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品种抗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1
作者 王勇 李朝恒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4期503-508,共6页
本文从小麦品种茎秆的形态、解剖、生理等方面对影响抗倒性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和总结,综述了评价抗倒性的方法和指标。抗倒性的遗传以及抗倒育种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 小麦 抗倒性 茎秆 评价 遗传 育种
下载PDF
分子诊断--体外诊断技术发展的飞跃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华梁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77-480,共4页
作为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带来的分子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并直接导致体外诊断技术革命性突破。目前,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遗传病、出生缺陷、血液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器官移... 作为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齐名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带来的分子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并直接导致体外诊断技术革命性突破。目前,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遗传病、出生缺陷、血液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器官移植等领域广泛应用。分子诊断新技术的使用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检测对临床医疗决策的贡献。对于医学实验室而言,随之而来的是临床对实验室检测期望值和质量要求的空前提高。医学实验室需进一步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从检测前、中、后每个环节切实规范管理和操作。让“每一个检测数据都关乎一个生命”的理念深入到每名检测人员的意识里和每个操作流程的环节中。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医学实验室的管理、质量和能力与当代医学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宜,与临床诊断、治疗、预后、预测和健康管理等要求相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诊断技术 体外研究技术 实验室 医院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新生大鼠原代软骨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的改进
3
作者 杨丹聃 陈骄阳 +4 位作者 王馨珩 赵泽彤 潘莹 薛百功 高长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38-1449,共12页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原代软骨细胞分离和培养的改进方法,以建立高效经济的体外软骨细胞培养体系。方法:从新生大鼠关节中分离原代软骨细胞,分为过夜消化(OD)组和快速消化(RD)组进行分离,OD组软骨细胞采用Ⅱ型胶原酶过夜消化,RD组软骨细胞...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原代软骨细胞分离和培养的改进方法,以建立高效经济的体外软骨细胞培养体系。方法:从新生大鼠关节中分离原代软骨细胞,分为过夜消化(OD)组和快速消化(RD)组进行分离,OD组软骨细胞采用Ⅱ型胶原酶过夜消化,RD组软骨细胞采用预消化的物理化学消化相结合的手段分离细胞。采用含0%(空白组1)、1%、2%、4%和10%胎牛血清(FBS),0(空白组2)、0.1、0.2、0.4、0.8、1.0、2.0 g·L^(-1)维生素C(VC)和0(空白组3)、0.5、1.0、2.0、4.0、8.0、10.0μg·L^(-1)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体(PLGA)纳米粒子的改良培养液培养软骨细胞。将杜氏改良Eagle培养基F12营养混合液(DMEM/F12)与含不同浓度FBS、VC和PLGA的培养液分别混合,并按照各成分浓度进行相应分组。采用细胞计数仪计数各组细胞并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和直径,采用甲苯胺蓝特异性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形态表现,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采用细胞黏附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黏附率,采用Hoechst/碘化丙碇(PI)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MTT法检测改良培养液培养后各组细胞增殖活性,将细胞分为DMEM/F12+10%FBS组(对照组)、DMEM/F12+1%FBS组、DMEM/F12+1%FBS+0.4 g·L^(-1)VC+1μg·L^(-1)PLGA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改良培养液培养后各组细胞中性别决定区域Y框转录因子9(SOX9)、Ⅱ型胶原α1链(Col2A1)、Ⅹ型胶原α1链(Col10A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改良培养液培养后各组细胞中Ⅱ型胶原(COLⅡ)和SOX9表达情况。结果:OD组原代软骨细胞存活率小于RD组,细胞平均直径大于RD组。OD组原代软骨细胞形态较大,呈梭形,大多数细胞出现伪足;RD组原代软骨细胞形态较小,大多数细胞呈菱形,仅部分细胞出现伪足。2组原代软骨细胞经甲苯胺蓝特异性染色均显色明显,但RD组消化时间较短,软骨细胞实际培养时间较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原代细胞培养 体外技术 条件培养基 血清
下载PDF
基于人胚胎干细胞体外模型评价化合物胚胎毒性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璐 陈然然 宋殿荣(审校)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707-711,共5页
胚胎干细胞试验(embryonic stem cell test,EST)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工、环境安全等领域的化合物的胚胎毒性或发育毒性评价。EST相比传统生殖毒性试验来说具有周期短、高通量、低损耗等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EST对各种化合物的适... 胚胎干细胞试验(embryonic stem cell test,EST)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工、环境安全等领域的化合物的胚胎毒性或发育毒性评价。EST相比传统生殖毒性试验来说具有周期短、高通量、低损耗等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EST对各种化合物的适用性和安全性评估以及避免种属差异,研究者们使用人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hESC)代替最初使用的小鼠胚胎干细胞(mouse embryonic stem cell,mESC);并且利用hESC进行胚胎毒性或发育毒性评估的研究越来越多样化和深入,如开发不同分化类型的评价模型(心肌、神经和成骨细胞等)或者构建更接近胚胎真实生存条件的三维模型(拟胚体和类器官),这些研究为建立更加准确和高效的胚胎毒性评价模型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胚胎 哺乳动物 模型 理论 细胞 培养的 体外培养技术 胚胎毒性
下载PDF
MiR-181c-5p对卵巢癌干细胞样细胞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作用及其机制
5
作者 吴颖颖 文小玲 +2 位作者 夏玉芳 于啸 娄艳辉 《精准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47-251,256,共6页
目的探讨miR-181c-5p对卵巢癌干细胞样细胞(OCS-LCs)肿瘤血管生成拟态(VM)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将人卵巢癌细胞系OVCAR3细胞诱导形成OCS-LCs。将OVCAR3细胞分为A~C组,各组分别转染NC-miR-181c-5p、siRNA-miR-181c-5... 目的探讨miR-181c-5p对卵巢癌干细胞样细胞(OCS-LCs)肿瘤血管生成拟态(VM)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将人卵巢癌细胞系OVCAR3细胞诱导形成OCS-LCs。将OVCAR3细胞分为A~C组,各组分别转染NC-miR-181c-5p、siRNA-miR-181c-5p和pRNA-miR-181c-5p。通过成球实验评估A~C组细胞成球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A~C组细胞miR-181c-5p的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C组细胞Oct-4、Nanog、HIF-1α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CCK-8实验检测A~C组细胞的活性,采用三维立体培养实验检测A~C组的血管形成率。结果OVCAR3细胞成功被诱导形成OCS-LCs。RT-qPCR实验结果显示,B组细胞的miR-181c-5p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A组,C组高于A组(t=2.25、8.68,P<0.05)。成球实验结果显示,B组与A组、A组与C组相比,细胞的成球周期显著缩短,最大的细胞球直径显著增大,成球率显著增加(t=5.56~33.66,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B组与A组、A组与C组相比,Oct-4、Nanog、HIF-1α和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t=4.51~56.15,P<0.05)。CCK-8实验结果显示,B组的细胞活性高于A组,C组低于A组(F=97.70~281.80,P<0.05)。三维立体培养实验结果显示,B组与A组、A组与C组相比较,血管形成率显著性提高(t=3.70、18.67,P<0.05)。结论miR-181c-5p可能通过降低细胞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OCS-LCs的VM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肿瘤干细胞 微RNAs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体外培养技术
下载PDF
Ethyl acetate fraction in ethanol extract from root of "Dai-Bai-Jie" (Marsdenia tenacissima):anti-tumor activity in A549cancer cells 被引量:2
6
作者 Li Xiaohua Li Haitao +5 位作者 Jin Lingyu Chen Leixi Niu Yingfeng Guan Yanhong Ma Xiaojun Zhang Lix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668-675,共8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ethyl acetate fraction(EFA), extracted with ethanol from the root of "Dai-Bai-Jie" in A549 cancer cells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METHODS: "Dai-Bai-J...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nti-tumor activity of ethyl acetate fraction(EFA), extracted with ethanol from the root of "Dai-Bai-Jie" in A549 cancer cells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METHODS: "Dai-Bai-Jie" was extracted with 95%ethanol-aqueous(DBJ-1), 50% ethanol-aqueous(DBJ-2), and water(DBJ-3) by reflux method. 95%ethanol-aqueous extract was separated byethyl acetate(EFA) and n-butyl alcohol(DBJ-5), consecutively. The SRB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ytotoxic activity. Annexin V-FITC staining was applied to observe the apoptosis and analyze the cell cycle activated by EFA in A549 tumor cell. Western blo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apoptosis/related pro-teins expressions. A549 tumor cellsbearing nude mice model was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tumor volume, mice weight, and tumor inhibition ratio in order to verify the antitumor activity in vivo.RESULTS: DBJ-1 and EFA showed better cytotoxic activity on A549 tumor cells with IC5025 and 3.5 μg/mL, respectively. EFA can exhibit the proliferation,arrest cell cycle at G0/G1 phase, and induce apoptosis in A549 tumor cells in vitro. The mechanisms of apoptosis induced by EFA may be associated with decreasing Bcl-2 protein expression and increasing p53, Bax, Caspase-3, and Caspase-8 proteins expression. EFA also possessed significant anti-tumor efficacy in nude mice, and little toxicity was observed in the host.CONCLUSION: EAF could induce A549 tumor cells apoptosis and G0/G1 cell cycle arrest. A549 tumor cells apoptosis induced by EAF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ecrease in the ratio of Bcl-2 and Bax mRNA levels, and in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p53,Caspase-3, and Caspase-8 prote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i-Bai-Jie" ANTINEOPLASTIC agents Apoptosis In vitro techniques In vivo
原文传递
紫菀酮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和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苏珮茹 罗香雅 +2 位作者 余丽娜 曾春平 周琳 《中医正骨》 2023年第6期24-35,共12页
目的:探讨紫菀酮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和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①分析紫菀酮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诱导Raw 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将Raw 264.7细胞分为空... 目的:探讨紫菀酮对体外破骨细胞分化和活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①分析紫菀酮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诱导Raw 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将Raw 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紫菀酮1μmol·L^(-1)干预组、紫菀酮2.5μmol·L^(-1)干预组、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阳性对照组加入含25 ng·mL^(-1)RANKL的完全培养基,其余各组分别加入含有相应浓度紫菀酮及25 ng·mL^(-1)RANKL的完全培养基,培养5 d后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统计各组破骨细胞数;②分析紫菀酮对Raw 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将Raw 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紫菀酮1μmol·L^(-1)干预组、紫菀酮2.5μmol·L^(-1)干预组、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其余各组分别加入含有相应浓度紫菀酮的完全培养基,分别培养48 h、120 h后测定各组细胞活力;③分析紫菀酮对破骨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环形成的影响。将Raw 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阳性对照组加入含25 ng·mL^(-1)RANKL的完全培养基,紫菀酮5μmol·L^(-1)干预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分别加入含有相应浓度紫菀酮及25 ng·mL^(-1)RANKL的完全培养基,培养5 d后采用鬼笔环肽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观察各组破骨细胞纤维状肌动蛋白环形成情况。④分析紫菀酮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将稳定转染pGL4.32[luc2P/NFκBRE/Hygro]载体的RAW 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紫菀酮10μmol·L^(-1)干预组,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加入完全培养基,紫菀酮10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破骨细胞 细胞分化 紫菀酮 体外研究技术 信号传导 NFκB 组织蛋白酶K 腺苷三磷酸酶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NFATC转录因子
下载PDF
Delta样蛋白1在垂体腺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
8
作者 董伟 陈一元 +2 位作者 李振业 张亚卓 高华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2-287,共6页
目的探讨Delta样蛋白1(DLK1)在垂体腺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及生物学功能。方法体外培养垂体腺瘤GH3、MMQ和ATT20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分别给予抗DLK1抗体1μg/ml和5μg/ml,对照组细胞给予等体积的二甲基亚砜,共培养24、48... 目的探讨Delta样蛋白1(DLK1)在垂体腺瘤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及生物学功能。方法体外培养垂体腺瘤GH3、MMQ和ATT20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细胞分别给予抗DLK1抗体1μg/ml和5μg/ml,对照组细胞给予等体积的二甲基亚砜,共培养24、48及72 h。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个细胞株DLK1的水平和谱系来源,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的活力,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细胞的分泌能力[GH3细胞: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MMQ细胞:催乳素(PRL),ATT2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抗DLK1抗体对GH3细胞表达PIT1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证实,GH3和MMQ细胞为POU结构域转录因子1(POU1F1)谱系细胞,DLK1表达水平高;ATT20细胞为T盒转录因子19(TBX19)谱系细胞,DLK1表达水平低。与抗DLK1抗体共培养48 h,仅GH3细胞5μg/ml实验组的细胞活力高于对照组(P=0.017);共培养72 h,GH3细胞1μg/ml、5μg/ml实验组(均P<0.05)及MMQ细胞5μg/ml实验组(P=0.041)的细胞活力高于对照组;ATT20细胞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时间点的细胞活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抗DLK1抗体培养24、48、72 h,GH3细胞对照组培养上清中GH含量分别为(8.8±0.6)、(10.4±0.8)及(13.2±0.9)ng/ml,5μg/ml实验组分别为(6.7±0.7)、(6.1±0.4)及(4.7±0.4)ng/ml,各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GH3细胞对照组3个时间点培养上清中IGF-1的含量分别为(12.5±0.7)、(14.6±1.0)及(15.9±1.1)ng/ml,5μg/ml实验组分别为(10.9±0.7)、(11.8±0.8)及(8.3±0.7)ng/ml,48 h和72 h时间点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ATT20细胞5μg/ml实验组各时间点分泌ACTH的量及MMQ细胞分泌PRL的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均显示,与抗DLK1抗体共培养24 h,GH3细胞5μg/ml实验组的DLK1和PIT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肿瘤 细胞 体外培养 Delta样蛋白1 POU结构域转录因子1
原文传递
体外HBV感染的人肝癌Huh7细胞系中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甘建 杨睿 +6 位作者 雷程程 杨亚婷 闫力婷 田爱平 毛小荣 王莉莉 李俊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9-833,共5页
目的探索糖鞘脂代谢合成关键酶葡萄糖神经酰胺(GCS)在体外HBV感染Huh7细胞中的活性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6月—8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的9例初治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标本,另选7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利用HBV感染... 目的探索糖鞘脂代谢合成关键酶葡萄糖神经酰胺(GCS)在体外HBV感染Huh7细胞中的活性变化。方法收集2019年6月—8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的9例初治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标本,另选7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对照。利用HBV感染者血清中高拷贝HBV颗粒(>9.9×10^(7) IU/ml)接种Huh7细胞系(感染组),对照组用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共培养。检测HBV感染细胞胞浆中HBsAg和HBV DNA的表达量以及GCS的活性变化与病毒的相关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感染组细胞较同期对照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体积肿胀和细胞膜破碎。感染组:感染4 h、8 h、2 d和5 d后胞浆中HBsAg表达量均高于感染前(P<0.05);与感染4 h(16.67±11.55)IU/ml相比,感染8 h(112.01±25.94)IU/ml、2 d(328.01±103.50)IU/ml和5 d(101.60±49.84)IU/ml后胞浆中HBV DNA表达量呈明显升高趋势(P值均<0.001),并在感染2 d时HBV DNA表达量达到最高。在HBV感染期间,随着病毒复制的增加,GCS活性呈现出增高的特点,从感染4 h(126.21±9.59)IU/ml开始逐渐升高,并于感染2 d时(226.53±36.27)IU/ml达到高峰,感染2 d时与对照组(136.50±15.44)I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6,P=0.0167)。GCS活性与HBV DNA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5768,P=0.0471)。结论HBV感染者血清中高拷贝HBV颗粒能成功感染Huh7细胞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HBV感染的体外特点。GCS活性可能与HBV的感染有关,表明糖鞘脂合成代谢与HBV可能存在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葡萄糖神经酰胺合成酶 体外培养技术
下载PDF
华法林通过调控Gas6/Axl/PI3K/Akt/NF-κB通路影响肺癌细胞株的增殖和凋亡
10
作者 阳丽梅 王丽满 +1 位作者 黄旭慧 庄捷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90-199,共10页
华法林的抗肿瘤潜力已经在不同的细胞模型中证实了,然而华法林降低肺癌发生率的可能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华法林对肺癌细胞株H226的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选择肺癌细胞株H226作为研究对象,用浓度为128, 256... 华法林的抗肿瘤潜力已经在不同的细胞模型中证实了,然而华法林降低肺癌发生率的可能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华法林对肺癌细胞株H226的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选择肺癌细胞株H226作为研究对象,用浓度为128, 256和512μmol/L的华法林干预后,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法和Weastern blot法评估华法林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然后分别用Weastern blot法和RT-PCR法检测华法林对Gas6/Axl/PI3K/Akt/NF-κB通路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华法林作用于H226细胞24, 48, 72 h后可抑制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在128, 256和512μmol/L华法林干预下, H226细胞凋亡比率显著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下降, Bax蛋白和Capase3蛋白表达增加;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华法林和Axl抑制剂BGB324可以显著抑制Gas6/Axl通路及其下游通路蛋白的表达(P <0.05),并显著抑制Gas6/Axl/PI3K/Akt/NF-κB通路中基因的表达(P <0.05)。研究发现,华法林可以抑制肺癌细胞株H226增殖,诱导H226凋亡,其可能的机制与华法林抑制Gas6/Axl/PI3K/Akt/NF-κB通路蛋白和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法林 肺癌 细胞增值 细胞凋亡 体外技术
原文传递
体外构建的细菌生物膜反应器仿人体膀胱尿液紊流切应力系统 被引量:1
11
作者 熊国兵 刘爱波 +2 位作者 王世泽 王寓 邱明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560-1565,共6页
背景: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是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多着眼于静态或简单流体力学条件下感染机制及防治,构建接近真实人体疾病状态下的动态膀胱细菌生物膜模型为研究疾病机制、开发抗生物膜感染新技术的关键。目的:提出... 背景: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是导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核心问题,已有研究多着眼于静态或简单流体力学条件下感染机制及防治,构建接近真实人体疾病状态下的动态膀胱细菌生物膜模型为研究疾病机制、开发抗生物膜感染新技术的关键。目的:提出人体膀胱尿液紊流切应力概念,体外构建基于仿人体膀胱细菌生物膜反应器的尿液紊流切应力系统,探讨不同应力刺激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方法:自行设计体外仿人体动态膀胱尿流模型,以大肠埃希菌标准株ATCC25922为模式菌、医用硅胶膜片为载体,模拟4种人工尿流应力:静水压、恒流切应力、生理切应力及病理切应力(模拟尿潴留环境),建立加载紊流切应力细菌生物膜反应器。24,72,120,168 h时检测生物膜细菌悬液吸光度值、菌落计数与生物膜表面积。结果与结论:①细菌悬液吸光度值:不同组间、不同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110.84,187.96,P均<0.000 1),时间与应力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50.05,P <0.000 1),从静态应力、动态持续应力力、生理尿流应力到尿潴留病理应力,生物膜细菌菌落数增加;②细菌菌悬液涂片菌落计数:不同时间之间菌落计数有显著差异(F=6.30,P=0.002 9),不同尿流应力组间无差异(F=1.11,P=0.400 1),时间与应力不存在交互作用(F=0.85,P=0.581 4);但随着施加应力时间延长,复杂应力组菌落计数呈增加趋势,尤以病理切应力组显著;③生物膜细菌扫描电镜表征:各组及不同时间点之间定性比较,细菌生物膜形成从稀疏片段、成块到大片成团形状,具有差异;不同尿流应力组间、不同时间之间菌膜表面积存在显著差异(F=505.72,1 201.84,P均<0.000 1),时间与应力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78.14,P <0.000 1);从静态应力、动态持续应力、生理尿流应力到尿潴留病理应力,细菌生物膜生成显著增加;④结果提示,该仿人体膀胱模型尿液紊流切应力系统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细菌生物膜 反应器 紊流切应力 力学生物学 体外技术
下载PDF
仑伐替尼对肝细胞癌组织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自噬和迁移的影响
12
作者 赵梓吟 何明阳 +3 位作者 韩冰 关鸽 蔡金贞 张斌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89-193,共5页
目的 探讨仑伐替尼对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组织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自噬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培养HCC患者肿瘤组织中原代CAFs,分别使用等体积的DMSO和46 nmol/L的仑伐替尼处理72 h,分为DMSO组和仑伐... 目的 探讨仑伐替尼对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组织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自噬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培养HCC患者肿瘤组织中原代CAFs,分别使用等体积的DMSO和46 nmol/L的仑伐替尼处理72 h,分为DMSO组和仑伐替尼组,对两组细胞进行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和药物靶点组学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表达肽段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使用透射电镜观察仑伐替尼对CAF自噬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仑伐替尼对CAFs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DMSO组与仑伐替尼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肽段主要富集在细胞迁移、自噬等相关功能和通路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仑伐替尼组CAFs的自噬小体明显多于DMSO组(t=5.376,P<0.05),Transwell和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仑伐替尼组CAFs迁移能力明显弱于DMSO组(t=10.31、14.33,P<0.05)。结论 仑伐替尼可诱导HCC组织中CAFs自噬,并抑制其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仑伐替尼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细胞运动 自噬 体外培养技术
下载PDF
MDCK-MDR1细胞药物体外吸收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3
作者 韩帅 张洁 +3 位作者 金婷婷 闫茹冰 褚海辰 梁永新 《精准医学杂志》 2023年第2期145-148,153,共5页
目的构建MDCK-MDR1细胞体外吸收模型并进行验证,以用于口服药物吸收和转运机制的研究。方法将不同浓度组(1.0×10^(8)/L的L组、2.5×10^(8)/L的M组、5.0×10^(8)/L的H组)MDCK-MDR1细胞接种于24孔Transwell培养板上,培养1~7... 目的构建MDCK-MDR1细胞体外吸收模型并进行验证,以用于口服药物吸收和转运机制的研究。方法将不同浓度组(1.0×10^(8)/L的L组、2.5×10^(8)/L的M组、5.0×10^(8)/L的H组)MDCK-MDR1细胞接种于24孔Transwell培养板上,培养1~7 d,通过吸光度值绘制MDCK-MDR1细胞生长曲线,观察不同培养时间点细胞的形态,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跨膜电阻(TEER)值,确定形成单层膜结构的最佳细胞接种浓度和培养时间。通过荧光黄转运实验对不同浓度和时间点形成的单细胞膜结构进行验证。结果L组、M组和H组分别在接种后第5、3、1天形成单层膜结构,分别在第5、4、3天时吸光度值达到峰值。L组在接种第5天时TEER值达到300Ω·cm^(2),第5~7天趋于稳定,故确定形成单层膜结构的最佳细胞接种浓度为1.0×10^(8)/L,最佳培养时间为5 d。荧光黄转运实验验证显示,该单层膜结构的荧光黄表观渗透系数为4.27×10^(-7)cm/s,低于通透性试验规定的5.0×10^(-7)cm/s。结论本研究构建的MDCK-MDR1细胞模型单层膜结构完整性和通透性均通过验证,可作为模拟口服药物吸收和转运机制研究的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CK-MDR1细胞 电阻抗 细胞膜通透性 模型 生物学 生物转运 肠吸收 体外培养技术
下载PDF
Effect of New Dayuan powder o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s in vitro
14
作者 Zhu Li Liu Chang +4 位作者 Zuo Xue Fu Zheng Wang Yinghui Wang Yi Qi Wenshe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6期794-799,共6页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New Dayuan powder(NDYP)o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biofilms and the embedded bacteria in vitro.METHODS: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2 H-tetrazol...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New Dayuan powder(NDYP)on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biofilms and the embedded bacteria in vitro.METHODS: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phenyl)-2 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XTT)assay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DYP on developing MRSA biofilms:100μL of bacterial culture and100μL drug solution were added to wells of96-well plates.After 24 h of incubation,the plates were washed and XTT-phenazine methyl sulfate(PMS)was added to enable counting of the number of live bacteria in biofilms using a microplate reader.XTT assays were also u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NDYP on mature MRSA biofilms:100μL of bacterial culture were added to wells of 96-well plates.Bacteria were cultured in the plates for 24 h,and then drug solution was added.The plates were cultured for another 24 h,and then XTT-PMS was added to detect the number of live bacteria in the biofilm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was used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NDYP on mature MRSA biofilms:washed and sterilized glass coverslips were added to 24-well plates.Bacterial culture was added.After 24 h of incubation,drug solution was added.After another 24 h of incubation,the samples were observed by SEM.RESULTS:XTT assay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live bacteria in both developing and mature MRSA biofilm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1)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DYP.SEM images showed that NDYP could destroy the structure of the bacteria and resulted in uneven thickness of MRSA biofilms.CONCLUSION:In vitro,NDYP has obvious inhibitory effects on the formation of MRSA biofilms and on mature biofil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Biofilms In vitro techniques New Dayuan powder
原文传递
Importance of being Nernst: Synaptic activity and functional relevance in stem cell-derived neurons
15
作者 Aaron B Bradford Patrick M McNutt 《World Journal of Stem Cells》 SCIE CAS 2015年第6期899-921,共23页
Functional synaptogenesis and network emergence are signature endpoints of neurogenesis. These behaviors provide higher-order confirmation that biochemical and cellular processes necessary for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Functional synaptogenesis and network emergence are signature endpoints of neurogenesis. These behaviors provide higher-order confirmation that biochemical and cellular processes necessary for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post-synaptic detection and network propagationof neuronal activity have been properly expressed and coordinated among cells. The development of synaptic neurotransmission can therefore be considered a defining property of neurons. Although dissociated primary neuron cultures readily form functioning synapses and network behaviors in vitro, continuously cultured neurogenic cell lines have historically failed to meet these criteria. Therefore, in vitro-derived neuron models that develop synaptic transmission are critically needed for a wide array of studies, including molecular neuroscience, developmental neurogenesis, disease research and neurotoxicology. Over the last decade, neurons derived from various stem cell lines have shown varying ability to develop into functionally mature neurons. In this review, we will discuss the neurogenic potential of various stem cells populations, addressing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each,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emergence of functional behaviors. We will propose methods to functionally characterize new stem cell-derived neuron(SCN) platforms to improve their reliability as physiological relevant models. Finally, we will review how synaptically active SCNs can be applied to accelerate research in a variety of areas. Ultimately, emphasizing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synaptic activity and network responses as a marker of neuronal maturation is anticipated to result in in vitro findings that better translate to efficacious clinical treat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apses NEUROTRANSMISSION In vitrotechniques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euronalnetworks Neurogenesis Neural STEM CELLS Embryonicstem CELLS INDUCED NEURONS
下载PDF
正常小鼠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功能鉴定
16
作者 王钰 毛建萍 +2 位作者 王梦婧 梁剑青 陈靖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55-1062,共8页
目的建立正常小鼠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并进行功能鉴定,为慢性肾脏病下肠道的物质转运提供体外研究工具。方法分离提取C57BL/6J小鼠小肠隐窝,于体外三维培养体系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类器官的形成过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 目的建立正常小鼠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并进行功能鉴定,为慢性肾脏病下肠道的物质转运提供体外研究工具。方法分离提取C57BL/6J小鼠小肠隐窝,于体外三维培养体系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类器官的形成过程,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肠类器官的组织结构,免疫荧光鉴定小肠类器官的细胞构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肠类器官中物质吸收相关转运体的表达。结果成功提取小肠隐窝,并顺利构建小肠及不同肠段类器官,所培养的类器官具有旺盛的增殖能力,传代后仍能维持增殖状态。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小肠类器官表达黏蛋白2、嗜铬粒蛋白A、Oflm4及溶菌酶不同类型肠道细胞标志物。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小肠类器官表达钙盐、磷酸盐、钠盐吸收相关转运体,且不同肠段类器官钠盐及磷酸盐吸收主要转运体mRNA表达水平与体内一致,符合小肠节段性吸收的特点。结论成功构建小肠及不同肠段类器官,首次观察到类器官中物质吸收相关转运体的表达,为慢性肾脏病下开展肠道物质转运体外研究提供了稳定和便利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培养技术 小肠 类器官 营养 转运体
原文传递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体外血管生成三维模型的建立
17
作者 孙正伟 董长宪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8期894-898,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构筑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血管生成三维模型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例4个月龄男性KHE患儿,将术中切除的瘤体组织作为实验样本。将处理后的瘤体新鲜标本种植于双...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构筑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血管生成三维模型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择2019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例4个月龄男性KHE患儿,将术中切除的瘤体组织作为实验样本。将处理后的瘤体新鲜标本种植于双层夹心法构筑的纤维凝胶培养体系中,完成KHE血管生成三维模型的建立。潮湿恒温孵育,隔日换液,每日观察生长情况。待模型生长稳定后,取生长情况较好的模型制成冰冻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验证。结果构筑的模型孵育2~4 d萌生出新生的血管芽,12~16 d血管生长情况趋于稳定,新生血管交错成网状,可观察到明显的管腔样结构,大部分模型于26~30 d后开始凋亡,个别模型直至孵育第54天仍未凋亡。经形态学观察、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实验鉴定,证实新生的血管网由KHE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结论纤维蛋白凝胶培养体系能够完成KHE三维血管生成模型的培养,具有培养时间短、存活时间长、操作简便、实验成本低、易于干涉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体外培养技术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原文传递
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细胞原代培养中人乳头状瘤病毒含量的变化
18
作者 肖洋 周思含 王军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12期770-773,共4页
目的优化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RRP)细胞在体外原代培养的条件,并检测培养不同时间点单位细胞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含量。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7例喉乳头状瘤组织,利用低速离心法和过筛网去除细... 目的优化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RRP)细胞在体外原代培养的条件,并检测培养不同时间点单位细胞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含量。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培养7例喉乳头状瘤组织,利用低速离心法和过筛网去除细胞碎片来优化培养系统,并于培养的第2、7、14天采用荧光半定量PCR法检测HPV分型及病毒的相对含量变化。结果 原代细胞培养第2天,显微镜下可见"凹空状"HPV感染的原代上皮细胞。培养第10天大部分HPV感染的原代上皮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凋亡和坏死,未被感染的、直径较小的上皮细胞开始增殖。在传代培养的第30~45天后,原代细胞逐渐衰老死亡。HPV6在离体后拷贝数迅速降低,最后完全检测不到;而HPV11虽然在离体后拷贝数出现迅速降低,但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即使细胞的状态不佳,HPV11仍然能维持着较低的拷贝数。结论 RRP原代细胞的体外培养虽可以存活30 d以上,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HPV含量不能随细胞增殖而稳定扩增,HPV拷贝数骤降甚至消失,尚不能作为HPV感染性肿瘤的体外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瘤病毒科 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 原代细胞培养 体外技术
下载PDF
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对人微血管内皮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
19
作者 黄一丹 马丽 +2 位作者 周祎琦 董良 黄春波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1年第4期488-492,共5页
[目的]观察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株(HMEC-1)为研究对象,应用系列浓度PM_(2.5)处理24 h后,CCK-8检测HMEC-1细胞活力,试剂盒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Wes... [目的]观察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对体外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坏死性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人微血管内皮细胞株(HMEC-1)为研究对象,应用系列浓度PM_(2.5)处理24 h后,CCK-8检测HMEC-1细胞活力,试剂盒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RIPK3和MLKL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Transwell法检测HMEC-1细胞通透性改变。采用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处理后,观察PM_(2.5)对HMEC-1坏死性凋亡、细胞损伤和通透性的影响。[结果]PM_(2.5)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HMEC-1的增殖,并增加培养上清液中LDH活性、RIPK3和MLKL的蛋白表达以及其磷酸化水平。Transwell检测结果表明PM_(2.5)可增加单层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而坏死性凋亡抑制剂Necrostatin-1预处理可显著性抑制PM_(2.5)应激下血管内皮细胞RIPK3和MLKL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降低上清液LDH活性和单层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结论]PM_(2.5)可诱导HMEC-1坏死性凋亡,损伤血管内皮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内皮 血管/细胞学 内皮细胞/代谢 体外培养技术:细胞凋亡
下载PDF
不同来源胶原蛋白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
20
作者 罗德威 欧阳辉 黄光春 《药品评价》 CAS 2021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胶原蛋白对体外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a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不同来源胶原蛋白的培养基培养HDF-a细胞,考察样品对体外HDF-a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2批不同来源胶原蛋白中,4批样品能抑制HDF-a细胞生... 目的:探讨不同来源胶原蛋白对体外培养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a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不同来源胶原蛋白的培养基培养HDF-a细胞,考察样品对体外HDF-a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2批不同来源胶原蛋白中,4批样品能抑制HDF-a细胞生长,其他8批样品则能促进HDF-a细胞的生长。结论:胶原蛋白对HDF-a细胞的生长有着促进的作用,但在皮肤损伤创面治疗中,需对不同来源胶原蛋白仔细甄别,以防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真皮 成纤维细胞 体外培养技术 细胞存活率 软组织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