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中心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的细菌谱特点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33
1
作者 乔林 夏志林 +5 位作者 刘健 张光武 刘复州 辛艺 张树明 黄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69-774,共6页
目的分析多中心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的菌谱概况及其敏感抗生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火箭军总医院骨科、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骨科、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科收治的33... 目的分析多中心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的菌谱概况及其敏感抗生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火箭军总医院骨科、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骨科、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科收治的330例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对可疑骨感染组织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检测结果分为革兰阴性细菌及革兰阳性细菌分别统计。结果共培养出病原菌29种334株,其中革兰阴性细菌19种145株(43.41%),革兰阳性细菌10种189株(56.59%)。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率最高的2种细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39株,占26.90%)和大肠埃希菌(26株,占17.93%),该组耐药率最低为美洛培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率最高的2种细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10株,占58.20%)和表皮葡萄球菌(45株,占23.80%),该组耐药率最低为万古霉索。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慢性骨髓炎的最主要致病菌,而革兰阴性细菌种类较革兰阳性细菌多。药敏试验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骨折 骨髓炎 耐药性
原文传递
四肢创伤性骨折术后细菌感染及耐药的地域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任有亮 彭笳宸 +5 位作者 李政道 刘曦明 杨晋 Stephen L. Kates Edward M.Schwarz Chao Xie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6-232,共7页
目的探讨四肢创伤性骨折术后Gram阳性和阴性细菌感染的地域性分布态势及耐药率,旨在为手术前、后经验性使用抗菌素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筛查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因四肢创伤性骨折住院治疗的3728例患者,按照CLSIM.100-S2... 目的探讨四肢创伤性骨折术后Gram阳性和阴性细菌感染的地域性分布态势及耐药率,旨在为手术前、后经验性使用抗菌素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筛查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因四肢创伤性骨折住院治疗的3728例患者,按照CLSIM.100-S22标准,收集经手术、病理及细菌培养证实细菌感染的5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整理其病理、窦道分泌物或病灶穿刺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数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等主要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四肢创伤性骨折术后细菌感染率为1.37%(51/3728)。常见感染骨折部位依次为胫腓骨(25例,49.02%)、股骨(11例,21.57%)、尺桡骨(8例,15.69%)。单株菌感染45例(88.23%),混合感染6例(11.76%)。Gram阳性细菌感染以S.aureus(27例,47.37%)、表皮葡萄球菌(4例,7.02%)、鸟肠球菌(2例,3.51%)为主;Gram阴性细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E.coli)(9例,15.79%)、阴沟肠杆菌(4例,7.02%)、肺炎克雷伯氏菌(2例,3.51%)为主。药敏试验发现主要Gram阳性菌耐药率为40.74%-100.00%,以耐林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四环素、头孢西丁和苯唑西林为主,未检出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呋喃妥因耐药的S.aureus、表皮葡萄球菌和鸟肠球菌。主要Gram阴性细菌耐药率为44.44%~100.00%,以耐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头孢他啶等为主,未检出对亚硫胺霉素耐受的主要Gram阴性菌。S.aureus感染的27例患者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11例(40.74%),全部对吗啉恶酮、氨苄西林、替加环素、万古霉素等敏感。结论创伤性四肢骨折术后感染以下肢长骨和尺桡骨感染单株S.aureus、E.coli、表皮葡萄球菌或阴沟肠杆菌为主,有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骨折 葡萄球菌 金黄色 耐药性
原文传递
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刘德全 张伯松 +4 位作者 刘洪波 高志强 龚晓峰 毛玉江 王满宜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明确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清创术后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的可行性,了解在感染的环境条件下,开放松质骨植骨愈合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方法新西兰白兔62只,制备双侧桡骨中段骨折,骨折端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性骨折模型,4周后经过X线... 目的明确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清创术后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的可行性,了解在感染的环境条件下,开放松质骨植骨愈合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方法新西兰白兔62只,制备双侧桡骨中段骨折,骨折端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性骨折模型,4周后经过X线片、病理、细菌培养来确定是否为感染。将确认为感染性骨折的47只兔,一侧桡骨行清创术并制造长度为1cm骨折端骨缺损,一期行自体松质骨植骨,伤口开放不闭合。另一侧桡骨不植骨为对照组。于第3、7天,第2、4、6、8、10、12周摄X线片,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学变化。术后14周处死剩余兔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组织病理检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植骨术后第3、7天病理示绝大部分植骨条坏死。2周显示有新生骨痂生长。4周骨折愈合率:植骨组为20%,对照组为7%。6周骨愈合率分别为60%和20%。8~12周骨折愈合率分别为87%和67%。组织病理学显示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均可见缺损部位的炎症灶内有新骨形成和对松质骨条的替代过程。感染率:植骨组为13%,对照组为7%。骨痂面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一期开放植骨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质骨 植骨 对照组 桡骨 感染性骨缺损 术后 骨折 开放 常规 阶段
原文传递
游离腓骨移植修复股骨感染性骨缺损 被引量:25
4
作者 郭永明 滕云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方法 2008年4月-2013年4月,对9例股骨感染性骨缺损病例进行游离腓骨移植手术,术前窦道分泌物及术中病灶处细菌培养均证实感染.经清创后骨缺损长度(7.5±2.4)cm,... 目的 探讨应用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 方法 2008年4月-2013年4月,对9例股骨感染性骨缺损病例进行游离腓骨移植手术,术前窦道分泌物及术中病灶处细菌培养均证实感染.经清创后骨缺损长度(7.5±2.4)cm,其中一期手术6例,待感染控制后二期行游离腓骨移植3例.3例采用单根腓骨移植修复,6例采用双折腓骨移植修复.6例腓骨瓣携带皮瓣来监测移植腓骨血运.术中采用钢板固定移植腓骨6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3例.术后对移植腓骨的成活与骨结合部愈合情况进行影像学评估,应用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评价术后功能. 结果 全部移植腓骨均成活并获得骨性连接.全部病例随访12 ~ 39个月,平均24.5个月.移植腓骨长度平均(14.5±3.2)cm.移植骨和股骨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5±1.2)个月.终末随访时Enneking下肢功能评分20 ~ 27分,平均24分,供区无功能障碍,无感染复发,移植腓骨无应力骨折发生. 结论 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感染性骨缺损有利于治疗感染,骨愈合率高,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移植 股骨 感染 骨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重度牙周炎患者种植时机的选择和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5
作者 汪洋 徐燕(指导) +1 位作者 徐振山 夏斐然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492-497,共6页
目的:观察重度牙周炎患者行系统牙周治疗后进行种植修复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因牙周炎失牙需种植修复的重度牙周炎患者42例,先进行牙周系统治疗,感染控制后行种植治疗,并针对骨量不足等问题进行干预;共植入种植体80个,术后3~6个... 目的:观察重度牙周炎患者行系统牙周治疗后进行种植修复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因牙周炎失牙需种植修复的重度牙周炎患者42例,先进行牙周系统治疗,感染控制后行种植治疗,并针对骨量不足等问题进行干预;共植入种植体80个,术后3~6个月永久修复。观察患者修复后义齿使用情况,记录修复后即刻和1、3个月种植体周围组织状况。结果:所有患者经牙周系统治疗后,PD、BOP、PLI均下降(P〈0.05);种植修复后1、3个月的PD、m SBI、m PLI分别与修复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所有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周围软组织健康,无明显炎症。结论:重度牙周炎患者行种植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术前完善的牙周系统治疗和严格的菌斑控制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牙种植 感染控制 骨缺损
下载PDF
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补血汤联合抗生素预防四肢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2
6
作者 黄晓涛 方略 +1 位作者 谢长发 张弛 《中医正骨》 2017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探讨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补血汤联合抗生素预防四肢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80例四肢骨折患者。开放性骨折患者40例,其中上肢和下肢骨折患者各20例;闭合性骨折患者40例,其中上肢和下肢骨折患者各20例... 目的:探讨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补血汤联合抗生素预防四肢骨折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收治80例四肢骨折患者。开放性骨折患者40例,其中上肢和下肢骨折患者各20例;闭合性骨折患者40例,其中上肢和下肢骨折患者各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常规应用抗生素,同时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五味消毒饮合当归补血汤,每天1剂,连用5 d。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5 d在患者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抽血,测定静脉血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比例、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6的含量。同时随访观察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开放性上肢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点之间的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比例、ESR、CRP、TNF-α、IL-1、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245,P=0.001;F=15.783,P=0.000;F=20.205,P=0.000;F=16.033,P=0.000;F=67.183,P=0.000;F=170.230,P=0.000;F=142.375,P=0.000)。术后1 d时的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比例、ESR、CRP、TNF-α、IL-1、IL-6均高于术前和术后5 d(P=0.041,P=0.034,P=0.025,P=0.013,P=0.000,P=0.000,P=0.000;P=0.000,P=0.002,P=0.048,P=0.001,P=0.000,P=0.000,P=0.000)。开放性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点之间的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比例、ESR、CRP、TNF-α、IL-1、IL-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09,P=0.017;F=15.395,P=0.000;F=27.359,P=0.000;F=21.646,P=0.000;F=82.889,P=0.000;F=32.989,P=0.000;F=129.262,P=0.000)。术后1 d时的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比例、ESR、CRP、TNF-α、IL-1、IL-6均高于术前和术后5 d(P=0.000,P=0.008,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1,P=0.000,P=0.000,P=0.000)。闭合性上肢骨折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点之间的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比例、ESR、CRP、TNF-α、IL-1、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消毒饮 当归补血汤 抗菌药 感染 骨折 围手术期 临床试验
下载PDF
诱导膜技术治疗骨缺损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殷渠东 顾三军 +3 位作者 芮永军 孙振中 吴永伟 沈友银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284-1293,共10页
目的 探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缺损的影响因素和技术要点.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20例骨缺损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13~69岁,平均38.5岁.感染性骨缺损16例,非感染性骨缺损4例.记录并发症情况,参照Pa... 目的 探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缺损的影响因素和技术要点.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1月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20例骨缺损患者的病历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13~69岁,平均38.5岁.感染性骨缺损16例,非感染性骨缺损4例.记录并发症情况,参照Paley方法分别评价骨缺损愈合和邻近关节功能,并采用自定标准对邻近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结果 第一阶段术后1例因皮瓣缝合较紧,伤口逐渐裂开致骨水泥外露需行二次手术,其余均无感染或感染复发.第二阶段术中3例发生诱导膜损伤、缺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19.7个月.所有骨缺损均愈合,临床愈合时间3.0~7.0个月(平均4.7个月),3例诱导膜损伤、缺损者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6.0个月)长于无损伤、缺损者(平均4.6个月).末次随访时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邻近关节功能:优8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0%;邻近关节活动度分级:优、良各8例,可、差各2例,优良率为80%.1例感染性骨缺损伴诱导膜损伤患者第二阶段术后6个月出现局部感染,保守治疗无效,再次手术后控制感染;另1例感染性骨缺损无诱导膜损伤患者第二阶段术后12个月出现局部感染,经保守治疗控制感染.其余患者术后无感染或感染复发,均无固定器断裂.结论 诱导膜技术治疗骨缺损具有操作简便、骨缺损愈合较快、愈合时间与骨缺损长度无相关性、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临床应用必须理解其治疗原理,重视其影响因素和技术要点,才能避免手术失误、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创伤和损伤 感染 骨黏合剂
原文传递
VSD对骨折创面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骨性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程海霞 吴松梅 +3 位作者 明晓锋 周中华 李勇军 杨萌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3598-3602,共5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VSD)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骨性标志物的影响,为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内诊治的四肢开...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VSD)对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骨性标志物的影响,为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内诊治的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换药方法治疗,后期进行缝合或植皮治疗,研究组采用VSD方式治疗,观察患者创面换药次数、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7 d时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骨素钙(osteocalcin,BGP)、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总骨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bone type I procollagen amino-terminal elongation peptide,tPINP)、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PICP)水平变化,评价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创面换药次数、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6±0.52)次、(16.21±5.49)d、(18.34±4.23)d,少于对照组的(8.57±5.37)次、(28.34±6.61)d、(32.67±7.5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IL-6、IL-8、IL-10、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94,P=0.004)。结论VSD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感染有助于缩短治疗疗程及提高疗效,促进炎症吸收,但对骨性标志物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四肢 开放性骨折 创面感染 炎症因子 骨性标志物
原文传递
Research Progres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Osteomyelitis 被引量:17
9
作者 武子荃 曾德禄 +5 位作者 姚江凌 卞阳阳 顾运涛 孟珠龙 彭磊 傅鉴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19年第3期211-220,共10页
We review the representatives literatures on chronic osteomyelitis,sum up the new insights in recent years into diagnostic options and treatment regimens,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diagnostic ... We review the representatives literatures on chronic osteomyelitis,sum up the new insights in recent years into diagnostic options and treatment regimens,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diagnostic approache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and propose areas of interest to make current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more spe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infection CHRONIC OSTEOMYELITIS DIAGNOSIS TREATMENT
下载PDF
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的疗效 被引量:17
10
作者 辛晓林 张林峰 +1 位作者 王顺利 史迎宾 《临床骨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II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患者依据Ilizarov技术标准进行治疗。术后定期摄X线片复查,评估牵张成骨情况。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30个月... 目的探讨应用II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治疗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胫骨骨折术后感染、骨缺损患者依据Ilizarov技术标准进行治疗。术后定期摄X线片复查,评估牵张成骨情况。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8~30个月。骨搬运完成时间2~7个月,骨搬运长度6~18 cm。患者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6例出现钉道反应,1例切口皮缘水肿,均经治疗后愈合;17例搬运后期出现对线不良,经调整骨搬运方向、少量植骨,均获对位对线骨性愈合。骨搬运完成后9个月,按Paley et al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45例,良6例,可8例,差1例。骨缺损断端骨愈合及牵张成骨区成骨愈合满意,软组织创面愈合满意,所有患肢长度恢复良好,与健侧对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技术进行感染扩创、炎性病变切除、骨段搬运修复骨缺损,对胫骨术后感染的控制、肢体功能的重建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ZAROV 胫骨感染 骨缺损 骨搬运 功能重建
下载PDF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在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贵春 郑润泉 +3 位作者 邹林 陈晨 郝光亮 曹学成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1期25-28,54,共5页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个性化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应用Ilizarov技术个性化治疗股骨、胫骨、肱骨骨折术后感染性骨缺损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8~65岁,平均37岁。其...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个性化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应用Ilizarov技术个性化治疗股骨、胫骨、肱骨骨折术后感染性骨缺损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8~65岁,平均37岁。其中胫骨骨缺损12例,清创后骨缺损范围平均7.2cm;股骨骨缺损7例,清创后骨缺损范围平均8.5cm;肱骨骨缺损2例,清创后骨缺损范围平均6cm。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彻底清创,植入含敏感抗生素骨水泥,采用单边或环形外固定架固定,预留截骨延长的外固定架长度,控制感染;二期感染消灭后,根据Ilizarov技术进行截骨延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外固定架固定时间9~21个月,平均17.2个月。外固定架指数(external fixation index,EFI)平均为2.38个月/cm。采用伊里扎洛夫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ASAMI)评价标准评价,骨性结果:优13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为90.5%;功能结果:优11例,良7例,中3例,优良率为85.7%。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联合Ilizarov技术可有效控制感染,纠正患肢畸形,重建肢体的功能,是治疗长骨感染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骨水泥 ILIZAROV技术 长骨 感染 骨缺损
下载PDF
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 被引量:17
12
作者 颜瑞健 张春 +1 位作者 郭峭峰 陆建伟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10期854-857,共4页
目的:探讨清创后伴有骨缺损的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的方法治疗52例慢性跟骨骨髓炎患者,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43岁;右侧32例,左侧20例;病... 目的:探讨清创后伴有骨缺损的慢性跟骨骨髓炎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的方法治疗52例慢性跟骨骨髓炎患者,其中男40例,女12例;年龄18~67岁,平均43岁;右侧32例,左侧20例;病程6个月~3年。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1.5 cm^23.0 cm×12.0 cm。按照Cierny-Mader分类法:Ⅲ型34例,Ⅳ型18例。观察治疗后感染控制情况、人工骨吸收及骨缺损修复愈合情况,并采用Maryland评分标准对足跟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3.8年,平均2.8年。所有患者Ⅰ期治愈,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5个月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骨缺损修复愈合时间为1.5~3.5个月,平均2.5个月。人工骨在影像学上完全吸收时间为1.2~3个月,平均2.2个月,10例拔管后存在局部渗出窦道,2~3个月愈合,与人工骨完全吸收时间一致。4例患者皮瓣、肌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出现部分坏死,经治疗后创面均获得闭合修复。术后Maryland评分为88.15±7.70,优32例,良14例,可6例。结论:应用载抗生素硫酸钙结合自体骨Ⅰ期植骨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长期结果需要进一步随访,同时人工骨渗出及其影响因素也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感染 骨髓炎 骨移植
下载PDF
载万古霉素骨水泥的人体局部释放及全身药物浓度监测 被引量:16
13
作者 毛璐 张伯松 +1 位作者 姜璐 齐文渊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4-246,共3页
目的:通过测定载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骨感染患者体内后全身及局部的药物浓度,了解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的释放规律,为临床使用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骨感染患者20例,手术感染灶局部植入万... 目的:通过测定载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植入骨感染患者体内后全身及局部的药物浓度,了解万古霉素骨水泥链珠的释放规律,为临床使用万古霉素骨水泥治疗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骨感染患者20例,手术感染灶局部植入万古霉素和骨水泥混合制成的链珠,局部埋置引流管,分别于术后2h及此后每日清晨留取患者静脉血及伤口引流液标本,直至术后引流管拔除。使用酶放大免疫法进行静脉血及引流液万古霉素浓度测定。结果:20例患者平均年龄48.35±19.37岁,男16例,女4例,引流管留置时间中位数为5d,血药峰浓度为0.99mg·L^(-1),达峰时间为33.33h,局部释放率最高峰值出现在10.5h,最大释放速率为6.107mg·h^(-1)。累计局部释放率为5.68%,溶出模型拟合符合Weibull方程,r=0.984 5。结论:局部植入万古霉素骨水泥可以至少在术后一周内伤口局部达到很高的药物治疗浓度,而全身药物浓度很低,可以避免全身使用万古霉素带来的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感染 万古霉素 骨水泥 局部浓度
原文传递
Masquelet诱导膜技术修复胫骨感染性缺损 被引量:15
14
作者 谢利军 李杭 +4 位作者 潘志军 李伟栩 郑强 薛德挺 谭延斌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60-865,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修复胫骨感染性大段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应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修复的44例胫骨感染性大段缺损患者资料,男31例,女13例;年龄18,71岁,... 目的探讨应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修复胫骨感染性大段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应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修复的44例胫骨感染性大段缺损患者资料,男31例,女13例;年龄18,71岁,平均43.7岁;基础疾病:糖尿病17例,原发性高血压13例,同时伴有以上两种基础疾病12例;骨缺损范围6。17cm(平均11cm)。观察患者术后骨折愈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历2~5次(平均3.7次)手术均获骨愈合,愈合时间9~13个月(平均11.3个月)。随访时间16个月至11年(平均3.1年)。15例出现相关并发症19处:骨水泥植入创面愈合不良需手术处理5处,第一阶段骨水泥植入感染复发再次清创8处,骨缺损17cm植骨后局部血肿形成1处,内固定物断裂1处,肢体不等长大于2cm 3处,骨愈合后感染再发1处。结论采用Masquelet诱导膜技术修复胫骨感染性缺损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感染 骨重建 骨缺损 诱导膜
原文传递
抗生素骨水泥珠链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文毅 张伯松 +4 位作者 张隆 郑旺 郑淑慧 戴定 王树茂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2例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患者,男20例,女2例;年龄21~74岁,平均(34.7±11.6)岁。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间3例、股骨干6例、股骨髁上2例、胫骨干9...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结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2例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患者,男20例,女2例;年龄21~74岁,平均(34.7±11.6)岁。骨折部位:股骨粗隆间3例、股骨干6例、股骨髁上2例、胫骨干9例、肱骨干2例。治疗过程分为3个步骤:先取出内固定物,清创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珠链,Ⅰ期闭合伤口;1周后再次清创,更换抗生素骨水泥珠链,行外固定架固定;3个月后取出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取髂骨植骨。结果:随访15~28个月,平均(19.98±4.16)个月。1例胫骨干骨折和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于植骨术后2、3个月感染复发,其余20例患者感染控制良好。22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植骨术后8~24周,平均(15.09±4.13)周。结论:彻底清创、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结合外固定架固定及Ⅱ期植骨是治疗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骨折 不愈合 抗生素骨水泥珠链 外固定器 骨移植
下载PDF
上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术区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蔡磊 丁可 +1 位作者 钱玉姝 芮永军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上肢开放性骨折术后发生术区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以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71例上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感染菌株的分布情况并以术后术区感染与否作为结局指标,采... 目的探讨上肢开放性骨折术后发生术区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以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971例上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中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感染菌株的分布情况并以术后术区感染与否作为结局指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上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术区感染的13个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971例上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术区感染病例159例,感染率16.4%,21例患者多次细菌培养出不同细菌感染。菌株分布:革兰阳性菌占24.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占75.4%,以铜绿假单胞、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为主。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认为上肢开放性骨折的术区感染因素包括:贫血、受伤时节、骨折分型、清创是否彻底、术后引流情况、伤至创面完全覆盖的时间。结论夏、秋季是上肢开放骨折术区感染高发季节,骨折分型是上肢开放骨折术后术区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彻底清创、充分引流、积极纠正贫血改善营养状况、早期创面覆盖是预防术后术区感染的有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骨折 封闭负压引流 相关因素
原文传递
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感染性胫骨大段缺损并小腿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4
17
作者 厉孟 甄平 +3 位作者 蓝旭 李志琳 高秋明 杨巧巧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感染性胫骨大段骨缺损并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5应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8例感染性胫骨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均为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清创后小腿软组织缺损位于胫前内外侧,...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感染性胫骨大段骨缺损并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2014-05应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8例感染性胫骨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均为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清创后小腿软组织缺损位于胫前内外侧,面积平均为30.4(24~91)cm2,胫骨缺损长度平均为9.5(6~13)cm。7例胫骨中远段缺损采用胫骨结节下方截骨向远端骨搬运修复,1例胫骨近段缺损采用胫骨远端截骨向近端骨搬运修复,软组织缺损修剪成椭圆形后直接拉拢缝合。术后10 d开始骨段搬运,速度为1 mm/d,分4次完成。结果术后延长段切口及创面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7~36个月,平均23个月。延长段骨自然愈合,愈合时间为210~496 d,平均271 d;愈合指数3.4~4.0 d/mm,平均3.7 d/mm。对接点2例行二期植骨后愈合,其余6例均自然愈合,愈合时间170~308 d,平均236 d。去除外固定架后5个月疗效根据ASAMI评价标准评定:优6例,良2例。结论Ilizarov技术简便、疗效良好,是同期修复感染后大段胫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 感染 骨缺损 软组织缺损 ILIZAROV技术
原文传递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学及其万古霉素联合骨水泥注射治疗效果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孙杰 诸利刚 +2 位作者 李宏烨 尤加省 戴龚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病原学特点及万古霉素联合骨水泥注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安吉县第三人民医院15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病情,128例接受万古霉素联合骨水泥注射治疗(研究组),其余22例予以经验治疗(对照组),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病原学特点及万古霉素联合骨水泥注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安吉县第三人民医院150例糖尿病足感染患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病情,128例接受万古霉素联合骨水泥注射治疗(研究组),其余22例予以经验治疗(对照组),分析糖尿病足感染病原学特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住院时间、治疗1个月完全痊愈率、完全愈合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 150例患者临床共检出病原菌15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7株占51.33%,革兰阳性菌73株占48.67%;不同感染程度患者检出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51,P<0.001),轻度感染患者检出主要为革兰阳性菌(66.18%),并且最多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2.06%);中度与重度感染患者主要为革兰阴性菌(62.90%、75.00%),且最多见的是布氏枸橼酸杆菌,占比分别为22.58%、35.00%;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更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与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中、重度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临床经验治疗需要结合病原菌种类以及药敏试验予以合理调整,其中万古霉素联合骨水泥注射疗法可获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感染 细菌谱 耐药性 万古霉素 骨水泥
原文传递
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循证指南(2023版) 被引量:8
19
作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沈杰 +39 位作者 陈林 董世武 傅景曙 官建中 何洪波 侯春丽 侯志勇 李刚 李杭 刘凤祥 刘雷 马锋 聂涛 覃承诃 石健 舒衡生 孙东 孙立 王光林 汪小华 王志强 吴宏日 邢军超 许建中 徐永清 杨大威 于腾波 袁志 张文明 赵枫 郑佳状 周大鹏 朱晨 朱跃良 谢肇 吴新宝 张长青 唐佩福 张英泽 罗飞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7-120,共14页
感染性骨缺损是指伴有感染或在骨感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缺损,需要外科干预,但治疗过程繁琐而复杂:既要控制骨感染又要修复骨缺损,有时还涉及复杂的软组织重建,任何环节未达到相应的目标都可能导致整体治疗失败。因此,感染性骨缺损一... 感染性骨缺损是指伴有感染或在骨感染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骨质缺损,需要外科干预,但治疗过程繁琐而复杂:既要控制骨感染又要修复骨缺损,有时还涉及复杂的软组织重建,任何环节未达到相应的目标都可能导致整体治疗失败。因此,感染性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世界性难题。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为彻底清创、植骨或骨搬移、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应用。彻底外科清创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基石,而清创范围、骨缺损重建时机和方式长期存在争议。随着膜诱导技术的临床应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在有效感染控制和快速缺损修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越来越多的临床骨科医师开始关注膜诱导技术,但因忽略骨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细节,其疗效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并发症。为此,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骨科领域相关专家,依据循证医学方法制订《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循证指南(2023版)》,从感染性骨缺损的精准诊断、术前评估、手术过程及术后管理和康复等方面提出推荐建议,为膜诱导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清创术 骨移植 指南
原文传递
Polymethylmethacrylate bone cements and additiv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被引量:11
20
作者 Manit Arora Edward KS Chan +1 位作者 Sunil Gupta Ashish D Diwan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3年第2期67-74,共8页
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 bone cement technology has progressed from industrial Plexiglass administration in the 1950 s to the recent advent of nanoparticle additives. Additives have been trialed to address problem... 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 bone cement technology has progressed from industrial Plexiglass administration in the 1950 s to the recent advent of nanoparticle additives. Additives have been trialed to address problems with modern bone cements such as the loosening of prosthesis, high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ates, and inflammatory reduction in interface integrity. This review aims to assess current additives used in PMMA bone cements and offer an insight regarding future directions for this biomaterial. Low index(< 15%) vitamin E and low index(< 5 g) antibiotic impregnated additives significantly address infection and inflammatory problems, with only modest reductions in mechanical strength. Chitosan(15% w/w PMMA) and silver(1% w/w PMMA) nanoparticles have strong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ith no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mechanical strength. Future work on PMMA bone cements should focus on trialing combinations of these additives as this may enhance favourable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THYLMETHACRYLATE bone CEMENT CEMENT nanoparticle Vitamin E ADDITIVE ARTHROPLASTY Artificial joint fixation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Mechanical WEAKNESS Fat ADDITIVE Antibiot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