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癌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碘油脑栓塞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帆 商海峰 张璟 《当代医学》 2009年第5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肝脏介入化疗栓塞中发生碘油脑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临床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发生碘油脑栓塞病例和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碘油脑栓塞的发生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碘油脑栓塞的发生与肝脏、肺、心脏存在动-静脉交...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肝脏介入化疗栓塞中发生碘油脑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临床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发生碘油脑栓塞病例和相关文献的回顾,分析碘油脑栓塞的发生原因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碘油脑栓塞的发生与肝脏、肺、心脏存在动-静脉交通;肿瘤形成侧支供血动脉特别是膈下动脉参与供血的介入治疗;碘油的用量等因素相关。结论碘油脑栓塞是肝脏肿瘤介入化疗栓塞的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动-静脉异常交通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性肝癌 化疗栓塞 碘油脑栓塞 动静脉瘘 膈下动脉 卵圆孔未闭
下载PDF
膈下动脉参与肺结核大咯血供血的介入栓塞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强 渠海贤 +2 位作者 林虎 谈志远 敖国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04-807,共4页
目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大咯血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首选的止血治疗方法,本文探讨介入栓塞膈下动脉(IPA)治疗其参与供血的肺结核大咯血的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对2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PA参与肺结核大咯血供血患者进行栓塞。术前行C... 目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大咯血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首选的止血治疗方法,本文探讨介入栓塞膈下动脉(IPA)治疗其参与供血的肺结核大咯血的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对2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PA参与肺结核大咯血供血患者进行栓塞。术前行CT扫描,术中行IPA造影,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进行栓塞。酌情选择明胶海绵、海藻酸钠微球、微钢圈栓塞病变血管。分析动脉造影的表现、术后临床经过及治疗结果。结果 28例患者共发现33支参与供血的IPA,左侧IPA12例,右侧IPA 11例,双侧5例。造影表现为IPA主干增粗,分支增多、紊乱及新生血管形成。22例出现IPA-肺动脉异常分流道。无一例出现对比剂外溢。4例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6天、半年咯血复发,1例行3次治疗,3例行2次治疗。术后发热9例,胸痛19例,伴轻度呼吸困难5例,经对症治疗后多于3-7 d症状消失。结论栓塞IPA技术上可行,安全性很高,并发症少且多为自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咯血 栓塞 治疗性 膈下动脉 血管造影术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评价右膈下动脉起源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张鹏 李振龙 赵英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5期705-707,共3页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显示右膈下动脉 (RIPA)起源的能力。方法 MSCT行上腹部增强扫描 2 6例 ,对比剂80~ 90ml,流率 3ml/s ,重建层厚 1.2 5mm ,重建间隔 0 .6mm ,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行MPR、MIP及VR处理。结果 回顾性薄层重建图像显示RIP...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显示右膈下动脉 (RIPA)起源的能力。方法 MSCT行上腹部增强扫描 2 6例 ,对比剂80~ 90ml,流率 3ml/s ,重建层厚 1.2 5mm ,重建间隔 0 .6mm ,将数据传至工作站行MPR、MIP及VR处理。结果 回顾性薄层重建图像显示RIPA起源 2 2例 ,4例无法显示。后处理方法中 ,MIP能最佳显示RIPA的大体解剖学形态 ,MPR及VR显示能力不足。结论 MSCT回顾性薄层重组图像可以评价RIPA起源 ,MIP可以大体观察其解剖学形态 ,两者结合 ,能更好地为血管造影术前提供有价值的解剖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膈下动脉
下载PDF
MDCT血管造影评价膈下动脉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4
作者 刘欣杰 赵建农 +2 位作者 郭大静 罗小平 罗银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利用MDCT血管造影评价膈下动脉,为拟行动脉导管栓塞术的肝癌患者术前提供更多信息。材料和方法:对128例经MDCT增强扫描的肝癌患者,于动脉期行智能跟踪法扫描,记录双侧膈下动脉的起源、大体解剖形态,了解是否参与肿瘤供血。结果:12... 目的:利用MDCT血管造影评价膈下动脉,为拟行动脉导管栓塞术的肝癌患者术前提供更多信息。材料和方法:对128例经MDCT增强扫描的肝癌患者,于动脉期行智能跟踪法扫描,记录双侧膈下动脉的起源、大体解剖形态,了解是否参与肿瘤供血。结果:128例可见右膈下动脉起源及大体解剖形态,126例可见左膈下动脉起源,双侧膈下动脉按起源可分为8型,以起源于腹主动脉及腹腔干为主,双侧IPA可共干或分别起源,其中右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5例。结论:MD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膈下动脉的起源、解剖形态,为肝癌患者动脉导管栓塞术前提供更多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肝癌 膈下动脉
下载PDF
胃上动脉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丁国芳 王海斌 吴德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03-104,共2页
本文调查64具尸体左膈下动脉的返(胃)支.其出现率为45.3%.成人平均长21.2mm,起始部平均外径1.2mm。该支动脉分布于胃底后壁和贲门及食管腹段后壁.根据动脉命名原则,作者建议命名为胃上动脉(superior gastric aftery).并探讨其在临床上... 本文调查64具尸体左膈下动脉的返(胃)支.其出现率为45.3%.成人平均长21.2mm,起始部平均外径1.2mm。该支动脉分布于胃底后壁和贲门及食管腹段后壁.根据动脉命名原则,作者建议命名为胃上动脉(superior gastric aftery).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解剖学
下载PDF
膈下动脉参与病灶供血的咯血介入栓塞治疗 被引量:3
6
作者 严海涛 施海彬 +4 位作者 黄祥忠 葛坤元 刘圣 卢光东 祖庆泉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1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IPA)参与的咯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以期降低病变IPA供血的漏诊率并探究膈下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经导管栓塞治疗的51例IPA参与供血的咯血患者临床资料、影...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IPA)参与的咯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以期降低病变IPA供血的漏诊率并探究膈下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经导管栓塞治疗的51例IPA参与供血的咯血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肺部基础病包括支气管扩张40例、肺结核6例、慢性炎症3例、尘肺1例和肺癌1例。术前CTA示所有患者均存在下叶病变,48例(94.1%)胸膜增厚,47例(92.2%)存在异常IPA。术中造影共发现58条责任IPA,造影征象包括管径增粗(n=58,100%)、走行迂曲(n=55,94.8%),分支增多紊乱(n=54,93.1%)、膈下动脉-肺循环分流(n=28,48.3%)。45例(88.2%)肺部病灶由IPA和其他责任动脉共同供血,余6例责任动脉仅为IPA。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栓塞并发症,术后1个月、1年、3年和5年的累积咯血复发率分别为5.9%、20.0%、25.9%和41.7%。结论对于肺下叶病灶伴胸膜增厚者,术前、术中充分评估IPA情况是取得介入栓塞后良好预后的重要前提。IPA栓塞咯血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膈下动脉 介入栓塞 预后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观测正常膈下动脉起源和直径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武 王梅 +2 位作者 胡洋 徐鹏 许传斌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采用MSCT观测国人正常膈下动脉(IPA)的起源及直径,为血管造影和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00名受试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20mgI/ml)。对所得图像进行CPR、MIP及VR,比较3种重建方法对IPA起源及大体解剖的显示能力,并在... 目的采用MSCT观测国人正常膈下动脉(IPA)的起源及直径,为血管造影和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00名受试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20mgI/ml)。对所得图像进行CPR、MIP及VR,比较3种重建方法对IPA起源及大体解剖的显示能力,并在MIP图像上测量IPA直径(距离起源开口5mm处)。结果 300名受检者清晰显示594支IPA,其中300支(50.51%)起始于腹腔干,208支(35.02%)起始于腹主动脉,56支(9.43%)起始于肾动脉,20支(3.37%)起始于胃左动脉,7支(1.18%)起始于副肾动脉,2支(0.34%)起始于肝固有动脉,1支(0.17%)起始于脾动脉。3种重建方式显示I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IAP直径为(1.41±0.33)mm,95%可信区间(1.41±0.04)mm;左侧IPA直径为(1.30±0.37)mm,95%可信区间(1.30±0.04)mm。结论 MSCT可较好地反映IPA的正常解剖和变异,并可提供其内径的正常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对比剂 膈下动脉
下载PDF
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治疗肝癌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方宏 罗祖炎 +4 位作者 袁建华 俞文强 蔡学祥 胡庭杨 刘子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 评价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对肝癌治疗的疗效及膈下动脉供血的肿瘤的部位。方法  2 5例肝癌 ,巨块型 12例、结节型 8例、多发结节型 5例。均采用Seldingers法行肝动脉和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结果 膈下... 目的 评价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对肝癌治疗的疗效及膈下动脉供血的肿瘤的部位。方法  2 5例肝癌 ,巨块型 12例、结节型 8例、多发结节型 5例。均采用Seldingers法行肝动脉和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结果 膈下动脉发自于腹腔干起始处者 16例 ,占 6 4 % ,直接发自主动脉腹腔干周围者 8例 ,占 32 %。其中供应右叶 (Ⅶ ,Ⅷ段 ) 2 3例 ;肿瘤位于左叶 (Ⅳ段 )膈下者2例。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后累积 1、2年生存率分别是 84 %和 6 8%。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当肿瘤位于膈下 ,邻近膈肌 ,肝韧带或肝裸区 ,特别是肝动脉造影时肿瘤染色有缺损或无肿瘤染色 ,但肿瘤在CT上有增强或血AFP升高时 ,应考虑到肿瘤由膈下动脉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dingers法 股动脉穿刺 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 治疗 肝癌
下载PDF
膈下动脉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印利民 吴健 周明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4-436,共3页
目的:分析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成因,探讨其在肝癌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性栓塞(TACE)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膈下动脉参与供血肝癌患者行TACE术治疗的病例资料,重点分析其血管造影表现。结果:31例中,首次接受TACE术2例,既... 目的:分析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成因,探讨其在肝癌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性栓塞(TACE)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膈下动脉参与供血肝癌患者行TACE术治疗的病例资料,重点分析其血管造影表现。结果:31例中,首次接受TACE术2例,既往接受过TACE者29例,31例中,有16例为手术切除后复发病例。膈下动脉直接发出分支供应肝癌27例,与肝固有动脉分支间形成吻合支供应肝癌4例。膈下动脉与肺动脉交通7例,与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心包动脉交通各1例。栓塞膈下动脉成功率100%。术后有9例出现肩背部疼痛不适,无其它特殊并发症。31例中有13例出现肺转移,其中与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交通者肝内病灶进展较快,并较早出现肺、肩胛骨等转移。结论:外科手术、多次TACE术等是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重要成因,及时发现膈下动脉供血是提高TACE疗效的关键,膈下动脉栓塞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膈下动脉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膈下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介入栓塞后复发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松柏 施万印 顾建平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558-1560,共3页
目的:探讨以膈下动脉为大咯血责任血管的介入栓塞疗效,提高对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价值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右侧膈下动脉参与大咯血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对可能参与供血的血管均行动脉造影,对参... 目的:探讨以膈下动脉为大咯血责任血管的介入栓塞疗效,提高对非支气管性体动脉在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价值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右侧膈下动脉参与大咯血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对可能参与供血的血管均行动脉造影,对参与右肺病变的供血动脉行栓塞治疗。复习文献,分析非支气管性体动脉破裂致咯血介入治疗的价值。结果:患者诊断为支气管动脉扩张伴咯血,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再发咯血。腹腔动脉造影示右侧膈下动脉参与供血,行右侧膈下动脉肺底支栓塞后止血成功。结论:膈下动脉参与供血是介入栓塞治疗后咯血复发的少见原因。对于病变位于下肺咯血的患者,有必要行膈下动脉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膈下动脉 介入治疗栓塞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A观察膈下动脉起源变异 被引量:2
11
作者 曹捍波 张铁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45-1247,共3页
膈下动脉(inferior phrenicartery,IPA)是肝癌的重要寄生性供血动脉,由于其起源变异较大,管径纤细,位置偏后,是导致TACE难以达到临床预期效果的主要因素。MSCT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配合各种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得术前评价肝癌患者IP... 膈下动脉(inferior phrenicartery,IPA)是肝癌的重要寄生性供血动脉,由于其起源变异较大,管径纤细,位置偏后,是导致TACE难以达到临床预期效果的主要因素。MSCT扫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配合各种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得术前评价肝癌患者IPA成为可能,可为术前充分认识IPA的解剖和变异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动脉 肝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膈下动脉供血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卫国 彭秀斌 +1 位作者 陈加源 程光森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3期47-48,共2页
目的研究中晚期肝癌膈下动脉开放的DSA表现及高度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34~67岁,全部为原发性肝癌。行膈下动脉造影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 目的研究中晚期肝癌膈下动脉开放的DSA表现及高度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提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34~67岁,全部为原发性肝癌。行膈下动脉造影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对向肿瘤供血的膈下动脉分支行栓塞化疗。结果肝脏肿瘤均位于肝脏上部,接近膈肌或/和肝包膜。膈下动脉造影均为膈下动脉以终末支方式参与肿瘤供血,栓塞治疗成功。结论膈下动脉是中晚期肝癌的重要供血侧支动脉,认识其供血特点并正确处理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动脉 中晚期肝癌 介入治疗
下载PDF
膈下动脉介入栓塞治疗咯血 被引量:2
13
作者 钱元新 伍筱梅 +4 位作者 梁荣光 任医民 赖清 宋玉全 黄秀芬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3年第3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膈下动脉参与咯血的相关因素,为介入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371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MSCT)、DSA等影像资料。观察膈下动脉参与咯血的发生率、起源、形成体-肺循环分流的情况,以及与基础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37... 目的探讨膈下动脉参与咯血的相关因素,为介入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371例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MSCT)、DSA等影像资料。观察膈下动脉参与咯血的发生率、起源、形成体-肺循环分流的情况,以及与基础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371例咯血患者中104例存在膈下动脉参与咯血,占28%。共发现135支膈下动脉参与咯血,分别起源于腹主动脉壁(86支)、腹腔干(37支)、右肾动脉(10支)、左肾动脉(1支)、肠系膜上动脉支副肝动脉(1支)。其中114支存在体-肺循环分流,占84.4%。结论膈下动脉与咯血密切相关,且多数伴有BPS;基础疾病以单纯支气管扩张最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膈下动脉 数字血管造影 体-肺循环分流 栓塞
下载PDF
膈下动脉参与供血的大咯血的急诊介入治疗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法 徐伟 +1 位作者 白彬 王宏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2期296-299,共4页
目的探讨膈下动脉(IP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动脉造影表现及急诊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IP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选用明胶海绵条、聚乙烯醇(poly vinylal cohol,PVA)颗粒及弹簧圈选择性栓塞供血的IPA,... 目的探讨膈下动脉(IP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动脉造影表现及急诊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IPA参与供血的大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选用明胶海绵条、聚乙烯醇(poly vinylal cohol,PVA)颗粒及弹簧圈选择性栓塞供血的IPA,对动脉造影的表现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及评价。结果选择性IPA造影显示为IPA增粗,分支增多、紊乱及新生血管形成。IPA供血区对比剂外溢10例,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3例,IPA与肺动脉分流2例。本组患者均行供血的IPA栓塞术,同时栓塞支气管动脉5支、肋间动脉4支,胸廓内动脉4支,栓塞术后咯血停止。术后随访1~2年,所有患者无再次咯血。结论IPA可参与大咯血的供血,漏栓IPA是栓塞治疗大咯血失败或复发大咯血的原因之一,行急诊IPA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动脉 咯血 血管造影 栓塞
下载PDF
膈下动脉解剖变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雷鸣 卢川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0年第5期587-590,共4页
膈下动脉解剖变异类型复杂多样,影像学检查方法较多且各有优缺点。合理运用影像学技术发现和诊断其解剖变异对于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成功与否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膈下动脉解剖变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膈下动脉 解剖学 变异 诊断显像
下载PDF
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肿瘤的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成建 于春鹏 江世东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161-162,165,共3页
目的探讨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肿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对5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病人进行了75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其中肝细胞癌47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转移瘤3例。结果术后综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2... 目的探讨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肿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对5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病人进行了75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其中肝细胞癌47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转移瘤3例。结果术后综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2.4%,其中发生顽固性呃逆1例,肝肾综合征1例,碘油脑栓塞1例,膈下脓肿1例,膈肌麻痹1例。结论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肿瘤所出现的并发症多无严重后果,发生的原因可能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异常交通支及动-静脉瘘是导致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应引起介入治疗医师的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膈下动脉 化学栓塞 治疗性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带血管蒂膈肌瓣重建食管动物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义婷 王武军 +2 位作者 王雪莲 刘太省 王昊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68-571,共4页
目的探索猪带蒂膈肌瓣重建食管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对比以不同血管蒂的膈肌瓣重建食管的可行性及优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实验基础。方法健康长白猪10头,体质量24~25 kg;根据血管蒂的不同随机分2组,每组5例。A组,以左膈下动脉为蒂;B组,以... 目的探索猪带蒂膈肌瓣重建食管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对比以不同血管蒂的膈肌瓣重建食管的可行性及优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实验基础。方法健康长白猪10头,体质量24~25 kg;根据血管蒂的不同随机分2组,每组5例。A组,以左膈下动脉为蒂;B组,以左心包膈动脉为蒂,左侧膈神经同蒂血管一同游离。全麻下切除部分下段食管(3~5 cm),取带血管蒂膈肌瓣管状成形并重建缺损食管,缺损膈肌涤纶补片修补。结果 B组的生存时间及长期存活动物例数均大于A组(P<0.05);B组蒂血管心包膈动脉的游离长度显著大于A组膈下动脉的游离长度(P=0.004);B组膈肌瓣长度及宽度均大于A组可切取的长度(P=0.001)及宽度(P<0.001)。结论成功建立猪膈肌重建食管的动物模型,以心包膈动脉和以膈下动脉为蒂的膈肌瓣重建食管下段均是可行的;B组模型较A组模型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重建 带蒂膈肌瓣 心包膈动脉 膈下动脉
下载PDF
膈下动脉CT成像中碘总量固定不同碘流率对成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宫凤玲 于鹏 +2 位作者 陈伟彬 马春梅 张惠英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0-54,共5页
目的比较碘总量固定情况下不同碘流率(IDR)对膈下动脉(IPA)CT成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腹部CT血管成像(CTA)患者60例,碘总量为350 mg I/kg,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碘浓度300 mg I/m L,注射流率5 m L/s,IDR 1 500 mg I/s;B组:碘... 目的比较碘总量固定情况下不同碘流率(IDR)对膈下动脉(IPA)CT成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腹部CT血管成像(CTA)患者60例,碘总量为350 mg I/kg,随机分为A、B、C组,每组20例。A组:碘浓度300 mg I/m L,注射流率5 m L/s,IDR 1 500 mg I/s;B组:碘浓度350 mg I/m L,注射流率4.3 m L/s,IDR 1 505 mg I/s;C组:碘浓度370 mg I/m L,注射流率4.3 m L/s,IDR 1 591 mg I/s。记录各组IPA各级血管的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测量各组RIPA一级血管及二级血管的CT值。结果 A组和B组IPA各级血管的显示、图像质量、RIPA一级和二级血管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IPA三级血管及其以上分支的显示及图像质量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RIPA一级和二级血管的CT值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总量固定情况下,IDR增加使得IPA强化程度增高,图像质量提高,有助于IPA三级及其以上分支能更好地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膈下动脉 对比剂 碘流率
原文传递
初次TACE治疗时存在右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细胞癌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振 李明省 +4 位作者 刘继营 马南 金洁 胡晓波 管生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11期778-781,共4页
目的探讨右膈下动脉(RIPA)参与供血的肝细胞癌(HCC)的影像学表现及RIPA的解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于初次TACE治疗时行RIPA造影的HCC患者的MDCT及DSA资料,分析RIPA参与供血的HCC的生长特点及RIPA的解剖结构。结果 106例中46例发现R... 目的探讨右膈下动脉(RIPA)参与供血的肝细胞癌(HCC)的影像学表现及RIPA的解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于初次TACE治疗时行RIPA造影的HCC患者的MDCT及DSA资料,分析RIPA参与供血的HCC的生长特点及RIPA的解剖结构。结果 106例中46例发现RIPA参与HCC供血,肿瘤位于肝脏第Ⅳ~Ⅷ段;其中45例HCC呈外生型生长,28例为巨块型,肝动脉均处于开放状态。22例RIPA起源于腹主动脉(22/46,47.83%),8例起源于腹腔干动脉(8/46,17.39%),10例起源于右肾动脉(10/46,21.74%),3例起源于肝固有动脉(3/46,6.52%),3例起源于胃左动脉(3/46,6.52%)。结论对位于肝脏裸区或接近右侧横膈的肝段呈外生型、巨块状生长的HCC,初次TACE治疗时应行RIPA造影,以明确其是否参与肿瘤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化学栓塞 治疗性 膈下动脉
下载PDF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评价膈下动脉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亮 梁锦发 +1 位作者 梁荣真 曾炳恬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2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膈下动脉的显示,评价其在显示膈下动脉特别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肝外营养血管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7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组)和78例腹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对照组)... 目的探讨利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膈下动脉的显示,评价其在显示膈下动脉特别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肝外营养血管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7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肝细胞癌组)和78例腹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对照组)患者的腹部CTA资料,对所有图像分别采用MIP、CPR和VR三种重建技术观察其显示双侧膈下动脉的能力,并测量其右侧膈下动脉的直径。结果三种重建方法显示膈下动脉的能力有显著性差异,MIP明显优于CPR及VR,CPR又优于VR。肝细胞癌组右侧膈下动脉的平均直径为2.3±0.3 mm(1.6~2.8 mm),对照组右膈下动脉的平均直径为2.1±0.3 mm(1.2~2.8 mm)。肝细胞癌组右膈下动脉的直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快速、精确、非损伤性的显示双侧膈下动脉,能显示膈下动脉参与供血的直接征象(有分支进入瘤内)和间接征象(膈下动脉增粗),在肝细胞癌病人TACE术前方案的制订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下动脉 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细胞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