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之“二十八部众”护法神众考释
1
作者 黄国清 《普陀学刊》 2023年第1期166-192,304-305,共29页
《大悲心陀罗尼经》是源自印度的汉译经典,须结合印度文化与佛教文化来索解其教义。《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是在此经汉译文句基础上,对护法神众给出坛城的制作规范,将五十余位护法神众化约为“二十八部众”。本文运用佛教藏经与印度... 《大悲心陀罗尼经》是源自印度的汉译经典,须结合印度文化与佛教文化来索解其教义。《千手观音造次第法仪轨》是在此经汉译文句基础上,对护法神众给出坛城的制作规范,将五十余位护法神众化约为“二十八部众”。本文运用佛教藏经与印度神话资料对《大悲心陀罗尼经》偈颂所列护法神众进行逐一考释,辨析他们的身份及探索其宗教形象与护法职能。析分出来的五十三位护法神众,除了常见的梵天、帝释、四大天王与天龙八部,印度宗教的许多神祇与鬼类也被纳入体系,在佛教经典中给出佛教立场的描写。还原《大悲心陀罗尼经》偈颂所含摄的护法神众,并无损于“二十八部众”的既成佛教文化观念,而是提供另一种依据经典及宽广视域的解读方式,拓展对千手观音菩萨经典与文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大悲心陀罗尼经 二十八部众 印度神话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湿婆篇 被引量:4
2
作者 姜景奎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0年第3期92-106,155,156,共17页
印度教是一神信仰多神崇拜的宗教,一神信仰,是就信徒的终极追求层面而言的,具哲学渊源;多神崇拜,是就信徒的现实生活层面而言的,与神话相关。印度神话主要指印度教三大神体系神话。梵天、毗湿奴、湿婆是三大主神。梵天主创造,为创造之神... 印度教是一神信仰多神崇拜的宗教,一神信仰,是就信徒的终极追求层面而言的,具哲学渊源;多神崇拜,是就信徒的现实生活层面而言的,与神话相关。印度神话主要指印度教三大神体系神话。梵天、毗湿奴、湿婆是三大主神。梵天主创造,为创造之神,妻子是主文艺的萨拉斯瓦蒂女神;毗湿奴主护持,为护持之神,妻子是主财富的拉克希米女神;湿婆主毁灭,为毁灭之神,妻子是主惩恶的帕尔瓦蒂女神。本文以湿婆为中心展开议论。庙宇林立的印度,神像比比皆是,代表毗湿奴的是毗湿奴人形形象,代表梵天的是梵天人形形象,但代表湿婆的却通常是林伽或林伽与约尼的合体形象,而且该形象几乎遍及所有印度教信仰地区和族群,成为印度文化的一大奇特之处。根据"史诗""往世书",湿婆和帕尔瓦蒂生有两子,长子是战神室建陀,次子是智神伽内什;湿婆长居北印度克什米尔地区,帕尔瓦蒂长居东印度孟加拉地区,室建陀长居南印度达罗毗荼地区,伽内什长居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地区。如此,湿婆一家"四分五裂",成为印度文化的又一奇特之处。湿婆最早出于印度河文明时期的三面瑜伽尊者,属于纯粹的达罗毗荼人血统;后被强行与雅利安神楼陀罗合为一体,并屈娶雅利安女子为妻,被迫"漂白",成为达罗毗荼人与雅利安人的混合体。印度教徒以林伽或林伽约尼合体代表湿婆,乃是雅利安人征服达罗毗荼人的某种体现;一家四口分居四地,也有其"历史"原由。实际上,湿婆"身世"反映了印度达罗毗荼人族群与印度雅利安人族群的碰撞和融合,揭示了印度主体文化形成的"历史"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教 印度神话 湿婆 达罗毗荼人 雅利安人
下载PDF
从十大化身辨析毗湿奴“升格”历程——以《火神往世书》为线索
3
作者 张允升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3年第5期116-136,157,158,共23页
毗湿奴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大神之一,其形象从早期的《梨俱吠陀》中并不受重视的普通神祇到现今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神格有明显的提升,而且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化身神话系统。这些毗湿奴的化身传说,各类印度著作中多有记载。毗湿... 毗湿奴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大神之一,其形象从早期的《梨俱吠陀》中并不受重视的普通神祇到现今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神格有明显的提升,而且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化身神话系统。这些毗湿奴的化身传说,各类印度著作中多有记载。毗湿奴的化身非常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影响力最大的有十大化身。这十大化身传说的来源各有不同,既有对上古传说中各种神话形象的结合,也有对于后期文化的融合,还有对不同教派的处理,如将佛陀引入,成为毗湿奴的第九大化身,是毗湿奴化身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形象。对佛陀化身的分析可见印度教徒对佛教这一有力的竞争对手不同的处理角度以及印度教徒的真实态度,不仅是对佛陀加以转化或贬斥,也加以赞美和崇拜,这说明印度教文化是具有一定包容性并不断发展的。分析这些化身形象有助于探索现今毗湿奴形象的形成过程,选择往世书系列文献中的《火神往世书》作为线索,重点讨论毗湿奴十大化身的来源与演变情况。从这些化身传说中,可以发现早期与这些神话形象结合的大多是另一主神梵天,而非毗湿奴。毗湿奴这十大化身形成的过程,既是毗湿奴形象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毗湿奴的神格与影响力逐渐提升、梵天的影响力逐渐下降的过程,对于各类化身传说的整合,也有利于毗湿奴神格的提升以及毗湿奴派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毗湿奴 化身 往世书 印度神话 史诗
下载PDF
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梵天篇 被引量:4
4
作者 姜景奎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1年第4期88-106,156,共20页
在印度教神话中,梵天、毗湿奴、湿婆、因陀罗、伐楼那等都是某种称号类的名称,似头衔,相当于某个部族、部落、族群甚至阶层的代表、头人、首领等,不专指某一特定个体。梵天又称大梵天,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他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地位不高... 在印度教神话中,梵天、毗湿奴、湿婆、因陀罗、伐楼那等都是某种称号类的名称,似头衔,相当于某个部族、部落、族群甚至阶层的代表、头人、首领等,不专指某一特定个体。梵天又称大梵天,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他是佛教的护法神之一,地位不高。在印度文化语境中,具体在印度教三大神体系中,梵天负责创造,位于毗湿奴大神和湿婆大神之后,甚至没有女神杜尔迦、象头神伽内什、猴神哈奴曼和战神室建陀等更受礼遇;毗湿奴庙、湿婆庙、杜尔迦庙比比皆是,梵天庙则凤毛麟角,且香火不盛。在日常生活中,信徒们对梵天并不敬重,虽口称老祖宗,但调侃戏谑之意溢于言表。虽然如此,梵天却是印度文化和印度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梵语婆罗米字母的发明者和印度教诸多经典的编订者,是印度教精神世界的统御者和婆罗门种姓的代表;他制定了印度教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规定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世界万物的源头和信徒生活的主持;他不动声色地以施恩和诅咒为工具,成功地展示了自己的赏赐能力和惩罚能量,立威树德,给印度教世界施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不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神话角度看,梵天信仰都不可小觑,看似无用,没有地位,实则影响无处不在,似无实有;梵天在印度,乃至南亚次大陆以及其他具有印度教信仰的地区,随处可见,也处处不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教 印度神话 梵天 雅利安人 达罗毗荼人
下载PDF
《吠陀》经典中神话世界的印度特色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法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5-13,共9页
印度最早的《吠陀》经典中的神话,显出了鲜明的印度特色,首先体现在天地空三界之神与印欧其它神话比较起来显出了印度特色,其次,天神的演进,从达尤斯到伐楼罗到因陀罗,显出鲜明的印度特色同,最后印度神话显出了四个特点:一是神的形象是... 印度最早的《吠陀》经典中的神话,显出了鲜明的印度特色,首先体现在天地空三界之神与印欧其它神话比较起来显出了印度特色,其次,天神的演进,从达尤斯到伐楼罗到因陀罗,显出鲜明的印度特色同,最后印度神话显出了四个特点:一是神的形象是在印度式的关联网中出现的,二是实全性和变化性的统一,三是变化具有印度型的特点,四形成了印度文化的化身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神话 三界结构 天神演变 四大特色
下载PDF
印度神话之历史性解读:毗湿奴篇 被引量:1
6
作者 姜景奎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2年第1期106-120,156,157,共17页
在印度教三大教派中,毗湿奴教派影响最大;在三大神体系中,毗湿奴地位最高。与主"生"(创造)的梵天和主"灭"(毁灭)的湿婆不同,主"住"(护持)的毗湿奴始终以王者形象示人,华衣宝冠,披金戴银,富贵色彩浓郁,权... 在印度教三大教派中,毗湿奴教派影响最大;在三大神体系中,毗湿奴地位最高。与主"生"(创造)的梵天和主"灭"(毁灭)的湿婆不同,主"住"(护持)的毗湿奴始终以王者形象示人,华衣宝冠,披金戴银,富贵色彩浓郁,权力与权利兼具,是芸芸众生追逐和膜拜的理想形态。不过,毗湿奴又与梵天和湿婆一样,是神话传说人物,也是历史人物,是诸多传说和历史糅合的产物。毗湿奴本尊源自中亚南俄草原,先是因陀罗的部将和助手,后为次大陆的主宰。印度教文献表明,毗湿奴有无数个化身,重要的有24个,其中10个最有代表性,即鱼、龟、猪、人狮、侏儒、持斧罗摩、黑天、罗摩、佛陀和迦尔吉。侏儒、持斧罗摩、黑天、罗摩和佛陀等化身显示其雅利安人属性,鱼、龟、猪、人狮和黑天等蕴含其达罗毗荼人属性。正由于这些属性,毗湿奴为次大陆人民所普遍接受和膜拜;他也以此为依托,通过黑天"统一"了北印度,通过罗摩"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这种"统一"并非疆域层面的统一,而是信仰层面的统一,即毗湿奴统一了次大陆人民的精神世界。可以说,如果没有毗湿奴,今日印度将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教 印度神话 毗湿奴 雅利安人 达罗毗荼人
下载PDF
孙悟空形象塑造与印度神话无关 被引量:2
7
作者 陆凌霄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8-141,共4页
学界部分学者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源于印度神话,这个观点忽略了《西游记》这部小说人物的原创性。从《补江总白猿传》、《陈巡检梅岭失妻》、《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小说《西游记》中孙行者的演变过程,可辨析孙悟空是个地道的中国神话人... 学界部分学者认为孙悟空这个形象源于印度神话,这个观点忽略了《西游记》这部小说人物的原创性。从《补江总白猿传》、《陈巡检梅岭失妻》、《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小说《西游记》中孙行者的演变过程,可辨析孙悟空是个地道的中国神话人物形象,与印度神话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悟空 《西游记》 印度神话 中国神话形象
原文传递
印度神话发达原因研究
8
作者 罗琼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印度古代神话体系庞大,内容复杂,并在文明演进过程中与宗教相结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得以进一步发展。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地理、宗教以及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印度神话 生产方式 思维方式 环境
下载PDF
論“馬王”的密宗起源:馬頭明王與中國的馬祭
9
作者 夏維明 王全武(译) 《中国俗文化研究》 2017年第2期97-129,共33页
馬王是中華帝國晚期最爲流行的神靈之一。馬王祭祀的盛況反映了马匹在農業、商業、日常生活及軍事等方面的中心地位。農民、商人、政府官員和騎兵們都對@位神靈頂禮膜拜,以求他們的馬、驢和騾子得到護佑。此外,馬王還以'馬元帥'... 馬王是中華帝國晚期最爲流行的神靈之一。馬王祭祀的盛況反映了马匹在農業、商業、日常生活及軍事等方面的中心地位。農民、商人、政府官員和騎兵們都對@位神靈頂禮膜拜,以求他們的馬、驢和騾子得到護佑。此外,馬王還以'馬元帥'的頭銜出現於道教神靈譜系中,又以'華光'的名號出現在《南遊記》等晚明小說里。本文認爲馬王源自馬頭觀音(馬頭明王),後者在唐代經由密宗佛教傳入中國。馬王從後者那裡繼承了多眼、多頭和多臂等圖像特征,繼承了他與火的密切關聯,同時也繼承了他的名字——'馬王'之名的形成經過了'馬頭明王—馬明王一馬王'的縮略演变歷程。而馬頭觀音又是印度神話影響下的產物,它源自一匹水中噴火的母馬。可見在將印度神話元素移植到中國神靈想象的過程中,密宗佛教發揮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馬王 民間信仰 通俗小说 密宗 印度神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