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想象中国:“自我”与“他者”的互动融合——以新移民女作家严歌苓、张翎、虹影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马德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3-30,共8页
想象中国是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主题,也是考察海外新移民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维度。新移民文学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家严歌苓、张翎、虹影在'自我'与'他者'互动融合中想象中国。其'异域书写'中呈现的'... 想象中国是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基本主题,也是考察海外新移民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维度。新移民文学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家严歌苓、张翎、虹影在'自我'与'他者'互动融合中想象中国。其'异域书写'中呈现的'他者'的存在与'落地生根'的精神诉求、'自我'的寻找与文化身份的认同重构、'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与异质文化的对话融合,既显示出与大陆作家、早期海外华人作家不同的诗学内涵,也体现了在全球化、多元文化的时代语境下的有益探索和转型深化,更表明了如何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的文化自信和终极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中国 “自我” “他者” 互动融合 异质文化 新移民女作家
下载PDF
书写中国,想象中国——论英国现代主义话语中的中国转化 被引量:2
2
作者 黄丽娟 陶家俊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6-145,共10页
本文立足跨文化转化诗学视角,以五个英国现代主义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现代主义话语的裂变、跨文化民族志书写、自我与他者的认同差异、文化移情机制四个层面揭示英国现代主义文化主体在英国现代主义话语与中国之间促成的跨文化转化现象。... 本文立足跨文化转化诗学视角,以五个英国现代主义文本为研究对象,从现代主义话语的裂变、跨文化民族志书写、自我与他者的认同差异、文化移情机制四个层面揭示英国现代主义文化主体在英国现代主义话语与中国之间促成的跨文化转化现象。通过分析英国现代主义文化主体书写中国、想象中国、认同中国并将中国改造成英国现代主义话语的一部分这一复杂过程,反思文学与文化的边界、英国现代主义、中国现代性等重大理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现代主义话语 书写中国 想象中国
原文传递
身份认同:台湾新文学中妈祖书写的观察维度
3
作者 许正 《妈祖文化研究》 2020年第3期87-91,共5页
本文从想象中国的方法、族群共同记忆的召唤、外省第二代的身份追寻三个层面分析台湾新文学史上的妈祖书写。妈祖意象在台湾宗教文化与文化认同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妈祖意象在台湾族群身份认同上的游离与回归,印证台湾文学作为中华... 本文从想象中国的方法、族群共同记忆的召唤、外省第二代的身份追寻三个层面分析台湾新文学史上的妈祖书写。妈祖意象在台湾宗教文化与文化认同上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妈祖意象在台湾族群身份认同上的游离与回归,印证台湾文学作为中华文学支脉的基本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想象中国 召唤结构 身份追寻
下载PDF
侯孝贤“中国想象”的承变与女性形象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旭东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22年第5期132-140,共9页
侯孝贤在《海上花》《最好的时光》《刺客聂隐娘》中,建构了“博物中国”“自由中国”“山水中国”。在这些“中国形象/想象”内部,活跃的是主流社会与家庭秩序之外的侠客和妓女。她们表面上静默无言,内心情感却多维丰沛,个体通过自由... 侯孝贤在《海上花》《最好的时光》《刺客聂隐娘》中,建构了“博物中国”“自由中国”“山水中国”。在这些“中国形象/想象”内部,活跃的是主流社会与家庭秩序之外的侠客和妓女。她们表面上静默无言,内心情感却多维丰沛,个体通过自由选择来践行性别主体性。“中国想象”的流变和女性主体意识的稳定显现了侯孝贤中国情怀的变动与承续。从中国形象的呈现形态和美学特质、女性建构性别主体意识的方式入手,在东亚文化和历史的整体视野下,可以考察隐含作者的国族立场和性别立场。侯孝贤坚守中国抒情传统的背后,显现了其独特的体“物”式美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孝贤 中国想象 女性形象 抒情传统
下载PDF
身体隐喻与五四儿童文学的话语实践
5
作者 吴翔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4-70,共7页
在"身体道德化"向"身体国家化"转向的五四中国,儿童文学的"新人想象"实践契合了中国现代转型的时代主题。儿童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如下两组隐喻系统完成:一是根性的儿童隐喻"疾病中国&... 在"身体道德化"向"身体国家化"转向的五四中国,儿童文学的"新人想象"实践契合了中国现代转型的时代主题。儿童形象与中国形象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如下两组隐喻系统完成:一是根性的儿童隐喻"疾病中国",二是失语的儿童隐喻"无声中国"。在破旧立新的话语逻辑中,五四知识分子开启了民族新生与未来中国建构的话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儿童文学 身体隐喻 想象中国 话语实践
下载PDF
想象的“中国”与建构的“儿童”——五四儿童文学想象中国的成长美学
6
作者 吴翔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4-59,共6页
儿童的成长即是其走向社会与寻找自我的双重建构,五四作家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书写成"反成长"的时间轨迹,主要表现为:一是儿童对传统观念的依赖与其未来新人的价值悖反,二是对儿童之将来期许脱离了当前现实的土壤。这体现了传... 儿童的成长即是其走向社会与寻找自我的双重建构,五四作家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书写成"反成长"的时间轨迹,主要表现为:一是儿童对传统观念的依赖与其未来新人的价值悖反,二是对儿童之将来期许脱离了当前现实的土壤。这体现了传统力量的强大及惰性,也意味着"新人想象"这一话语实践不可能脱离中国社会的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时间隐喻 想象中国 成长叙事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画——从消费主义到中国现代性想象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蕾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92-97,共6页
以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画为研究对象,对月份牌广告画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并从其内容嬗变、画中人物与商品的关系和推销理念等角度进行探讨,发现民国时期月份牌广告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展现了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社会东西... 以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画为研究对象,对月份牌广告画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并从其内容嬗变、画中人物与商品的关系和推销理念等角度进行探讨,发现民国时期月份牌广告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展现了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社会东西方文化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及多种价值观并行的状貌。它不仅推销了一种现代消费主义理念,而且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关于中国现代性想象的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份牌广告画 消费主义 中国现代性想象
下载PDF
东印度公司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中国想象
8
作者 施晔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34,共17页
一直以来,学界鲜有人关注东印度公司与浪漫主义文学中国书写间的关系。事实上,该公司在华的贸易和外交活动对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产生了多重影响。一方面,公司包括探险、贸易和知识习得的旅行笔记及进口至英国的各类物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 一直以来,学界鲜有人关注东印度公司与浪漫主义文学中国书写间的关系。事实上,该公司在华的贸易和外交活动对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产生了多重影响。一方面,公司包括探险、贸易和知识习得的旅行笔记及进口至英国的各类物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通和融合,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素材和光怪陆离的想象,甚至公司为消除贸易入超困境在华倾销的鸦片也成为柯勒律治、德·昆西等人激发灵感和诗性的致幻剂;另一方面,公司为自身利益所展开的外交活动、汉学研究及文学译介给华兹华斯等人打开了多层面观察中国文化的窗口。然而,浪漫主义作家通常将中国用作点缀他们文学书写及情感体验的奇幻背景,或者反衬优越“英国性”的远东对蹠地,从查尔斯·兰姆到德·昆西,恐华仇华心态呈迅速增强之势。东印度公司与浪漫主义文学两者间复杂而隐秘的关系既展现了商业与文学在奇异化、神秘化甚至荒诞化中国形象方面的合谋,又彰显了商品、文学和思想汇流中东西方二元论与世界大同愿景间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印度公司 浪漫主义文学 中国想象 对蹠地
原文传递
汤婷婷《女勇士》中“鬼”意象的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伟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73-76,共4页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汤婷婷的《女勇士》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部小说。“鬼”作为最为常见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大量出现在这部小说之中。从文化符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鬼”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具有多重能指。它既是汤婷婷等...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汤婷婷的《女勇士》无疑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部小说。“鬼”作为最为常见的中国文化符号之一,大量出现在这部小说之中。从文化符码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可以发现“鬼”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具有多重能指。它既是汤婷婷等少数作家为获得读者市场而采取的写作策略,也是作者的中国想象的诗意化表达,更为重要的是寄托了华裔族群对中美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诉求。同时,通过对“鬼”意象的分析,有利于消除少数批评家关于汤婷婷等华裔作家“歪曲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 文化符码 中国想象 文化冲突 文化融合
下载PDF
卢梭笔下的中国想象与描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林森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83,共9页
在18世纪启蒙运动和"中国热"不断高涨之际登上历史舞台的法国启蒙作家,无一不要面对"中国"这一时代主题,作出自己的思考和描述。不管他们对中国文化采取何种态度和立场,但都从中吸取了有益的思想滋养,作为其理论建... 在18世纪启蒙运动和"中国热"不断高涨之际登上历史舞台的法国启蒙作家,无一不要面对"中国"这一时代主题,作出自己的思考和描述。不管他们对中国文化采取何种态度和立场,但都从中吸取了有益的思想滋养,作为其理论建构和文学创作的一种借镜和材料,卢梭自然也不例外。相对于启蒙运动先驱、主流派作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的认识、描述,卢梭显然不及他们专一和执著,他对中国题材的采集、利用和对中国文化之受纳,显然也不比两位前驱那样自觉、积极,但这并不妨碍这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文学家对中国作出独特的思考和征用。本文旨在通过卢梭《论科学和艺术》、《新爱洛伊丝》等代表作品对中国素材的采集、征用的梳理和考析,力图凸显出其不同于启蒙主流派作家伏尔泰等的思想个性特征和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中国想象 中国描述 中法文学关系
原文传递
“中国性”的三种建构机制:在台马华诗人陈大为的中国想象
11
作者 赖秀俞 《华文文学》 2023年第3期5-15,共11页
作为一种跨国文学生产,在台马华文学身处多重边缘,其建构的“中国性”开拓出一个考察离散书写与文化认同的崭新视野。作为马华文学新生代创作群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陈大为通过重构式想象、互文性想象、具身化想象三种想象机制,在诗歌中建... 作为一种跨国文学生产,在台马华文学身处多重边缘,其建构的“中国性”开拓出一个考察离散书写与文化认同的崭新视野。作为马华文学新生代创作群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陈大为通过重构式想象、互文性想象、具身化想象三种想象机制,在诗歌中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性”,由此完成了自我主体的再造与文化身份的安置。重构式想象指的是以中国古代历史、神话传说为底本进行故事新编,对古典中国的文化表征“神州”进行“招魂”;互文性想象则呈现了陈大为透过对中国地理空间的文化想象,对中国内地诗歌文本展开的互文书写;具身化想象指诗人将中国文化具身化,以“文化身体”的感官知觉将理性、单一的历史叙事重新激活。此三种想象机制道出了陈大为对中国文化的渴慕与追索。与此同时,以差异政治为核心的“中国性”建构既揭示了陈大为进行中国想象的多元性,也突出了一种特殊的发声位置,由此折射出90年代以来马华作家针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建制,促使我们反思“反离散”论述和进一步探索华文文学的自我超越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大为 “中国性” 中国想象 在台马华文学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游泳到中国去”:田纳西·威廉斯《鬣蜥之夜》中的中国想象
12
作者 刘艳 张鑫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1-38,共8页
《鬣蜥之夜》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田纳西·威廉斯对于中国的个人想象性书写,频频出现的东方元素赋予了此剧前所未有的积极意义。中国成为主人公香农渴望到达的理想彼岸,使他不禁发出“游泳到中国去”的呼喊。基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 《鬣蜥之夜》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田纳西·威廉斯对于中国的个人想象性书写,频频出现的东方元素赋予了此剧前所未有的积极意义。中国成为主人公香农渴望到达的理想彼岸,使他不禁发出“游泳到中国去”的呼喊。基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从社会集体想象、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三个维度分析威廉斯戏剧《鬣蜥之夜》中所呈现的中国形象,力图揭示威廉斯构建中国这一“他者”形象背后的理想诉求和价值观念,这对于中美两国重新审视自我,加强跨文化间的合作与交流极为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纳西·威廉斯 《鬣蜥之夜》 中国想象 形象学 他者
下载PDF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转型中的中国想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牧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179-183,共5页
作为东南亚华文文学重镇之一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对中国的种种想象。作为想象原动力的故乡情结,长期表现为对中国的热情关注,即使描写南洋当地风物,所采用的仍是中国视角。国家认同转变后,中国想象逐渐出现了变化... 作为东南亚华文文学重镇之一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了对中国的种种想象。作为想象原动力的故乡情结,长期表现为对中国的热情关注,即使描写南洋当地风物,所采用的仍是中国视角。国家认同转变后,中国想象逐渐出现了变化。马来西亚华裔新生代出于强调其独特性的需要,则将故乡情结虚化为原乡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乡情结 原乡神话 中国想象
下载PDF
北美华文诗歌中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
14
作者 蒋金运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80-85,共6页
中国生态伦理思想为北美华文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北美华文诗人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主要采用了乡愁式和信仰式两种话语模式,以及再现、类比、创造三种话语组织策略。北美华文诗歌中通过这些话语模式和话语组织策略书写... 中国生态伦理思想为北美华文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北美华文诗人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主要采用了乡愁式和信仰式两种话语模式,以及再现、类比、创造三种话语组织策略。北美华文诗歌中通过这些话语模式和话语组织策略书写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展示了北美华文诗人的人生与情思、感性与知性,同时成就着北美华人诗人及其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美华文诗歌 生态伦理 中国想象 话语模式 话语组织策略
下载PDF
由意象到蓝图——王朝模式崩溃后中国文学的“中国想象”
15
作者 张维阳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87-93,共7页
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以创造文学意象的方式"想象中国",以期建构国家认同,重塑民族信心。这些文学作品或将中国想象成蓄势待发的新生力量,以期感召国民,振奋人心,或将中国描述成行将就木的枯槁形象,企望鞭策国人、生发活力。中... 晚清以来的中国文学以创造文学意象的方式"想象中国",以期建构国家认同,重塑民族信心。这些文学作品或将中国想象成蓄势待发的新生力量,以期感召国民,振奋人心,或将中国描述成行将就木的枯槁形象,企望鞭策国人、生发活力。中国文学对中国自由而浪漫的想象在延安被终结,毛泽东继承了自晚清以来的以文学想象促进社会变革的文学思想,充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毛泽东将文学直接纳入到中国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来,以政治训令的强力规定了文艺的大众化方向,使文学对中国的想象具体化为对"新中国"蓝图的生动描绘,使文学的感召变成政治的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中国 梁启超 毛泽东
下载PDF
论海外华人女作家的家族传奇书写——以凌叔华《古韵》与虹影《饥饿的女儿》为例
16
作者 汪云霞 李思瑶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83-89,128,共7页
从凌叔华的《古韵》、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跨越了20世纪从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历史。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创造的家族传奇在东西方经久不衰,西方人借此看陌生神秘的东方世界,东方人借此回顾历史和文化。这两位作家的自传体小说所呈... 从凌叔华的《古韵》、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跨越了20世纪从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历史。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创造的家族传奇在东西方经久不衰,西方人借此看陌生神秘的东方世界,东方人借此回顾历史和文化。这两位作家的自传体小说所呈现的家庭状态、异国情调以及书写技巧,既来源于自身独特的经历,也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期望所创造的"中国想象"。两者的写作探讨了海外华人女作家写作家族传奇的规律,以及随着时代的演进,隐含在文本中的文化心态和文学传播技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凌叔华 虹影 家族传奇 自我 中国想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