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资料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靖 楚建民 +5 位作者 郭琦 李烨 陈旭华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存活出院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基线状态对比显示,存活出院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轻,心功能更好,合并糖尿病及有心绞痛病史者更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更短,肌酐平均水平更低,血清钾正常范围但平均水平更低,体表心电图中J波的检出率更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高于I级(危险比:5.67;95%CI:1.46~22.03;P=0.01),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危险比:5.26;95%CI:2.10—13.17;P〈0.01),心电图存在J波(危险比:4.37;95%CI:1.82~10.48;P=0.0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1~13天危险比:3.00;95%CI:1.29。6.93;P_0.01。14~30天危险比:3.41;95%CI:1.40—8.31;P〈0.01),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患者的院内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患者临床心功能越差,合并肾功能不全,体表心电图检出J波,以及MVA发作距离心肌梗死的时间超过24小时,都意味着院内死亡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J波 院内死亡
下载PDF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与传统有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对比研究及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冷凌涵 陈浩 +2 位作者 宋佳平 宋家志 艾娇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23期4576-4580,4559,共6页
目的:对比传统有创机械通气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并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病例源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根据机械通气治疗方案... 目的:对比传统有创机械通气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并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病例源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19年8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20例,根据机械通气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n=60,传统有创机械通气)和序贯组(n=60,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炎症因子指标、心功能指标。120例患者根据院内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n=31)和存活组(n=89),统计死亡组和存活组的一般资料情况,多因素Logistic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序贯组的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均短于常规组,院内死亡率低于常规组(P<0.05)。序贯组治疗后氧分压(PaO_(2))、pH值高于常规组,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常规组(P<0.05)。序贯组治疗后白介素-10(IL-10)高于常规组,肌钙蛋白I(cTn I)、B型氨基端利钠肽原(NT-proBNP)、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常规组(P<0.05)。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院内死亡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多重耐药菌感染、白蛋白(Alb)、合并基础疾病、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MODS评分)、年龄、肺炎严重程度评分(PSI)、红细胞比容(Hct)、社区获得性肺炎评分(CURB-65)、空腹血糖(FBG)有关(P<0.05)。合并基础疾病、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高CURB-65评分、高PSI评分、高MODS评分、低Alb、高APACHEⅡ评分是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可缩短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降低院内死亡率,调节血气分析指标、心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院内死亡受到高MODS评分、低Alb、高PSI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 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院内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黄丽 齐洁 +7 位作者 崔建国 马慧 王园园 徐文文 常冀杨 刘美玲 杨倩倩 张清潭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7-1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402例,分为院内死亡组(43例)和存活组(359例)。应用单因... 目的: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7-1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402例,分为院内死亡组(43例)和存活组(359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NLR是否可以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NLR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院内死亡的预测能力。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血尿素氮、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3,95%CI:1.039~1.191,P=0.00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院内死亡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95%CI:0.796~0.903,P=0.000),根据约登指数得出NLR最佳截断点为4.36,敏感度为93.0%,特异度为65.7%。结论:NLR是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慢性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院内死亡
原文传递
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预测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潘小高 柴湘平 +3 位作者 杨贵芳 贺华平 周阳 彭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60-664,共5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383例急性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307例(80.16%),平均年龄(52... 目的:探讨入院时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383例急性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307例(80.16%),平均年龄(52.72±12.26)岁。收集生存组(n=317)和死亡组(n=66)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入院血压、治疗方式以及生化指标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应用ROC曲线评价预测价值,比较两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以评价预测价值。结果:本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为17.23%(66/383)。死亡组的D-二聚体水平[9.39(4.03,19.68)μg/ml vs.3.66(2.04,8.82)μg/ml]、FDP水平[36.90(23.41,69.11)μg/ml vs.14.96(6.95,35.81)μg/ml]、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比例、非手术治疗比例均明显高于生存组(P均<0.05),入院舒张压低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OR=1.04,95%CI:1.00~1.08,P<0.05)和FDP水平(OR=1.01,95%CI:1.00~1.01,P<0.05)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水平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AUC为0.748(95%CI:0.686~0.810,P<0.05),最佳临界点为4.45μg/ml,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1.21%和67.19%。D-二聚体联合FDP预测患者院内死亡的AUC为0.776(95%CI:0.718~0.833,P<0.0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85%和61.20%。结论:血清D-二聚体和FDP水平是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D-二聚体联合FDP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预测价值优于单独应用D-二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急性主动脉夹层 院内死亡
下载PDF
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转归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魏显敬 谢莲娜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3期170-175,共6页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STEMI入院的456例患者,根据入院随机血糖分为应激性高...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STEMI入院的456例患者,根据入院随机血糖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n=86)和非应激性高血糖组(n=370),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辅助检查结果、用药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情况、院内转归等资料,随访患者1年内MACCE的发生情况,分析应激性高血糖与院内死亡的相关性及对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86例患者出现了应激性高血糖(18.9%),其中65例既往有糖尿病史。应激性高血糖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14.0%对3.2%,P<0.001),院内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置入临时起搏器的比例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7.896,95%CI:4.690~12.243,P=0.012)。应激性高血糖组的1年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41.7%对26.6%,P=0.011);将性别、年龄、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应激性高血糖、谷丙转氨酶、左室射血分数纳入Cox回归模型,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1年内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98,95%CI:2.409~8.777,P<0.001)。入院随机血糖预测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3,P=0.002。结论: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STEMI患者术后1年内MACCE的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性高血糖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院内死亡 预后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杰 马礼坤 +7 位作者 张理想 冯克福 胡昊 叶青 周俊岭 孔祥勇 吴佳纬 李丹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1-317,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2017-01-2018-12收治的331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列线图模型。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2017-01-2018-12收治的331例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AMI患者,按住院期间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25例)和非院内死亡组(306例),利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列线图模型。结果:LASSO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提示,NT-proBNP、心率、随机血糖、血肌酐、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A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利用上述指标构建列线图模型,经内部验证(Bootstrap重抽样1000次)后可知,该模型预测A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27(95%CI:0.855~0.998),灵敏度为88.00%,特异度为94.10%。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NT-proBNP、心率、随机血糖、血肌酐、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A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此绘制的列线图模型能直观、简洁地为AMI患者提供个体化的院内死亡风险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内死亡 列线图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代冰冰 何学明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47-250,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5年23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209例和死亡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5年23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209例和死亡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AMI患者的总死亡率为9.9%(23/232),女性死亡率为17.6%(12/68),男性死亡率为6.7%(11/164).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女性和Killip心功能Ⅲ-Ⅳ级患者比例高、年龄大(P〈0.05).死亡组患者入院时RBC计数、Hb、肌酸激酶(CK)及CK同工酶(CK-MB)低于存活组,尿素氮、肌酐、尿酸及B型钠尿肽(BNP)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PLT、电解质及血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梗死类型及其余部位心肌梗死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死亡原因包括: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17例,73.91%)、心脏室壁瘤破裂(1例,4.34%)、心脏骤停(3例,13.04%,其中室颤1例、心室停顿2例)、缺血性脑卒中(2例,8.7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室颤和心源性休克是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PCI治疗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室颤和心源性休克是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早期行PCI术对降低院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内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Charlson合并症指数对COPD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院内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倩 李晶华 +5 位作者 马天娇 张莉 张瑞洁 李欣茹 邵玮娅 马京玉 《医学与社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3-78,共6页
目的:探讨COPD患者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对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院内死亡的影响,为COPD精细化医保付费和控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吉林省某市2015-2017年COPD住院患者的病历首页信息。采用χ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COPD住院患者... 目的:探讨COPD患者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对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院内死亡的影响,为COPD精细化医保付费和控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吉林省某市2015-2017年COPD住院患者的病历首页信息。采用χ2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分析COPD住院患者不同CCI分组的人口学和疾病特征,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CCI对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影响,并通过Poisson回归分析CCI对院内死亡的影响。结果:婚姻状况、年龄、是否手术、是否转科、入院病房、住院次数等对CCI有显著影响(P<0.05),CCI≥2分组相比0-1分组住院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多,院内死亡率更高;控制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后,CCI仍是影响COPD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院内死亡的因素,高CCI评分与较差预后有关(P<0.05)。结论:CCI与COPD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院内死亡显著相关。应大力加强COPD患者的筛查,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COPD患者的慢性病管理,从而减轻COPD及合并症带来的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arlson合并症指数 住院时间 住院费用 院内死亡
下载PDF
老年住院心力衰竭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与心功能及院内死亡相关性 被引量:9
9
作者 朱依伊 孙威 +1 位作者 张玲 王越晖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对老年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衰患者57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等信息。根据GG...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对老年住院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衰患者573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等信息。根据GGT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升高组(>60U/L,174例)和正常组(399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GGT与B型利钠肽(BNP)、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院内死亡率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老年住院心衰患者GGT水平与BNP、NYHA心功能分级、院内死亡呈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GGT对住院老年心衰患者院内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5,约登指数0.562,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76.2%。结论老年住院心衰患者GGT水平与其心功能及院内死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谷氨酰转肽酶 心力衰竭 院内死亡 老年患者 心功能
下载PDF
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顾昕 朱伟一 +1 位作者 郭俊 刘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6期563-566,共4页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行开颅手术并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颅脑损伤患者62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收集术前和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和术后颅内...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行开颅手术并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颅脑损伤患者62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收集术前和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和术后颅内压(ICP)、术前血糖、术前凝血功能、术后瞳孔变化、是否再次手术、术后并发症及脑膨出原因等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2例急性脑膨出患者术后死亡45例,院内死亡率为72.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开颅手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与存活患者在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和术后GCS评分、术前和术后ICP、术前血糖、术前凝血功能、术后瞳孔变化、术后并发症及脑膨出原因等11个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糖、术后GCS评分、术后瞳孔变化及脑膨出原因均是急性脑膨出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根据脑膨出原因,结合术后GCS评分确定治疗措施,积极控制血糖,有助于降低院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开颅手术 急性脑膨出 院内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黎晨辉 杨少芬 +2 位作者 卢庆莉 张彤 苏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658-662,共5页
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452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各项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预后情... 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452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各项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389例)和死亡组(6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评价系统免疫炎症指数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根据ROC曲线判断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的入院心率、BN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LVEF、血钠浓度、NLR、PLR、SII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收缩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功能分级、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钾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NP≥800 ng/L、NLR≥4.2×10^(9)/L、PLR≥150×10^(9)/L、SII≥600为ACHF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NLR、PLR、BNP预测ACHF患者院内死亡的AUC面积分别为0.838、0.794、0.775、0.753。结论: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升高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其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 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发作 院内死亡 相关性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急诊PCI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磊 张晓辉 +1 位作者 张越 曹威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年第1期15-19,40,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急诊PCI治疗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临床资料。98例患者依据院内转归情况分为院内死亡组28例、存活组7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数据、心肌梗死病变范围、治疗方法及并发症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合并CS患者急诊PCI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院内死亡组年龄、休克指数、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水平及高脂血症、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三支病变、IABP辅助比率及急性肾损伤、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于存活组(P<0.05),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PCI后TIMI血流分级Ⅲ级比率低于存活组(P<0.05);2组罪犯血管分布、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比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肝损伤、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以<65岁、LVEF≥35%、后壁心肌梗死、PCI后TIMI血流Ⅲ级、无急性肾损伤、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无消化道出血为参照,年龄>75岁(OR=4.71)、LVEF<35%(OR=5.53)、前壁心肌梗死(OR=1.86)、术后TIMI血流<Ⅲ级(OR=7.10)、急性肾损伤(OR=2.97)、冠状动脉三支病变(OR=5.81)、消化道出血(OR=2.08)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对患者施行PCI术前,应针对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病情评估综合,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必要时联合多种辅助治疗,减少、消除可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提高PCI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院内死亡
原文传递
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春怀 许涛 刘和俊 《安徽医药》 CAS 2015年第12期2339-2342,共4页
目的探讨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内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4月住院期间死亡的165例AMI患者的一般情况、家族史、既往病史及手术史、入院时检查... 目的探讨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内死亡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死亡原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5年4月住院期间死亡的165例AMI患者的一般情况、家族史、既往病史及手术史、入院时检查、临床诊断、及院内死亡情况、死亡原因。根据患者发病及死亡年龄,将患者分为早发死亡组和非早发死亡组。结果 (1)早发死亡组家族史比例高于非早发死亡组(P<0.01)且发病至死亡时间中位数,早发死亡组(2 d)明显低于非早发死亡组(7 d);(2)早发死亡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非早发死亡组(P<0.01,P<0.05);(3)与非早发死亡组比较,饮酒、饱食是早发死亡组患者发生AMI的独特诱因(P<0.01,P<0.05);(4)治疗方案中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急诊支架植入、溶栓治疗、择期介入治疗所占比例均较小;(5)非早发死亡组下壁心梗较早发死亡组所占比例较大(P<0.01),早发死亡组心梗部位以前壁、前间壁、广泛前壁为主(24/34,70.59%),非早发死亡组以合并下壁为主(74/131,56.49%);(6)早发死亡组死亡原因中以心率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室速、室颤)为主(24/31,77.42%),非早发死亡组以泵衰竭(包括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为主(55/131,41.98%)。其中早发死亡组死亡原因较非早发死亡组心力衰竭例次较低(P<0.01),心室颤动例次较高(P<0.05)。结论早发AMI院内死亡患者多具有遗传因素且较多累及前壁,饮酒、饱食是其独特的发病诱因,致死原因多为室颤。应重视LDL、CPK、Fib对判断预后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内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APACHEⅡ评分对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任怡辉 刘芬 +4 位作者 周欣荣 赵倩 李香梅 杨毅宁 李晓梅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对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01-2016-12... 目的:探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对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01-2016-12连续收治的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A型ADD患者,记录患者入院24h APACHEⅡ评分。根据住院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建立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UC),观察APACHEⅡ评分对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依据APACHEⅡ评分将患者分为APACHEⅡ评分≥8.5分组和APACHEⅡ评分<8.5分组;应用Kaplan-Meier法构建生存曲线。APACHEⅡ评分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确定。结果:139例A型AAD患者住院期间死亡36例(25.9%)。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PACHEⅡ评分≥8.5分组与<8.5分组的住院死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 P=0.00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8.5分增加住院死亡风险(HR=6.464;95%CI:1.981~21.099;P=0.002)。调整年龄、收缩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后,APACHEⅡ评分≥8.5分是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5.126;95%CI:1.528~17.198;P=0.008)。结论:对于A型AAD患者,较高的APACHEⅡ评分增加住院死亡风险。白细胞计数也可以作为评估发生住院死亡风险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ACHEⅡ评分 主动脉夹层 院内死亡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情况分析及早期血运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国平 蔡世文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早期血运重建是否为其保护因素并降低其院内死亡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西安市长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10例AMI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早期血运重建是否为其保护因素并降低其院内死亡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6月西安市长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10例AMI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死亡情况及早期血运重建对降低院内死亡风险的作用。结果 AMI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率为73.64%,其中呼吸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严重感染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冠脉无复流7例,机械性并发症23例,心脏泵衰竭42例。根据院内转归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29)和死亡组(n=81),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时间、血运重建后TIMI血流分级、AMI患病至入院时间、肾小球滤过率(GF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心肌肌钙蛋白T (cTnT)峰值、B型利钠肽(BN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 65岁、广泛前壁梗死、AMI患病至入院时间> 24 h、GFR <80 mL/(min·1.73m2)、CK-MB峰值> 148 U/L、cTnT峰值> 0.9 ng/L、BNP> 2 500 ng/L是AMI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 <0.05),而早期血运重建及血运重建后TIMI血流为Ⅱ~Ⅲ级是AMI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AMI后心源性休克患者院内死亡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早期血运重建可作为保护因素以降低院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院内死亡 血运重建
下载PDF
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商鲁翔 赵阳 +4 位作者 李瑞 张文慧 祖克拉.吐尔洪 张疆华 汤宝鹏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8年第5期379-383,共5页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因AMI入院、LVEF> 50%、Killip分级Ⅰ级或Ⅱ级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因AMI入院、LVEF> 50%、Killip分级Ⅰ级或Ⅱ级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资料,分析院内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36例患者,其中院内死亡组有45例患者(6. 1%),对照组有691例(93. 9%)。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脑血管病史、既往AMI病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方式、梗死部位、血运重建、心电图QRS波宽度、B型利钠肽、心肌酶和肾功能等均有显著差异(均为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比值比(OR)=2. 521]、既往AMI病史(OR=2. 741)、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OR=1. 687)、下级医院转诊(OR=2. 372)、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OR=3. 231)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OR=2. 077)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男性(OR=0. 512)和血运重建治疗(OR=0. 237)是院内死亡的保护性因素。结论高龄、既往AMI病史、发病至入院时间延长、下级医院转诊、前壁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和肾功能不全是LVEF正常的A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男性和血运重建治疗为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射血分数 急性心肌梗死 院内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可预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瑜 陈焱 +6 位作者 韩元元 徐清 陈胜岳 吕智博 卢川 郑铭鑫 赵昕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4137-4142,共6页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心血管疾病的不良结局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但是较少有研究探讨PLR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明确PLR对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心血管疾病的不良结局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但是较少有研究探讨PLR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明确PLR对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2月—2021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423例老年AMI住院患者的病史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BMI、血压分级、糖化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脂相关指标,心力衰竭、糖尿病患病情况以及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最终结局定义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未死亡组1315例和死亡组108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明确PLR对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通过决策曲线分析探究PLR及其联合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死亡组患者年龄、BMI、PLR、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肌钙蛋白I(CTNI)、eGFR分级、心力衰竭比例、抗血小板类药物使用比例、降脂类药物使用比例与未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预测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1(P<0.001);PLR联合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或CTNI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5和0.779(P<0.001)。基于Bootstrap法绘制的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PLR的风险阈值在6%~82%以及PLR联合CTNI的风险阈值在2%~86%时可产生较大的净获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结论PLR可以有效预测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这种预测能力在联合CTNI后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住院期间死亡 死亡 预测
下载PDF
血尿酸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化对AECOPD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卫红 张泓 +1 位作者 翁云龙 黄鑫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6-5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发生院内死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六安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急诊内科、呼吸内科和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患者。根据AEC... 目的探讨血尿酸(SUA)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发生院内死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六安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急诊内科、呼吸内科和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ECOPD患者。根据AECOPD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死亡分为存活出院组(n=64)及院内死亡组(n=41)。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及第7天分别收集RDW(%)、SUA(μmoL/L)。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进行分析,获得RDW、SUA最佳截断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ECOPD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院内死亡组患者年龄、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存活出院组患者(P<0.05)。在入院第3天、第5天及第7天时,院内死亡组患者RDW水平均高于存活出院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死亡组患者SUA水平在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及第7天均高于存活出院组(P<0.05)。RDW水平在入院第3天(AUC 0.784,95%CI0.694~0.859,最佳截断值>13.8),第5天(AUC 0.938,95%CI0.874~0.976,最佳截断值>13.6),第7天(AUC 0.990,95%CI0.946~1.000,最佳截断值>13.5)均能够较好地预测AECOPD患者院内死亡的发生。SUA水平在入院第3天(AUC 0.661,95%CI 0.562~0.751,最佳截断值>328.7),第5天(AUC 0.790,95%CI 0.700~0.864,最佳截断值>323.7),第7天(AUC 0.860,95%CI 0.777~0.921,最佳截断值>327.0)均能较好地预测AECOPD患者发生院内死亡。随着入院时间(入院第1天、第3天、第5天及第7天)延长,其AUC值越来越大(RDW 0.501<0.784<0.938<0.990,SUA 0.580<0.661<0.790<0.860)。年龄(HR1.068,95%CI1.017~1.123),入院第7天RDW(HR10.698,95%CI2.873~39.813),入院第7天SUA(HR1.016,95%CI1.006~1.027)均为AECOPD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DW、SUA水平升高是AECOPD患者院内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期间连续检测SUA和RDW水平对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在入院后第7天SUA和RDW水平升高可能预示患者预后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酸(SUA)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 院内死亡
下载PDF
不同来院方式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凤华 魏茂提 +3 位作者 徐宁 孙佳禾 杨宁 李玉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8-303,共6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模式下不同来院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根据来院方式不同将1416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者分为120现场接送组(67例)、外院转...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CPC)模式下不同来院方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时间及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根据来院方式不同将1416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者分为120现场接送组(67例)、外院转运组(383例)和自行来院组(966例)。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再灌注时间,并对不同来院方式患者的院内不良事件(急性左心衰、院内死亡)发生情况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平均年龄为(61.57±11.08)岁,发病-首次医疗接触(S2FMC)中位时间为160.0(79.8,338.5)min、发病-球囊开通(S2B)中位时间为258.0(168.0,457.0)min,3组比较,通过120救护车来院患者的上述过程时间较外院转运和自行来院组短(均P<0.01)。所有患者肌钙蛋白抽血-出结果中位时间为17.0(15.0,19.0)min、知情同意开始-签署完成中位时间为4.0(2.0,6.0)min,3组比较,自行来院组患者的上述过程用时均较外院转运组长(均P<0.01)。所有患者的大门-球囊开通(D2B)中位时间为52.0(44.0,63.0)min,不同来院方式的患者D2B时间基本相同(P=0.493),D2B时间>90 min的比例在各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6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Killip分级、入院时收缩压后,外院转运(OR:3.50,95%CI:1.95~6.31,P<0.001)和自行来院(OR:11.62,95%CI:6.53~20.68,P<0.001)的患者较120救护车现场接送的患者更易出现S2FMC时间≥90 min。120救护车现场接送组、外院转运组和自行来院组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4.5%、1.3%、0.9%(P=0.035),急性左心衰发生率分别为3.0%、5.7%、4.7%(P=0.538)。调整性别、年龄、Killip分级、入院时收缩压、吸烟史、病变血管数后,不同来院方式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来院方式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通过120救护车现场接送入院的STEMI患者的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来院方式 再灌注时间 院内死亡
原文传递
远端胰腺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永亮 黄志强 +6 位作者 董家鸿 张文智 黄晓强 王彦斌 陈明易 刘志伟 万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 探讨远端胰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接受远端胰腺切除术的连续2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的并发症以及死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提高远端胰腺切除的手术安全性.结... 目的 探讨远端胰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接受远端胰腺切除术的连续2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的并发症以及死亡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提高远端胰腺切除的手术安全性.结果 本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6.9% (60/223),死亡率为1.35% (3/223).胰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3%(43/223).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病变原发部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胰管封闭方式、脾切除以及联合多脏器切除.影响术后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和术中输血量.多元统计分析发现远端胰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长短;未发现术后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过长是远端胰腺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他相关指标对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切除术 并发症 住院死亡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