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茱萸总苷抗炎免疫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的大鼠实验研究 被引量:32
1
作者 付桂香 李建民 +1 位作者 周勇 赵世萍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6-320,共5页
目的 研究山茱萸总苷(COG)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形成大鼠AA模型,于造模后不同时间分别测定两侧足趾肿胀度,造模24d后,处死动物观察药物对踝关节组织病理的影响,对T淋巴细胞增殖、炎性... 目的 研究山茱萸总苷(COG)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形成大鼠AA模型,于造模后不同时间分别测定两侧足趾肿胀度,造模24d后,处死动物观察药物对踝关节组织病理的影响,对T淋巴细胞增殖、炎性细胞因子IL-1、TNF-a、IL-6及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前列腺素E2(PGE2)的作用。结果 COG对AA大鼠的原发病变和继发病变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P〈0.01),对造模引起的踝关节组织病理损伤有明显的改善,且明显抑制从大鼠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DTH(P〈0.01),抑制IL-1、TNF-a、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及血浆PGE2的产生(P〈0.01或P〈0.05)。结论COG具有较好的免疫抑制抗炎作用,其机理可能是抑制了炎性介质IL-1、IL-6、TNF-a和PGF2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总苷 佐剂性关节炎 免疫抑制剂
原文传递
环磷酰胺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蕾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5-399,共5页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环磷酰胺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46名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为期24个月的标准方案:泼尼松联合口服硫唑嘌呤治疗。观察组采用试验性治疗方案:口服泼尼松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每月6次和每3个月6次)进行治疗...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环磷酰胺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方法:46名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为期24个月的标准方案:泼尼松联合口服硫唑嘌呤治疗。观察组采用试验性治疗方案:口服泼尼松和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每月6次和每3个月6次)进行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是36个月内的存活或不需要进行肺移植。次要指标是患者的最大肺活量,对一氧化碳弥散能力,以及在3、6、12、18、24、30、36个月中的基线动脉氧分压。结果:对照组有25名患者,观察组有21名患者,36个月内存活同时未进行移植的患者在对照组中为44%,在观察组中为76%(P=0.028)。而最大肺活量观察组(6.7%)与对照组(8.8%)无统计学差异(P=0.16)。对照组患者中一氧化碳弥散能力下降11.81%,而观察组患者下降4.4%(P=0.056 9)。动脉氧分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治疗显著提高了肺纤维化患者的存活率。但在肺功能参数和气体交换方面与标准方案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口服咪唑硫嘌呤 免疫抑制剂 静脉注射环磷酰胺
原文传递
脱氧核糖核酸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朱向军 朱爱平 +3 位作者 李大林 刘永岚 郑群 吴以连 《河北医学》 CAS 2009年第3期306-308,共3页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肾脏科住院的狼疮性肾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显血尿、尿蛋白>2.0g/d,肾功能异常,血肌酐(SCr)278.39±80.73/μmol。其...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间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肾脏科住院的狼疮性肾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有明显血尿、尿蛋白>2.0g/d,肾功能异常,血肌酐(SCr)278.39±80.73/μmol。其中15例狼疮性肾炎根据病情采用脱氧核糖核酸(DNA)免疫吸附柱清除患者血浆中特有的异常增多的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抗ds—DNA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免疫吸附治疗2~3次,平均(2.0±0.35)次,同时口服小剂量强的松0.5mg/kg·d)及间断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总量6~8g)。另15例患者给予大剂量强的松1mg/kg·d)及间断CTX静脉冲击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好转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结果:30例患者随访6个月,免疫吸附治疗患者的好转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3.33%,P<0.01。结论:免疫吸附联合小剂量激素及间断CTX冲击,能有效控制狼疮性肾炎活动,明显改善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吸附 狼疮性肾炎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治疗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为 曾丽 《医学综述》 2006年第8期478-480,共3页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虽然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不明,其治疗上还是取得了进展,本文将主要从免疫调节剂、免疫抑制剂、其他治疗等三个方面对该病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免疫调节剂 免疫抑制剂 其他治疗
下载PDF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3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敏 李燕 +4 位作者 富玲 毛敏 艾合买江 张晓燕 张文皓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5期412-414,共3页
目的深入了解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以便与其他血细胞减少症加以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3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三系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66%... 目的深入了解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以便与其他血细胞减少症加以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3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三系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66%~5.76%、46.7%~72.4%,骨髓增生情况多数为活跃,部分明显活跃或减低,粒系血细胞比例均数0.54,红系血细胞比例均数0.35,全片无巨核细胞4例,1~10个8例,〉10~35个27例。CD19^+、CD5^+ CD19^+B淋巴细胞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通过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或流式细胞术均可检测到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6.2%和89.7%。给予免疫抑制和促造血治疗后,多数患者症状减轻,血细胞不同程度上升。定期随访,6个月后5例患者白细胞及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血小板维持在(50~70)×10^9/L左右。结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是一类抗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全面的实验室检查有利于与其他血细胞减少症鉴别。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骨髓单个核细胞自身抗体检测可为该疾病诊断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对明确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多数病例对免疫抑制和促造血治疗反应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细胞减少 COOMBS试验 流式细胞术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中药免疫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石万华 王杰 刁永强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7年第5期98-101,共4页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如激素、环磷酰胺、环孢菌素等的毒副作用较大,且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中药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耐受机理,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好等特点,故广泛应用于临床。作者对近年来有关中药免疫抑制作...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如激素、环磷酰胺、环孢菌素等的毒副作用较大,且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中药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耐受机理,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好等特点,故广泛应用于临床。作者对近年来有关中药免疫抑制作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作用作一综述,就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今后中药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免疫抑制剂 研究现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免疫抑制剂对肝移植术后患者血糖水平影响的监测与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玉姝 朱焕改 《现代护理》 2006年第6期499-500,共2页
目的通过对肝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不同阶段血糖水平的监测,以掌握血糖值调整的最佳时机及胰岛素的合理使用,避免因血糖升高给机体带来的一系列损害。方法分别监测65例肝移植患者两阶段血糖,第一阶段:从大剂量至逐渐减量,静脉应用... 目的通过对肝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不同阶段血糖水平的监测,以掌握血糖值调整的最佳时机及胰岛素的合理使用,避免因血糖升高给机体带来的一系列损害。方法分别监测65例肝移植患者两阶段血糖,第一阶段:从大剂量至逐渐减量,静脉应用免疫抑制剂并联合口服免疫抑制剂、普乐可复期间血糖,第二阶段:仅口服维持量免疫抑制剂强的松片剂及普乐可复期间血糖。结果经统计学比较,肝移植术后第一阶段血糖与术前血糖有显著性差异(P<0.001),第二阶段血糖监测发现,术前血糖高的患者术后血糖水平不稳定较难控制;术前血糖正常的,该阶段血糖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与术前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糖升高与用药有关,术前血糖高者术后需要长时间进行药物及饮食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移植 免疫抑制剂 血糖 胰岛素 护理
下载PDF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8
作者 汤龙信 《临床误诊误治》 2008年第11期7-11,F0003,共6页
目的:通过大鼠鞘内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探讨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机制,为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盐水治疗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盐水治疗组、CCI+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 目的:通过大鼠鞘内注射免疫抑制剂地塞米松,探讨其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机制,为疼痛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盐水治疗组、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CI)+盐水治疗组、CCI+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CCI法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假手术+盐水治疗组只暴露坐骨神经而不予结扎,CCI+地塞米松治疗组大鼠于术后即刻、2、4、6、8、10、12天通过鞘内放置的PE-10导管予地塞米松0.5 mg(约0.1 mL),假手术+盐水治疗组和CCI+盐水治疗组大鼠在相同时间点予等容量的0.9%氯化钠。于术后1、3、7、14天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并于术后14天将大鼠处死,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坐骨神经结扎后痛阈下降,术后1、3、7、14天,CCI+盐水治疗组和CCI+地塞米松组的痛阈与假手术+盐水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I+地塞米松组痛阈与CCI+盐水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测定:假手术+盐水治疗组GFAP染色及TNFα-染色以阴性居多,CCI+盐水治疗组和CCI+地塞米松组GFAP染色为强阳性;CCI+盐水治疗组TNFα-染色弱阳性居多,CCI+地塞米松组TNFα-染色以强阳性居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剂 糖皮质激素类 地塞米松 注射 脊髓 神经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