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现防治策略转变 加快血防工作进程 被引量:95
1
作者 汪天平 操治国 +1 位作者 陈红根 周晓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1-242,共2页
本文回顾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转变过程,并阐述了现阶段实施的"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对于控制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血吸虫病 防治策略 传染源 综合防治
原文传递
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被引量:79
2
作者 陈红根 曾小军 +4 位作者 熊继杰 姜唯声 洪献林 胡神助 郭家钢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3-249,共7页
目的探索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观察其防治效果。方法在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爱国村、新和村和光辉村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和人居环境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 目的探索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观察其防治效果。方法在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爱国村、新和村和光辉村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和人居环境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人畜化疗和健康教育,连续4年定期监测人群血吸虫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水体危险性、虫卵对环境污染状况变化。结果综合防治措施实施4年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原属一类疫区的爱国村由试点前2004年的11.35%下降至2008年的0.18%,下降幅度为98.41%;二类疫区的新和村和三类疫区的光辉村均下降至0。人群血吸虫感染度亦呈逐渐下降趋势。人群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27.57%和61.98%下降至2008年的3.82%和7.47%。虫卵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减轻。试点区草洲感染螺点数2004年为49个,2008年无感染螺点;感染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感染螺点数和水体危险性均大幅度下降。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取得净化草洲、有效防制人群再感染的效果,亦有利于改变疫区农民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并减轻其他肠道寄生虫病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综合防治 传染源 鄱阳湖区
原文传递
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效果初步观察 被引量:52
3
作者 张世清 潘新平 +4 位作者 汪天平 李业群 田学根 柯兆明 何家昶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评价在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环境相对孤立的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铜陵县老洲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家畜圈养"等传染源... 目的评价在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环境相对孤立的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铜陵县老洲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改水改厕"、"家畜圈养"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查治病、查灭螺、健康教育等常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连续对全乡螺情及居民血吸虫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后2年未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2年后居民血吸虫感染率降至0.5%以下;阳性螺环境数减少了75%,阳性螺密度降为0.0005只/0.1m2,下降了96.67%。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染源 洲岛型流行区 综合措施 以机代牛 粪便无害化
原文传递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效果评价 被引量:47
4
作者 汪天平 陈更新 +4 位作者 操治国 何宗贵 张世清 韩世民 崔道永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0-258,共9页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行村中随机抽取13个流行村,观察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价综合防治策略效果。结果2008年秋浦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5年分别下降了68.60%、96.00%和96.00%;长江、九华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6年分别下降了51.55%、71.15%和68.97%;升金湖流域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8%、73.58%和51.78%。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以上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明显减少。结论在湖沼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染源 综合防治 效果评价 湖沼地区 贵池区
原文传递
云南省山丘平坝型流行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评价 被引量:38
5
作者 杨坤 李宏军 +2 位作者 杨文灿 施学文 起云亮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省山丘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方法在云南省洱源县选择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3个行政村,其中2个村作为实验村,在常规防治措施基础上实施有螺地带禁止放牧、定点放牧、家畜圈养、...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省山丘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方法在云南省洱源县选择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3个行政村,其中2个村作为实验村,在常规防治措施基础上实施有螺地带禁止放牧、定点放牧、家畜圈养、改厕和建沼气池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另1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通过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7年实验村居民和牛感染率均较2005年显著降低,而对照村居民感染率仍>1%;实验村感染性钉螺分布点、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3个指标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显著升高。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山区血吸虫病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染源 综合防治 山区平坝型 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33
6
作者 郝阳 王立英 +13 位作者 周晓农 陈红根 黄希宝 梁幼生 张世清 钟波 周艺彪 孙乐平 冯赟 朱蓉 张利娟 余晴 辜小南 林丹丹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45-349,共5页
目的分析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及其原因,为进一步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鄱阳湖区新建、南昌、都昌、星子、余干和鄱阳等6县2005—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国家级监测点资料及传染源控制措施实... 目的分析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及其原因,为进一步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鄱阳湖区新建、南昌、都昌、星子、余干和鄱阳等6县2005—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国家级监测点资料及传染源控制措施实施情况,分析疫情变化趋势及与传染源控制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05~2008年鄱阳湖区人畜感染率持续下降,但钉螺感染率呈升高趋势,且感染螺环境出现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感染螺环境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螺面积均与当年及上一年的当地牛存栏数呈正相关关系,且后者相关系数高于前者;牛感染率与居民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较高。当地敞放的牛仍为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是造成钉螺感染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播风险 传染源 策略 鄱阳湖区
原文传递
鄱阳湖地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中期效果评价 被引量:31
7
作者 曾小军 陈红根 +5 位作者 洪献林 胡卓辉 姜唯声 胡神助 范云龙 葛军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82-386,共5页
目的评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流行区推广应用的中期效果。方法在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连续6年定期监测4个沿湖村人群和钉螺... 目的评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流行区推广应用的中期效果。方法在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连续6年定期监测4个沿湖村人群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结果实施综合防治措施2年后,黄家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为0,并连续5年保持为0;丰富村人群感染率下降了77.24%,后连续3年为0;繁荣、曹门村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2.33%和82.53%,后3年均维持在<1%,且分别连续2年和1年为0。试点区2块草洲感染性钉螺点数从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前的10处逐年下降到0,其中黄家牛洲和勾连洲分别于1年和3年后钉螺感染率和阳性螺点数均下降为0,以后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加强对周边地区牛的管理和草洲资源开发利用,是巩固与扩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中远期效果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染源 综合防治 效果评价 鄱阳湖区
原文传递
重视羊血吸虫病防治 推进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被引量:26
8
作者 林矫矫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1-484,共4页
虽然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日本血吸虫病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本血吸虫可自然感染四十余种哺乳动物。自2004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并将牛作为重点防控对象,重... 虽然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日本血吸虫病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本血吸虫可自然感染四十余种哺乳动物。自2004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并将牛作为重点防控对象,重点实施了家畜圈养、封洲禁牧、以机代牛、安全牧场以及对感染牛化疗等控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流行区人和牛血吸虫感染率以及感染性钉螺面积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程正由传播控制向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迈进。羊是血吸虫易感动物之一,既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部分流行区羊血吸虫感染率较高。但羊作为日本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在疾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且目前尚缺乏有关羊在我国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作用的专项调查和系统研究。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梁幼生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调查,对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课题组对日本血吸虫在山羊体内的发育与繁殖(产卵)、羊粪对环境的污染、温度和湿度对羊粪中血吸虫虫卵存活的影响等进行了观察和调查,进一步明确了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并结合既往研究成果,提出羊是我国日本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之一,有必要将羊日本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层面的防控规划。课题组还对羊血吸虫感染粪便孵化技术进行了改进,优化了羊血吸虫病病原诊断技术。这些创新性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内在羊日本血吸虫病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研究成果将丰富我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鉴于血吸虫病流行会严重影响流行区养羊业发展和当地农民收入,且羊已经成为部分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重要的传染源之一,做好羊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 传染源 综合治理 消除
原文传递
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效果 被引量:24
9
作者 依火伍力 周艺彪 +5 位作者 刘刚明 吴子松 汪仕安 徐亮 刘洪斌 姜庆五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6-279,共4页
目的观察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的效果,为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收集综合治理试点2005~2008年的血吸虫病干预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过4年的综合防治,各村人群血吸虫感... 目的观察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的效果,为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收集综合治理试点2005~2008年的血吸虫病干预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过4年的综合防治,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均降低并维持在1%以下,2008年试点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较2005年下降93.91%(χ2=162.27,P<0.01);家畜感染率迅速下降至1%以下,2008年家畜平均感染率较2006年下降94.69%(χ2=97.95,P<0.01);有螺面积下降近1/3,活螺密度由2005年的0.42只/0.1m2下降到2008年的0.09只/0.1m2;2007年后未再发现阳性钉螺。结论高山峡谷型流行区实施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措施能迅速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综合治理 传染源 高山峡谷型 普格县
原文传递
红外相机技术在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调查中的调查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8
10
作者 高风华 何家昶 +6 位作者 吴明耀 李异 陈雪峰 许晓娟 刘婷 汪天平 张世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讨红外相机技术在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6台红外相机,分别放置于安徽省石台县血吸虫病风险监测点的6处环境进行拍摄。通过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分析该区域野生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活动情况。结果通过5 d... 目的探讨红外相机技术在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6台红外相机,分别放置于安徽省石台县血吸虫病风险监测点的6处环境进行拍摄。通过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分析该区域野生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活动情况。结果通过5 d的监测拍摄,共在4个监测环境发现了野鼠、野兔和野猪等3种野生哺乳动物,其中在2处有螺环境发现了野鼠,2处与有螺环境毗邻的环境分别发现了野兔、野猪和野鼠。监测显示,监测环境中野鼠活动最频繁。结论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血吸虫病野生动物传染源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染源 野生动物 红外相机 监测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影响血吸虫病流行因素监测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吴成果 肖邦忠 +1 位作者 廖文芳 晏维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774-776,733,共4页
目的监测三峡库区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因素,为制定库区血吸虫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万州区和市园林局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造纸原料及花草树木情况。在库区万州、丰都、渝北3区县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用IH... 目的监测三峡库区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染源输入因素,为制定库区血吸虫病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万州区和市园林局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造纸原料及花草树木情况。在库区万州、丰都、渝北3区县流动人口进行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用IHA作血清学检查,对重庆往返武汉列车的旅客进行血吸虫病问卷调查,调查万州区耕牛等牲畜引进情况、三峡中心医院和重庆市相关医院血吸虫病病例等。结果三峡库区存在从血吸虫病疫区引进造纸原料和花草树木,在血吸虫病疫区流动人员372人中,血清学抗体阳性率为1.34%,曾患血吸虫病者占3.76%;疫区返乡流动人员133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5%;1989~2004年经医院诊治的血吸虫病病例10例;库区未发现从疫区引进的耕牛。结论三峡成库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存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应加强监测与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血吸虫病 传染源 钉螺 监测
下载PDF
广州市海珠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流行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钟静 何丽燕 何庆秋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海珠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流行因素分析,研究本地区该人群的结核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登记调查并检测广州市海珠区2005-2006年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肺结核患者病例,采用SPSS 13.0软件...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海珠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流行因素分析,研究本地区该人群的结核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流动人口结核病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登记调查并检测广州市海珠区2005-2006年流动人口和本地人口肺结核患者病例,采用SPSS 13.0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流行因素的比值比(OR)、95%可信区间(CI)、概率(P)及进行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非参数回归分析。结果流动人口活动性肺结核病有1 112例,男女性别比例为2.0∶1;平均年龄(30.5±18.6)岁;25~岁年龄组占43.1%(OR=3.66、95%CI为2.95~4.54),是罹患结核病的高危年龄组。在初治病人中,流动人口涂阳率比本地人口涂阳率约高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多因素Logistic非参数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结核病流行的影响因素。结论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结核病疫情监控,尤其是流动人口25~岁组对肺结核流行起主要作用。流动人口结核菌涂阳病人是海珠区结核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 流动人口 流行因素 比值比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传染源
原文传递
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策略费用-效果/效益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林丹丹 曾小军 +5 位作者 陈红根 洪献林 陶波 李宜锋 熊继杰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7-302,共6页
目的评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费用-效果和费用-效益,为调整和完善血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江西省进贤县选择实施新策略的爱国村和新和村为干预组,以采取常规血吸虫病控制措施的星子县西庙村和渚溪村为对照组... 目的评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费用-效果和费用-效益,为调整和完善血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江西省进贤县选择实施新策略的爱国村和新和村为干预组,以采取常规血吸虫病控制措施的星子县西庙村和渚溪村为对照组。干预组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措施,并辅以人群查治、健康教育措施(以下简称新策略);对照组实施人、畜查治,健康教育和易感地带灭螺等措施。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调查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常规血吸虫病防治费用、综合治理费用及各项措施的单位费用/效益。对两组进行费用效果和效益的比较分析,并进行效益预测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干预组平均每100人、每100头牛、每100只钉螺感染率下降1%的总费用分别为480.01元、6851.24元和683.63元,分别为对照组的2.70、4.37和20.25倍。虽然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效益费用比(BCR)均小于1,但干预组(0.94)远大于对照组(0.08);敏感性分析显示,干预组BCR在接近1的区域变动,而对照组在0.5以下变动。干预组的总BCR在第4年可达1.13,实现成本回收。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更佳的防治效果和远期效益,可产生血防、社会(生态)和经济等三重效益,并具持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染源 综合防治策略 费用效果 费用效益 鄱阳湖区
下载PDF
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Ⅴ流行区羊养殖状况及在传播中的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宜安 汪伟 梁幼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6-608,610,共4页
本文综述了我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西和江苏等湖区5省和云南、四川等大山区2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近年来家庭养殖羊的主要品种、存栏数、养殖方式、敞放散养比例、对日本血吸虫易感性,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羊粪便污染以及感染性羊... 本文综述了我国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西和江苏等湖区5省和云南、四川等大山区2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近年来家庭养殖羊的主要品种、存栏数、养殖方式、敞放散养比例、对日本血吸虫易感性,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羊粪便污染以及感染性羊的分布与感染性钉螺和人群分布的相关性。鉴于目前我国湖区家庭养殖羊的存栏数量巨大、养殖方式以敞放散养为主、多数地区羊血吸虫感染率高、羊粪对环境污染面广量大、感染性羊分布与感染性钉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等特征,认为羊是我国日本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在我国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考虑到控制家畜血吸虫病将成为我国最终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的关键,故有必要将羊的日本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层面的防控规划中并予以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传染源 养殖现状
原文传递
江苏省部分地区棘球蚴病流行现状调查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祥珍 金小林 +5 位作者 江文才 曹汉钧 沈明学 高琪 吕来福 陈建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97-699,共3页
目的了解江苏省部分地区棘球蚴病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病例线索调查确定病例感染情况;对疑似本地感染病例所在自然村所有犬粪进行免疫学粪抗原检测,采用Kato-Katz法检测粪抗原阳性犬粪;对疑似本地感染病例的周围重点人群、所... 目的了解江苏省部分地区棘球蚴病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病例线索调查确定病例感染情况;对疑似本地感染病例所在自然村所有犬粪进行免疫学粪抗原检测,采用Kato-Katz法检测粪抗原阳性犬粪;对疑似本地感染病例的周围重点人群、所在乡(镇)部分7~12岁小学生以及所在县(市、区)随机抽取5个不同方位的乡(镇)部分7~12岁学生进行病例扩大搜索,采用酶标记免疫血清学和点免疫胶体金渗滤法双重检测血清棘球蚴病抗体;对抗体阳性者采用影像学方法验证。结果共发现索到10例输入性棘球蚴病病例,16例疑似本地感染病例。对病例所在自然村1 938份犬粪样本检测,阳性20份,阳性率为1.03%,病原学检测未发现阳性。血清学检测重点人群及小学生共12 473份,阳性72份,阳性率为0.58%;抗体阳性者影像学检测未见囊型结节。结论无直接证据表明江苏省有棘球蚴病传染源及疫源地存在;但需做好棘球蚴病防治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江苏省
原文传递
如何看待血吸虫病的传染源控制 被引量:9
16
作者 丁兆军 彭国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17-118,共2页
当前血吸虫病疫区正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本文通过对血吸虫病的传染源及其控制措施作一浅析,认为应加强血吸虫病的传染源调查,强化感染性钉螺作为传染源控制的意义。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染源 疫情控制
原文传递
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成本-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罗天鹏 周晓农 邱宗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3-97,共5页
目的研究云南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高原平坝型(坝区)和高原峡谷型(山区)血吸虫病疫区各选择2个村,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 目的研究云南高原山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高原平坝型(坝区)和高原峡谷型(山区)血吸虫病疫区各选择2个村,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改水、改厕、禁牧等综合治理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防治措施。分析2005~2007年间2类疫区以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防治效果、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益。结果实验组2个村3年后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93.36%和96.44%;对照组2个村分别下降83.24%和84.38%,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坝区实验组与对照组成本-效果差别不大,山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坝区成本-效益显著高于山区,实验组和对照组效益/成本比值(BCR)相差不大。结论与常规防治策略相比,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较好血防效果和效益,在人群感染率较高时,适用于高原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染源 综合防治 成本-效果 成本-效益 高原山区 云南省
原文传递
湖沼型疫区不同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模式比较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加松 何亮才 +5 位作者 荣先兵 袁梅枝 贺正文 廖昌军 侯义元 王姣元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2-267,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模式的效果,探索适合湖沼型疫情控制地区的防治模式。方法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各选择2个镇,分别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收集调查点2008-2010年人畜病情、螺... 目的比较不同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模式的效果,探索适合湖沼型疫情控制地区的防治模式。方法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各选择2个镇,分别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收集调查点2008-2010年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以机代牛"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97,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均下降至0;观察组未发现野粪,对照组发现野粪58份,经检测均为阴性。2010年"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较2008年下降了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4,P>0.05);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3.98%,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1,P>0.05);观察组活螺密度下降了89.83%,对照组上升了6.80%;观察组收集野粪11份,阳性2份,阳性率为18.18%;对照组收集野粪7份,经检查均为阴性。两种模式实施2年,均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结论 "以机代牛""、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是湖沼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前者适于垸内地区,后者适于垸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染源 控制模式 湖沼型地区
原文传递
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 Ⅴ长江水域血吸虫毛蚴感染性的监测 被引量:8
19
作者 戴建荣 李洪军 +8 位作者 孙乐平 邢云天 汪伟 李幼子 高扬 张联恒 高原 洪青标 梁幼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124,F0003,共5页
目的建立长江水体血吸虫毛蚴监测方法,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情况,为追踪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灭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长江江苏段选择45个监测点,采用浮瓶-尼龙袋哨螺测定法,每个点投放500只阴性钉螺,于2009年5-9月每月投... 目的建立长江水体血吸虫毛蚴监测方法,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情况,为追踪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灭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长江江苏段选择45个监测点,采用浮瓶-尼龙袋哨螺测定法,每个点投放500只阴性钉螺,于2009年5-9月每月投放1次,每次投放28 h,钉螺收回后置于25℃恒温箱内饲养。首次回收2个月后每月采用群体逸蚴法检测1次钉螺感染性,在末次投放3个月后,采用压碎法解剖全部钉螺,观察钉螺血吸虫感染情况,并调查出现感染螺环境的人畜活动情况。建立江苏省长江水域哨螺监测数据库,绘制哨螺阳性点地理分布图,计算江水中钉螺单位时间被血吸虫毛蚴感染的阳性率。结果 45个点5个月共投放哨螺44 717只,回收43 477只,回收率为97.23%;钉螺逸蚴81 410只次,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解剖钉螺13 033只,发现5只感染血吸虫,钉螺感染率为0.038%,水体中钉螺感染血吸虫的阳性率为4.11/100万。在45个监测点中检出阳性点5个,阳性点出现率为11.11%;其中哨螺阳性点分布在长江南岸3个、北岸1个、江心洲1个,其阳性点出现率分别为21.43%、5.56%和7.69%,南岸哨螺阳性点出现率是北岸的3.8倍。5个阳性点中有3个为渔船民集散地。结论江苏省长江南岸水域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程度高于北岸,渔船民集散地是重要的污染地之一。浮瓶-尼龙螺袋哨螺测定法是监测水体受血吸虫虫卵污染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毛蚴 浮瓶-尼龙袋哨螺测定法 监测 传染源 江苏省
原文传递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对于学校卫生管理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余晓玫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11期46-49,共4页
目的分析在学校卫生管理中,应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对学校卫生管理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5月—2022年6月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的2051名学生为管理对象,10名教师作为管理人员。2020年5月—2021年5月该校应用的是常规传染病预防与管控措施(... 目的分析在学校卫生管理中,应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对学校卫生管理的效果。方法以2020年5月—2022年6月三明学院附属小学的2051名学生为管理对象,10名教师作为管理人员。2020年5月—2021年5月该校应用的是常规传染病预防与管控措施(常规措施);于2021年6月—2022年6月该校应用的优化后的传染病预防与管理措施(优化措施)。比较不同时期下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质量与学校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优化措施下的卫生管理工作指标(传染病管理组织、卫生管理制度实施、传染疫情报告情况、学生预防接种证查验及校卫生保健室管理)评分均高于常规措施时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措施下突发卫生事件发生率为1.17%(24/2051),低于常规措施下的6.39%(131/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45,P<0.001)。结论在学校卫生管理中,应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既可提升学校的卫生管理措施,也可降低学校内部突发卫生事件的发生率,管理成效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水痘 流行性感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管理措施 感染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