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TL analysis of ric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被引量:14
1
作者 TENG Sheng ZENG Dali +3 位作者 QIAN Qian Kunihifo Yasufumi HUANG Danian Zhu Lihu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1年第21期1800-1804,共5页
A double haploid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nther culture of F, hybrid between a typical indica and a japonica (ZYQ8/JX17),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LTG) at 15℃. The low temperat... A double haploid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nther culture of F, hybrid between a typical indica and a japonica (ZYQ8/JX17),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LTG) at 15℃. Th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of two parent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6-11 d, the germination percentage of ZYQ8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JX17. In 12-16 d, the germination percentage of JX17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ZYQ8.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of every day for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have been mapped based on a molecular linkage map constructed from this population. In 8-11 d, qLTG-9 was identified in C397B-RZ617B on chromosome 9, the additive effect was positive, showing that, the allele from JX17 could increas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In 12-16 d, qLTG-4 was mapped between RG908 and CT563 on chromosome 4, the additive effect was negative, showing that the allele from ZYQ8 could increase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These two QTLs were detected at different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ca and japonica subspecies DH population low temperature GERMINABILITY QTL detection DYNAMICAL analysis.
原文传递
Genetic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index and its related taxonomic traits for classification of indica/japonica rice 被引量:12
2
作者 钱前 何平 +2 位作者 郑先武 陈英 朱立煌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0年第2期113-119,共7页
A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nther culture of ZYQ8/JX17 F1, a typical indica and japonica hybrid, was used in this study. Morphological index and its related taxonomic traits were investigated in 121 DH ... A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nther culture of ZYQ8/JX17 F1, a typical indica and japonica hybrid, was used in this study. Morphological index and its related taxonomic traits were investigated in 121 DH lines. The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for morphological index and its related taxonomic traits were analyzed. Two major QTLs for leaf hairiness, three QTLs for length/width of grain, one QTL for color of hull when heading, one QTL for hairiness of hull, two QTLs for length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anicle internode, and one major QTL and two QTLs for phenol reaction were detected. Four QTLs for morphological index were also identified on chromosomes 1, 3, 4 and 6, respectively, three of which on chromosomes 1, 3 and 6, respectively, were found to be located in the same chromosome regions where some QTLs for the related taxonomic traits were loc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ca and japonica subspecies MORPHOLOGICAL INDEX TAXONOMIC TRAITS QTL analysis.
原文传递
水稻籼粳亚种间rDNA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高健 梁满中 陈良碧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共3页
为探讨水稻亚种间的遗传背景及亲缘关系 ,运用PCR技术扩增并测序了水稻籼亚种的南京 11号、9311、广陆矮 4号三个品种和粳亚种的秋光、日本晴、爪哇稻三个品种的完整ITS区 (包括 5 .8S区 )。供试材料的 5 .8SrDNA的长度和G C含量完全一... 为探讨水稻亚种间的遗传背景及亲缘关系 ,运用PCR技术扩增并测序了水稻籼亚种的南京 11号、9311、广陆矮 4号三个品种和粳亚种的秋光、日本晴、爪哇稻三个品种的完整ITS区 (包括 5 .8S区 )。供试材料的 5 .8SrDNA的长度和G C含量完全一致。ITS1的长度为 193- 195bp ,G C含量为 72 .31% - 74 .38;ITS2的长度为 2 2 4 - 2 32bp ,G C含量为 74 .4 6 % - 76 .86 %。序列的相似性为 94 .4 % - 99.3%。CLUSTAL .W软件排序及分析表明 :1)存在 4个信息位点把 6个品种分为籼粳两大类群 ;2 )籼稻之间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小于粳稻之间的同源性。由此可见 ,水稻核糖体DNA的ITS序列的变化规律与其传统的分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亚种 RDNA ITS 序列分析 亲缘关系
下载PDF
The Relation between Genetic Difference for Parents of Hybrid Rice and Heterosis
4
作者 Xudong Zhu Xieli Tong +3 位作者 Ju Zhao Ziliang Zhu Dan Zhu Qingming 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CAS 2023年第4期485-498,共14页
Exploring the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in parents of hybridization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utilizing inter-subspecific heterosis. In this study, 5 sterile lines and 18 self-bred restorer lines were us... Exploring the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in parents of hybridization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utilizing inter-subspecific heterosis. In this study, 5 sterile lines and 18 self-bred restorer lines were used as female parents and male parents respectively. Then 90 combinations were constructed by incomplete diallel cross followed by relationship analysis between parental Cheng’s index difference value and Euclidean distance and heterosis. The results show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everal phenotype values, super male parent heterosis and control heterosis and Euclidean distance or Cheng’s index difference value. However, it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for yield. Further analysis found a common interval, 3.41 - 3.46 for Euclidean distance and 3 - 4 for cheng’s index difference value of parents, which was significant or high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phenotype value, super male parent and control heterosis of main yield traits. This illustrates that the larger the genetic difference of parents was, the stronger the heterosis combinations were, when the genetic differences of parents were in an appropriate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ca and japonica subspecies HETEROSIS Cheng’s Index Euclidean Distance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差异及主要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战 毛艇 +2 位作者 李鑫 赵一洲 杨明飞 《北方水稻》 CAS 2013年第2期66-69,共4页
亚洲栽培稻主要分籼粳两个亚种,无论从外部形态特征、解剖性状还是遗传物质来看,籼粳都各有其特征,因而形成了基于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的表型性状分类法和基于遗传物质差异的分子标记分类法。通过总结籼粳间表型及遗传物质的差异及依此... 亚洲栽培稻主要分籼粳两个亚种,无论从外部形态特征、解剖性状还是遗传物质来看,籼粳都各有其特征,因而形成了基于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的表型性状分类法和基于遗传物质差异的分子标记分类法。通过总结籼粳间表型及遗传物质的差异及依此形成的分类方法,探讨了随着籼粳杂交育种方法的进行,两种分类方法的准确性及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亚种 亚种分类 程氏指数 维管束数目 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不同氮肥水平下籼粳亚种籽粒灌浆特征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石吕 薛亚光 +3 位作者 魏亚凤 李波 石晓旭 刘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8期17-26,共10页
[目的]为揭示不同氮肥水平下籼粳亚种籽粒灌浆充实过程及其差异特性。[方法]以6个花期和生育期基本一致的优良籼粳亚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不同籼粳亚种籽粒灌浆的异同点,并探讨氮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 [目的]为揭示不同氮肥水平下籼粳亚种籽粒灌浆充实过程及其差异特性。[方法]以6个花期和生育期基本一致的优良籼粳亚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不同籼粳亚种籽粒灌浆的异同点,并探讨氮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与粳稻相比,籼稻的千粒重和产量较高,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偏低。籼稻强、弱势粒最终粒重(A)、最初生长势( R 0)、最大灌浆速率(G max )、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 W max · G )和平均灌浆速率( G mean )均普遍高于粳稻,而灌浆峰值期( t max · G )、达到 G max 时的生长量比例(I)和活跃灌浆期(D)水平相对较低。总体而言,粳稻各时段的灌浆历时均比籼稻更长,平均速率(MGR)反而变小,灌浆贡献率(RGC)在前期占有一定优势,中期无明显差异,后期也较小;籼、粳大多数品种表现出中、后期强、弱势粒MGR和RGC对氮肥的响应规律比较一致,有与前期相反的趋势。就氮肥效应而言,适量氮肥(60 kg/hm 2 N2 )提高了不同品种的千粒重和产量,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变化不显著;籽粒灌浆参数和特征值的变化因品种和粒位不同导致敏感性不同。供试材料各时期灌浆历时随粒势升高而降低,MGR随粒势升高而升高,RGC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粳稻品种间强、弱势粒灌浆特征值的差异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籼、粳亚种强势粒特征值随氮肥变化的反应有相反的趋势(除淮稻5号外)。相关分析表明,强、弱势粒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结实率和充实指标呈负相关;而强、弱势粒各阶段灌浆历时与充实指标呈正相关,尤其弱势粒达到了显著及以上水平,但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结论]提高产量的关键在于根据目标性状筛选恰当的品种类型并配以适宜范围的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籼粳亚种 籽粒灌浆 充实指标 产量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组合合子前生殖隔离及其与杂种育性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牛双双 于义溟 +2 位作者 徐才国 李广伟 欧阳亦聃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15-821,共7页
生殖隔离对新物种形成和维系至关重要,其作用机制是生命科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水稻籼粳亚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迄今为止,对水稻籼粳亚种间合子前生殖隔离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选用籼稻、粳稻和广亲和品种在内的12个品种,进行... 生殖隔离对新物种形成和维系至关重要,其作用机制是生命科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水稻籼粳亚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迄今为止,对水稻籼粳亚种间合子前生殖隔离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选用籼稻、粳稻和广亲和品种在内的12个品种,进行亚种间、亚种内和带广亲和基因的亚种间17个组合的杂交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在柱头上的附着,发现2/3的亚种间杂交组合柱头平均附着花粉粒数不足5粒,存在较强的合子前生殖隔离现象;3/4的亚种内杂交组合附着花粉粒数多于5粒;所有的带广亲和基因的亚种间杂交组合附着花粉粒数均大于5粒.同时观察到亚种间杂交花粉管伸长多出现空瘪、盘绕等异常现象,亚种内及带广亲和基因的亚种间组合比较正常.研究还发现,杂交组合花粉附着量与其F1育性不相关,说明合子前与合子后生殖隔离是两个独立的事件.水稻籼粳亚种间通过花粉粒亲和性和萌发状态的差异阻碍杂种后代的产生,该现象是合子前生殖隔离的表现形式.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生殖隔离的机制,同时对杂种优势的利用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粉 籼粳亚种 合子前生殖隔离 柱头 附着和萌发 扫描电子显微镜
原文传递
籼粳稻及恢复系Rf-1位点PCR片段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婷婷 文建成 +4 位作者 金寿林 朱高倩 徐莹洁 普世皇 谭学林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2-718,共7页
水稻育性恢复基因是鉴别籼粳亚种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利用育性恢复基因Rf-1位点上的特异性引物68923-8对来源不同的籼、粳稻恢复系及非恢复系进行PCR片段的序列比对及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如下:在籼稻中,非恢复系间的一致性为94.97%,恢复... 水稻育性恢复基因是鉴别籼粳亚种的关键基因。本研究利用育性恢复基因Rf-1位点上的特异性引物68923-8对来源不同的籼、粳稻恢复系及非恢复系进行PCR片段的序列比对及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如下:在籼稻中,非恢复系间的一致性为94.97%,恢复系间的一致性为88.03%,恢复系与非恢复系之间的一致性达到91.56%;粳稻中,非恢复系间的一致性为91.56%,恢复系间一致性为57.48%,但恢复系与非恢复系间的一致性却较低,为36.53%;比较籼粳稻之间发现,二者非恢复系间的一致性为57.66%,恢复系间的一致性为54.71%。遗传距离的分析也揭示与此相似的结果。聚类将供试材料分成三大枝:第一大枝包含籼稻恢复系、籼稻非恢复系及1个粳稻恢复系Ansanbyeo;第二大枝包含6个粳稻非恢复系;而滇Ⅰ型恢复系南34与BT型恢复系C418则单独成第三大枝,而且与其它两枝的同源性较低。结果表明:水稻籼-粳亚种的遗传变异反映在育性恢复基因Rf-1位点的DNA序列变异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亚种 恢复基因 Rf-1位点 PCR序列 变异
下载PDF
利用基因组数据分析水稻基因顺式作用元件
9
作者 张扬 徐国华 +1 位作者 徐飞 樊龙江 《生物数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88,共8页
为了研究籼粳亚种基因调控序列的总体特性,我们利用籼粳稻以及拟南芥基因组和全长mRNA序列获取了大量高可信度的调控序列,通过这些序列,分析了水稻基因调控序列顺式作用元件(信号)的数量、分布以及与GC含量的关系等.研究结果表明:一些... 为了研究籼粳亚种基因调控序列的总体特性,我们利用籼粳稻以及拟南芥基因组和全长mRNA序列获取了大量高可信度的调控序列,通过这些序列,分析了水稻基因调控序列顺式作用元件(信号)的数量、分布以及与GC含量的关系等.研究结果表明:一些信号在水稻基因调控序列中发生显著的数量变化,同时一些信号数量在水稻与拟南芥基因间存在明显差异, 这说明这两种单双子叶植物间信号的使用上存在偏好,同时水稻不同类型基因以及特有与非特有基因间在信号的使用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信号的分布直接导致了调控序列GC含量的波动.本研究没有发现水稻籼粳两个亚种间在调控序列方面(顺式调节因子和GC含量等)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因组 顺式作用元件 籼粳亚种 拟南芥 GC含量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严志 申广勒 +5 位作者 张从合 黄艳玲 庞战士 陈琳 张云虎 周桂香 《园艺与种苗》 CAS 2015年第7期81-84,共4页
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间接利用、籼粳杂种F1的直接应用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生产利用的限制因素及对策等方面对近年来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加以综述,同时对籼粳杂交稻育种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亚种 杂种优势
下载PDF
水稻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的研究 被引量:68
11
作者 徐正进 陈温福 +2 位作者 张龙步 彭应财 张俊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7-172,共6页
1987~1990年以包括典型粳型、典型籼型、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偏粳型和偏籼型4种类型共68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结果表明:无论亚种间还是不同亚种的类型间,穗颈大维管束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亚种内... 1987~1990年以包括典型粳型、典型籼型、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偏粳型和偏籼型4种类型共68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结果表明:无论亚种间还是不同亚种的类型间,穗颈大维管束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亚种内类型间的差异则未达到显著水平;穗颈小维管束数亚种间差异不显著,但亚种内类型间有一定差异;第2节间与穗颈大维管束数之比和穗颈大小维管束数之比的变异趋势与穗颈大维管束数相似,而且较后者更为稳定,可作为籼粳亚种分类的2个参考解剖指标;籼粳亚种间杂交,穗颈大维管束数在F_1接近双亲平均值,F_2呈连续变异,接近正态分布,正反交F_1表现和F_2分离均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类 亚种间杂交 穗颈维管束 遗传分析
下载PDF
旱作对籼粳稻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季彪俊 孙依斌 郑喻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7期178-182,共5页
研究了旱作对籼、粳亚种间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亚种间水稻旱作的产量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旱作在生育期、分蘖数、有效穗、穗长、株高、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上对籼型品种的影响较粳型品种的影响大。... 研究了旱作对籼、粳亚种间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亚种间水稻旱作的产量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旱作在生育期、分蘖数、有效穗、穗长、株高、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上对籼型品种的影响较粳型品种的影响大。在旱作条件下,粳型产量总体表现比籼型品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水稻 籼粳亚种 产量 农艺性状 逐步回归分析
下载PDF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水稻广亲和保持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驰 马增凤 +3 位作者 秦钢 张月雄 李容柏 黄大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5-369,共5页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水稻广亲和保持系,为水稻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用4个不育系博A、天A、青A、62A与24个水稻姊妹系杂交,测定其恢保性;同时利用与S5n紧密连锁的SSR标记GXR6对24个姊妹系进行检测;再通...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水稻广亲和保持系,为水稻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方法】用4个不育系博A、天A、青A、62A与24个水稻姊妹系杂交,测定其恢保性;同时利用与S5n紧密连锁的SSR标记GXR6对24个姊妹系进行检测;再通过籼粳测交验证其亲和性。【结果】24个姊妹系中除B11、B13、B14、B15外,其余B1-B10、B12、B16-B24等20个姊妹系花粉不育度均达100.0%,对4个不育系博A、青A、天A、62A均保持不育。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B1、B2、B4-B7、B10-B12、B14-B16、B18-B20、B22、B23等17个姊妹系均携带187R的广亲和基因S5n;但与日本晴和巴利拉测交验证结果显示,仅B1、B4具有亲和性,B9虽未携带S5n却具有亲和性,其测交组合F1代植株结实率极显著高于桂B测交的结实率(P〈0.01)而低于测验种自身的结实率(桂B结实率79.79%,日本晴76.87%,巴利拉73.65%),B1、B4和B9属于中亲和力品系。【结论】筛选获得的广亲和保持系B1、B4和B9,可用来改造现有不育系,充分发挥籼粳亚种杂种优势,提高杂交水稻产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不育系 广亲和保持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籼粳亚种杂种优势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14
作者 杨振玉 高勇 +4 位作者 赵迎春 魏耀林 华泽田 张忠旭 高日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22-429,共8页
本文从水稻育种进步的宏观观点,回顾与展望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进程。由早期追求以强大生物优势为主要育种目标的启蒙阶段进入三系法生态远缘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的籼梗杂种优势间接利用阶段,实现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一次... 本文从水稻育种进步的宏观观点,回顾与展望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进程。由早期追求以强大生物优势为主要育种目标的启蒙阶段进入三系法生态远缘优势与理想株型相结合的籼梗杂种优势间接利用阶段,实现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一次飞跃。现在又进入三系法、两系法籼粳有利基因交换与自由配组的籼梗杂种优势直接利用阶段,预期将产生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第二次飞跃。近年研究表明,双亲遗传距离与经济优势呈二次多项式关系,杂种优势含可利用与非可利用两个方面,广亲和系可以将亚种F_(?)结实率提高到正常水平,但它的稳定性受双亲遗传背景与环境互作影响。因此,采用“籼梗(爪)架桥”,亲缘渐渗,有利基因交换,亲本遗传改良以及因地制宜选择种植区,是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粳稻 亚种间 杂种优势
下载PDF
重穗型亚亚种间杂交稻K17A/N45的干物质生产特性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戎 何光华 +2 位作者 杨正林 左永树 李道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2期91-98,共8页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比较了重穗型亚亚种组合K17A/N45与汕优63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生育期相当,K17A/N45产量为8.3t/ha,比汕优63增产9.2%;在最高分蘖期和成熟期,茎叶干物... 在大田生产条件下,比较了重穗型亚亚种组合K17A/N45与汕优63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组合生育期相当,K17A/N45产量为8.3t/ha,比汕优63增产9.2%;在最高分蘖期和成熟期,茎叶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汕优63;抽穗期,叶鞘干物质积累量明显低于汕优63。两组合抽穗期贮藏物质对产量的贡献分别为28.3%和39.4%,K17A/N45属后期干物质积累型,汕优63抽穗前后的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同等重要。K17A/N45的高产机理:在大穗基础上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高产的主要原因;生物产量高,特别是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高是高产的物质基础;抽穗后功能叶衰减慢,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同化率是高产的生理基础;抽穗期粒叶比高、比叶重及群体上中层叶面积是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的根本保证。还对重穗型超高产育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籼粳亚种 干物质 产量 重穗型
下载PDF
对北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若干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正进 陈温福 +1 位作者 张文忠 权太勇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3期11-14,共4页
从我国杂交水稻的推广、杂种优势的普遍性、籼粳亚间杂种优势利用、光(温)敏雄性不育性、广亲和基因的利用价值等方面讨论了北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问题;认为从物质积累与能量转化角度探索超高产的可行途径是今后杂交水稻和常规... 从我国杂交水稻的推广、杂种优势的普遍性、籼粳亚间杂种优势利用、光(温)敏雄性不育性、广亲和基因的利用价值等方面讨论了北方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问题;认为从物质积累与能量转化角度探索超高产的可行途径是今后杂交水稻和常规水稻育种研究的共同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杂种优势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光敏雄性不育 广亲和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