷电脉冲的不断增强,GPS输出波形受到削弱影响的程度不断加重,直至丧失位置信息传输能力并发生物理损伤。GPS数据输入端口的雷电脉冲损伤阈值为314.5 V,GPS数据输出端口的雷电脉冲损伤阈值为235.2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电磁脉冲 数值仿真 GPS模块 注入试验 损伤效应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回灌试验及数值模拟的秦岭山前洪积扇地下水库调蓄功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康华 王友林 金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年第1期140-143,共4页
实施秦岭山前截洪引渗工程,充分利用地下水库调蓄能力,对于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改善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秦岭山前洪积扇地下水库调蓄功能,选取太平河洪积扇进行地下水回灌试验,并使用Vis... 实施秦岭山前截洪引渗工程,充分利用地下水库调蓄能力,对于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改善关中地区水资源短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秦岭山前洪积扇地下水库调蓄功能,选取太平河洪积扇进行地下水回灌试验,并使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调蓄功能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所设计的4种调蓄方式下,平均调蓄深度约为10 m,太平河、秦岭山前洪积扇调蓄估算量分别为3374.8万m3、27.04亿m3,如适度加强补采,可激发更大调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调蓄 回灌试验 数值模拟 秦岭山前洪积扇
下载PDF
不同条件下煤层注水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詹召伟 沈建波 蔡可强 《煤炭技术》 CAS 2018年第11期224-226,共3页
为了研究深部不同条件下煤层的注水效果,通过实验室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煤层可注性和不同条件下的注水效果。可注性实验结果显示:煤样同时满足W≤4%、n≥4%、δ≥1%和f≥0.4,判定模拟煤层具有可注性。孔径增大,渗透半径也... 为了研究深部不同条件下煤层的注水效果,通过实验室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煤层可注性和不同条件下的注水效果。可注性实验结果显示:煤样同时满足W≤4%、n≥4%、δ≥1%和f≥0.4,判定模拟煤层具有可注性。孔径增大,渗透半径也随之增大。埋深增大,渗透半径相应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说明埋深对注水渗透半径影响不大。渗透时间增加时,渗透半径也随之增大,说明增加钻孔注水时间可增大其渗透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注水 注水实验 数值模拟 注水效果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High Power Microwave on Low Noise Amplifier and Limiter Based on the Injection Method 被引量:2
5
作者 D. Chen L.M. Xu +1 位作者 B.S. Zhang H.G. Ma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010年第2期111-115,共5页
The reliability of electronic device is threatened in high power microwave (HPM) enviro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tuation that the emulation is ineffective in evaluating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HPM effe... The reliability of electronic device is threatened in high power microwave (HPM) enviro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tuation that the emulation is ineffective in evaluating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the HPM effect to electronic device,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is use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Low Noise Amplifier (LNA) and Limiter a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 for the experiment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front-end of radar receiver is described, the phenomena and criterion are elaborated and analyzed using injection method due to its ability to get an accurate threshold avoiding the complex coupling,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njection experiment is demonstrated, and the method and process of effect experiment about Low Noise Amplifier and Limiter are also explained.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system is composed of low power microwave source such as TWT, test equipment for obtaining the effect parameters, and some of auxiliary equipments as camera, optical microscope or electron microscopy, attenuator, detector, and directional coupler etc. The microwave delivered from source is adjusted to the power infused by attenuator, and pour in the decanting point of effecter via directional coupler, then the couple signal created by directional coupler is input to the recording instrument after detecting by detector, finally the power of effecter is obtained. The value of power, which damages the effecter in the microwave pulse environment, is classified at the index of sensitivity, and the threshold is obtained by power diagnose and wave test. Some regular understandings of the HPM effect to electronic device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s. It turns out that the index of electronic device is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by the energy via front door coupling, the MOSFET made up of GaAs is the most wearing part to HPM in LNA, the damage threshold of LNA is about 40dBm under single pulse while in repetitive pulse the value is from 33.3dBm to 43.9dBm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Power Microwave Low Noise AMPLIFIER FRONT DOOR Coupling injection experiment
下载PDF
微波接收前端高功率微波效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金祖升 施佳林 +2 位作者 李建轩 李国林 王瑜卫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6-152,共7页
高功率微波可通过雷达、电子战装备的天线进入装备内部,这种方式耦合能力强、峰值幅度大,容易造成装备电磁干扰或损伤.因此,有必要开展高功率微波对电子设备的作用效应和防护研究.针对设备级高功率微波效应研究较少的现状,以某X波段微... 高功率微波可通过雷达、电子战装备的天线进入装备内部,这种方式耦合能力强、峰值幅度大,容易造成装备电磁干扰或损伤.因此,有必要开展高功率微波对电子设备的作用效应和防护研究.针对设备级高功率微波效应研究较少的现状,以某X波段微波接收前端为对象,采用注入法开展高功率微波损伤效应实验,获取了效应现象和数据.结果显示,无限幅器保护时,注入微波的峰值功率达到48.8 dBm,单个脉冲就能损伤微波接收前端的低噪声放大器;采用限幅器防护后,注入微波的峰值功率需增加到60.7 dBm,脉冲数增加到100个才能实现微波接收前端的损伤.实验表明,能量沉积是进行损伤的必要条件,通过高峰值功率短脉冲或长脉宽脉冲串,高功率微波都可以对电子设备中的敏感器件造成损伤,综合运用峰值功率、脉宽和脉冲数等参数可增强高功率微波作用效应.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典型参数高功率微波武器对电子设备的作用距离、作用规律,可为武器装备高功率微波效应评估和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 高功率微波效应 注入实验 微波接收前端 限幅器
下载PDF
典型音频放大电路的电源电磁干扰效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柴梦娟 余道杰 +3 位作者 胡俊杰 贺凯 赵铜城 周东方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84,共6页
选取一种典型的音频功率放大电路,采用直接功率注入法研究了音频功放电源的电磁干扰效应。分析了电路的电磁干扰耦合机理,设计了基于直接功率注入法的电源电磁干扰测试平台,测试得到0.1~1GHz电磁干扰对音频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的干扰效果... 选取一种典型的音频功率放大电路,采用直接功率注入法研究了音频功放电源的电磁干扰效应。分析了电路的电磁干扰耦合机理,设计了基于直接功率注入法的电源电磁干扰测试平台,测试得到0.1~1GHz电磁干扰对音频放大电路直流电源的干扰效果数据,得出临界失真、典型失真和完全失真三种状态下的功率阈值与干扰频率规律曲线。结果表明:测试频段内,三种失真状态下的失真功率阈值随频率的变化关系一致,失真功率阈值相差约2dBm。当注入干扰的频率较低时(100~300MHz),失真功率阈值较高,且随频率增大近似以幂函数趋势下降;当注入干扰频率高于300MHz时,失真功率阈值随频率增大呈减幅振荡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频放大电路 电磁干扰 电源耦合 注入法实验 失真
下载PDF
无卤阻燃聚丙烯材料在空调电控盒上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马令庆 李云蹊 +1 位作者 王云飞 王明先 《家电科技》 2021年第S01期422-425,共4页
针对无卤阻燃PP材料的热变形温度、灼热丝起燃温度、相比电痕化指数等进行了测试,并进行了整机灼热丝试验、注射试验和跌落试验。研究表明无卤阻燃PP材料热变形温度达105℃,灼热丝起燃温度达850℃,相比电痕化指数可达600 V,阻燃级别为2... 针对无卤阻燃PP材料的热变形温度、灼热丝起燃温度、相比电痕化指数等进行了测试,并进行了整机灼热丝试验、注射试验和跌落试验。研究表明无卤阻燃PP材料热变形温度达105℃,灼热丝起燃温度达850℃,相比电痕化指数可达600 V,阻燃级别为2 mm厚度5VA,阻燃性能媲美ABS材料;阻燃PP材料注塑的电控盒部件,在整机灼热丝、注射实试验中均无烧穿、变形问题;整机跌落试验,电控盒无断裂、变形和破损问题。可以替代阻燃ABS在电控盒上进行切换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卤阻燃 电控盒 灼热丝起燃温度 注射试验
下载PDF
基于大电流注入法的火工品高场强电磁辐射效应等效测试 被引量:1
9
作者 纪向飞 姚洪志 +2 位作者 陈建华 赵团 任炜 《火工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38,共4页
针对火工品高场强电磁辐射效应考核缺乏试验手段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大电流注入法的低频段高场强电磁辐射效应等效测试方法研究,完成等效方法设计。通过辐射效应试验获得耦合规律及辐射场强与火工品响应耦合函数;搭建电磁耦合钳注入试验系... 针对火工品高场强电磁辐射效应考核缺乏试验手段的问题,开展了基于大电流注入法的低频段高场强电磁辐射效应等效测试方法研究,完成等效方法设计。通过辐射效应试验获得耦合规律及辐射场强与火工品响应耦合函数;搭建电磁耦合钳注入试验系统,获得了注入传导耦合规律,建立注入功率与火工品响应关系函数;以火工品的响应参数为中间量,推导建立了辐射场强和注入功率的耦合传递函数,从而在低频段利用注入方法实现对火工品的高场强电磁辐射等效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工品 高场强电磁辐射 注入试验 等效测试
下载PDF
P波段微波注入反相器模数转换电路的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占平 钱宝良 +1 位作者 王弘刚 赵素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49-754,共6页
利用设计的三反相器模数(A/D)转换电路,开展了P波段微波注入实验。采用眼图观测法对电路的线性响应进行了有效测量,推导了实验线路中微波注入效率公式,利用一种实时温度检测电路来验证芯片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并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分析... 利用设计的三反相器模数(A/D)转换电路,开展了P波段微波注入实验。采用眼图观测法对电路的线性响应进行了有效测量,推导了实验线路中微波注入效率公式,利用一种实时温度检测电路来验证芯片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并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分析了不同芯片及电路板等对实验数据获取的影响,从而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重点研究了注入微波的幅值、频率、脉宽及重复频率等参数对反相器正常工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注入微波信号脉宽大于70 ns时,电路信号在微波脉冲结束后,相邻脉冲脉宽变化10%的非线性干扰功率阈值,比使电路信号噪声容限降低50%的功率阈值大4~6 dB,电路信号脉宽变化30%的功率阈值比脉宽变化10%的大2~3 dB,在功率小于32 dBm的实验中得到的最大非线性干扰为脉宽变化约40%。非线性干扰阈值随注入微波信号脉宽变化明显,拐点为40~70 ns。注入微波的重复频率对微波干扰阈值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波段 注入实验 线性干扰 统计检验 A/D转换电路
下载PDF
CMOS反相器高功率微波扰乱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永胜 《火控雷达技术》 2009年第2期82-85,共4页
通过对CMOS数字电路器件及RF脉冲扰乱效应的模拟分析,比较了注入不同频率与功率的RF扰乱脉冲时对CMOS反相器输出逻辑电平扰乱甚至翻转的效应过程。
关键词 CMOS反相器 扰乱效应 注入实验
下载PDF
微波注入反相器基本电路的非线性效应
12
作者 朱占平 王弘刚 +1 位作者 钱宝良 赵素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855-2860,共6页
采用理论分析和微波注入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以74HC04和74LVCU04A两种芯片为核心的反相器基本缓冲及数模转换电路的微波效应问题,通过反相器闩锁过程对非线性扰乱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利用微波注入实验详细分析了非线性扰乱效应的... 采用理论分析和微波注入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以74HC04和74LVCU04A两种芯片为核心的反相器基本缓冲及数模转换电路的微波效应问题,通过反相器闩锁过程对非线性扰乱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利用微波注入实验详细分析了非线性扰乱效应的微波有效功率阈值及其随频率、脉冲宽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固定环境温度条件下,有效注入功率大于33dBm,频率在3GHz以下的微波均可使74HC04效应电路的非线性扰乱强度达到10%以上;有效注入功率大于30dBm,频率在3GHz以下的微波均可使74LVCU04A效应电路的非线性扰乱强度达到10%以上。相同非线性扰乱强度的注入有效功率阈值近似随频率的提高而增大。非线性扰乱阈值随注入微波信号脉宽变化明显,拐点为40~70ns不等,与反相器中的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寄生三级管的导通电流积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入实验 非线性扰乱 反相器电路 闩锁 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下载PDF
射频前端组件强电磁辐射场效应预测方法
13
作者 魏子鹏 范丽思 +1 位作者 周行 赵强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2021年第1期112-116,共5页
通过对限幅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 LNA)等射频前端组件及模块的物理和数值建模,分析高功率微波和电磁脉冲场对典型器件作用的物理过程与干扰、损伤机理,实现电磁辐射效应场线-器件协同仿真,为射频前端电路端口等敏感部... 通过对限幅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 LNA)等射频前端组件及模块的物理和数值建模,分析高功率微波和电磁脉冲场对典型器件作用的物理过程与干扰、损伤机理,实现电磁辐射效应场线-器件协同仿真,为射频前端电路端口等敏感部位强电磁辐射效应预测提供技术支撑.论文利用理论分析、ADS仿真分析、注入实验以及失效分析方法开展了微波脉冲对双极型晶体管和低噪声放大器的效应研究.通过实验详细分析后可以确定低噪声放大器输出波形随注入功率增加的变化特性与仿真结果相符,获得了不同脉冲参数(包括脉宽、频率和脉冲个数)以及器件不同工作状态对LNA损伤功率的影响规律.最后,对比分析了半导体器件损伤前后的电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电磁脉冲 射频前端 仿真 注入实验 效应分析
下载PDF
微波注入实验用高隔离度双工器的研究
14
作者 胡标 李家胤 汪海洋 《现代电子技术》 2012年第4期205-207,210,共4页
微波注入实验要求微波注入电路和效应监测电路的接入不影响正常的电路器件工作状态,同时要求注入电路隔离度足够大。在此设计了一种高隔离度微波双工器0~800MHz和1.4~4.5GHz,两信号通道内插入损耗小于0.2dB;0~400MHz和1.5~4.5GHz两... 微波注入实验要求微波注入电路和效应监测电路的接入不影响正常的电路器件工作状态,同时要求注入电路隔离度足够大。在此设计了一种高隔离度微波双工器0~800MHz和1.4~4.5GHz,两信号通道内插入损耗小于0.2dB;0~400MHz和1.5~4.5GHz两信号通道隔离度大于50dB。这种微带线型双工器结构紧凑、研制周期短、性能稳定已经在微波效应注入实验系统中获得良好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隔离度 双工器 注入实验 插入损耗
下载PDF
基于半实物环境的高功率微波信号干扰分析
15
作者 贺宇 郑浩月 +2 位作者 王哲 宋滔 程慧斌 《通信技术》 2019年第5期1249-1256,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实物环境的,分析高功率微波通过线缆辐射耦合对基带通信设备工作信号产生干扰的方法。采用电流注入耦合试验代替高功率微波辐照试验的方式,将干扰信号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等效分析了高功率微波对基带通信设备的信号干扰... 提出了一种基于半实物环境的,分析高功率微波通过线缆辐射耦合对基带通信设备工作信号产生干扰的方法。采用电流注入耦合试验代替高功率微波辐照试验的方式,将干扰信号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等效分析了高功率微波对基带通信设备的信号干扰效应。通过将线缆上的试验监测电压信号与仿真监测电压信号进行比对,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在试验场地、辐射源、以及经费等条件无法达到要求的情况下,能较好地满足对高功率微波信号干扰分析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实物 高功率微波 耦合仿真 注入试验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非线性渗流模型研究 被引量:86
16
作者 时宇 杨正明 黄延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31-734,共4页
依据毛管模型及边界层理论,建立了非线性渗流模型。同时利用恒速压汞实验确定了大庆低渗透油田喉道分布密度函数。应用非线性渗流模型与喉道密度分布函数,对低渗透储层中产生非线性渗流的压力梯度区域进行了准确界定,并对影响非线性渗... 依据毛管模型及边界层理论,建立了非线性渗流模型。同时利用恒速压汞实验确定了大庆低渗透油田喉道分布密度函数。应用非线性渗流模型与喉道密度分布函数,对低渗透储层中产生非线性渗流的压力梯度区域进行了准确界定,并对影响非线性渗流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非线性渗流过程中储层渗透率与启动压力梯度均为变量,二者是产生非线性渗流的主要因素。其中,渗透率的影响程度较大,但产生影响的范围较窄;而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影响范围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非线性渗流 恒速压汞实验 启动压力梯度 喉道密度分布函数 渗透率 渗流模型
下载PDF
煤体多孔介质孔隙度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4
17
作者 李子文 林柏泉 +2 位作者 郝志勇 高亚斌 刘非非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7-442,448,共7页
煤体是一种多孔介质,其内部孔隙结构十分复杂,准确评价煤体的孔隙特征对研究瓦斯的吸附解吸和高效瓦斯抽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分形理论,研究了一种描述多孔介质孔隙空间分布的随机分形模型,并根据其构造方法,建立了煤体多孔介质孔隙度... 煤体是一种多孔介质,其内部孔隙结构十分复杂,准确评价煤体的孔隙特征对研究瓦斯的吸附解吸和高效瓦斯抽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分形理论,研究了一种描述多孔介质孔隙空间分布的随机分形模型,并根据其构造方法,建立了煤体多孔介质孔隙度和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压汞实验,验证了分形模型的正确性。对煤体多孔介质孔隙度进行了分形描述,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决定了孔隙度,分形维数越大,孔隙度越小;观测尺度越小,孔隙度越大,同一阶次孔隙平均直径越小,孔隙度越小,同一阶次孔隙数量越少,孔隙度越小;相同孔隙度条件下的孔径分布不尽相同,这也导致了瓦斯流动和吸附解吸规律的不同。因此,煤体多孔介质的分形维数反映了煤体内部孔径分布特征,对研究煤体孔隙类型和探讨煤层内瓦斯流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孔隙度 分形维数 压汞实验
原文传递
氮气吸附法—压汞法分析页岩孔隙、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8
18
作者 曹涛涛 宋之光 +2 位作者 刘光祥 尹琴 罗厚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利用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联合表征下扬子皖南地区二叠系页岩的孔隙分布、孔隙度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二叠系页岩中发育的孔隙以微孔和大孔为主,其中微孔的体积占页岩总孔隙体积的33.63%~81.08%,平均为56.45%;联孔孔隙度明显高于... 利用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联合表征下扬子皖南地区二叠系页岩的孔隙分布、孔隙度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二叠系页岩中发育的孔隙以微孔和大孔为主,其中微孔的体积占页岩总孔隙体积的33.63%~81.08%,平均为56.45%;联孔孔隙度明显高于压汞孔隙度,平均增加96.06%;页岩在微孔和过渡孔-大孔区间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且微孔的分形维数比过渡孔-大孔更加分散,说明页岩中微孔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程度要高于过渡孔-大孔;微孔的孔隙度和分形维数与总有机碳含量、比表面积和生烃潜量呈正相关关系,与石英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过渡孔-大孔的孔隙度和分形维数与总有机碳含量、石英含量呈负相关性,与比表面积和粘土矿物含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埋深的增加,微孔的孔隙度和分形维数变化较小,过渡孔-大孔的孔隙度和分形维数明显降低,且分形维数对埋深的敏感性高于孔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页岩 联孔分布 分形维数 氮气吸附法 压汞法 皖南地区
下载PDF
黔西地区煤样孔隙综合分形特征及对孔渗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19
作者 高为 易同生 +4 位作者 金军 杨通保 赵凌云 王冉 周效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58-1265,共8页
为了定量描述煤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基于压汞试验测试结果,运用分形理论,对黔西地区不同煤阶的32个煤样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并探讨了分形几何参数与煤储层孔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煤储层孔隙分形维数可分为渗流分形维数和扩散分形维... 为了定量描述煤储层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基于压汞试验测试结果,运用分形理论,对黔西地区不同煤阶的32个煤样进行了分形特征研究,并探讨了分形几何参数与煤储层孔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煤储层孔隙分形维数可分为渗流分形维数和扩散分形维数,利用不同分形段的孔隙体积比作为权值,通过加权求和方法可得到综合分形维数;渗流分形维数随变质程度增加而减小,扩散分形维数和综合分形维数均随变质程度增加而增大;分形界限、扩散孔隙体积分数及总孔体积都与综合分形维数、扩散分形维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3个指标参数与综合分形维数的相关系数均高于与扩散分形维数的相关系数;综合分形维数、分形界限及扩散孔隙体积分数与煤储层孔隙度之间为负幂指数相关关系,总孔体积与煤储层孔隙度为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渗流分形维数和扩散分形维数相比,综合分形维数更有利于表征煤储层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地区 煤储层 压汞试验 分形维数 孔隙度 渗透率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 被引量:28
20
作者 王欣 齐梅 +3 位作者 李武广 胡永乐 刘佳 赵凯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4-759,共6页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有效地研究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利用高压压汞实验结合分形理论对孔隙结构进行分析。高压压汞结果显示岩样孔径主要分布在3~18nm范围内,岩样孔隙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 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评价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有效地研究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利用高压压汞实验结合分形理论对孔隙结构进行分析。高压压汞结果显示岩样孔径主要分布在3~18nm范围内,岩样孔隙以微孔和过渡孔为主,微孔和过渡孔提供了大部分孔体积。岩样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贡献,微孔和过渡孔提供了页岩气主要的吸附空间。分形维数分析结果表明:页岩岩样的分形分布可明显的分为2段,过渡孔、中孔和大孔的分形维数接近3,说明该部分孔隙非均质性强,体现出较强的分形特征;微孔的分形维数小于1,分析原因可能是压汞实验仅可以描述微孔的一部分,对孔径〈3nm的微孔描述不到,因此对微孔的孔隙结构评价不够全面,使分形维数的计算结果超出理论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孔隙结构 压汞实验 分形理论 分形维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