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河油田超稠油水热裂解采油现场试验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永建 钟立国 +2 位作者 范洪富 赵晓非 胡绍彬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9-101,共3页
在辽河油田杜 84块油藏开展了水热裂解采油技术应用现场试验 .在蒸汽吞吐条件下 ( 16 0 - 2 4 0℃ ) ,采用段塞式注入方式 ,加入催化剂及助剂体系 ,使超稠油就地发生水热裂解 .经水热裂解采出的稠油品位得到明显改善 :原油的总碳数和芳... 在辽河油田杜 84块油藏开展了水热裂解采油技术应用现场试验 .在蒸汽吞吐条件下 ( 16 0 - 2 4 0℃ ) ,采用段塞式注入方式 ,加入催化剂及助剂体系 ,使超稠油就地发生水热裂解 .经水热裂解采出的稠油品位得到明显改善 :原油的总碳数和芳香碳数明显减少 ,芳香环和环烷烃的环数也明显降低 ,周期初始稠油降粘率为 80 %以上 ,且在 30d内保持降粘率大于 50 % .8口试验井累计增油 5933.9t,平均单井增油 74 0t.试验结果表明 :应用水热裂解采油技术开采辽河超稠油 ,不仅在技术上可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超稠油 水热裂解 采油 现场试验
下载PDF
In situ experiments on width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cavation damaged zone in deeply buried tunnels 被引量:14
2
作者 LI ShaoJun 1,FENG XiaTing 1,LI ZhanHai 3,CHEN BingRui 1,JIANG Quan 1,WU ShiYong 2,HU Bin 2 &XU JinSong 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inica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 430071,China 2 Ertan Hydropower Development Company,Ltd.,Chengdu 610051,China 3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4,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S1期167-174,共8页
The seven long tunnels of Jinping II hydropower station are deeply buried.The width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cavation damaged zone(EDZ) are the key problem to the design of tunnels excavation and supports.In... The seven long tunnels of Jinping II hydropower station are deeply buried.The width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cavation damaged zone(EDZ) are the key problem to the design of tunnels excavation and supports.In order to study this problem,several specific experimental tunnels with different overburden and geometric sizes were excavated at this site.Digital borehole camera,sliding micrometer,cross-hole acoustic wave equipment and acoustic emission apparatus were adopted.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mprehensive in situ experimental methods through pre-installed facilities and pre-drilled boreholes.Typ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including cracks,deformation,elastic wave and micro fractures,were measured du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tunnel excavation.The wid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unnels EDZ were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construction methods involving of TBM and drilling and blasting,the test tunnels were excavated by full-face or two benches.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DZ and tunnel geometry sizes,overburden and excavation method were described as well.The results will not only contribute a great deal to the analysis of rock mass behavior in deeply buried rock mass,but also provide direct data for support design and rockburst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ly BURIED TUNNEL EXCAVATION damaged ZON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situ experiments
原文传递
In Situ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Studies of Nanoscale Electrocatalysts 被引量:13
3
作者 Maoyu Wang Líneyárnadóttir +1 位作者 Zhichuan JXu Zhenxing Feng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178-195,共18页
Nanoscale electrocatalysts have exhibited promising activity and stability,improving the kinetics of numerous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in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such as electrolyzers,fuel cells,and metal-air batter... Nanoscale electrocatalysts have exhibited promising activity and stability,improving the kinetics of numerous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in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such as electrolyzers,fuel cells,and metal-air batteries.Due to the size effect,nano particles with extreme small size have high surface areas,complicated morphology,and various surface terminations,which make them different from their bulk phases and often undergo restructuring during the reactions.These restructured materials are hard to probe by conventional ex-situ characterizations,thus leaving the true reaction centers and/or active sites difficult to determine.Nowadays,in situ techniques,particularly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XAS),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to obtain oxidation states,electronic structure,and local bonding environments,which are critical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catalysts under real reaction conditions.In this review,we go over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XAS and highlight recent applications of in situ XAS in studies of nanoscale electrocatalys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a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ELECTROCATALYST NANOSCALE In situ experiments
下载PDF
创新型竖向U型深埋管供暖换热性能实验 被引量:12
4
作者 周聪 张育平 +3 位作者 朱昱谌 官燕玲 王兴 荀迎久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9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在西安某厂区深层地热对接井安装了埋深大于2 000 m且深度不同的2个竖向U型深埋管换热系统,应用原位实验的方法进行了换热特性的研究。实验条件为埋管进水温度和水流率基本恒定,实时检测埋管的出水温度。通过埋管进、出水温差及流率得... 在西安某厂区深层地热对接井安装了埋深大于2 000 m且深度不同的2个竖向U型深埋管换热系统,应用原位实验的方法进行了换热特性的研究。实验条件为埋管进水温度和水流率基本恒定,实时检测埋管的出水温度。通过埋管进、出水温差及流率得到埋管在实验条件下的综合换热强度及不同深度地热井的实验,表明埋管深度的增加对换热强度的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型深埋管 换热性能 原位实验 埋管深度 中深层地热能 建筑供暖
下载PDF
高地应力软岩隧洞衬砌结构受力及强度安全系数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泽林 陈寿根 +1 位作者 张海生 李岩松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5-101,共7页
深埋条件下的高地应力软岩隧洞衬砌结构受力与一般隧洞不同,为探明其力学响应特征,依托实际工程对锚杆轴力、钢拱架应力及初支与二衬之间的接触压力进行现场测试,基于强度折减原理,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析围岩稳定性和二衬受力后的... 深埋条件下的高地应力软岩隧洞衬砌结构受力与一般隧洞不同,为探明其力学响应特征,依托实际工程对锚杆轴力、钢拱架应力及初支与二衬之间的接触压力进行现场测试,基于强度折减原理,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分析围岩稳定性和二衬受力后的强度安全系数。分析表明:高地应力环境下边墙部位锚杆发挥拉拔力作用明显,锚杆中性点随围岩塑性区发展有向围岩深处移动的趋势;钢拱架以受压为主并能立即发挥支护作用;在保证围岩稳定的条件下,二衬将承担12%的围岩压力,且受力集中的墙脚处二衬强度安全系数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衬砌结构 现场测试 强度安全系数
原文传递
A review of in-situ EBSD experiments 被引量:6
6
作者 Stuart I. WRIGHT Matthew M. NOWELL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05年第4期193-198,共6页
Automated EBSD or Orientation Imaging Microscopy (OIM) systems are being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within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o perform in-situ measurements.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 Automated EBSD or Orientation Imaging Microscopy (OIM) systems are being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within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o perform in-situ measurements.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OIM studies of in-situ experiments performed using tensile and heating stages as well as in-situ serial sectioning. In particular, in-situ OIM scan results on an aluminum alloy sample deformed in tension; phase transformations in a cobalt sample, recrystallization and grain growth in a copper sample and serial sectioning of a nickel super-alloy sample are review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显微技术 影像系统 扫描电子技术 体视学
下载PDF
Main outcomes from in situ thermo-hydro-mechanical experiments programme to demonstrate feasibility of radioactive high-level waste disposal in the Callovo-Oxfordian claystone 被引量:4
7
作者 G. Armand F. Bumbieler +3 位作者 N. Conil R. de la Vaissière J.-M. Bosgiraud M.-N. Vu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7年第3期33-45,共13页
In the context of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an underground research laboratory(URL)is a facility in which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nd operating a radioactive waste dis... In the context of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an underground research laboratory(URL)is a facility in which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and operating a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facility within a geological formation.The Meuse/Haute-Marne URL is a sitespecific facility planned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a radioactive waste disposal in the Callovo-Oxfordian(COx)claystone.The thermo-hydro-mechanical(THM)behaviour of the host rock is significant for the design of the underground nuclear waste disposal facility and for its long-term safety.The French National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Agency(Andra)has begun a research programme aiming to demonstrate the relevancy of the French high-level waste(HLW)concep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ogramme implemented from small-scale(small diameter)boreholes to full-scale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s to study the THM effects of the thermal transient on the COx claystone and the strategy implemented in this new programme to demonstrate and optimise current disposal facility components for HLW.It shows that the French high-level waste concept is feasible and working in the COx claystone.It also exhibits that,as for other plastic clay or claystone,heating-induced pore pressure increases and that the THM behaviour is anisotrop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 situ experiments Claystone Thermo-hydro-mechanical(THM) behaviour Research programme Radioactive high-level waste(HLW) DISPOSAL
下载PDF
便携式同步辐射原位激光加热装置研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海涛 赵波 +10 位作者 张祥志 郭智 王勇 朱大明 姚泽颖 崔晨辉 焦禹晨 刘海岗 许子健 马立梅 邰仁忠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4,共8页
同步辐射实验方法在研究材料的结构和物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要实现同步辐射原位高温条件,尤其温度高于2000 K以上,对很多实验方法来说还是一个挑战。激光加热方法可以实现快速、微区的极端高温条件,已经成为高温物性研究的重要工... 同步辐射实验方法在研究材料的结构和物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要实现同步辐射原位高温条件,尤其温度高于2000 K以上,对很多实验方法来说还是一个挑战。激光加热方法可以实现快速、微区的极端高温条件,已经成为高温物性研究的重要工具。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在极端高温研究领域,例如高熵合金、涡轮叶片、航空材料等还欠缺相关的原位高温条件,因此,研制了一种便携式连续激光加热装置,利用光谱仪获得样品的热辐射谱,并通过黑体辐射方法拟合出样品的温度梯度和温度稳定性。利用该装置成功实现真空环境中钨片的快速熔化(熔点约3695 K),并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表面衍射线站获得了1608 K原位条件下的MoS2和CTAB-MoS2材料X射线衍射图谱。本工作所研制的激光加热方法拓展了上海光源在极端条件下的实验能力,为极端高温条件下的材料物性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加热 同步辐射 原位实验 X射线衍射
原文传递
锂离子电池内部力学与温度参量在位表征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冯小龙 杨乐 +8 位作者 张明亮 陶然 韩雨 温家伟 王潘丁 宋维力 艾士刚 陈浩森 方岱宁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062-1075,共14页
近年来,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需求日益迫切,以硅基负极、三元正极为代表的高容量材料研究进展显著,与传统电极材料相比,其力学失效与热失控等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从力学结构角度来看,锂电池电芯是典型的密封结构,在全寿命周期的服役... 近年来,对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需求日益迫切,以硅基负极、三元正极为代表的高容量材料研究进展显著,与传统电极材料相比,其力学失效与热失控等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从力学结构角度来看,锂电池电芯是典型的密封结构,在全寿命周期的服役过程中,在电池内部发生电/化/力/热多场耦合共同作用,因此,在位表征电池内部的力学与温度参量对揭示锂离子电池内部力学失效与热失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着重介绍锂离子电池内部力学和热失效在位表征方法,包括:①内部力学量测量方法如原子力显微方法、在位光学方法、在位扫描电镜法、在位X射线断层扫描法等;②内部温度量测量方法如在位红外方法、内埋温度传感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内部表征 力学 变形与失效 在位实验
下载PDF
三峡库区澎溪河典型优势藻细胞N/P比与限制性评价的原位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秦镕聪 肖艳 +4 位作者 郭劲松 李哲 方芳 刘静 杨梅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84-1294,共11页
本文通过选取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空球藻(Eudorina sp.)和湖北小环藻(Cyclotella hubeiana)为三峡库区流域中典型的优势藻,在澎溪河进行原位培养试验,跟踪监测了三峡水库不同运行时... 本文通过选取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空球藻(Eudorina sp.)和湖北小环藻(Cyclotella hubeiana)为三峡库区流域中典型的优势藻,在澎溪河进行原位培养试验,跟踪监测了三峡水库不同运行时期4种典型优势藻细胞氮(Cell-N)、磷(Cell-P)浓度以及环境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浓度,并且结合团队之前的研究成果,根据临界(供应)N/P摩尔比、细胞N/P摩尔比和Guildford的TN/TP摩尔比评价标准对库区水体的营养限制状态进行了评价,为进一步揭示三峡水库运行下支流水域富营养化过程与生理特征的限制性评价提供研究基础.原位试验结果表明:3个评价标准下水体的营养(氮或磷)限制状态基本相同,低水位时期水体无机磷营养盐比较贫乏,在试验初期没有显著的营养盐限制而在末期受到了磷的相对限制;高水位试验初期和末期均未呈现显著的营养盐限制;泄水期营养盐变动频繁,试验初期表现为氮限制而末期表现为磷限制.虽然各藻种在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营养盐限制性,但总的来看,临界N/P比和细胞N/P比的阈值范围具有一定指示作用,能够从藻类细胞生理的角度对水体的营养状况作出初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澎溪河 优势藻 原位试验 细胞N/P比 化学计量关系 营养限制
下载PDF
TEM在催化科学中的应用(上)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强 黄文氢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7-141,共5页
综述了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的因素,并对透射电子显微镜常用的配件,即能谱、能量损失谱、原位试验配件和三维重构配件进行了介绍;阐述了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催化科学中的应用,讨论了制样、TEM模式和STEM模式、能谱及面分布、原位实验及... 综述了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的因素,并对透射电子显微镜常用的配件,即能谱、能量损失谱、原位试验配件和三维重构配件进行了介绍;阐述了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催化科学中的应用,讨论了制样、TEM模式和STEM模式、能谱及面分布、原位实验及三维重构技术在催化科学的应用;提出了透射电子显微镜在催化科学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射电子显微镜 扫描透射 原位实验 催化科学
下载PDF
热力隧道在非降水施工中的力学特性监测
12
作者 康富中 贺少辉 +2 位作者 李承辉 陈新栋 张耘获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102,共7页
城市热力供水工程逐渐由近地层明挖向深地层暗挖转移,通过对北京市两个典型地质热力隧道的现场原位的监测,分析浅埋暗挖热力隧道在非降水施工过程中对于砂卵石地质和粉质黏土地质条件下的初支结构内力、围岩性状、水文特征的变化及对地... 城市热力供水工程逐渐由近地层明挖向深地层暗挖转移,通过对北京市两个典型地质热力隧道的现场原位的监测,分析浅埋暗挖热力隧道在非降水施工过程中对于砂卵石地质和粉质黏土地质条件下的初支结构内力、围岩性状、水文特征的变化及对地层的影响.试验监测结果表明,隧道围岩的土压力分布不同,水压力分布相同,初衬钢筋内力分布不同,砂卵石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初衬受力情况较好,隧道开挖对地表沉降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在开挖城市供热、供水及供气等小断面隧道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隧道 非降水暗挖 原位试验 土压力 水压力 钢筋内力
下载PDF
红砂岩路基强夯处理大变形数值模拟方法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32
13
作者 王桂尧 胡振南 匡希龙 《岩土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451-2456,共6页
针对红砂岩路基难以压实的特性,采用强夯方法,提高红砂岩路基压实度。基于强夯处理红砂岩路基的现场试验,采用显示动力有限元程序LS-DYNA建立强夯三维模型,对强夯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强夯作用下红砂岩碎石土路堤的应力-应... 针对红砂岩路基难以压实的特性,采用强夯方法,提高红砂岩路基压实度。基于强夯处理红砂岩路基的现场试验,采用显示动力有限元程序LS-DYNA建立强夯三维模型,对强夯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强夯作用下红砂岩碎石土路堤的应力-应变变化规律,得到了强夯后土体的应力场、位移场,并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强夯加固红砂岩路基的作用机制及有关夯击参数的取值方法,认为直径为2 m的夯锤在1 200 kN.m夯击能作用下的有效影响深度为4~6 m,锤间距(中心距)不宜大于3.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夯 红砂岩路基 数值模拟 现场试验 效果分析
下载PDF
采动裂隙网络实时演化及连通性特征 被引量:33
14
作者 高明忠 金文城 +1 位作者 郑长江 周宏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35-1540,共6页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八矿己15-14120采煤工作面为试验基地,借助改进后的本质安全型钻孔裂隙窥视仪,实时采集采煤工作面前方煤岩体裂隙网络随工作面推进的演化过程。结合分形几何理论与裂隙岩体连通率投影算法,揭示了采动影响下,工作面前方... 以平顶山煤业集团八矿己15-14120采煤工作面为试验基地,借助改进后的本质安全型钻孔裂隙窥视仪,实时采集采煤工作面前方煤岩体裂隙网络随工作面推进的演化过程。结合分形几何理论与裂隙岩体连通率投影算法,揭示了采动影响下,工作面前方裂隙网络演化分形特征及连通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动对平煤八矿己15-14120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裂隙网络沿开采方向的影响范围约为50 m;随着工作面不断接近试验测点,煤岩体采动裂隙网络分形维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与矿压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同时,煤岩体连通率随采煤工作面推进上升趋势明显,可依次分为线性缓慢增长阶段、指数增长阶段及平稳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网络 演化特征 连通率 分形维数 现场实验
下载PDF
让压锚杆在大变形隧道支护应用中试验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张彪 张志强 +1 位作者 汪波 周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47-2055,共9页
锚杆在支护大变形隧道工程时常因变形过大而发生拉断破坏,为推广可延伸性锚杆在大变形隧道中的应用,提出了恒阻挤压滑移让压锚杆,通过挤压并拉伸锚杆杆体来消耗高地应力引起的围岩形变能量,实现让压功能;通过调整挤压套的位置、握裹力,... 锚杆在支护大变形隧道工程时常因变形过大而发生拉断破坏,为推广可延伸性锚杆在大变形隧道中的应用,提出了恒阻挤压滑移让压锚杆,通过挤压并拉伸锚杆杆体来消耗高地应力引起的围岩形变能量,实现让压功能;通过调整挤压套的位置、握裹力,可以依据具体大变形隧道工程的围岩特性,调节让压锚杆的让压荷载、最大让压量。通过室内试验,证明了恒阻挤压滑移让压锚杆让压装置可靠性,获得了恒阻挤压滑移让压锚杆力学特性。以兰渝线毛羽山隧道为应用工程,试验结果表明:让压锚杆在大变形隧道工程中可以保证可靠的让压效果;在软弱不良大变形隧道工程中,宜采用注浆等手段以保证让压锚杆的有效支护性能;让压锚杆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保证大变形隧道中围岩的收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压锚杆 大变形隧道 支护特征曲线 现场试验
下载PDF
绿泥石片岩地层大跨度公路隧道大变形控制及合理支护形式现场试验 被引量:31
16
作者 陈建勋 刘伟伟 +3 位作者 陈丽俊 罗彦斌 武云飞 石州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2-223,共12页
为了探索绿泥石片岩地层大跨度公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及合理支护形式,以陕西省宝(鸡)汉(中)高速公路连城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采用单层I22b、双层I22b和双层HK200b钢架的3种初期支护形式,通过对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进行现场量测,... 为了探索绿泥石片岩地层大跨度公路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及合理支护形式,以陕西省宝(鸡)汉(中)高速公路连城山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采用单层I22b、双层I22b和双层HK200b钢架的3种初期支护形式,通过对围岩变形和支护结构受力进行现场量测,对比分析了不同初期支护形式的变形控制效果,提出了大跨度公路隧道软岩大变形控制方法和支护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大预留+双层HK200b钢架分次强支护+大管径长锁脚锚管+深仰拱”联合支护体系能有效控制隧道大变形灾害,避免初期支护变形侵限及频繁拆换拱;该支护体系中第1层初期支护钢架的刚度不宜太弱,以避免因其刚度不足导致的局部失稳和局部拆换问题;试验断面第2层初期支护的接触压力约占第1层初期支护围岩压力的61%,二次衬砌接触压力约占第1层初期支护围岩压力的40%;调整仰拱曲率对于优化结构受力和防治仰拱底鼓作用显著;基于对连城山隧道试验断面围岩压力和径向位移的统计分析,建立了不同支护阶段和不同刚度下的围岩-支护特征曲线,揭示了围岩与支护的相互动态作用机制和“多层分次强支护”大变形控制方法的支护作用机制;结合连城山隧道大变形处置实践,总结提出了“三台阶留核心土法+大预留、多层、分次支护+大管径长锁脚锚管+深仰拱”的大变形控制技术、“不侵限、不换拱、不破坏压密区”的大变形防控理念及“大断面、少分步、快挖快支”的施工原则。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大变形控制 现场试验 双层初期支护 支护机制
原文传递
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受力机制的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洋 冯君 +2 位作者 谢先当 赖冰 杨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226-4231,4250,共7页
针对有顶板连接的"八"字形微型桩组合结构,依托广大(广通至大理)线扩能改造工程,现场监测微型桩工作状态下轴力变化,对微型桩组合支护体系应用于分级开挖边坡加固的受力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各排桩... 针对有顶板连接的"八"字形微型桩组合结构,依托广大(广通至大理)线扩能改造工程,现场监测微型桩工作状态下轴力变化,对微型桩组合支护体系应用于分级开挖边坡加固的受力机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各排桩桩身轴向力的分布形式不尽相同,沿推力方向依次呈现出反"S"型、"双弓"型和"S"型的分布规律;各排桩峰值轴力均为拉力,比例关系为:靠山侧桩:中间桩:靠路侧桩=2.5:4.1:3.2,其中靠山侧桩最大轴力出现在桩体下部,中间桩出现在中上部,靠路侧桩最大轴力出现在桩体上部;顶部承台对有斜桩的微型桩群的制约协调作用比一般的竖直桩群显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桩群易发生较大的挠曲变形,在群桩效应、坡体滑裂面等的综合影响下,引发桩体拉-压等受力形式的转变;组合结构的受力机制表现为先承受滑坡主推力的前两排桩受拉,第3排桩底部嵌固段受压,且随着持续推力作用受压区存在向上发展趋势;各单桩桩身轴力以拉力为主,有利于内部钢筋受拉优势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桩组合结构 现场试验 轴力监测 抗滑机制
下载PDF
深井巷道掘进围岩演化特征模拟与扰动应力场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周辉 渠成堃 +4 位作者 王竹春 张传庆 胡善超 沈峥 杨凡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21-1831,共11页
深井巷道围岩扰动应力场与开挖扰动区的形成密切相关。然而,受现场地质条件和监测技术制约,尚难以准确获得围岩扰动应力的演化过程。为此,首先通过原位监测得到深井巷道围岩开挖扰动区的演化特征;然后,基于监测结果利用反分析的方式构... 深井巷道围岩扰动应力场与开挖扰动区的形成密切相关。然而,受现场地质条件和监测技术制约,尚难以准确获得围岩扰动应力的演化过程。为此,首先通过原位监测得到深井巷道围岩开挖扰动区的演化特征;然后,基于监测结果利用反分析的方式构建能较为准确地模拟围岩开挖扰动区演化特征的数值模型;最后,通过这一模型分析了深井巷道掘进过程中围岩扰动应力场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当工作面未掘进至监测断面时,由于工作面前方岩体空间约束,测点应力值基本没有变化;当工作面掘进过监测断面后,巷道帮部、顶底板的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了变化;通过对比扰动应力场与原位监测得到的开挖扰动区的演化特征,发现两者的部分演化特征较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深井巷道 原位监测 开挖扰动区 数值模拟 围岩扰动应力场
原文传递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合理路堤高度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建明 章金钊 刘永智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34,共7页
从反映冻土路基热稳定性的路堤临界高度出发,结合青藏铁路冻土路基试验工程,对青藏高原冻土路基的合理路堤高度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研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路基下冻土人为上限的变化与路堤高度呈非线性关系,路堤高度太小或太大... 从反映冻土路基热稳定性的路堤临界高度出发,结合青藏铁路冻土路基试验工程,对青藏高原冻土路基的合理路堤高度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研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路基下冻土人为上限的变化与路堤高度呈非线性关系,路堤高度太小或太大都会造成路基下多年冻土上限的下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年平均地温条件下,路基下冻土的人为上限随路堤高度的增大而上升,随路基运行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当路堤高度大于一定数值时,在路堤建成的第1个寒季过后,路堤内会残留融化夹层,并且融化夹层的厚度随路堤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年平均地温分别为-0.3,-0.5,-1.0,-1.5,-2.0℃条件下,路堤的下临界高度分别为6.8,4.2,1.1,0.6,0.5 m;上临界高度分别为3.4,3.4,3.9,4.1,4.4 m。路堤临界高度存在的年平均地温临界值约为-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冻土路基 路堤 临界高度 现场试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坝址近场区泥石流临界雨量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贺拿 陈宁生 +2 位作者 曾梅 李涛 陈容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9-247,共9页
白鹤滩水电站坝址近场区受多条泥石流沟的威胁,为降低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基于临界雨量的预警系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首先,收集该区泥石流活动历史资料及相应的降雨资料,通过灾害实例调查法及频率法分别推算该区24 h临界雨量、10 ... 白鹤滩水电站坝址近场区受多条泥石流沟的威胁,为降低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基于临界雨量的预警系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首先,收集该区泥石流活动历史资料及相应的降雨资料,通过灾害实例调查法及频率法分别推算该区24 h临界雨量、10 min及1 h临界雨量值范围。结合区域泥石流活动特点、该区降雨特征及泥石流启动原位试验,确定该区的24h临界雨量、10min及1h防范雨量及预警指标(临界雨量)。经综合分析后确定24 h临界雨量为10 mm(有前期降雨)及38.14 mm(无前期降雨);10 min降雨量介于6.41-8.84 mm或1 h雨量介于13.63-18.78 mm为该区防范雨量值;8.84 mm及18.78 mm为10 min及1h泥石流预警指标,即该区泥石流临界雨量。根据该区各沟泥石流活动情况、泥石流自身复杂性及该工程的重要性,提出该区泥石流防治建议,以期为该区泥石流预报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滩水电站 泥石流 临界雨量 原位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