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影像学无创性评价高颅压准确性的对比分析
1
作者 刘鹏涛 于京隔 刘兆会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对比无创性评价颅内压的不同影像学方法,探讨其优势与不足。方法纳入完成腰椎脑脊液穿刺的颅内压增高患者15例。应用CT和MRI检查基于横窦狭窄指数(ITSS)、颅脑形态学特征定性评价颅内压增高与否,基于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宽度定性... 目的对比无创性评价颅内压的不同影像学方法,探讨其优势与不足。方法纳入完成腰椎脑脊液穿刺的颅内压增高患者15例。应用CT和MRI检查基于横窦狭窄指数(ITSS)、颅脑形态学特征定性评价颅内压增高与否,基于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宽度定性和定量评估颅内压增高与否。结果基于ITSS方法和颅脑形态学特征定性诊断颅内压增高的准确率分别为100%和93.3%。基于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宽度定性诊断颅内压增高的准确率为86.7%,定量计算颅内压值为(210.83±28.04)mmH_(2)O,与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值(222.33±31.67 mmH_(2)O)之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t=1.053,P=0.301),但与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值相比,基于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宽度测量的颅内压值平均降低(11.5±3.63)mmH_(2)O。结论ITSS是诊断颅内压增高准确性最高的无创性影像学方法,可定性诊断颅内压有无增高,然后再应用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宽度测量颅内压,在此数值基础上增加(11.5±3.63)mmH_(2)O作为定量评价颅内压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横窦狭窄指数 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宽度 形态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