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an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s unusual manifestations of hepato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 被引量:10
1
作者 Nikolaos Arkadopoulos Anneza I Yiallourou +3 位作者 Constantinos Palialexis Emmanouil Stamatakis Evi Kairi-Vassilatou Vassilis Smyrniotis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2013年第3期329-331,共3页
BACKGROUND: Hepato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 represents a rare epithelial malignant tumor derived from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METHODS: A 71-year-old woman, who had undergone laparoscopic drainage of a cystic lesi... BACKGROUND: Hepato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 represents a rare epithelial malignant tumor derived from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METHODS: A 71-year-old woman, who had undergone laparoscopic drainage of a cystic lesion of the right hepatic lobe, was misdiagnosed as having hepatic echinococcal disease, and received intracystic infusion of 95% ethanol four years ago. She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further treatment. RESULTS: Phys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dilated superficial veins across the right abdominal wall. After mapping the direction of blood flow in these vessels, we assumed that this was a sign of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Abdominal ultrasound, comput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mbined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showed a large cystic mass in the right upper quadrant and epigastrium, displacing the adjacent structures, adherent to the inferior vena cava, which was not patent, resulting in dilation of superficial epigastric veins. The patient underwent an exploratory laparotomy. Total excision of the huge mass measuring 16×15 cm was possible under selective vascular exclusion of the liver. Removal of the tumor resulted in immediate restoration of flow in the inferior vena cava. On the basis of the pathology and finding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a hepato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 was diagnosed.CONCLUSIONS: In the present case, hepato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 was accompanied by dilated superficial venous collaterals due to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Selective vascular exclusion of the liver allowed a safe oncological resection of the tum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 inferior vena cava obstruction collateral circulation
下载PDF
64排螺旋CT对下腔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郭佳 沈朝军 +1 位作者 胡淑敏 姜研 《中国医疗设备》 2017年第9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Slice Spiral CT)对下腔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BC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0例下腔静脉阻塞BCS患者,临床症状为单纯性下腔静脉阻塞及肝静脉与下腔静脉...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Slice Spiral CT)对下腔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BC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0例下腔静脉阻塞BCS患者,临床症状为单纯性下腔静脉阻塞及肝静脉与下腔静脉混合型阻塞,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组1(20例),组2(20例)。组1采取64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其在下腔静脉阻塞BCS中的影像表现,组2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方式,观察其在下腔静脉阻塞BCS中的影像表现。结果诊断结束后,64排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下腔静脉阻塞BCS患者均能做出的明确诊断,并且在肝静脉狭窄(χ~2=0.507,P=0.695)、出现侧枝循环(χ~2=0.008,P=0.618)等征象比较中,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扫描以及DSA的诊断方式均能够准确、直观地反应下腔静脉阻塞BCS的阻塞部位、性质、范围及肝脏内的变化情况,能够从形态学及功能上反映出下腔静脉阻塞程度及肝脏损害程度。因此,64排螺旋CT对于诊断下腔静脉阻塞布加氏综合征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 下腔静脉阻塞 布加氏综合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患者PTA治疗后短期复发的MRA影像学危险因素
3
作者 宁成虎 胡春峰 +1 位作者 耿磊 王小龙 《江苏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913-916,共4页
目的 分析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CS)患者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后短期复发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学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下腔静脉型BCS并行PTA治疗的90例患者的术前临床及MRA资料。随访12个月,记... 目的 分析下腔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CS)患者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后短期复发的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影像学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下腔静脉型BCS并行PTA治疗的90例患者的术前临床及MRA资料。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复发情况。比较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下腔静脉型BCS患者PTA治疗后短期复发的MRA影像学危险因素。结果 90例患者中,46例复发,复发率为51.11%。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肝尾状叶增大、阻塞长度≥3.0cm、阻塞近端管腔最大宽度<25mm比例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尾状叶增大[OR=10.803,95%CI(2.749~42.460),P<0.01]、阻塞长度≥3.0cm [OR=19.471,95%CI(4.739~79.995),P<0.01]和阻塞近端管腔最大宽度<25mm [OR=3.955,95%CI(1.156~13.534),P<0.05]是下腔静脉型BCS患者PTA治疗后短期复发的独立MRA影像学危险因素。结论 肝尾状叶增大、阻塞长度≥3.0cm、阻塞近端管腔最大宽度<25mm是下腔静脉型BCS患者PTA治疗后短期复发的独立MRA影像学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磁共振血管造影 经皮血管成形术 下腔静脉阻塞
原文传递
血管内支架在肿瘤所致下腔静脉梗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超 佟小强 +4 位作者 王健 杨敏 吕永兴 刘伯山 邹英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4期245-247,共3页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所至下腔静脉梗阻植入金属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6例,肝转移癌3例,胃癌2例,腹膜后肿物2例,肾癌3例,淋巴瘤1例,胰腺癌1例。均造成下腔静脉的完全或部分梗阻,梗阻段长度30~90mm直径0...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所至下腔静脉梗阻植入金属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18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6例,肝转移癌3例,胃癌2例,腹膜后肿物2例,肾癌3例,淋巴瘤1例,胰腺癌1例。均造成下腔静脉的完全或部分梗阻,梗阻段长度30~90mm直径0~5mm,采用经皮股静脉穿刺植入金属支架治疗。结果 18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患者梗阻症状积分由4~5分降至术后0~2分两者差异显著。结论 金属膨式支架可迅速缓解下腔静脉恶性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国产金属内支架植入治疗下腔静脉良恶性节段性阻塞 被引量:2
5
作者 王精兵 梁惠民 +3 位作者 冯敢生 万智勇 缪竞陶 张贵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506-508,共3页
目的 探讨植入国产金属支架介入治疗节段性良、恶性下腔静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4 8例患者中良性阻塞 30例 ,完全性 8例 ,不完全性 2 2例 ;恶性阻塞 18例 ,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各 9例。采用经皮股静脉途径植入国产下腔静脉支架。结果... 目的 探讨植入国产金属支架介入治疗节段性良、恶性下腔静脉阻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4 8例患者中良性阻塞 30例 ,完全性 8例 ,不完全性 2 2例 ;恶性阻塞 18例 ,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各 9例。采用经皮股静脉途径植入国产下腔静脉支架。结果  4 8例患者 ,平均病变长度 (5 .3± 2 .8)cm ,均一次手术成功 ,阻塞下方下腔静脉压由术前 (2 1.4± 5 .1)mmHg降为 (8.4± 3.3)mmHg(P <0 .0 1)。随访 3~36个月 ,术后下腔静脉通畅率为 83.3% ,无严重并发症 ;38例下腔静脉阻塞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 ,10例明显改善。结论 国产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是治疗节段性良恶性下腔静脉阻塞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阻塞 恶性 节段性 植入治疗 国产 金属内支架 患者 股静脉 通畅率 支架植入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侧支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行 张庆桥 +6 位作者 肖晋昌 沙俊成 陈宏亮 康伟 丁寒 徐浩 祖茂衡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38-841,共4页
目的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侧支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8例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侧支的BCS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9.0... 目的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布加综合征(BCS)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侧支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8例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侧支的BCS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9.0岁。选取患者肝脏MRI增强扫描图像构建下腔静脉三维可视化模型。行正位及左侧位下腔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三维可视化模型指导下开通下腔静脉。术后随访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构建下腔静脉三维可视化模型,共显示危险侧支51条,存在1、2、3、4条危险侧支患者分别为13、8、6、1例。规划穿刺路径与下腔静脉近心端长轴夹角平均22.2°。28例患者中,三维可视化模型可清晰显示危险侧支开口、走行及下腔静脉阻塞端位置形态28例(100.0%),优于DSA正位及左侧位清晰显示的6例(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45,P<0.05)。28例患者均成功开通下腔静脉,无并发症。28例患者随访2~30个月,平均18.4个月。25例患者下腔静脉血流通畅,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4、14个月出现下腔静脉再阻塞。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在BCS下腔静脉阻塞伴危险侧支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下腔静脉阻塞 侧支血管 三维可视化
原文传递
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症的外科治疗(附54例报告)
7
作者 姜同柏 陈心锐 +1 位作者 魏子国 王守习 《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177-178,共2页
目的  探讨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54例病人中 ,2 0例行下腔静脉隔膜破膜术 ,5例行下腔静脉切开根治性隔膜切除术 ,16例行下腔静脉右心耳人造血管转流术 ,8例行肠系膜上静脉 右心耳人造血管转流术 ;4例作了下腔静... 目的  探讨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54例病人中 ,2 0例行下腔静脉隔膜破膜术 ,5例行下腔静脉切开根治性隔膜切除术 ,16例行下腔静脉右心耳人造血管转流术 ,8例行肠系膜上静脉 右心耳人造血管转流术 ;4例作了下腔静脉 -右心耳、肠系膜上静脉 下腔静脉人造血管联合转流术 ,1例行肺包脾手术。结果  本组 54例患者中 ,除 3例分别于术后 12d、4 5d、7个月因肝肾功能衰竭死亡外 ,其余 51例术后症状明显减轻 ,平均住院 11d出院。随访 1~ 6年 ,39例下肢肿胀明显减轻 ,腹胀消失 ,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 ;12例术后 1年复发。结论  手术治疗肝段下腔静脉阻塞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阻塞 外科手术 治疗
下载PDF
月经紊乱,下肢浮肿,急性肾损伤--罕见盆腔占位的“瘤栓事件”
8
作者 高雪涵 狄潇 +10 位作者 冯凤芝 周娜 周炜洵 李源 朱阿芳 贺蕾 乔逸 孙蒙清 江欣 陈跃鑫 郑月宏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4期693-701,共9页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是一种罕见的子宫恶性肿瘤,在所有子宫恶性肿瘤中占比不足1%,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LG-ESS导致急性完全性下腔静脉阻塞的报道。2020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接诊...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LG-ESS)是一种罕见的子宫恶性肿瘤,在所有子宫恶性肿瘤中占比不足1%,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LG-ESS导致急性完全性下腔静脉阻塞的报道。2020年11月,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接诊1例LG-ESS患者,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右下肢凹陷性水肿、突发恶心、少尿、肌酐升高,影像学提示下腔静脉完全性阻塞,通过多学科协作共同决策,采用分期手术联合内分泌治疗成功救治该患者,其诊疗过程体现了多学科协作在疑难重症患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下腔静脉阻塞 多学科协作
下载PDF
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导致下腔静脉滤器栓塞及其处理 被引量:15
9
作者 郝红军 李智 +1 位作者 金泳海 倪才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1-464,共4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过程中下腔静脉滤器(VCF)血栓阻塞的发生率及其处理。方法 2009年9月至201 1年5月收治4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下腔静脉VCF保护下行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结果 2...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辅助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过程中下腔静脉滤器(VCF)血栓阻塞的发生率及其处理。方法 2009年9月至201 1年5月收治44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作下腔静脉VCF保护下行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结果 27.3%(12/44)患者因VCF拦截大量血栓导致下腔静脉阻塞(完全闭塞8例,部分闭塞4例),经CDT治疗后1 1例完全通畅,1例部分通畅(造影表现为VCF远端充盈缺损)。治疗前后下腔静脉通畅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P=0.000)。88.64%(39/44)的患者放置可取出VCF,治疗结束后均全部顺利取出。主要并发症包括穿刺点出血13.6%(6/44)、肉限血尿4.5%(2/44)、痰中带血4.5%(2/44),未发生症状性肺栓塞。结论球囊扩张辅助CDT治疗急性下肢DVT可能发生血栓脱落,由此导致的急性VCF血栓阻塞经CDT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下载PDF
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综合征(布-加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边建朝 郭成浩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09年第4期157-159,共3页
本文综述了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综合征(布-加综合征)的起源及临床特点。从其定义、临床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等方面探讨了最近的研究进展,建议该病以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综合征命名,其中最主要类型应命名为"下腔静脉隔膜病"。同时介绍... 本文综述了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综合征(布-加综合征)的起源及临床特点。从其定义、临床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等方面探讨了最近的研究进展,建议该病以肝静脉流出道阻塞综合征命名,其中最主要类型应命名为"下腔静脉隔膜病"。同时介绍了中国以饮用水高碘和高氟相关的环境病因学的假说及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肝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下腔静脉隔膜病
下载PDF
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艳峰 祖茂衡 +5 位作者 徐浩 顾玉明 李国均 张庆桥 魏宁 许伟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89-190,共2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7例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予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然后予以球囊扩张闭塞...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7例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予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然后予以球囊扩张闭塞的下腔静脉,行彩超评价静脉通畅程度,随访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血栓完全溶解。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1年,近期疗效满意,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结论采用介入溶栓及球囊扩张治疗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导管 溶栓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局部化疗和内支架植入对肝癌并下腔静脉梗阻患者治疗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2
12
作者 严子才 李玉 +3 位作者 商建彪 王宁 张海波 宋丽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485-488,共4页
目的:评估肝癌并下腔静脉梗阻患者肝动脉局部化疗和下腔静脉内支架植入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癌并下腔静脉梗阻患者29例,18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或结合碘油栓塞(局部化疗组),11例除上述治疗外,还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支架植入... 目的:评估肝癌并下腔静脉梗阻患者肝动脉局部化疗和下腔静脉内支架植入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癌并下腔静脉梗阻患者29例,18例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或结合碘油栓塞(局部化疗组),11例除上述治疗外,还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支架植入组),观察两组症状改善及随访生存期。结果:局部化疗组18例,术后1周下腔静脉梗阻症状无明显改善,部分病例甚至有所加重。6~10周内4例患者死亡,余14例中5例下腔静脉梗阻症状减轻。支架植入组11例中,9例支架植入后1周内下腔静脉梗阻症状消失,2例减轻,6~10周内无1例患者死亡,下腔静脉梗阻症状消失达10例。随访生存期,局部化疗组3.5±4.2个月,支架植入组8.3±5.9个月,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1)对伴有下腔静脉梗阻的中晚期肝癌,单纯灌注化疗药物作用甚微,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结合栓塞术可能部分改善下腔静脉梗阻症状;2)内支架植入能即刻改善下腔静脉梗阻症状,与局部化疗相结合,中期疗效确定,生存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下腔静脉梗阻 局部化疗 内支架植入 并发症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时贵阁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85-386,共2页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方法 对12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分型,除瘤栓阻塞型外全部病例均经x线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结果根据病因及声像图表现将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分为四种类型:膜型狭窄型、...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方法 对12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分型,除瘤栓阻塞型外全部病例均经x线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结果根据病因及声像图表现将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分为四种类型:膜型狭窄型、膜型闭塞型、节段性狭窄型、瘤栓阻塞型。结论超声检查可显示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部位、类型、范围和梗阻程度,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是筛选和诊断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梗阻 超声声像图 下腔静脉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