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is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 review 被引量:28
1
作者 Ashwin Rammohan Jeswanth Sathyanesan +6 位作者 Kamalakannan Rajendran Anbalagan Pitchaimuthu Senthil-Kumar Perumal UP Srinivasan Ravi Ramasamy Ravichandran Palaniappan Manoharan Govinda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CAS 2013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a biologically distinctive tumor type, different from smooth muscle and neural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T). They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a biologically distinctive tumor type, different from smooth muscle and neural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T). They constitute the majority of 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s of the GIT and are known to be refractory to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or radiation. They are defined and diagnosed by the expression of a proto-oncogene protein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which serves as a crucial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targe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mutations has resulted 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ncogenic mechanisms. The remarkable antitumor effects of the molecular inhibitor imatinib have necessitated accurate diagnosis of GIST and their distinction from other 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s. Both traditional an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are used to remove these tumors with minimal morbidity and excellent perioperative outcomes. The revolutionary use of specific, molecularlytargeted therapies, such as imatinib mesylate, reduces the frequency of disease recurrence when used as an adjuvant following complete resection. Neoadjuvant treatment with these agents appears to stabilize disease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and may reduce the extent of surgical resection required for subsequent complete tumor removal. The important interplay between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GIST and responses to targeted therapeutics serves as a model for the study of targeted therapies in other solid tumor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our current knowledge and recent advances regarding the histogenesis, pathology, molecular biology, the basis for the novel targeted cancer therapy and current evidence based management of these unique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C-KIT imatinib mesylate Surgery REVIEW
下载PDF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国人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廖世兵 秦叔逵 +3 位作者 杨柳青 邵志坚 王琳 何泽明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39-541,共3页
目的观察和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mesylate)治疗国人胃肠间质瘤(GI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8月至2004年12月,在本院通过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共52例,其中36例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用法为伊马替尼400mg,口服,1/日... 目的观察和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mesylate)治疗国人胃肠间质瘤(GI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8月至2004年12月,在本院通过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确诊的GIST共52例,其中36例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用法为伊马替尼400mg,口服,1/日。参照WHO实体瘤客观疗效标准观察和判定疗效,NCICTC2.0版抗癌药的毒性标准观察和判定毒性。结果伊马替尼治疗的36例患者中,包括新辅助治疗和姑息治疗在内可以评价疗效的有28例,用药后获得部分缓解为14例(50%),疾病稳定10例(35.7%),疾病进展4例(14.3%);即有效率(RR)为50%,疾病控制率(DCR)达到85.7%。36例均可进行毒性评价,除了1例因胃部GIST合并脾脏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姑息切除术后口服格列卫同时进行CHOP方案化疗,结果发生了III级骨髓抑制外,其他35例中毒副反应均为I~II级,而且大多数毒性可以控制或恢复正常。结论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国人GIST安全高效,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胃肠间质瘤 分子靶向治疗 中国人
下载PDF
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合成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铭东 李东 吉民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8-229,共2页
目的研究和改进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合成工艺。方法以3-乙酰吡啶、2-甲基-5-硝基苯胺等为原料,经缩合、成环、氢化、酰化,进而与甲磺酸成盐得到甲磺酸伊马替尼。结果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等确证,总收率27.0%... 目的研究和改进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合成工艺。方法以3-乙酰吡啶、2-甲基-5-硝基苯胺等为原料,经缩合、成环、氢化、酰化,进而与甲磺酸成盐得到甲磺酸伊马替尼。结果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经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等确证,总收率27.0%。结论本路线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合成
下载PDF
132例胃的胃肠间质瘤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刚 张汝鹏 +2 位作者 赵敬柱 王学军 柯彬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92-496,共5页
目的 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32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病... 目的 探讨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32例胃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病变部位:胃底贲门50例(37.9%),胃体62例(47.0%),胃窦部13例(9.8%),占据胃壁两个部位6例(4.5%),胃弥漫肿物1例(0.8%);肿瘤平均直径9.4(1.0~27.0)cm.全组患者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有41例联合脏器切除,淋巴结清扫34例,未发现转移淋巴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率93.2%(123/132),CD34阳性率82.6%(109/132).118例获随访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0.2%和56.6%.单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大小、肿瘤侵犯其他脏器、转移和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Fletcher分级、肿瘤转移、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转移是影响胃GIS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letcher分级是判断胃GIST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简单有效的方法;手术是治疗胃GIST的主要方法,靶向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胃GIST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外科手术 预后 甲磺酸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 被引量:18
5
作者 吴洪斌 陆益 陆国椿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1923-1925,1929,共4页
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Glivec,格列卫)是一种口服的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恶性转移性或手术无法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疗效显著。其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和非血液学毒性,血... 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Glivec,格列卫)是一种口服的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及恶性转移性或手术无法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疗效显著。其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和非血液学毒性,血液学毒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毒性表现为水肿和水钠潴留、肌痛及肌痉挛、恶心、呕吐、腹泻等。现概述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上采取的预防措施和常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药物不良反应 血液学毒性 水肿 肌痛及肌痉挛 腹泻 恶心 呕吐
下载PDF
LC-MS测定甲磺酸伊马替尼中基因毒性杂质的含量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俊华 钟雅妮 +1 位作者 熊渊 赫涡涛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68-1170,共3页
目的:建立LC-MS法测定甲磺酸伊马替尼中基因毒性杂质的含量。方法:采用Inertsil ODS-3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A为10 mmol.L-1甲酸铵溶液(用甲酸调pH至3.2),流动相B为甲醇,梯度洗脱(0~10 min,45%B;10~17 min,45%→... 目的:建立LC-MS法测定甲磺酸伊马替尼中基因毒性杂质的含量。方法:采用Inertsil ODS-3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A为10 mmol.L-1甲酸铵溶液(用甲酸调pH至3.2),流动相B为甲醇,梯度洗脱(0~10 min,45%B;10~17 min,45%→80%B;17~22 min,80%B;22~23 min,80%→45%B;23~33 min,45%B);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5℃;采用正离子模式采集数据。结果:杂质507-00进样是在0.018~0.734 n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8.909×104X-453.2,r=0.9999;检测限0.007 ng;定量限为0.018 ng;平均回收率为90.9%,RSD为3.6%(n=9)。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甲磺酸伊马替尼中基因毒性杂质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质谱联用 甲磺酸伊马替尼 基因毒性杂质 杂质507-00 测定
原文传递
LC-MS法同时检测甲磺酸伊马替尼中3个磺酸酯基因毒杂质 被引量:15
7
作者 冯慧敏 杭太俊 +4 位作者 高新桃 崔浩 龚心实 张斐 肖柏明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02-2206,共5页
目的:建立LC-MS法对甲磺酸伊马替尼原料中的3个磺酸酯基因毒杂质—甲磺酸甲酯(MMS)、甲磺酸乙酯(EMS)、甲磺酸异丙酯(IPMS)进行定量检测。方法:选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SB-C18色谱柱(2.7μm,4.6 mm×100 mm),以10mmol&... 目的:建立LC-MS法对甲磺酸伊马替尼原料中的3个磺酸酯基因毒杂质—甲磺酸甲酯(MMS)、甲磺酸乙酯(EMS)、甲磺酸异丙酯(IPMS)进行定量检测。方法:选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SB-C18色谱柱(2.7μm,4.6 mm×100 mm),以10mmol·L^-1甲酸铵(含0.1%甲酸)为流动相A,甲醇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0 min(80%A-20%B)→5 min(10%A-90%B)→10 min(10%A-90%B)→10.5 min(80%A-20%B)→18.5 min(80%A-20%B)],流速为0.4 m L·min^-1。ESI正离子化SIM模式下对3种磺酸酯进行同时检测,雾化氮气压力0.3 MPa、温度300℃、流速10 L·min^-1,毛细管电压3 k V,传输电压30 V。结果:MMS在10-100 ng·m 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8),定量限为10 ng·m L^-1;EMS在5-50 ng·m 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2),定量限为5 ng·m L^-1;IPMS在10-100 ng·m 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定量限为10 ng·m L^-1。MMS、EMS、IPMS的回收率分别为99.86%、101.7%、103.8%。结论:经方法学验证,该法可用于甲磺酸伊马替尼中3个磺酸酯基因毒杂质的同时检测,能为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甲磺酸甲酯(MMS) 甲磺酸乙酯(EMS) 甲磺酸异丙酯(IPMS)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基因毒杂质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甲磺酸伊马替尼中甲磺酸烷基酯类 被引量:14
8
作者 连小刚 李孝壁 程红艳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7期128-130,共3页
目的建立衍生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甲磺酸伊马替尼中的甲磺酸甲酯、甲磺酸乙酯、甲磺酸异丙酯三种甲磺酸烷基酯。方法采用NaI—H2O碘化衍生,利用ZB—WAX石英毛细管柱(30m×0.53mm,1.0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FID)检测器。结... 目的建立衍生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甲磺酸伊马替尼中的甲磺酸甲酯、甲磺酸乙酯、甲磺酸异丙酯三种甲磺酸烷基酯。方法采用NaI—H2O碘化衍生,利用ZB—WAX石英毛细管柱(30m×0.53mm,1.0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FID)检测器。结果方法在0.070~13.0μg/mL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检出限0.2ppm,回收率94.1%~111.3%。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甲磺酸伊马替尼中甲磺酸甲酯、甲磺酸乙酯、甲磺酸异丙酯三种甲磺酸烷基酯成分的同时碘化衍生分离分析,方法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衍生化 气相色谱 甲磺酸甲酯 甲磺酸乙酯 甲磺酸异丙酯
下载PDF
黑色素瘤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田红 肖桂芝 +3 位作者 田苗 刘永贵 贺星 陈常青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7期890-896,共7页
黑色素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病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全球新批准并上市的治疗黑色素瘤的治疗药物有威罗菲尼、达拉菲尼、曲美替尼、易普利姆玛、nivolumab以及pembrolizumab,处于研发后期的黑... 黑色素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且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病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全球新批准并上市的治疗黑色素瘤的治疗药物有威罗菲尼、达拉菲尼、曲美替尼、易普利姆玛、nivolumab以及pembrolizumab,处于研发后期的黑色素瘤治疗药物有cobimetinib、binimetinib、talimogene laherparepvec、贝伐单抗、seviprotimut-L、NGc GM3/VSSP以及c-Kit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等。对近年来上市和处于研发后期的黑色素瘤的治疗药物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黑色素瘤治疗药物的研发指明方向,给黑色素瘤患者带来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药物 黑色素瘤 曲美替尼 贝伐单抗 甲磺酸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欣 刘泽林 +3 位作者 卢博 崔海燕 金梦迪 王淡瑜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9期77-79,共3页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掷骰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甲磺...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掷骰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甲磺酸伊马替尼口服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T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0%、8.0%,与对照组的76.0%、3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CD3+[(1435.7±300.3)个/μl vs(1102.5±287.6)个/μl]、CD4+[(786.5±156.2)个/μl vs(700.1±100.8)个/μl]、CD4+/CD8+[(1.60±0.46)vs(1.20±0.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血管病安全有效,能有效改善其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甲磺酸伊马替尼 免疫功能
下载PDF
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合成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敖 黄荷香 +1 位作者 宋帅娟 陈小琴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CAS 2007年第8期23-25,共3页
以4-甲基-3-硝基苯胺为起始原料,经过缩合、还原、环合等反应制得抗肿瘤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并分别讨论了采用无水碳酸钾代替二异丙基乙胺、水合肼和普通催化剂代替铂炭催化剂以及采用异戊醇作为溶剂的优点。最终反应总收率超过50%,用... 以4-甲基-3-硝基苯胺为起始原料,经过缩合、还原、环合等反应制得抗肿瘤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并分别讨论了采用无水碳酸钾代替二异丙基乙胺、水合肼和普通催化剂代替铂炭催化剂以及采用异戊醇作为溶剂的优点。最终反应总收率超过50%,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产品纯度在9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甲基-3-硝基苯胺 甲磺酸伊马替尼 异戊醇
原文传递
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丁倩倩 陈勤奋 《上海医药》 CAS 2013年第3期5-9,共5页
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Gleevec,格列卫)是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先后被写入慢性髓性白血病、胃肠道间质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黑色素瘤的国内、外治疗指南或共识。本文就此进行介绍,以期为该... 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Gleevec,格列卫)是第一个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先后被写入慢性髓性白血病、胃肠道间质肿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黑色素瘤的国内、外治疗指南或共识。本文就此进行介绍,以期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慢性髓性白血病 胃肠道间质肿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黑色素瘤
下载PDF
梯度洗脱HPLC法测定甲磺酸伊马替尼含量及有关物质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棋 宋锐 +1 位作者 费梦莹 严拯宇 《海峡药学》 2012年第3期58-60,共3页
目的建立甲磺酸伊马替尼原料药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方法采用Herdera C18(5μm,4.6mm×250mm)色谱柱,甲醇-辛烷磺酸钠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67nm,进样体积为20μL,柱温为40℃。结果在选定色谱条件下... 目的建立甲磺酸伊马替尼原料药含量测定和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方法采用Herdera C18(5μm,4.6mm×250mm)色谱柱,甲醇-辛烷磺酸钠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67nm,进样体积为20μL,柱温为40℃。结果在选定色谱条件下,主要合成的中间体和各降解产物可以完全分离。线性范围8.12~81.20μg.L-1(r=0.9999),检测限为0.02μg.mL-1。结论所用方法准确、灵敏、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有关物质 含量测定 HPLC
下载PDF
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CT征象演变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1
14
作者 唐磊 孙应实 +5 位作者 沈琳 李健 曹崑 齐丽萍 崔湧 张晓鹏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497-501,共5页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过程中CT征象变化及其预测预后的能力.方法 对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35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靶向治疗前和治疗后2~6个月进行CT检查,CT轴位...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过程中CT征象变化及其预测预后的能力.方法 对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35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于靶向治疗前和治疗后2~6个月进行CT检查,CT轴位图像测量肿瘤最长径线及最大层面平均强化CT值,计算治疗前后长径及强化CT值变化率.以2年内肿瘤是否进展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比较进展与未进展组患者CT分类指标(病灶数目、部位、肝转移、出血、囊变)及定量指标(病灶长径、强化CT值及其变化率)的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8.5个月,其中肿瘤进展组13例,肿瘤未进展组22例.靶向治疗前,病灶数目大于或等于5个、累及多个部位者2年内进展比例高于病灶数少于5个、累及单个部位者(P<0.05).未进展组肿瘤长径变化率及强化CT值变化率分别为-14.29%(-67%,11%)和-12.25%(-55%,39%),与进展组长径变化率15.09%(-45%,191%)及强化CT值变化率9.91%(-27%,1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长径变化率和强化CT值变化率为评价指标预测2年进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和0.797.结论 GIST靶向治疗前,病变数目和累及部位数与预后有关;靶向治疗后,CT病灶长径退缩率和强化CT值具有中等预测效能,可作为疗效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甲磺酸伊马替尼 预后
原文传递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直肠胃肠间质瘤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吴昕 林国乐 +2 位作者 邱辉忠 周皎琳 徐竞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96-1300,共5页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联合伊马替尼治疗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分析2008年2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TEM治疗的35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该组病例手术...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联合伊马替尼治疗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分析2008年2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接受TEM治疗的35例直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该组病例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术后恢复情况(恢复饮食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及随访情况(复发和转移等);比较该组病例中接受新辅助治疗者(新辅助治疗组,12例,伊马替尼口服,每日400mg,连续服用6个月)与未接受新辅助治疗者(无新辅助治疗组,23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围手术期指标。结果本组35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49.3±13.3)岁。肿瘤大小(1.8±1.1)cm,肿瘤下缘距离肛门(4.0±1.8)cm。TEM手术时间(82.4±21.1)min,术中出血(11.7±7.5)ml,无一例中转开腹。肿瘤均获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示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 I级4例,Ⅱ级3例,IIIb级1例。新辅助治疗组患者术前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大小由(3.1±1.2)cm缩小至(2.6±1.2)cm,虽然仍然明显大于无新辅助治疗组患者的(1.5±0.8)cm(P<0.01),但并未延长手术时间[(76.7±24.8)min比(85.4±18.8)min,P>0.05]。术后随访率85.7%(30/35),随访时间(50.3±36.6)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TEM治疗直肠GIST安全、有效;联合术前新辅助治疗并未增加手术时间;长期随访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胃肠间质瘤 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 甲磺酸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初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采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临床检验观察 被引量:11
16
作者 丁卓玲 邓明凤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09-112,共4页
目的 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8例初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观察随访期内患者血液学、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改变、骨髓抑制及感染等不良反应。随... 目的 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8例初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观察随访期内患者血液学、骨髓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改变、骨髓抑制及感染等不良反应。随访期结束后对2例有附加染色体异常的慢性期及8例进展期(5例加速期和3例急变期)患者进行追踪观察。结果 28例CML患者中位治疗和随访时间均为18个月,血液学总有效率为92.86%,细胞遗传学总有效率为85.71%,分子遗传学总有效率为60.71%。慢性期患者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疗效明显优于进展期患者(P〈0.01,P〈0.05,P〈0.05)。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多为1~2级,患者均能耐受完成治疗。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CML慢性期能获得较好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疗效,对于进展期患者疗效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 甲磺酸伊马替尼
原文传递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和防治措施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丹露 李希娜 +1 位作者 杨丽杰 马满玲 《中国药物警戒》 2013年第8期486-487,491,共3页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口服的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其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口服的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其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水肿和水钠潴留、肌痛及肌痉挛等。本文就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所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和防治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伊马替尼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不良反应 防治措施
下载PDF
284例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峰 宋鹏 +2 位作者 汪灏 钱晶 管文贤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84例行胃间质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9月30日。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84例行胃间质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电话回访及门诊复查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9月30日。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胃间质瘤患者预后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84例患者,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52例;年龄27~84岁,中位年龄60岁,胃间质瘤直径0.2~20 cm,中位直径4 cm,268例患者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中CD117阳性的98.51%(264/268),CD34阳性的97.76%(262/268);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极低危41例,低危114例,中危58例,高危62例。177例获得随访(随访率62.32%),中位随访时间31.7个月(9.5~71.3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根治性切除、肿瘤直径、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与患者术后预后有关(P<0.05)。结论胃间质瘤是常见的腹腔间质瘤,外科治疗是主要措施,手术根治性切除、肿瘤直径和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胃间质瘤预后的主要因素,药物靶向治疗一定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甲磺酸伊马替尼 手术切除 预后
原文传递
Effect of PDGF-Rb antagonist imatinib on endometrial injury repairing in mouse model 被引量:8
19
作者 Xin-Rong Wang Cheng-De Wang +3 位作者 Xue-Mei Liu Hong-Chu Bao Qing-Lan Qu Cui-Fang Hao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SCIE CAS 2015年第7期553-557,共5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DGF-Rb antagonists imatinib on endometrial injury repairing in the mouse model. Methods: The cultured MSCs cells from male mice were marked with Brd U in vitro, and then transplante...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DGF-Rb antagonists imatinib on endometrial injury repairing in the mouse model. Methods: The cultured MSCs cells from male mice were marked with Brd U in vitro, and then transplanted to the female mice which suffered from radiation injury through tail vein, PDGF-Rb antagonists imatinib was injected through abdominal cavity. Four groups were arranged, which were radiation transplantation group, normal control group, imatinib intervention group and radiation control group. Brd U incorporation, SRY expression and MVD status were detected in uterus of mice. Results: SRY gene was negative expressed in normal control group and radiation control group. SRY gene presented positive in radiation transplantation group and imatinib intervention group; Brd U incorporation showed negative in radiation control group and normal control group which died in the early stage in mice; the incorporation of Brd U was higher in radiation transplanta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imatinib intervention group; CD34 was positive on the uterus of all the four groups,which showed highest in radiation control group and lowest in radiation control group; The MVD in imatinib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radiatio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of MVD was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s: PDGF-Rb antagonists imatinib could inhibit the repairing function of MSCs in the endometrial lesions in m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GF-Rb ENDOMETRIUM imatinib mesylate BrdU MVD
下载PDF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不能切除和/或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张文 胡夕春 +2 位作者 陆洪芬 施达仁 李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48-452,共5页
目的 :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 (STI5 71)治疗不能手术切除和 /或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疗效和毒性。方法 :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 4 0 0mg/日治疗 10例不能手术切除和 /或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结果 :9例可评价疗效 ,4例部分缓解 ,4例稳定。... 目的 :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 (STI5 71)治疗不能手术切除和 /或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疗效和毒性。方法 :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 4 0 0mg/日治疗 10例不能手术切除和 /或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结果 :9例可评价疗效 ,4例部分缓解 ,4例稳定。 10例评价不良反应 ,非血液学毒性有水肿 (主要是眼眶周围水肿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乏力、腹腔肿瘤出血、间歇性肌肉痉挛和结膜炎 ,大多为Ⅰ~Ⅱ度。血液学毒性少见。结论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不能手术切除和 /或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疗效 ,且毒性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甲磺酸伊马替尼 药物治疗 不能手术切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