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缘起思想之特质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贵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 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的缘起理论具有四个与印度佛教其他派别缘起思想不共的特质,即缘起的因果平等性、缘起的唯心性、缘起的俱时性、缘起的整体性,不论有为依唯识思想还是无为依唯识思想在这方面皆是如此。但由于唯识学的此二分型在本体论方面相异,对此四特质的说明自然会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唯识学 印度瑜伽行派
下载PDF
禅宗在中国的传播与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策略探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学华 周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6-78,103,共4页
印度禅学通过对中国士大夫阶层心理结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策略性迎合,在这一群体中成功传播,进而影响中国文化千年之久。禅宗在中国的成功传播揭示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最佳策略是本土化策略。
关键词 禅宗 士大夫 对外文化传播 本土化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与印度佛教佛性论之比较
3
作者 冯北仲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7-44,共8页
孟子学说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本土哲学的理论基础,最终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孟子主张的性善论学说,批驳了“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肯定了人人皆有善“四端”以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善性,进而得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 孟子学说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本土哲学的理论基础,最终确立了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孟子主张的性善论学说,批驳了“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肯定了人人皆有善“四端”以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善性,进而得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印度佛教发源于印度大陆,大乘佛教讲“法空”,主张“人人皆有佛性”的佛性说。小乘佛教讲“法有”,主张自性说。孟子性善论与印度佛教佛性论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修养途径和政治功用四个方面存在差异,两者在注重成就个体的理想人格和心性论方面又有融通契合之处,并对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印度佛教 佛性论 差异 融通
下载PDF
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以天水市麦积区农村基督徒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璇 王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68,共8页
以天水市麦积区吴家村为个案,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甘肃东部农村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关系,结果发现:(1)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经济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经济价值观是分离的;(2)宗教性对基督徒的... 以天水市麦积区吴家村为个案,从宗教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甘肃东部农村基督徒的宗教性、价值观与身份认同关系,结果发现:(1)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经济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经济价值观是分离的;(2)宗教性对基督徒的社会价值观有调节作用,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的社会价值观是分离的;(3)高宗教性教徒和低宗教性教徒道德价值观是趋于一致的;(4)高宗教性教徒积极认同自己的身份;(5)低宗教性教徒消极认同自己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徒 宗教性 价值观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印度佛教金刚乘主要道场考 被引量:2
5
作者 薛克翘 《南亚研究》 CSSCI 2012年第4期143-156,共14页
本文通过对乌仗那、阇烂达罗、迦摩缕波、吉祥山、金刚座、那烂陀、超岩寺和乌丹塔普里寺等密教修行中心的相关资料分析指出,印度佛教金刚乘的前期修行中心基本在边远偏僻地区,后期中心则集中在今比哈尔地区;前期中心为密教修法的发源地... 本文通过对乌仗那、阇烂达罗、迦摩缕波、吉祥山、金刚座、那烂陀、超岩寺和乌丹塔普里寺等密教修行中心的相关资料分析指出,印度佛教金刚乘的前期修行中心基本在边远偏僻地区,后期中心则集中在今比哈尔地区;前期中心为密教修法的发源地,后期中心为密教典籍的加工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金刚乘 密教 佛教密宗
原文传递
试论印度佛教典籍的文体——以祇夜、伽陀和修多罗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子开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0期1-9,共9页
印度佛教典籍所用文体,对中印两国皆影响颇巨。印度佛教采用说唱方式弘法、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从而决定了初期佛教典籍的结构形态和文体特点,即韵、散混合体;传统所言之"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真正属于文体的只... 印度佛教典籍所用文体,对中印两国皆影响颇巨。印度佛教采用说唱方式弘法、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从而决定了初期佛教典籍的结构形态和文体特点,即韵、散混合体;传统所言之"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真正属于文体的只有修多罗、祇夜和伽陀;对于这三种文体的理解,历来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之处;由上述三种基本文体加以组合,遂形成了印度佛教典籍的五种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说唱方式 佛教文献 文体 韵散结合 偈颂
下载PDF
崛起中的“大印度教主义”及其根源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洪纪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57,共7页
近些年来,随着印度的崛起,一度弥漫于印度文化中的"大印度教主义"思潮,,期望通过对印度教与佛教关系的重新诠释,来建立印度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此作为"泛亚洲"的文化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宗教、种族、地缘以及国家崛... 近些年来,随着印度的崛起,一度弥漫于印度文化中的"大印度教主义"思潮,,期望通过对印度教与佛教关系的重新诠释,来建立印度佛教的文化影响力,以此作为"泛亚洲"的文化平台,这是一种基于宗教、种族、地缘以及国家崛起意识于一体的文化民族主义,它能否成为当代印度发展的驱动力或是新的障碍,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教 印度佛教 大印度教主义 文化民族主义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与麦积山石窟
8
作者 项一峰 《丝绸之路》 2000年第S1期21-24,共4页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六大石窟中修建较早的具中国化特色的一座石窟。本文将这一石窟放在中国佛教文化传播的大背景上 ,探讨了它的建窟时间。
关键词 丝绸之路 麦积山石窟 印度佛教 汉地佛教
下载PDF
冯契先生的佛教观研究
9
作者 韩传强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65-69,共5页
冯契先生对佛教的关注,主要涉及其对印度佛教基本内涵的概括和对中国佛教主要特征的诠释这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转识成智"这一范畴的深入考察,冯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观。冯契先生的佛教观,对其自身学术发展的影响... 冯契先生对佛教的关注,主要涉及其对印度佛教基本内涵的概括和对中国佛教主要特征的诠释这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转识成智"这一范畴的深入考察,冯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观。冯契先生的佛教观,对其自身学术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书写,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契 佛教观 印度佛教 中国佛教 转识成智
下载PDF
从狮子吼到天籁:中国佛教中声音的象征意义
10
作者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共11页
佛陀出世为一大事因缘,演法四十九年,喻为狮子吼,威严无畏,降服异端。然而,狮子吼纯属古印度文化所孕育的文学譬喻,声音本身并无实质意义。狮子吼在中国佛教未见重视,原因复杂,包括中国不产狮子以及中国古人如何看待猛兽等,其中儒、道... 佛陀出世为一大事因缘,演法四十九年,喻为狮子吼,威严无畏,降服异端。然而,狮子吼纯属古印度文化所孕育的文学譬喻,声音本身并无实质意义。狮子吼在中国佛教未见重视,原因复杂,包括中国不产狮子以及中国古人如何看待猛兽等,其中儒、道二家对音声的思想至为关键,所以尝试追溯中国佛教中声音象征的漫长发展,先略述其印度前史,继而指出儒、道二家本土因素在其演变中的影响,目的在于说明佛教声音象征的三个演变阶段,即从狮子吼到终极寂默,再到中国修行者心灵中所崇尚的天籁之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狮子吼 天籁 天人合一 儒道音声思想 禅宗
下载PDF
印度教的“救赎仪式”与印度佛教“解脱理念”辨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洪纪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5,共7页
从源流上看,印度教和印度佛教都是缘起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仅从婆罗门的救赎仪式和救赎理念延续方面,可以看出印度教和印度佛教在救世论方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路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印度教侧重于救赎仪式,印度佛教侧重于伦理建构,在长... 从源流上看,印度教和印度佛教都是缘起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仅从婆罗门的救赎仪式和救赎理念延续方面,可以看出印度教和印度佛教在救世论方面具有一脉相承的理路特征。不同之处在于,印度教侧重于救赎仪式,印度佛教侧重于伦理建构,在长期的发展中呈相互补益之势,这是人们在研究印度宗教文化影响时应予以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教 印度佛教 救赎之道 伦理特征
下载PDF
金刚乘悉陀修行诗试解
12
作者 薛克翘 《南亚研究》 CSSCI 2012年第2期124-137,共14页
金刚乘悉陀们的诗歌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和修行体会,他们的写作目的是教诲弟子和世人,但同时他们的作品中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通过这些诗歌,可以看出他们是沿着佛教大乘——真言乘——金刚乘(包括易行乘和时轮乘)的路线走过... 金刚乘悉陀们的诗歌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和修行体会,他们的写作目的是教诲弟子和世人,但同时他们的作品中也留下了历史的痕迹。通过这些诗歌,可以看出他们是沿着佛教大乘——真言乘——金刚乘(包括易行乘和时轮乘)的路线走过来的。他们以佛陀的名义颠覆了佛陀的传统,为佛教在印度的消失准备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乘 悉陀 修行诗 印度佛教 密教
原文传递
论印度“擦擦”艺术的功用及其传播
13
作者 郭牧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9,共5页
"擦擦"在几乎所有印度佛教遗址中被大量发现。伴随着佛教的传播,擦擦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遍及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本文着重论述印度擦擦的名称、功用和传播,以及西藏擦擦对印度擦擦的... "擦擦"在几乎所有印度佛教遗址中被大量发现。伴随着佛教的传播,擦擦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遍及中亚、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本文着重论述印度擦擦的名称、功用和传播,以及西藏擦擦对印度擦擦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佛教 印度擦擦 西藏擦擦 丝绸之路
下载PDF
浅析印度“信缘文化”特征及其对印度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14
作者 梁启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8-41,共4页
印度"信缘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以印度佛教、印度教为精神支柱,并且融入、影响着世俗社会的文化。"信缘文化"具有宗教性、全民性,以神话和口头传说为载体,引导今世行为规范和追求来世幸福等特征。... 印度"信缘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以印度佛教、印度教为精神支柱,并且融入、影响着世俗社会的文化。"信缘文化"具有宗教性、全民性,以神话和口头传说为载体,引导今世行为规范和追求来世幸福等特征。同时,"信缘文化"对印度人的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时间观念等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婆罗门教 印度佛教 “信缘文化” 生活方式
下载PDF
热贡艺术源流浅探 被引量:4
15
作者 戴嘉艳 《青海民族研究》 2002年第1期50-53,共4页
了解热贡艺术的源流是认识热贡艺术的起点。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热贡艺术是在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印度佛教艺术、西藏佛教艺术以及汉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它特殊的成长经历不仅培育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 了解热贡艺术的源流是认识热贡艺术的起点。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 ,热贡艺术是在充分吸收和广泛借鉴印度佛教艺术、西藏佛教艺术以及汉地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成熟起来的 ,它特殊的成长经历不仅培育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为它积淀了宝贵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 ,认识它 ,关注它 ,并推动它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贡艺术 源流 印度 佛教艺术 西藏 汉地艺术
下载PDF
从历史上三次中外文化交流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金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1-49,共9页
Through compa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Marxism,ancient Indian Buddhism and modern western ideas into China, this paper brings to light the three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cultures ... Through comparing the transmission of Marxism,ancient Indian Buddhism and modern western ideas into China, this paper brings to light the three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foreign cultures in China, namely,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China calls for them, whether they share similarities with or are intrinsically connec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ideas, and finally, whether they are scientific. The analyses thus not only make clear the underlying law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but also point out that the transmission of Marxism in China is a historical m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印度佛教 近代西学东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播 历史必然性
下载PDF
佛教“庆赞”问题三论
17
作者 李小荣 赖文婷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39-153,172,共16页
庆赞是佛教法事活动中常见程式之一,它既有印度佛教的历史渊源,又深受中国儒道传统思想的影响。就其中土发展史而言,可以划分成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段:一是唐五代,其突出特点是佛、道融合;二是宋元明清,此际则呈现出三大变化,即宗派的广泛... 庆赞是佛教法事活动中常见程式之一,它既有印度佛教的历史渊源,又深受中国儒道传统思想的影响。就其中土发展史而言,可以划分成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段:一是唐五代,其突出特点是佛、道融合;二是宋元明清,此际则呈现出三大变化,即宗派的广泛性、礼俗生活的密切性和传播接受的国际性。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创作,庆赞与佛教文学、佛教音乐、佛教美术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其最常见的表演形式是对像跪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赞 印度佛教渊源 两大历史时段 综合艺术
下载PDF
儒佛道三教關係與隋唐佛教宗派 被引量:1
18
作者 洪修平 《佛教文化研究》 2015年第1期3-23,2,549-550,558-559,共24页
隋唐佛教宗派的創立,既是漢魏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必然,也與隋唐社會環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關,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與儒佛道三教關係下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成果。隋唐時期三足鼎立的儒佛道三教關係,與儒佛道各自的特點以及中國思想... 隋唐佛教宗派的創立,既是漢魏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必然,也與隋唐社會環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關,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與儒佛道三教關係下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成果。隋唐時期三足鼎立的儒佛道三教關係,與儒佛道各自的特點以及中國思想文化的根本特質也有密切的關係。對于隋唐佛教宗派如何評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其中關涉許多有意義的重要問題。例如,宗派林立到底是不是隋唐時期佛教界的主要特點?隋唐佛教宗派作爲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成果,其主流思想如來藏佛性論,是否背離了真正的佛教?本文認爲,契理與契機,是佛教中國化的基本原則。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中國佛教藉着怎樣的文化載體,其隨機教化的方便與印度是否一樣,而在于其根本的宗旨與佛陀創教的本懷是否一致。中國佛教宗派的理論具有儒學化、道學化的特色,但并不能由此而否定或不承認其對印度佛教的繼承及與之根本上的一致。中國佛教的儒道化色彩,并不影響中國佛教仍然是'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關鍵詞:儒佛道 三教關係 隋唐佛教宗派 佛教中國化 契理與契機
下载PDF
敦煌古代乐舞探究(文二)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古代乐舞艺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石应宽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8年第3期24-29,37,共7页
敦煌石窟壁画留下的绚丽多彩的古代民族文化闪耀着瑰丽的艺术光华。石窟中的音乐、舞蹈形象反映了古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联系和交流。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印度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西音乐的结合,使隋唐时代的各民族乐舞获得了历史性的兴盛与... 敦煌石窟壁画留下的绚丽多彩的古代民族文化闪耀着瑰丽的艺术光华。石窟中的音乐、舞蹈形象反映了古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联系和交流。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印度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西音乐的结合,使隋唐时代的各民族乐舞获得了历史性的兴盛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乐舞形象 印度佛教传入 影响
下载PDF
《大乘大义章》与印度佛教中国化
20
作者 吴丹 《铜陵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9-82,共4页
《大乘大义章》是研究罗什与慧远佛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和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著作。《大乘大义章》显示出罗什与慧远在佛学思想上的差别,同时也反映出中印佛教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预示着印度... 《大乘大义章》是研究罗什与慧远佛学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和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著作。《大乘大义章》显示出罗什与慧远在佛学思想上的差别,同时也反映出中印佛教文化在本质上的不同。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预示着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大义章》 罗什 慧远 印度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