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乌-花椒挥发油凝胶贴膏的成型工艺及配伍增效机制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许润春 贺亚男 +3 位作者 裴瑾 耿福能 杨明 张定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17-1529,共13页
目的优化川乌-花椒挥发油凝胶贴膏成型工艺,探究花椒挥发油配伍川乌凝胶贴膏增效机制。方法以皮肤追随性、揭帖性、初黏力、剥离度为指标,对9种市售贴膏基质性能进行评价,并以量化的综合感官评价、初黏力、持黏力以及剥离度为指标,采用... 目的优化川乌-花椒挥发油凝胶贴膏成型工艺,探究花椒挥发油配伍川乌凝胶贴膏增效机制。方法以皮肤追随性、揭帖性、初黏力、剥离度为指标,对9种市售贴膏基质性能进行评价,并以量化的综合感官评价、初黏力、持黏力以及剥离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混料设计试验对凝胶贴膏基质辅料配比进行筛选,并采用在体动物评价法,以小鼠醋酸扭体次数为指标,筛选凝胶贴膏的载药量;另外采用甲醛致痛小鼠模型与代谢组学探究花椒挥发油对川乌凝胶贴膏药效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牌凝胶贴膏其追随性、揭帖性、初黏力、剥离度差别较大,且凝胶贴膏的初黏力与剥离度对其揭贴性影响较大,初黏力与剥离度越大,凝胶贴膏揭帖性越差;川乌凝胶贴膏的基质处方为3%聚丙烯酸钠NP700、1.5%羧甲基纤维素钠、0.25%卡波姆、0.06%结晶氯化铝、0.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26%甘油、61.5%水、4%硅藻土、0.15%酒石酸;每贴川乌凝胶贴膏载药量为560 mg川乌提取物。花椒挥发油能够增强川乌凝胶贴膏的镇痛疗效,可能主要通过甘油磷脂代谢、亚油酸代谢等发挥疗效。结论为保证凝胶贴膏具有较好的追随性与揭帖性,所制备的凝胶贴膏的初黏力应控制在7~18号小球之间,剥离度应控制在0.03~0.97kN/m;所制备的川乌凝胶贴膏剂外观、黏附力、赋形性良好,镇痛效果明确,且花椒挥发油能够增强川乌凝胶贴膏的疗效,为川乌外用新制剂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乌 凝胶贴膏 成型工艺 花椒挥发油 配伍增效 皮肤追随性 揭帖性 初黏力 持黏力 剥离度 混料设计 代谢组学 镇痛 甘油磷脂代谢 亚油酸代谢
原文传递
单组分蓖麻油型聚氨酯粘合剂初粘性的改进 被引量:12
2
作者 尚东升 《聚氨酯工业》 2005年第5期32-34,共3页
采用改性剂和增韧剂对单组分蓖麻油型聚氨酯粘合剂进行了改进,获得了初粘性好、手感柔韧性优良的产品。该粘合剂主要应用于瓷砖-混凝土和PU泡沫-PVC薄膜的粘接,具有优良的性能。
关键词 蓖麻油 聚氨酯 单组分粘合剂 改性剂 增韧剂 初粘性 聚氨酯粘合剂 蓖麻油型 初粘性 单组分 PVC薄膜 砖-混凝土 PU泡沫 增韧剂 改性剂
下载PDF
SIS热熔压敏胶的制备 被引量:9
3
作者 邢立江 张书会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0年第12期59-62,共4页
以国产SIS为主体材料,通过熔融混合制备了热熔压敏胶,考察了SIS牌号、增黏树脂、增塑剂、抗氧剂、填料等组分对热熔压敏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可以根据具体用途灵活选用SIS牌号,也可将不同牌号SIS混合使用;增黏树脂的种类和用量对热... 以国产SIS为主体材料,通过熔融混合制备了热熔压敏胶,考察了SIS牌号、增黏树脂、增塑剂、抗氧剂、填料等组分对热熔压敏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可以根据具体用途灵活选用SIS牌号,也可将不同牌号SIS混合使用;增黏树脂的种类和用量对热熔压敏胶的性能影响较大,增黏树脂用量为SIS用量的120%~150%较为合适,适量加入极性树脂可以提高热熔压敏胶的180°剥离强度;采用增塑剂环烷油,热熔压敏胶的综合性能较好,也可使用复合增塑剂,其用量为SIS用量的50%~70%较为合适;采用复合抗氧剂(1076、168)能有效防止热熔压敏胶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老化;加入填料轻质碳酸钙可以降低制备成本,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可以提高热熔压敏胶的180°剥离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S热熔压敏胶 初粘性 180°剥离强度
下载PDF
均匀设计法优选双藤痹痛凝胶膏剂的基质处方 被引量:8
4
作者 严国鸿 潘旭东 +3 位作者 李煌 褚克丹 徐伟 夏裕发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1-14,共4页
目的:优选双藤痹痛凝胶膏剂的基质处方。方法:以初黏力、剥离强度和综合感观评分为综合评价指标,选择聚丙烯酸钠(NP700)为骨架材料,高岭土为填充剂,卡波姆940、聚乙烯醇(PVA-124)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增黏剂,甘油为保湿剂,甘羟铝... 目的:优选双藤痹痛凝胶膏剂的基质处方。方法:以初黏力、剥离强度和综合感观评分为综合评价指标,选择聚丙烯酸钠(NP700)为骨架材料,高岭土为填充剂,卡波姆940、聚乙烯醇(PVA-124)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增黏剂,甘油为保湿剂,甘羟铝为交联剂,柠檬酸为交联调节剂,蓖麻油为软化剂,采用均匀设计优选双藤痹痛凝胶膏剂的基质处方。结果:最佳基质处方质量比NP700∶卡波姆940∶PVA-124∶CMC-Na∶高岭土∶甘油∶甘羟铝∶柠檬酸∶蓖麻油=1.68∶0.43∶0.1∶0.33∶1.08∶12.0∶0.09∶0.14∶0.05;初黏力12.1 mm,剥离强度34.56 s,综合感官得分27.7。结论:制备的双藤痹痛凝胶膏剂外观光滑平整,具有适宜的黏附性,无膜残留,皮肤追随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设计 双藤痹痛凝胶膏剂 基质处方 初黏力 剥离强度 综合感观评分
原文传递
环保型热熔压敏胶的制备 被引量:7
5
作者 荆鹏 刘峰 +2 位作者 王晓蕾 黄玮 丛玉凤 《化学与粘合》 CAS 2011年第1期67-70,共4页
实验采用加氢改性后的C5石油树脂,即氢化C5石油树脂作为热熔压敏胶(HMPSA)配方中的增黏剂,SBS热塑性弹性体为增韧剂,同时还加入了增塑剂和少量的抗氧剂和防老剂等助剂,来制备环保型热熔压敏胶。并通过对压敏胶产品初黏性、180℃熔融黏... 实验采用加氢改性后的C5石油树脂,即氢化C5石油树脂作为热熔压敏胶(HMPSA)配方中的增黏剂,SBS热塑性弹性体为增韧剂,同时还加入了增塑剂和少量的抗氧剂和防老剂等助剂,来制备环保型热熔压敏胶。并通过对压敏胶产品初黏性、180℃熔融黏度、剥离强度等性能的测定,得到了一个最佳的热熔压敏胶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当氢化C5石油树脂的质量分数为40%,增塑剂为35%,SBS为20%,抗氧剂和防老剂等助剂为5%时,环保型热熔压敏胶的性能达到了行业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熔压敏胶 氢化C5 石油树脂 初黏性 剥离强度
原文传递
改进水性聚氨酯性能的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宏晓 商士斌 +1 位作者 王丹 徐徐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3-126,共4页
针对水性聚氨酯存在的干燥速度慢、初黏性低、耐水性差、固含量低等问题,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作者对近年来在提高水性聚氨酯耐水性、耐热性、固含量、初黏性及干燥速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总结。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耐水性 耐热性 初黏性 干燥速度
下载PDF
丁香酚对解淀粉芽孢杆菌气液界面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杨露 覃书漫 +6 位作者 李志洪 杨倩 张志清 陈安均 黎杉珊 侯晓艳 申光辉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98,共11页
为研究丁香酚对解淀粉芽孢杆菌DY1a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及成膜早期界面黏附聚集能力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的丁香酚对生物膜形成、生物膜表面微观结构、膜内活菌数及生物膜基质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并评价其对成熟生物膜的清除能力... 为研究丁香酚对解淀粉芽孢杆菌DY1a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及成膜早期界面黏附聚集能力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的丁香酚对生物膜形成、生物膜表面微观结构、膜内活菌数及生物膜基质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并评价其对成熟生物膜的清除能力,通过细菌运动能力实验、细胞表面疏水性、细胞表面Zeta电位及细胞自聚集能力,综合分析丁香酚对生物膜形成早期界面黏附聚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对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最低生物膜抑制质量浓度(MBIC)为1.500 mg/mL,MBIC的丁香酚对成熟生物膜清除率为28.85%。添加1/2 MBIC、1/4 MBIC的丁香酚培养基气液界面形成的生物膜较为单薄,表面较为光滑平整,生物膜内活菌数显著降低。丁香酚对腐败菌泳动能力抑制率为22.16%~100.00%,对丛集能力的抑制率为43.86%~97.50%,使细胞表面疏水性、细胞表面负Zeta电位和自聚集率均降低。此外,丁香酚显著抑制了腐败菌胞外多糖和蛋白质合成。丁香酚对芽孢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运动能力,降低细胞表面的疏水性、自聚集性,从而干扰早期菌体在成膜界面上的黏附能力,并通过抑制胞外聚合物组分的合成分泌延迟生物膜的形成和成熟。丁香酚可作为抑制腐败解淀粉芽孢杆菌气液界面生物膜形成的潜在抗生物膜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酚 解淀粉芽孢杆菌 生物膜 初始黏附 细菌运动性
下载PDF
新型氧化淀粉胶粘剂的制备 被引量:6
8
作者 孟庆宇 王永娟 +1 位作者 刘建国 尹双良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3年第4期689-691,共3页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氧化改性法,并配以糊化剂、胶联剂及适量钠基蒙脱土,研制出稳定氧化淀粉胶粘剂。研究了氧化剂、糊化剂、胶联剂及钠基蒙脱土用量对淀粉胶粘剂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淀粉胶粘剂的最佳配方为:高锰酸钾的用量...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氧化改性法,并配以糊化剂、胶联剂及适量钠基蒙脱土,研制出稳定氧化淀粉胶粘剂。研究了氧化剂、糊化剂、胶联剂及钠基蒙脱土用量对淀粉胶粘剂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淀粉胶粘剂的最佳配方为:高锰酸钾的用量为0.3%,氢氧化钠的用量为0.9%,硼砂的用量为0.3%,钠基蒙脱土的用量为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淀粉胶 粘度 初粘力
下载PDF
基于均匀设计法优化活血止痛凝胶膏剂处方工艺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会芳 王振 张学顺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43-48,共6页
目的:为解决我院经典名方“渗透二号外用剂”临床应用中用量不统一、易污染衣物、临床疗效不稳定等问题,将其制备成活血止痛凝胶膏,以提高临床适应性。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膜残留为考察指标,优化活血止痛... 目的:为解决我院经典名方“渗透二号外用剂”临床应用中用量不统一、易污染衣物、临床疗效不稳定等问题,将其制备成活血止痛凝胶膏,以提高临床适应性。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膜残留为考察指标,优化活血止痛凝胶膏处方工艺,确定其处方组成。结果:采用均匀设计法确定其最佳配比为药液20 g,薄荷脑0.2 g,明胶3 g,高岭土1 g,二氧化钛0.25 g,依地酸二钠(EDTA-2Na)0.2 g,酒石酸0.9 g,氮酮0.5 g,羟苯甲酯0.5 g,NP-700聚丙酸部分中和物2 g,聚乙烯醇(PVA)6 g,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10 g,甘羟铝0.18 g,甘油23 g,纯化水32.27 g。结论:在均匀设计法确定的处方条件下制备出的活血止痛凝胶膏性质稳定,其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膜残留均符合试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止痛凝胶膏剂 均匀设计法 处方工艺 初黏力 持黏力 剥离强度 膜残留
下载PDF
几种乳液丙烯酸酯压敏胶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滢滢 李辉 《化学与粘合》 CAS 2007年第1期60-62,共3页
通过对市场上常用乳液丙烯酸酯压敏胶各方面性能的测试,如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及耐老化性,得出结论:水性丙烯酸压敏胶的初黏与持黏是相互制约的,而持黏与内聚力是相对应的;采用交联、加入增黏树脂等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初黏力及剥离强... 通过对市场上常用乳液丙烯酸酯压敏胶各方面性能的测试,如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及耐老化性,得出结论:水性丙烯酸压敏胶的初黏与持黏是相互制约的,而持黏与内聚力是相对应的;采用交联、加入增黏树脂等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初黏力及剥离强度,从而平衡胶水的各方面性能,但这是以降低胶水的内聚力为代价的;可以根据时温等效原理来衡量胶水长时间后的老化效应;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方法,为选择合适类型的乳液丙烯酸酯压敏胶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黏 持黏 剥离强度 交联剂 增黏树脂 时温等效原理
原文传递
卷烟接装胶的吸收性及对粘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吕萱 李自娟 +7 位作者 苏巧 王云霞 李洁 张琪 赫婉莹 王高升 张正健 王玉峰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6-102,共7页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接装胶性能基础上,通过动态接触角法、动态渗透法、斜面滚球法和90°剥离强度实验法等,对接装胶在接装纸表面的吸收性、渗透性、初粘性和粘合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装胶在接装纸非印刷面的接触角随时间的变... 本研究在对比分析接装胶性能基础上,通过动态接触角法、动态渗透法、斜面滚球法和90°剥离强度实验法等,对接装胶在接装纸表面的吸收性、渗透性、初粘性和粘合强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装胶在接装纸非印刷面的接触角随时间的变化及动态渗透情况与水不同,高黏度接装胶在多孔性接装纸非印刷面的吸收速率低,高固含量接装胶的动态渗透特征参数t_(max)和t_(95)小。上胶开放时间对接装胶的初粘性和最终粘合强度均有影响,随着上胶开放时间延长,因接装纸表面对接装胶的吸收,初粘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存在一个最大初粘性的开放时间窗口,低于该时间点封合,不会影响粘合强度,但高于该时间点封合,可能会发生粘合不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装胶 接装纸 粘合强度 初粘性 动态接触角 动态渗透性
下载PDF
自粘防水卷材的粘附特性及相应的技术标准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孟斌 朱贤鸣 +1 位作者 郑俊义 杨哲 《中国建筑防水》 2004年第4期38-40,共3页
对自粘防水卷材自粘胶层的粘附特性及其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片面追求初粘性而过量使用增塑剂、增粘剂会给自粘防水卷材带来品质和应用上的负面影响。应通过对产品标准的修订从生产源头上控制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 自粘防水卷材 粘附 持粘力 增塑剂 标准
下载PDF
一步法替代热扩散电镀工艺对钢帘线性能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利丽 李呐 +2 位作者 倪自飞 周志嵩 魏于博 《电镀与精饰》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105,共6页
钢帘线生产中以一步法电镀工艺代替热扩散电镀,可节约中频热扩散损耗且无需磷化处理,进而减少工艺流程及生产成本。本文对两种工艺3+9结构帘线生产过程的相关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一步法生产的钢丝镀层更为致密,镀层仅存在α相黄... 钢帘线生产中以一步法电镀工艺代替热扩散电镀,可节约中频热扩散损耗且无需磷化处理,进而减少工艺流程及生产成本。本文对两种工艺3+9结构帘线生产过程的相关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一步法生产的钢丝镀层更为致密,镀层仅存在α相黄铜,与热扩散电镀的钢丝相比具有更好的延展性,进而使得拉拔过程中的镀层损耗更少,合股过程的断丝率更低,且其镀层内外组分基本均匀一致。一步法钢丝与热扩散钢丝相比具有更低的表面ZnO含量,其初始黏合力高于热扩散帘线约26.15%,3 d、7 d、14 d的93℃/95%RH的湿热老化黏合分别高于热扩散帘线11.49%、17.11%和4.35%,两种工艺帘线初始黏合或老化黏合覆胶率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扩散电镀 一步法电镀 钢帘线 初始黏合 老化黏合
下载PDF
磁场力及膜曲率对磁敏感薄膜-基底界面黏附性能的影响与调控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明杰 彭志龙 +2 位作者 姚寅 张博 陈少华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09-1621,共13页
界面黏附和脱黏的可调控在攀爬装置、黏附开关、机械抓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需求.针对磁敏感薄膜-基底界面,开展了薄膜初始曲率及外加磁场对界面黏附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首先实验制备了具有初始曲率的磁敏感薄膜,分别开展了具有初始... 界面黏附和脱黏的可调控在攀爬装置、黏附开关、机械抓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需求.针对磁敏感薄膜-基底界面,开展了薄膜初始曲率及外加磁场对界面黏附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首先实验制备了具有初始曲率的磁敏感薄膜,分别开展了具有初始曲率的磁敏感薄膜-基底界面撕脱实验及理论研究,研究了薄膜初始曲率、弯曲刚度和外加磁场强度对界面黏附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和理论结果一致表明:具有初始曲率的磁敏感薄膜-基底界面黏附力随薄膜初始曲率的增大而减小,而外加磁场能够有效提高界面黏附力;相比于初始零曲率薄膜-基底界面稳态撕脱力与薄膜弯曲刚度无关,薄膜弯曲刚度减弱了具有初始曲率薄膜-基底界面的稳态撕脱力.进一步从能量角度分析了界面等效黏附性能,揭示了薄膜弯曲能、磁场势能、界面黏附能的相互竞争机制.最后,基于本文的实验及理论结果,提出了一种磁场和薄膜初始曲率协同调控的简易机械抓手,可连续实现物体的拾取、搬运和释放功能.本文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多场调控的界面可逆黏附机制,对界面黏附可控的功能器件设计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感薄膜 初始曲率 磁场强度 可调黏附 机械抓手
下载PDF
黏结强度对异质土界面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祝艳波 杨凡凡 +4 位作者 苗帅升 李福通 张宇轩 韩宇涛 兰恒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6-107,共12页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沉积覆盖于新近系三趾马红土之上,形成具有胶结的异质土界面。为研究黏结强度对黄土–三趾马红土界面抗剪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开展其剪切力学试验研究,探讨界面间黏结强度对界面破坏模式、界面变形与抗剪强度特性...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沉积覆盖于新近系三趾马红土之上,形成具有胶结的异质土界面。为研究黏结强度对黄土–三趾马红土界面抗剪强度与变形特性影响,开展其剪切力学试验研究,探讨界面间黏结强度对界面破坏模式、界面变形与抗剪强度特性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有无界面黏结导致异质土界面试样破坏模式不同,界面黏结增大了试样沿界面间的滑动阻力,试样剪切破坏更趋于剪断模式,剪断面损伤程度也越高;(2)异质土界面剪应力–剪应变曲线均呈应变软化型,有无界面黏结导致界面试样剪切变形特征不同,有界面黏结试样剪切破坏位移大,峰值强度后剪应力降低幅值大,试样脆性剪断破坏特征越显著;(3)剪切过程中异质土界面产生明显的竖向剪胀变形,有界面黏结试样竖向剪切位移小,且其随界面粗糙度、法向应力变化幅值小;(4)异质土界面抗剪强度呈非线性变化,界面黏结存在显著提升了界面试样抗剪强度。当异质土界面间粗糙度较低时,黏结强度对界面试样抗剪强度提升幅度大;当异质土界面间粗糙度高时,黏结强度对界面试样抗剪强度的提升幅度下降,此时界面抗剪强度主要受控于界面两侧土体抗剪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土界面 抗剪强度 变形特性 黏结强度 破坏模式 西北地区
下载PDF
有机硅压敏胶的性能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坚辉 张绪刚 +4 位作者 薛刚 王磊 赵明 李奇力 张斌 《化学与粘合》 CAS 2014年第5期327-329,共3页
对有机硅压敏胶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有机硅压敏胶。乙烯基含量为0.3%的MQ硅树脂和相对分子质量为4.0×105的硅橡胶等比例配合,经1.0%的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催化缩合,再以1.5%的BPO交联剂200℃下交联10min制... 对有机硅压敏胶的几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有机硅压敏胶。乙烯基含量为0.3%的MQ硅树脂和相对分子质量为4.0×105的硅橡胶等比例配合,经1.0%的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催化缩合,再以1.5%的BPO交联剂200℃下交联10min制得的有机硅压敏胶性能优异,初黏力25#,室温持黏力960min,剥离强度13.45N/25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压敏胶 乙烯基含量 初黏力 持黏力
原文传递
水性聚氨酯压敏胶耐热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连伟 诸葛晓静 +4 位作者 宋小芳 赵起樑 任宝东 晁国库 赵亚娟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19年第7期14-16,共3页
本文以端羟基氢化液态聚异戊二烯橡胶(HLBH2000)为改进剂,对水性聚氨酯压敏胶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异氰酸酯指数(R值)为1.05,物质中硬段结构与软段结构的摩尔数之比(C/A值)为3.5,氢化液态聚异戊二烯橡胶用量为7.5%时,可以得到性能... 本文以端羟基氢化液态聚异戊二烯橡胶(HLBH2000)为改进剂,对水性聚氨酯压敏胶进行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异氰酸酯指数(R值)为1.05,物质中硬段结构与软段结构的摩尔数之比(C/A值)为3.5,氢化液态聚异戊二烯橡胶用量为7.5%时,可以得到性能优异的聚氨酯水性压敏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化液态橡胶 压敏胶 初粘力 持粘力
下载PDF
生物被膜初始黏附调控机制及其在食品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熊儒恒 阎俊 谢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3-215,共13页
生物被膜态是细菌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细菌的初始黏附开启了生物被膜形成的生命周期。初始黏附是浮游态细菌在细菌元器件、胞外聚合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吸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开始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细菌的初始黏附受到多种... 生物被膜态是细菌在自然界中主要的存在形式。细菌的初始黏附开启了生物被膜形成的生命周期。初始黏附是浮游态细菌在细菌元器件、胞外聚合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吸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并开始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细菌的初始黏附受到多种调控系统的影响,因此,对相关调控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环二鸟苷酸、双组分调控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3个主要影响细菌初始黏附的调控系统进行综述,并介绍这些调控系统调控细菌初始黏附作用的机制,同时对从控制初始黏附角度保证食品品质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可为控制细菌生物被膜危害食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始黏附 生物被膜 环二鸟苷酸 双组分调控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 食品品质控制
下载PDF
MQ硅树脂对有机硅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齐健康 王军 岳胜武 《有机硅材料》 CAS 2022年第5期40-46,56,共8页
分别以正硅酸乙酯、聚硅酸乙酯和水玻璃作为Q链节来源制得3种MQ硅树脂,依次命名为MQ-A、MQ-B和MQ-C。将MQ硅树脂与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生胶、交联剂、抑制剂、铂金催化剂混合均匀后制得有机硅压敏胶。表征了MQ硅树脂的摩尔质量及其分布,探... 分别以正硅酸乙酯、聚硅酸乙酯和水玻璃作为Q链节来源制得3种MQ硅树脂,依次命名为MQ-A、MQ-B和MQ-C。将MQ硅树脂与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生胶、交联剂、抑制剂、铂金催化剂混合均匀后制得有机硅压敏胶。表征了MQ硅树脂的摩尔质量及其分布,探讨了MQ硅树脂用量和M链节与Q链节物质的量之比(M/Q值)对有机硅压敏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Q值相同时,平均摩尔质量从小到大依次为MQ-A<MQ-B<MQ-C,摩尔质量分布的均一性由高到低依次为MQ-A>MQ-B>MQ-C。以正硅酸乙酯和聚硅酸乙酯为原料时,MQ硅树脂收率很高,采用水玻璃法制得的MQ硅树脂收率较低;采用MQ-A硅树脂的有机硅压敏胶,当硅树脂用量在50~250份时,随着硅树脂用量的增加,有机硅压敏胶剥离力和初粘力逐渐上升。在硅树脂用量相同的条件下,随着M/Q值从0.65升至0.85,有机硅压敏胶的剥离力逐渐下降,但初粘力逐渐上升;采用MQ-B硅树脂的有机硅压敏胶,当M/Q值为0.75、0.85,硅树脂用量在50~250份时,随着硅树脂用量的增加,有机硅压敏胶的剥离力和初粘力逐渐上升。但当M/Q值降至0.65、硅树脂用量为250份时,有机硅压敏胶几乎无初粘力,剥离力也大幅降低;采用MQ-C硅树脂的有机硅压敏胶,当M/Q值为0.65、硅树脂用量在150~200份时出现剥离力和初粘力下降的拐点,当M/Q值为0.75、硅树脂用量在200~250份时出现剥离力和初粘力下降的拐点,当M/Q值为0.85、硅树脂用量在50~250份时未出现剥离力和初粘力下降的拐点;采用MQ-B3硅树脂制备的有机硅压敏胶兼具较高的初粘力和剥离力,可用于贴合开孔泡棉、网纹膜涂布和替代过氧化苯甲酰固化体系压敏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Q硅树脂 有机硅 压敏胶 剥离力 初粘力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initial adhesive force of cells on silk fibroin-based materials using micropipette aspiration 被引量:2
20
作者 Xiaojie Lian Shichao Liu +9 位作者 Liming Liu Rui Xu Miaomiao Du Song Wang Hesun Zhu Qiang Lu Quanyou Zhang Yali Wu Di Huang Yan Wei 《Regenerative Biomaterials》 SCIE 2018年第3期151-157,共7页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materials,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dhes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ells and materials.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adhesive force with a suitable method.Silk fibroin(SF)is widely in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iomaterials,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adhes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ells and materials.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adhesive force with a suitable method.Silk fibroin(SF)is widely investigated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 due to its novel biocompati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In this article,the micropipette aspiration method and measurement pattern of uniform cells in round shape(UCR)was used to study the initial adhesive force of three types of cells on pure silk fibroin films(SFFs).We also compared the adhesive forces of modified SFFs with that of pure SFFs.The results of adhesive force in the initial adhesive stage were in con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 of MTT assay andmicroscope observation,which were confirmed by the above three cell lines and four kinds of SFFs.The results indicated UCR was an efficient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attern in initial adhesion stage.This article also provides a useful method in identifying initial cell-materials inter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k-based materials cell initial adhesion micropipette uniform cells in round shap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