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被引量:24
1
作者 易小明 赵静波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97,共6页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道德内化的主体张扬过程就必然内含着道德创新机理,从社会方面看,即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从个体自身方面看,个体只有具备相应的道德建构能力,才能有力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道德 道德内化 主体
下载PDF
个人主体教育的反思与类主体教育的建构 被引量:11
2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60-66,共7页
从个人主体到类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由个人主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转变。这就是在教育目的上,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共同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由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主体间的... 从个人主体到类主体,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教育作为人的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也必须由个人主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转变。这就是在教育目的上,由个人主义转变为共同体主义;在教育过程中,由主客体间的对象化活动转变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在教育内容上,由片面的分裂的教育内容转变为全面的整合的教育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主体 类主体 教育 共同体主义 交往
下载PDF
全面回归:社区教育的内涵解读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霞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15,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在我国兴起。30多年社区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孕育并催生着社区教育理论内涵的本质回归:即回归社区的逻辑范畴,从地域性与共同情感、意识的社区维度探寻社区教育的出发点;回归社会教育的历史范畴,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在我国兴起。30多年社区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孕育并催生着社区教育理论内涵的本质回归:即回归社区的逻辑范畴,从地域性与共同情感、意识的社区维度探寻社区教育的出发点;回归社会教育的历史范畴,在社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中寻找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回归人本的价值范畴,在个体主体与群体资本的结合中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终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社区教育 社会教育 个体主体 群体资本
下载PDF
刑法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 被引量:9
4
作者 周光权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4,共8页
在刑法学中 ,对主体的态度不同 ,刑法立场就可能不同。近代以来 ,随着刑事古典学派和实证学派的先后登场 ,刑法学中的人开始从“抽象刑法人”过渡到“危险个体”。如果要在刑事领域坚持一种法治立场 ,刑法学应当采用“抽象人”的观念 ;... 在刑法学中 ,对主体的态度不同 ,刑法立场就可能不同。近代以来 ,随着刑事古典学派和实证学派的先后登场 ,刑法学中的人开始从“抽象刑法人”过渡到“危险个体”。如果要在刑事领域坚持一种法治立场 ,刑法学应当采用“抽象人”的观念 ;但是 ,司法实务总是倾向于探求个人的危险性格。由于刑法理论和实务之间对人的看法存在严重的不一致 ,所以 ,有必要根据规范违反说 ,提出“规范意识主体”的概念 ,以使刑法学对“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学 抽象刑法人 危险个体 规范意识主体
下载PDF
教师个人文化:教师共同体构建的必要向度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波 王帅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40,共4页
重新认识教师个人文化,对于教师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个人文化是教师个体发展之基础,教师合作建构之动力,教师文化繁荣之源泉。从"个体"到"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教师自我文化的深刻反思,个人... 重新认识教师个人文化,对于教师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个人文化是教师个体发展之基础,教师合作建构之动力,教师文化繁荣之源泉。从"个体"到"共同体"的现实路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教师自我文化的深刻反思,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合理协调,多元主体的积极引导,教师评价制度的深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个人文化 教师共同体 个人与集体 多元主体 教师评价
下载PDF
基于学科的学习共享空间构建研究——以中山大学图书馆经济与管理学科分馆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周佳宁 冯娜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8年第2期53-56,101,共5页
信息社会的发展,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而对信息服务提出更深层次的诉求。以学科为基础,以促进个体学习、协作学习为目的,构建物理空间、信息资源、技术支持及智慧环境高度整合的一站式学习共享空间,契合个体学研需要,符合学科、图书馆... 信息社会的发展,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而对信息服务提出更深层次的诉求。以学科为基础,以促进个体学习、协作学习为目的,构建物理空间、信息资源、技术支持及智慧环境高度整合的一站式学习共享空间,契合个体学研需要,符合学科、图书馆及馆员发展的共同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共享空间 个体学习 协作学习 学科 图书馆
下载PDF
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必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43-447,共5页
基础教育被扭曲为“应试教育” ,与教育目的没有发挥其引导功能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理论上模糊了实然与应然的差异 ,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的差异 ,内在的教育目的与外在的教育目的的差异。在既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实现教育目... 基础教育被扭曲为“应试教育” ,与教育目的没有发挥其引导功能有一定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理论上模糊了实然与应然的差异 ,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的差异 ,内在的教育目的与外在的教育目的的差异。在既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是把外在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内在的教育目的。而社会主体意义上的教育评价则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基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 社会主体 个体主体 教育评价 教育目的 导引机制
下载PDF
对主体的探寻: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乾坤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1,共8页
在马克思思想建构中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和资本“主体”的基本框架,但马克思并未专门探讨个人主体。卢卡奇以历史主义和总体性的方法探讨了无产阶级克服物化的可能,从而强调了革命主体的生成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阐发了在计算理... 在马克思思想建构中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和资本“主体”的基本框架,但马克思并未专门探讨个人主体。卢卡奇以历史主义和总体性的方法探讨了无产阶级克服物化的可能,从而强调了革命主体的生成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阐发了在计算理性的统治下彻底的物化和革命主体的消解;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方法批判了历史主义的一元决定,强调历史的多元决定以及无主体的过程,并将个人主体视作意识形态的部件。阿尔都塞将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放置于偶然性之上,这对此后的法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年福柯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若干代表,则从对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分析入手,探讨个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问题,从而实现了一种伦理学转向。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主体和客观规律的分析框架,结合时代最新发展来理解主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主体 资本主体 个人主体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人我与他己的融合: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学理意蕴 被引量:2
9
作者 任欢欢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8,共6页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 在教育本位视角下,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过度主张人的社会主体身份即社会语境下的他己能力,而教育目的个人本位形成与人存在的个人本位的等同化认知,使得教育目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根源需要重新考量。在教育主体视角下,通过对人的社会主体身份的解构,以及对单一人我主体发展范式的再思考,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中人的社会主体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中的个体主体走向了人的多元主体教育的初步统一。在意义视角的阐释下,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中社会主体与个体主体形成内在博弈、类主体即类语境下他我与个体主体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以及类主体具有对社会主体的超越性本质,进而教育从人的单一主体教育走向人的多元主体教育,从人的对立主体挟持发展走向人我与他己协同发展的理性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主体 人我 他己 社会本位 个体本位 类主体
下载PDF
对海外华文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的若干思考:个体与学科的双重自觉
10
作者 王列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共11页
从史料学的意识觉醒,到史料学的倡导、建设与发展,中间似乎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个体的自觉,到学科的自觉;从理论的探讨,到全面的建设。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是学科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标志... 从史料学的意识觉醒,到史料学的倡导、建设与发展,中间似乎都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个体的自觉,到学科的自觉;从理论的探讨,到全面的建设。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发展,也大致如此。建立海外华文文学史料学,是学科建设与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海外华文文学学科发展的刚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史料整理与研究 学科发展 个体自觉 学科自觉
下载PDF
主体的历史生成与教育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5期61-67,共7页
人在历史中生成、活动、发展。集群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是人作为主体历史生成的三种形态 ,与之相应的教育也有工具性教育、个人主体教育和类主体教育三种形态。每种形态的教育在历史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积极作用 ,但随着历史的发... 人在历史中生成、活动、发展。集群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是人作为主体历史生成的三种形态 ,与之相应的教育也有工具性教育、个人主体教育和类主体教育三种形态。每种形态的教育在历史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积极作用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生存形态 教育形态 合理性 落后性
下载PDF
“占有式个体”生存困境的反思与超越——兼论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5
12
作者 贺来 彭双贞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5,共11页
"占有式个体"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因而是理解现代社会秘密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人被塑造为"占有式个体"而常处于"自我丧失"和"失范"状况之中。思想家们基于"关... "占有式个体"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因而是理解现代社会秘密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人被塑造为"占有式个体"而常处于"自我丧失"和"失范"状况之中。思想家们基于"关系性主体"的视角,从伦理—政治层面进行了反思与超越,但他们的方案未能真正触及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与之不同,马克思从所有制关系的独特视角出发,对现代个体特性和生存境况进行了考察,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通过建立新的占有方式来塑造新的个体生活方式,从而为反思和超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占有式个体"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独特的路径。"重建个体性"构成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独特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旨趣。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当代意义得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有式个体” “关系性主体” 重建个人所有制 占有方式 生活方式
原文传递
论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个人主体性——以程序利益与程序主体的关系为视角 被引量:5
13
作者 许尚豪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58-64,共7页
国家主体型、国家—个人主体型和个人主体型三种不同类型的程序主体性,反应了诉讼程序从国家控制到个体的人的自由的发展趋势。现代诉讼程序强调程序主体的个人主体性,个体的人应当成为程序独立的自主、自在性主体,这就需要其在诉讼程... 国家主体型、国家—个人主体型和个人主体型三种不同类型的程序主体性,反应了诉讼程序从国家控制到个体的人的自由的发展趋势。现代诉讼程序强调程序主体的个人主体性,个体的人应当成为程序独立的自主、自在性主体,这就需要其在诉讼程序中具有独立的属己利益支撑。民事诉讼程序应当淡化国家色彩,以个人的程序利益保障为基点,实现个人的独立性程序地位,进而使民事诉讼程序获得真正的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程序 个人主体性 程序利益 程序主体
下载PDF
直言的个体道德伦理:话语模式与主体性建构
14
作者 程海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32,共7页
福柯后期围绕“直言”说真话的真理话语模式,对古希腊文本中出现的直言、预言、智者、传授知识和技能四种说真话的话语模式进行了讨论。他从概念、特征、实践运作方式的视角来分析,阐释了四种真理话语模式在个体自身通向道德主体建构中... 福柯后期围绕“直言”说真话的真理话语模式,对古希腊文本中出现的直言、预言、智者、传授知识和技能四种说真话的话语模式进行了讨论。他从概念、特征、实践运作方式的视角来分析,阐释了四种真理话语模式在个体自身通向道德主体建构中的潜能和运作模式。他以公元4—5世纪文学、政治、历史文本中的直言为对象,重点围绕直言对道德主体的建构实践展开论述。这一研究对当代受管理制度规训的主体,何以向具有伦理道德理性的主体转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直言的道德实践是直言主体的自我关怀与他人道德育化的结合,观照自己、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并通过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实践来影响他者。探索直言对个体道德主体性的建构,旨在发挥个体的道德力量,利用真话来影响他人,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直言 个体自身 道德主体 道德伦理构建
下载PDF
编辑主体蠡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国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19-121,共3页
从社会普遍性的高度审视,编辑主体即为最一般意义上的、具有共性特征和普遍概括性的编辑集合体,即社会主体;能以此抽象出各类媒体中从事各种编辑活动的人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升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编辑主体属性与编辑活动原理。编辑主体... 从社会普遍性的高度审视,编辑主体即为最一般意义上的、具有共性特征和普遍概括性的编辑集合体,即社会主体;能以此抽象出各类媒体中从事各种编辑活动的人的本质特征,从而提升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编辑主体属性与编辑活动原理。编辑主体论不是编辑个体论,不是编辑群体论,也不能替代编辑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辑主体 编辑个体 编辑群体 编辑本体 社会主体 编辑活动 探析
下载PDF
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树春 《中国西部科技》 2007年第10期60-63,共4页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且差异较大,所以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正是高职院校英语老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措施是分层次教学。从必要性与可行性方面说明分层次教学的现实依据。详细... 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且差异较大,所以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正是高职院校英语老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措施是分层次教学。从必要性与可行性方面说明分层次教学的现实依据。详细阐述了分层次教学的构想。在分析了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基础后,阐述了分层分班、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评估等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英语分层次教学 个体差异性 主体意识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主体维度:个体和类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文泽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32,共4页
近代发展观的缺陷不在于"个体主体"维度,而在于将"个体主体"尺度当作唯一的、至上的、终极的尺度,在于"类主体"的缺位。可持续发展呼唤"类主体"出场,但决不意味着"个体主体"的退场,... 近代发展观的缺陷不在于"个体主体"维度,而在于将"个体主体"尺度当作唯一的、至上的、终极的尺度,在于"类主体"的缺位。可持续发展呼唤"类主体"出场,但决不意味着"个体主体"的退场,而是两者同时在场。对个体与类的矛盾的协调和合理解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个体主体 类主体
下载PDF
论教学中的个体主体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成军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9-83,共5页
传统主体是抽象的集体主体,个人只是主体的特例而已。这种视域中的教学主体往往走向主体对主体的压制,往往隐匿了个体人的存在。该文通过提出以个体主体论来思考主体问题,以解决传统视域中主体理论的困境。在个体主体论中,个体主体是主... 传统主体是抽象的集体主体,个人只是主体的特例而已。这种视域中的教学主体往往走向主体对主体的压制,往往隐匿了个体人的存在。该文通过提出以个体主体论来思考主体问题,以解决传统视域中主体理论的困境。在个体主体论中,个体主体是主体存在的基本形态,交往是解决主体间关系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主体 个体主体 交往 主体间关系
原文传递
现代社会以身体进行个体认同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岩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26,共7页
以身体进行个体认同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个体认同现象。身体对于个体的本体作用以及与个体的对象性关系使身体在个体的自我确证和体认中处于重要地位。个体认同对于"安身立命"的意义、身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符号化和资本化,使身... 以身体进行个体认同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个体认同现象。身体对于个体的本体作用以及与个体的对象性关系使身体在个体的自我确证和体认中处于重要地位。个体认同对于"安身立命"的意义、身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符号化和资本化,使身体成为个体"自我"的核心要素。以身体进行个体认同使个体意识发展和完善,但是现代社会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个体的有限性也使它可能对个体产生负面作用。以个体的尺度处理好三种基本关系可以使以身体进行的个体认同朝着有利于个体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个体认同 个体与身体的关系 身体的社会属性
下载PDF
叙述式“分裂的自我”——试析《都柏林人》儿童篇中的个体主体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巧慧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5-58,共4页
在《都柏林》儿童篇中,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的共存和张力揭示了个体主体的内在分裂结构。这种叙述式"分裂的自我"不仅栖居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而且展示了童年所特有的理想主义。光明和黑暗、阳光和阴影的碰撞虽然导致了现代个体... 在《都柏林》儿童篇中,叙述自我和体验自我的共存和张力揭示了个体主体的内在分裂结构。这种叙述式"分裂的自我"不仅栖居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而且展示了童年所特有的理想主义。光明和黑暗、阳光和阴影的碰撞虽然导致了现代个体的内在分裂状态,却也造就了其流动、开放和丰满的主体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式“分裂的自我” 边缘性 理想性 个体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