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弱凝胶+水基微球”组合调驱数值模拟量化的表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周振 张云宝 +3 位作者 王承州 詹兆海 郑旭林 陈丹丰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72-77,共6页
为优化渤海B油田注水开发油田调驱效果,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围绕“弱凝胶+水基微球”组合调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展开了优化研究。根据该油田已知的地质油藏属性,对生产井的历史数据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实际三维地质模型,对影响单一段塞弱... 为优化渤海B油田注水开发油田调驱效果,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围绕“弱凝胶+水基微球”组合调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展开了优化研究。根据该油田已知的地质油藏属性,对生产井的历史数据进行历史拟合,建立了实际三维地质模型,对影响单一段塞弱凝胶调驱、单一段塞水基微球调驱以及“弱凝胶+水基微球”组合调驱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优化设计,并针对相关生产指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弱凝胶+水基微球”组合调驱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段塞调驱效果;通过数值模拟优选出调剖剂(弱凝胶)最佳注入工艺参数:质量分数为0.50%,注入量为0.00011 PV,A2H井、A3H井注入速度分别为240、200 m^(3)/d;通过数值模拟优选出调驱剂(水基微球)最佳注入工艺参数:质量分数为0.30%,注入量为0.00300 PV,A2H井、A3H井注入速度均为500~600 m^(3)/d。组合调驱方案能有效达到降水增油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调驱 数值模拟 注入参数优化 提高采收率 方案设计
下载PDF
原油采收率影响因素探讨及油藏综合分类 被引量:21
2
作者 游秀玲 张玲 罗云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4-318,共5页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采油技术两大类。对于勘探阶段或开发初期新提交探明储量的油藏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主要是油藏地质特征。合理的综合油藏分类是采用类比法和经验值取值法的基础。单一因素的油藏分类...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油藏地质特征与开发、采油技术两大类。对于勘探阶段或开发初期新提交探明储量的油藏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主要是油藏地质特征。合理的综合油藏分类是采用类比法和经验值取值法的基础。单一因素的油藏分类方案很多 ,例如据圈闭类型、原油物性、岩石类型、岩石物性的分类以及根据油藏的原始驱动类型分类等等。这些单因素分类方案对于估算采收率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利用 4 0 0多个已知油藏资料 ,在各类油藏地质特征与采收率的相关统计基础上 ,确定了油藏综合分类原则与依据。以估算采收率为目的 ,建立了一套新的综合油藏分类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增探明储量 可采储量 采收率 油藏综合分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肖小平 李超 +5 位作者 唐海明 汤文光 程凯凯 郭立君 汪柯 潘孝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2-430,共9页
为推动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本研究在稻草还田基础上设置不施氮常密(T1)、常氮常密(T2)、常氮增密(T3)、减氮常密(T4)、减氮增密(T5)5种双季稻栽培模式,研究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 为推动传统稻作技术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本研究在稻草还田基础上设置不施氮常密(T1)、常氮常密(T2)、常氮增密(T3)、减氮常密(T4)、减氮增密(T5)5种双季稻栽培模式,研究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对双季稻田土壤氮素库容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下,减氮增密(基肥减施总氮量的20%,增加密度27.3%)的0~10 cm、10~20 cm的土壤全氮含量及库容量与常氮常密无显著差异,但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5.6%、8.8%,碱解氮总库容量显著降低10.7%。与常氮常密相比,减氮增密可显著降低双季稻田的土壤氮素表观盈亏量,氮素损失量及损失率分别显著降低51.7%及15.5个百分点;早、晚稻的氮素农学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33.6%、23.0%,吸收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5.9个百分点、6.3个百分点,生理利用率分别显著增加16.3%、3.7%。表明稻草还田下短期内的减氮增密不会显著降低土壤的全氮库容,但会显著降低土壤的碱解氮库容,可显著降低氮素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双季稻 减施氮肥 增加密度 氮素库容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冬油菜施钾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洋洋 鲁剑巍 +4 位作者 邹娟 王筝 任涛 李小坤 丛日环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共5页
通过总结2004/2005~2006/2007年3个年度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10个省(市)的72个田间试验数据,以产量、增产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及表观利用率等指标分析了长江流域施钾增产效果及钾肥利用率,以期为油菜进一步增产提... 通过总结2004/2005~2006/2007年3个年度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10个省(市)的72个田间试验数据,以产量、增产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及表观利用率等指标分析了长江流域施钾增产效果及钾肥利用率,以期为油菜进一步增产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施钾效果显著,与对照不施钾处理相比,施用钾肥油菜籽平均增产量为349 kg hm-2,平均增产率为19.8%,其中增产率小于5%的试验数占总数的20.8%,另外,油菜籽增产率随着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升高而明显下降;施钾处理油菜地上部钾素积累量比不施钾处理显著增加38.1%;钾肥的平均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和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1.1、2.9、8.5 kg·kg-1和46.7%.综合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及硼肥基础上增施钾肥能够明显提高油菜地上部的生物量及钾素的累积,从而增加油菜籽产量,且根据基础地力及油菜对钾的需求规律而合理施肥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油菜 增产率 钾肥农学效率 钾肥偏生产力 钾肥生理利用率 钾肥表观利用率
下载PDF
Position of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in the spinal cord on MR images: does it predict the outcome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被引量:9
5
作者 SHEN Hong-xing LI Ling YANG Zhi-gao HOU Tie-she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1418-1422,共5页
Background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ISI) in the spinal cord on T2-weighted MR images has been reported in some previous researches, however no study focused on the position of the ISI in the spinal cord and its p... Background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ISI) in the spinal cord on T2-weighted MR images has been reported in some previous researches, however no study focused on the position of the ISI in the spinal cord and its potential valu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SI position and the outcome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Pre- and post-operative clinical status was evaluated by 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ISI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T2-weighted sequences. The JOA score and the recovery ratios among patients with ISI in gray matter (group A), in both gray and white matter (group B), and ISI-negative group were compared. Results Totally 64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Preoperative JOA score of ISI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ut the recovery ratio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recovery ratios of the two groups in week 1, week 26, and week 104 were (21.54±14.65)%, (50.56±14.76)%, (59.23±13.08)% and (20.25±14.32)%, (54.46±3.16)% and (61.26±29.4)%, respectively; P 〉0.05). The recovery ratios of negative group and group A in week 104 were superior to group B (the recovery ratios of negative group, group A, and group B in week 104 were (61.26±29.49)%, (65.35±11.36)%, and (50.33±10.20)%, respectively; P 〈0.05). 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ISI in the gray matter alone on T2-weighted MR images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surgical outcome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ISI. Patients with ISI in both gray and white matter had surgical outcomes that were worse than those without I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 prognosis recovery ratio
原文传递
Cyberattack Ramifications, The Hidden Cost of a Security Breach
6
作者 Meysam Tahmasebi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2024年第2期87-105,共19页
In this in-depth exploration, I delve into the complex implications and costs of cybersecurity breaches. Venturing beyond just the immediate repercussions, the research unearths both the overt and concealed long-term ... In this in-depth exploration, I delve into the complex implications and costs of cybersecurity breaches. Venturing beyond just the immediate repercussions, the research unearths both the overt and concealed long-term consequences that businesses encounter. This study integrates findings from various research, including quantitative reports, drawing upon real-world incidents faced by both small and large enterprises. This investigation emphasizes the profound intangible costs, such as trade name devaluation and potential damage to brand reputation, which can persist long after the breach. By collating insights from industry experts and a myriad of research, the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n the profound, multi-dimensional impacts of cybersecurity incidents. The overarching aim is to underscore the often-underestimated scope and depth of these breaches, emphasizing the entire timeline post-incident and the urgent need for fortified preventative and reactive measures in the digital dom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Business Continuity Case Studies Copyright Cost-Benefit Analysis Credit Rating Cyberwarfare Cybersecurity Breaches Data Breaches Denial Of Service (DOS) Devaluation Of Trade Name Disaster recovery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DDOS) Identity Theft increased Cost to Raise Debt Insurance Premium Intellectual Property Operational Disruption Patent Post-Breach Customer Protection recovery Point Objective (RPO) recovery Time Objective (RTO) Regulatory Compliance Risk Assessment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Stuxnet Trade Secret
下载PDF
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增压开采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汤勇 孙雷 +3 位作者 李士伦 张百灵 杨锦林 王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9-71,124,共4页
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属于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 ,具有一定的储量规模 ,但低孔、低渗、高含水饱和度的特征使其开采困难 ,因此实施增压开采工艺技术是保证该类气藏增储稳产的重要手段。文章运用气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气藏建立了三维地质模... 新场气田蓬莱镇组气藏属于低渗透致密砂岩气藏 ,具有一定的储量规模 ,但低孔、低渗、高含水饱和度的特征使其开采困难 ,因此实施增压开采工艺技术是保证该类气藏增储稳产的重要手段。文章运用气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气藏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 ,在气藏储量拟合及气井生产历史拟合的基础上 ,设计了 9套增压开采对比方案。选用三维二相黑油模拟器进行模拟计算 ,其结果显示实施增压开采方案的采气速度和采出程度均比不实施增压开采的高 ,而且延长了气井生产时间。同时还评价了经过增压开采后 ,气藏、增压井组以及单井的可采储量增加量 ,确定了增压开采后单井合理的井口压力控制程序和降产方式。方案结果对比表明 ,以目前单井产量敞输 ,控制最小井口压力在压缩机吸气压力 0 .2MPa的开发方案 ,能使整个气藏在实施增压开采后提高可采储量 7.2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数值模拟技术 采收率 四川盆地 增压开采工艺
下载PDF
天然气喷射引流装置变工况性能试验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革生 刘双全 +1 位作者 张振红 师尊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3-85,共3页
天然气喷射引流技术是靖边气田低压气井开采、实现稳定生产、取得较好开采效果的主要技术,如何选择合适的喷射装置设计参数和运行过程中工作制度,对于装置的长期有效运行非常关键。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高低压气流量和引射率随压力的变... 天然气喷射引流技术是靖边气田低压气井开采、实现稳定生产、取得较好开采效果的主要技术,如何选择合适的喷射装置设计参数和运行过程中工作制度,对于装置的长期有效运行非常关键。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高低压气流量和引射率随压力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喷射装置的变工况性能:低压气流量与高压气压力为非单调关系,随着高压气压力增加,低压气流量先增加后减小。现场应用中,需要根据工况性能选择合适的高压气工作压力,引射率变化规律与低压气流量变化规律一致,引射率与低压气压力为近似直线关系,且随着高压气压力的减小,斜率就增大。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场应用井的稳压能力,设计合理的工作压力和流量,以延长喷射装置的应用时间。喷射引流装置变工况性能与装置本身结构参数有关,对于不同的喷射装置需要进行变工况性能分析,并做出相应图版来指导现场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靖边气田 气井 压力 喷射 引流 增压 开采 参数
下载PDF
EDTA滴定法测定锌矿石中锌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8
9
作者 余红 宋江伟 +2 位作者 欧阳义华 朱松 李凤玲 《云南地质》 2010年第1期94-97,共4页
对矿石中锌含量测定提出改进方案,回收率达98.2%-104.6%之间。RSD(n=12)为0.12%-3.57%,经标准样品及外部比对验证,分析结果可靠稳定,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 测锌法改进 锌氨洛离子 消除干扰 提高回收率 滴定法
下载PDF
地震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栋明 刘群星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08年第4期97-99,共3页
地震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油气田勘探领域,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地震技术的发展和油气田开发难度的不断提高,地震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油气田开发的不同领域,为油气田的开发与调整提供直接的依据,提高油气田最终采收率。本文列举... 地震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油气田勘探领域,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地震技术的发展和油气田开发难度的不断提高,地震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油气田开发的不同领域,为油气田的开发与调整提供直接的依据,提高油气田最终采收率。本文列举了12项地震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供油气田开发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技术 油气田开发 沉积相 微构造研究 储层反演 全三维地震解释 四维地震 振动采油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完善工艺 强化管理 降低介耗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超 《煤质技术》 2006年第6期59-61,共3页
针对淮北选煤厂北区全重介改造初期介质消耗较高等问题,分析了重介工艺环节和管理上存在的不足,采取了相应的有效措施,达到了降低介耗的目的。
关键词 技术改造 加强操作 提高回收 降低介耗
下载PDF
XJ油田隔夹层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建虎 朱璠 +3 位作者 陈维华 戴建文 石宁 田腾飞 《内蒙古石油化工》 CAS 2013年第1期126-129,共4页
隔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控制油层含水上升过快的主要地质因素。针对中海油XJ油田开发中存在的底水锥进严重,无水采收期短,含水上升速度快的特点,通过岩心观察和储层物性分析,结合岩石的电性特征,对隔夹层进行... 隔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控制油层含水上升过快的主要地质因素。针对中海油XJ油田开发中存在的底水锥进严重,无水采收期短,含水上升速度快的特点,通过岩心观察和储层物性分析,结合岩石的电性特征,对隔夹层进行了研究和描述。利用隔夹层研究成果指导油田开发,优化钻井轨迹,提出剩余油挖潜措施,为油田降低递减、提高采收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研究 非均质 水平井开发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军 《山西化工》 2021年第4期38-41,共4页
薄煤层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20%。由于特殊条件(例如狭窄的采矿空间)的限制,薄煤层的开采效率非常低,情报量低,仅占煤炭总产量的10%。根据薄煤层的层理条件变化以及不同的采矿需求以提高工厂生产率,降低压力和加快工作面恢复。系统分析了... 薄煤层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20%。由于特殊条件(例如狭窄的采矿空间)的限制,薄煤层的开采效率非常低,情报量低,仅占煤炭总产量的10%。根据薄煤层的层理条件变化以及不同的采矿需求以提高工厂生产率,降低压力和加快工作面恢复。系统分析了我国薄煤层开发,长壁综采设备,智能化采矿技术,半煤公路开挖,超细煤层开采技术开发项目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智能开采 增产 卸压增透 采出率
下载PDF
关于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探讨
14
作者 董小石 何长江 《煤炭技术》 CAS 2003年第5期108-109,共2页
分析了我国煤矿生产现状及工作实际 。
关键词 煤炭资源 回收率 中国 采煤工艺 开采技术 煤田地质勘探 精度 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条件
下载PDF
提高胶态锡选矿回收率的有效方法
15
作者 蔡锦仙 《世界有色金属》 2017年第3期30-31,共2页
分析了胶态锡的成因,阐明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胶态锡选矿回收率低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不改变选矿工艺流程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原矿配矿及改变配矿比例的简单的物理方法,有效的解决了胶态锡选矿回收率低的难题,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经... 分析了胶态锡的成因,阐明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胶态锡选矿回收率低是世界性的难题。在不改变选矿工艺流程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原矿配矿及改变配矿比例的简单的物理方法,有效的解决了胶态锡选矿回收率低的难题,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为提高"三率"指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 胶态锡 回收率 有效方法
下载PDF
矿山企业实现增长方式转型的途径
16
作者 阳友华 《矿业快报》 2004年第2期5-6,共2页
对矿山企业转型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闸明了生产勘探、科技含量、综合回收、技改投资、生产组织方式及政策执行等方面的新观点、新思路。
关键词 矿山企业 转型 综合回收 勘探
下载PDF
开源节流 延长矿山寿命
17
作者 胡楚南 《湖南地质》 1992年第4期349-351,共3页
湖南的多数矿山,因开采年限较长,资源耗竭而濒于闭坑,部分老矿山将难以维继。为缓解这种严峻局势,延长矿山寿命,本文提出以下对策:①抓紧矿山勘探,摸清矿区资源;②矿、队联合勘查,扩大外围矿量;③加强矿山管理,充分利用资源;④改进选矿... 湖南的多数矿山,因开采年限较长,资源耗竭而濒于闭坑,部分老矿山将难以维继。为缓解这种严峻局势,延长矿山寿命,本文提出以下对策:①抓紧矿山勘探,摸清矿区资源;②矿、队联合勘查,扩大外围矿量;③加强矿山管理,充分利用资源;④改进选矿工艺,综合回收资源。并据实例阐述了这四点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调查 矿山管理 选矿
下载PDF
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55
18
作者 袁永 屠世浩 +3 位作者 陈忠顺 张村 王沉 王文苗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7,共17页
薄煤层储量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20%,受狭小采掘空间等特殊条件制约,薄煤层开采效益差、智能化水平低,产量仅占煤炭总产量的10%。基于薄煤层多样性赋存条件和提高工作面单产、卸压效果与采出率的不同开采需求,将薄煤层开采的技术需求分为3... 薄煤层储量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20%,受狭小采掘空间等特殊条件制约,薄煤层开采效益差、智能化水平低,产量仅占煤炭总产量的10%。基于薄煤层多样性赋存条件和提高工作面单产、卸压效果与采出率的不同开采需求,将薄煤层开采的技术需求分为3类:薄煤层长壁智能化综采、薄煤层保护层智能化开采和薄煤层高采出率开采技术。系统分析了我国薄煤层矿井开采设计、长壁综采装备、智能化开采技术、半煤岩巷道掘进和极薄煤层开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3类薄煤层开采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①在长壁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方面,提出了放大采区(面)尺寸、降低采掘高度的立体化设计方法,开发了薄煤层开采方法、设备配套等辅助决策专家系统,研制了大功率、矮机身半煤岩快速掘进机及其支护机具和矮型化超长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研发了“基于煤层条件精准探测预设割煤轨迹+三机协同控制+视频监控”的智能化开采技术;②在高瓦斯薄煤层保护层智能化开采方面,揭示了卸压开采的应力-损伤-渗流耦合作用机制,提出了长壁面极限卸压采厚与钻采面卸压增透合理参数确定方法,研发了基于瓦斯浓度调控的智能割煤技术;③在提高薄煤层采出率方面,研发极薄煤层的长壁综采自动化技术和五钻头自动换钻螺旋钻采煤机,开发了不同种类的薄煤层沿空留巷技术。提高薄煤层采掘装备的适应性和控制精度,构建智能开采与灾害防控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将是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智能开采 增产 卸压增透 采出率
下载PDF
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数值模拟 被引量:24
19
作者 赵金 张遂安 +4 位作者 马东民 湛凤巍 叶姜 安腾飞 张维驿 《天然气与石油》 2012年第1期67-70,103-104,共4页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逐渐增强,CO2的处理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问题。在煤层气开采中,利用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也成为研究热点。针对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产气量低的问题,从物理模拟方法和数值模拟角度出发,进行了CO2置换煤层气的等温吸附实验...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逐渐增强,CO2的处理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问题。在煤层气开采中,利用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也成为研究热点。针对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产气量低的问题,从物理模拟方法和数值模拟角度出发,进行了CO2置换煤层气的等温吸附实验以及置换过程中的浓度测定研究,并对山西晋城地区运用ECLIPSE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CO2能提高煤层气的产量和采收率,使产量保持稳定,采收率高达94%,同时也能有效地减少CO2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煤层气 提高采收率 数值模拟
下载PDF
21世纪平流层温度变化和臭氧恢复 被引量:20
20
作者 胡永云 夏炎 +1 位作者 高梅 吕达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0-891,共12页
温室气体增加和可能的臭氧恢复将是影响21世纪平流层温度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温室气体增加的辐射效应将导致平流层变冷,而臭氧恢复将导致平流层变暖。为探讨平流层温度在这两种相反因素作用下的变化趋势,研究中使用了观测的臭氧和温度... 温室气体增加和可能的臭氧恢复将是影响21世纪平流层温度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温室气体增加的辐射效应将导致平流层变冷,而臭氧恢复将导致平流层变暖。为探讨平流层温度在这两种相反因素作用下的变化趋势,研究中使用了观测的臭氧和温度资料以及4个有代表性的IPCC-AR4海气耦合的全球环流模式的模拟结果(GISS-ER、GFDL-CM20、NCAR-CC-SM3和UKMO-HadCM3)。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近10年来臭氧柱含量和平流层低层温度均有升高的趋势,平流层中层温度仍然延续20世纪后20年的变冷趋势。IPCC-AR4的模拟结果表明,单纯温室气体增加将造成平流层变冷。可是,在同时考虑温室气体增加和臭氧层恢复的情况下,模拟结果表明平流层中上层仍将维持变冷的趋势,而下层则存在变暖的趋势,但几个模式给出的变暖趋势有差别。UKMO-HadCM3给出的模拟结果是在3种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下平流层低层均呈现较强的变暖趋势,变暖的层次可达40hPa;GFDL-CM20和NCAR-CCSM3给出的变暖趋势较弱一些,并且变暖主要位于60hPa以下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 温室气体增加 臭氧层恢复 气候变化 IPCC-AR4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