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探讨基于MSCT的眶下后筛房的分型初步研究
- 1
-
-
作者
倪婷
邹彩云
储成凤
车子刚
-
机构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医学影像科
-
出处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7-171,共5页
-
基金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计划(QRX17207,YKK20212)。
-
文摘
目的:探讨眶下后筛房(IPEC)的影像解剖学特征,并分析其与慢性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2月在本院行副鼻窦CT检查的60例慢性鼻窦炎(CRS)患者及6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对CT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观察筛窦和上颌窦的解剖特点,评估IPEC的分型(I型及II型)和位置(左、右侧),采用χ^(2)检验比较CRS组和正常组眶下后筛房出现率的差异。在冠状面图像上测量IPEC的内外径,并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上测量上颌窦-筛窦隔的冠、矢状位成角(上颌窦-筛窦隔与纵向垂直线的夹角),采用t检验比较CRS组与正常组之间以及IPECⅠ型与Ⅱ型之间这3项指标值的差异。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对鉴别IPEC分型及预测鼻窦炎发生有意义的参数。结果:眶下后筛房在CRS组中的出现率为35.0%(21/60),在正常组中为33.3%(20/60),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7,P>0.05)。在CRS组中,双侧IPEC的出现率为28.3%(17/60),高于单侧6.7%(4/60)的出现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48,P<0.05);而在正常组中,单侧和双侧IPEC的出现率分别为13.3%(8/60)和20.0%(12/60),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0,P>0.05)。CRS组和正常组中分别有IPEC 38和32侧,两组间IPEC的类型及位置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S组和正常组的IPEC内外径分别为(10.16±3.87)和(8.41±3.15)mm,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0,P<0.05);Ⅰ型和Ⅱ型IPEC的内外径分别为(11.86±3.51)和(7.69±2.66)mm,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6,P<0.05)。CRS组与正常组之间以及IPECⅠ型与Ⅱ型之间上颌窦-筛窦隔的冠状位和矢状位成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PEC内外径是预测CRS发生及鉴别IPEC类型的有意义参数(P<0.05)。结论:Ⅰ型眶下后筛房较Ⅱ型更易向外气化,故更可能�
-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
眶下后筛房
筛上颌窦
上颌窦后上筛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Keywords
Chronic rhinosinusitis
infraorbital posterior ethmoid cells
Ethmomaxillary sinus
Retromaxillary posterior ethmoid
Tomography,X-ray computed
-
分类号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765.4
[医药卫生—诊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