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扰素刺激基因在肿瘤免疫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曹发迪 李凡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606-609,共4页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是一种经干扰素诱导、刺激后显著表达的基因。可通过免疫抑制分子的浸润,免疫检查点抑制,免疫编辑等方式抑制或者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本文对ISGs在肿瘤免疫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作... 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是一种经干扰素诱导、刺激后显著表达的基因。可通过免疫抑制分子的浸润,免疫检查点抑制,免疫编辑等方式抑制或者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本文对ISGs在肿瘤免疫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及其在肿瘤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有望为开发更为精准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刺激基因 免疫检查点抑制 免疫抑制分子 肿瘤药物
下载PDF
敲减TIM-3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及分泌免疫抑制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婷 王广涛 +1 位作者 张园园 姚纪英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0-44,51,共6页
目的研究敲减T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及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分子的影响。方法设置稳定感染TIM-3 shRNA和shRNA control重组慢病毒的SW620细胞株为sh-TIM-3和sh-NC,设置不添加慢病毒的SW620细胞为Control组,细... 目的研究敲减T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对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及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分子的影响。方法设置稳定感染TIM-3 shRNA和shRNA control重组慢病毒的SW620细胞株为sh-TIM-3和sh-NC,设置不添加慢病毒的SW620细胞为Control组,细胞培养2 d以后,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IM-3表达水平。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PI单染法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p27蛋白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sh-TIM-3组细胞中的TIM-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细胞增殖能力降低,细胞克隆形成能力也降低,细胞G 0/G 1比例降低,CyclinD1蛋白水平降低,p27蛋白水平升高,细胞分泌的VEGF、IL-10减少,与Contro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敲减TIM-3能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并减少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TIM-3 免疫抑制分子 增殖
下载PDF
Amplification of Functional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during Stem Cell Mobilization Induced by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on-factor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晓健 胡静 +6 位作者 孙立 肖音 陈智超 游泳 邹萍 王红祥 仲照东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3年第6期817-821,共5页
The effects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on-factor (G-CSF) on stem cell mobi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amplification of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 of donor mice were ex- amined. A mouse model o... The effects of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on-factor (G-CSF) on stem cell mobiliz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amplification of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 of donor mice were ex- amined. A mouse model of stem cell mobilization was established by consecutive subcutaneous injec- tion of 100 μg/kg G-CSF for 5 days. The blood from the donor mice was routinely examined during mobilization. Stem cells and MDSCs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immunosuppressive mole- cules derived from MDSCs in serum and spleen, including hydrogen dioxide (H202) and nitric oxide (NO), and the activity of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were determined during the mobilization. Apop- tosis of T lymphocytes was assessed by using Annexin-V/PI. During stem cell mobilization, the number of lymphocytes and white blood cell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was increased, and peaked on the 4th day. The number of stem cells in G-CSF-treated mic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at in controls (P〈0.01). The expansions of MSDCs were also observed after G-CSF mobilization, with a more notable rate of growth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than in the spleen. The activity of NOS and the production of NO were increased in the donor mice, and the serum H202 levels were approximately 4-fold greater than the con- trois. Consequently, apoptosis of T lymphocytes was increased and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levated percentage of MDSCs. It was concluded that G-CSF could provide sufficient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s for transplantation. Exogenous administration of G-CSF caused the accumulation of MDSC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and the spleen, which could lead to apoptosis ofT lymphocytes and may offer a new strategy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granuloeyte colony-stimulation-factor stem cell mobili- zation transplantation immunosuppressive molecules
下载PDF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分子生物学功能及其抗体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昊 李新颖 +1 位作者 罗龙龙 马远方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0-78,共9页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CD223)是一类免疫抑制性受体,主要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细胞表面。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类似,LAG-3分子在活化的T细胞中表达上调,...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CD223)是一类免疫抑制性受体,主要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细胞表面。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分子3(TIM-3)等免疫检查点分子类似,LAG-3分子在活化的T细胞中表达上调,抑制T细胞过度活化以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而在肿瘤微环境中,抗原的持续刺激使T细胞过度表达LAG-3等抑制性分子,造成局部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LAG-3发挥抑制作用的下游信号通路及其与其他抑制性分子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初步临床数据证实,抗LAG-3和抗PD-1抗体具有协同治疗肿瘤的效果。然而,值得一提的是,LAG-3具有与其他任何免疫负性调控分子完全不同的胞内结构域,表明LAG-3分子具有独特的分子机制。目前,至少有7种靶向LAG-3的抗体药物和1种LAG-3-Fc融合蛋白进入临床研究。可以预见,针对LAG-3分子的靶向药物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免疫抑制性分子 癌症 免疫治疗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CD226分子影响Treg细胞功能参与小鼠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
5
作者 王宁 徐曦 +2 位作者 姜朋涛 吕明华 胡志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442-447,共6页
目的探讨CD226分子影响Treg细胞功能参与小鼠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发病的相关机制。方法建立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EAE模型(WT EAE组)和CD226基因敲除(knockout,KO)小鼠EAE模型(KO ... 目的探讨CD226分子影响Treg细胞功能参与小鼠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发病的相关机制。方法建立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EAE模型(WT EAE组)和CD226基因敲除(knockout,KO)小鼠EAE模型(KO EAE组),每日监测病情和体质量变化并进行EAE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和qRT-PCR检测两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比例变化和Foxp3 mRNA相对表达水平;磁珠分选两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Treg细胞抑制性免疫分子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和T细胞免疫受体(T cell immune receptor with immunoglobulin and ITIM domain,TIGIT)表达水平。结果与WT EAE组相比,KO EAE组免疫后EAE发病时间迟(P<0.05),病情评分低(P<0.05),脾脏CD4+T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增高(P<0.05),Foxp3 mRNA表达升高(P<0.05),Treg细胞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TGF-β和IL-10水平升高(P<0.05),CTLA-4和TIGIT水平升高(P<0.05)。结论CD226分子通过影响Treg细胞数量和功能参与小鼠EA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26 TREG细胞 FOXP3 抑制性细胞因子 免疫抑制分子
下载PDF
PD-1、LAG-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刘颖 詹凌波 +5 位作者 王蕾 王新有 范文霞 孙明玲 赵冠云 郭新红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998-1003,共6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ymphocyte activation gene-3,LAG-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7例初治DLBCL患者作为病例组,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例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外周血CD8^(+)T细胞上LAG-3、PD-1的表达,同时收集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指标,分析DLBCL患者CD8^(+)T细胞上PD-1、LAG-3的表达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病例组PD-1^(+)LAG-3^(-)、PD-1^(-)LAG-3^(+)及PD-1^(+)LAG-3^(+)CD8^(+)T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上述指标均下降(P<0.05);PD-1^(+)CD8^(+)T细胞比例与DLBCL患者B症状具有显著相关性(r=0.598,P<0.05)。结论DLBCL患者CD8^(+)T细胞上PD-1、LAG-3的比例较高,经治疗后表达降低;DLBCL患者CD8^(+)T细胞上PD-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B症状具有一定相关性,提示PD-1、LAG-3参与了DLBCL疾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分子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下调小鼠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13
7
作者 崔澂 王润田 +2 位作者 佟慧 王智华 邓郁青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1969-1972,共4页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MOX)对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的体外影响.方法:获取体外经MOX作用后再培养的Colon26培养上清,以不经MOX作用的Colon26同步培养上清作对照,观察其对小鼠脾细胞MTT法测定的NK杀伤和ConA诱导转化以及流式细胞计数分... 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MOX)对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的体外影响.方法:获取体外经MOX作用后再培养的Colon26培养上清,以不经MOX作用的Colon26同步培养上清作对照,观察其对小鼠脾细胞MTT法测定的NK杀伤和ConA诱导转化以及流式细胞计数分析的IL-2Rα,CD3ε+ζ+和CD3ε-ζ+表达5项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定量ELISA法测定这些上清中TGF-β1,VEGF,IL-4,IL-6和IL-105种免疫抑制分子的含量,分析MOX下调Colon26分泌免疫抑制分子与上清免疫抑制作用的关系.结果:不经MOX作用同步培养的Colon26上清,5种免疫抑制分子均可被测到,以TGF-β1含量最高;该上清对小鼠脾细胞5项免疫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MOX作用后的Colon26,其第一次再培养上清,TGF-β1和IL-10含量及对除NK杀伤以外的其余4项免疫功能指标的抑制,均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0.0045,0.032,0.001,0.0095,0.0005,0.000);与第一次再培养上清相比,其第二次再培养上清,TGF-β1含量继续显著降低(P=0.002),VEGF含量及对除NK杀伤以外的其余4项免疫功能指标的抑制,均明显提高(P值分别为0.029,0.0075,0.0495,0.0005,0.0005),其余无显著变化.结论:MOX可明显下调Colon26肿瘤细胞TGF-β1和IL-10的分泌,通过下调所测5种以外的其他免疫抑制分子的分泌而影响Colon26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效应.下调肿瘤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MOX的抗瘤效应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下调 小鼠 COLON26肿瘤细胞 免疫抑制 作用 体外实验
下载PDF
氧化苦参碱对L929肿瘤细胞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欣燕 王润田 +4 位作者 崔瀓 王智华 佟慧 邓郁青 张征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目的:体外研究氧化苦参碱(MOX)对L929肿瘤细胞(L929)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获取经MOX作用后再培养的L929培养上清,以不经MOX作用同步培养的L929培养上清作对照,检测上清对小鼠脾细胞5项免疫功能的影响(包括NK杀伤和ConA诱导转化,MTT... 目的:体外研究氧化苦参碱(MOX)对L929肿瘤细胞(L929)免疫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获取经MOX作用后再培养的L929培养上清,以不经MOX作用同步培养的L929培养上清作对照,检测上清对小鼠脾细胞5项免疫功能的影响(包括NK杀伤和ConA诱导转化,MTT法;细胞表面IL-2Rα、CD3ε+ζ+和CD3ε-ζ+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法)和上清中4种免疫抑制分子的浓度(包括TGF-β1、PGE2、VEGF和IL-10,定量ELISA法)。分析MOX影响L929免疫抑制作用与影响L929免疫抑制分子分泌之间的关系。结果:不经MOX作用同步对照培养的L929培养上清(C-S1、C-S2),可稳定地测到所测4种免疫抑制分子(以TGF-β1和PGE2浓度最高),和稳定地抑制所测小鼠脾细胞5项免疫功能(C-S1比C-S2,P>0.05)。经MOX作用后的L929,其第一次再培养上清(MOX-S1),4种免疫抑制分子的浓度及对5项免疫功能的抑制均明显低于对照上清(C-S1);其第二次再培养上清(MOX-S2)与MOX-S1相比,4种抑制分子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除对CD3ε+ζ+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外(P<0.01),对其余4项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亦无明显变化(P>0.05)。相关分析显示,MOX下调L929对小鼠脾细胞ConA诱导转化及IL-2Rα和CD3ε-ζ+表达的抑制与下调TGF-β1和PGE2分泌显著正相关,下调对NK杀伤的抑制与下调TGF-β1分泌显著正相关。结论:氧化苦参碱可显著下调L929免疫抑制分子分泌而显著下调L929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下调肿瘤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抗瘤新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苦参碱 免疫抑制分子 免疫抑制 L929
下载PDF
抗肿瘤中药制剂逆转结直肠癌NK细胞免疫抑制的靶分子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崔澂 王润田 +3 位作者 胡建军 王智华 张征峥 邓郁青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9-512,共4页
目的探讨抗瘤中药制剂逆转结直肠癌所致自然杀伤(NK)细胞免疫抑制的作用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制备三氧化二砷(As2O3)、川芎嗪(LHC)、黄芪(AMB)、氧化苦参碱(MOX)、猪苓多糖(PUPS)、青蒿琥酯(ART)6种中药制剂作用后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Col... 目的探讨抗瘤中药制剂逆转结直肠癌所致自然杀伤(NK)细胞免疫抑制的作用靶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制备三氧化二砷(As2O3)、川芎嗪(LHC)、黄芪(AMB)、氧化苦参碱(MOX)、猪苓多糖(PUPS)、青蒿琥酯(ART)6种中药制剂作用后的小鼠结直肠癌细胞Colon26再培养上清液,MTT法检测中药制剂对Colon26所致小鼠脾细胞NK杀伤抑制的影响,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对小鼠脾细胞CD3ε-ζ+表达抑制的影响;ELISA测定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和前列腺素(PG)E2含量;多元相关分析中药制剂逆转结直肠癌NK细胞免疫抑制的相应靶分子。结果 AMB对NK杀伤抑制的逆转作用最强;LHC对CD3ε-ζ+表达抑制的逆转作用最强。对NK杀伤抑制的逆转,As2O3、AMB、PUPS和ART的靶分子为TGF-β1,LHC的靶分子为TGF-β1和IL-10;对CD3ε-ζ+表达抑制的逆转,AMB和MOX的靶分子为IL-10。结论通过抑制免疫抑制分子分泌逆转肿瘤细胞产生的NK免疫抑制,应是中药制剂抗瘤效应机制之一。临床可考虑联合使用不同类型抗瘤药物组方调整患者NK免疫抑制及免疫抑制分子分泌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免疫抑制 自然杀伤细胞 免疫抑制分子
原文传递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肿瘤标志物及胃肠道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江恕 李承慧 +1 位作者 谢黎黎 王爱娟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观察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对肿瘤标志物及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安庆医学中心/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82例。告知患者两种方案后,遵患者意愿... 目的观察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对肿瘤标志物及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安庆医学中心/安庆市立医院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82例。告知患者两种方案后,遵患者意愿分为化疗组和联合组各41例。化疗组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联合组在化疗组基础上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肠道反应,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及两组生存情况。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化疗组(P<0.05)。治疗前,化疗组、联合组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内比较,化疗组、联合组血清CEA、SCC-Ag、CYFRA21-1水平均降低,组间比较,联合组血清CEA、SCC-Ag、CYFRA21-1水平低于化疗组(P<0.05)。化疗组、联合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2022年10月,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95%CI:6.416~9.584),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Kaplan-Meier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06,P<0.001)。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改善晚期NSCLC近期疗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延长生存期,且不会明显增加胃肠道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抑制性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1 帕博利珠单抗 化疗
下载PDF
As_2O_3下调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分子分泌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澂 王润田 +3 位作者 佟慧 王智华 丁军颖 王平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体外研究As2O3下调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分子分泌的作用。方法获取体外经As2O3作用后再培养的Colon26培养上清,以不经As2O3作用的Colon26同步培养上清作对照,定量ELISA法测定这些上清中TGF-β1、VEGF、IL-4、IL-6和IL-105种免疫... 目的体外研究As2O3下调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分子分泌的作用。方法获取体外经As2O3作用后再培养的Colon26培养上清,以不经As2O3作用的Colon26同步培养上清作对照,定量ELISA法测定这些上清中TGF-β1、VEGF、IL-4、IL-6和IL-105种免疫抑制分子的含量,实验研究这些上清对小鼠脾细胞MTT法测定的NK杀伤和Con A诱导转化以及流式细胞计数分析的IL-2Rα、CD3ε+ζ+和CD3ε-ζ+表达5项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结果不经As2O3作用同步培养的Colon26上清,5种免疫抑制分子均可被测到,以TGF-β1含量最高;该上清对小鼠脾细胞5项免疫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抑制作用。As2O3作用后的Colon26,其第一次再培养上清,5种免疫抑制分子含量及对除CD3ε-ζ+表达外的其余4项免疫功能指标的抑制,均明显降低;与第一次再培养上清相比,其第二次再培养上清,TGF-β1、VEGF和IL-4含量及对NK杀伤、Con A诱导转化和CD3ε+ζ+表达的抑制,均明显提高,其余无明显变化。相关分析显示,TGF-β1和IL-10与抑制Con A诱导转化及IL-2Rα表达正相关;IL-4与抑制Con A诱导转化、NK杀伤及CD3ε+ζ+表达正相关;VEGF和IL-6与5项免疫功能指标的抑制不相关。结论As2O3可明显下调Co-lon26肿瘤细胞免疫抑制分子的分泌,下调TGF-β1、VEGF和IL-4分泌的作用可持续48h,下调IL-6和IL-10分泌的作用可持续96h,可能是As2O3抗瘤效应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2O3 下调 Colon26 免疫抑制分子
原文传递
大黄酸增强低氧环境中效应T细胞的抗结肠癌活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袁向飞 田文聪 +1 位作者 谢俊木子 王丰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476-481,共6页
目的:验证中药有效成分大黄酸抑制低氧引起的结肠癌细胞中免疫抑制分子的表达,为大黄酸与效应T细胞的联合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首先根据CCK-8检测大黄酸对结肠癌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选择恰当的研究浓度;然后用Western blot和q PC... 目的:验证中药有效成分大黄酸抑制低氧引起的结肠癌细胞中免疫抑制分子的表达,为大黄酸与效应T细胞的联合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首先根据CCK-8检测大黄酸对结肠癌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选择恰当的研究浓度;然后用Western blot和q PCR检测在低氧条件下,一定浓度的大黄酸能否下调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某些免疫抑制分子的水平;最后在我们自己建立的能够被T淋巴细胞特异识别杀伤的结肠癌细胞模型上,进一步检测大黄酸在低氧条件下对效应T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与常氧对照组相比,低氧组、低氧+25μM大黄酸组和低氧+50μM大黄酸组细胞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m RNA的相对量分别为1.63±0.29、0.80±0.17和0.47±0.12;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m RNA的相对量分别为4.42±0.73、0.47±0.11和0.24±0.11。当效靶比为1:1、2:1和4:1时,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百分率分别为(27.32±3.05)%、(42.68±3.69)%和(54.02±1.82)%;而低氧条件下,杀伤百分率分别下降至(21.53±3.74)%、(33.55±1.51)%和(45.20±2.27)%;在低氧条件下加入50μM大黄酸,杀伤百分率又分别升高至(32.70±2.37)%、(47.01±3.15)%和(57.26±1.12)%,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大黄酸能够降低低氧引起的免疫抑制分子表达升高,并且可以逆转由于低氧产生的效应T细胞活性下降。大黄酸有望与T细胞过继免疫疗法联合使用,用于结肠癌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酸 效应T细胞 免疫抑制分子 低氧 结肠癌
下载PDF
青蒿琥酯逆转L929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欣燕 王润田 +4 位作者 崔澂 王智华 佟慧 邓郁青 张征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85-988,共4页
目的:体外研究青蒿琥酯(ART)逆转L929肿瘤细胞(L929)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获取经ART作用后再培养的L929培养上清和不经ART作用同步对照培养的L929培养上清,检测上清对小鼠脾细胞4项免疫功能的影响(包括NK杀伤和ConA诱导转化:MTT法;细... 目的:体外研究青蒿琥酯(ART)逆转L929肿瘤细胞(L929)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获取经ART作用后再培养的L929培养上清和不经ART作用同步对照培养的L929培养上清,检测上清对小鼠脾细胞4项免疫功能的影响(包括NK杀伤和ConA诱导转化:MTT法;细胞表面CD4+和CD8+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法)和上清中4种免疫抑制分子的浓度(包括TGF-β1、PGE2、VEGF和IL-10:定量ELISA法)。分析青蒿琥酯逆转L929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其下调L929免疫抑制分子分泌之间的关系。结果:同步对照培养的L929的上清,可稳定地检测到所测4种免疫抑制分子(TGF-β1和PGE2浓度最高)和对所测小鼠脾细胞4项免疫功能的显著抑制作用(C-S1与C-S2相比,P>0.05)。对ART作用后的L929:其第一次再培养上清(ART-S1)与相应对照上清(C-S1)相比,4种免疫抑制分子的浓度及对小鼠脾细胞NK杀伤、ConA诱导转化和CD4+CD8-表达的抑制作用显著降低(P<0.01);其第二次再培养上清(ART-S2)与ART-S1相比,除IL-10浓度轻度上升(P<0.05)和对小鼠脾细胞CD4-CD8+表达的抑制作用轻度降低(P<0.05)外,余无显著变化(P>0.05)。相关分析显示,ART逆转L929对小鼠脾细胞NK杀伤、ConA诱导转化及CD4+CD8-表达的抑制,与其下调L929分泌TGF-β1(r=0.971、r=0.984、r=0.990,P<0.05)、PGE2(r=0.960、r=0.981、r=0.982,P<0.05)及VEGF(r=0.970、r=0.992、r=0.982,P<0.05)显著正相关。ART逆转L929对小鼠脾细胞CD4-CD8+表达的抑制,可能与其下调L929其它免疫抑制分子分泌有关。结论:ART可通过下调L929免疫抑制分子分泌而逆转其免疫抑制作用,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应是ART抗瘤新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逆转 肿瘤 L929 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分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