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26
1
作者 郭菲 雷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3-879,共7页
该文介绍了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特点——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的概念和不同的理论模型,对这些模型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这两个观念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某些关系(分离—个性化过程、冒险行为和抑郁等)的研究,从理论基础、测量工具等... 该文介绍了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特点——假想观众和个人神化的概念和不同的理论模型,对这些模型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这两个观念和青少年心理发展某些关系(分离—个性化过程、冒险行为和抑郁等)的研究,从理论基础、测量工具等角度探索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的原因,最后从概念界定、文化差异等方面分析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自我中心 假想观众 个人神话
下载PDF
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与其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被引量:19
2
作者 雷雳 郭菲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21-1029,共9页
采用问卷法,以332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假想观众、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网上娱乐且有更... 采用问卷法,以332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假想观众、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网上娱乐且有更高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2)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预期拒绝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3)青少年的互联网娱乐偏好对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正向的预测作用;(4)假想观众观念对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预测作用;(5)分离-个体化中的吞噬焦虑通过对互联网娱乐的偏好间接正向预测病理互联网使用水平;(6)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自我卷入通过假想观众观念间接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病理互联网使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分离-个体化 假想观众 互联网娱乐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下载PDF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杨淑萍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5-80,共6页
炫耀性消费作为现代消费文化的产物,带给消费者的感知声望远比消费本身重要得多。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期,炫耀性消费注重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特质使中学生的消费活动具有了面子性、攀附性、独特性、符号性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 炫耀性消费作为现代消费文化的产物,带给消费者的感知声望远比消费本身重要得多。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期,炫耀性消费注重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特质使中学生的消费活动具有了面子性、攀附性、独特性、符号性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对中学生镜像自我和反思性自我的影响,加剧了中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影响其自我认同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通过消费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媒体环境净化等干预方式,避免消费对中学生的主体性控制,发挥同伴群体的积极参照功能和环境的意义参照价值,促进中学生健康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炫耀性消费 中学生 自我认同 假想观众 参照群体
下载PDF
分享中社会联结、假想观众对品牌至爱的影响——他人回应分歧性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德锋 李清 赵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00-1013,共14页
基于分享现实理论,探讨体验分享中社会联结、假想观众对分享者本人原有品牌至爱的影响,以及他人回应分歧性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分享品牌体验有助于构建品牌至爱,分享正面品牌体验对分享者本人的品牌至爱具有正向影响... 基于分享现实理论,探讨体验分享中社会联结、假想观众对分享者本人原有品牌至爱的影响,以及他人回应分歧性对上述影响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分享品牌体验有助于构建品牌至爱,分享正面品牌体验对分享者本人的品牌至爱具有正向影响;(2)对低社会联结或高假想观众的分享者来说,当他人回应存在分歧时,其原有品牌至爱的改变更大;(3)对高社会联结或低假想观众的分享者而言,他人回应中立和他人回应存在分歧对其原有品牌至爱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分享 品牌至爱 他人回应分歧性 社会联结 假想观众
下载PDF
初中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与其互联网社交的关系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菲 雷雳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49,62,共8页
采用问卷法,以初中生为被试(n=372),探讨了假想观众、个人神话观念、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初中阶段:(1)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呈直线上升的趋势;(2)... 采用问卷法,以初中生为被试(n=372),探讨了假想观众、个人神话观念、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初中阶段:(1)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随着年级升高而呈直线上升的趋势;(2)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3)假想观众观念对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也有显著的直接预测作用;(4)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中的无懈可击成分通过对互联网社交使用的喜好间接预测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假想观众 个人神话 互联网社交服务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原文传递
福州市区某校93名高中生自我中心状况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建榕 李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61-463,共3页
目的:对高中生的自我中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方法:采用自编的青少年自我中心量表对93名16-18岁的高中学生进行自我中心状况的调查。结果:假想观众的总体平均分是2.6±0.9,虚构自我的平均分是2.8±0.8;假想观众和虚构自我都不存... 目的:对高中生的自我中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方法:采用自编的青少年自我中心量表对93名16-18岁的高中学生进行自我中心状况的调查。结果:假想观众的总体平均分是2.6±0.9,虚构自我的平均分是2.8±0.8;假想观众和虚构自我都不存在年龄差异(P>0.05);男生的假想观众分量表评分高于女生(2.8±1.0/2.4±0.6,t=0.6449,P=0.017),虚构自我观念分量表评分低于女生(2.6±0.8/3.0±0.8,t=-2.219,P=0.029);父母职业对假想评分没有影响(P>0.05),对虚构自我评分有显著影响(F父=5.329,P=0.000;F母=4.413,P=0.001);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虚构自我评分有显著影响(F=2.984,P=0.023),母亲受教育程度为小学的学生其虚构自我评分均低于其他受教育程度者。结论:(1)高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假想观众和虚构自我的观念,且没有年龄差异;(2)假想观众和虚构自我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的假想观众观念比女生弱,而虚构自我观念比女生强;(3)父母职业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虚构自我观念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中心 假想观众 虚构自我 横断面研究 高中生
下载PDF
高中生自我中心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鹿美丽 刘婷婷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年第1期57-59,共3页
目的探索高中生自我中心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中心与自我价值感量表对40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高中生自我中心在年级、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城乡学生只在印象整饰假想观众上差异显著,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个人神... 目的探索高中生自我中心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中心与自我价值感量表对40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高中生自我中心在年级、性别上无显著差异(P>0.05),城乡学生只在印象整饰假想观众上差异显著,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个人神话全能性上差异显著(P<0.05);2高中生自我价值感在性别、城乡上差异不显著,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总体自我价值感上差异显著(P<0.01);3高中生自我中心与其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4高中生自我中心对其自我价值感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高中生自我中心与其自我价值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中心 假想观众 个人神话 自我价值感 高中生
下载PDF
假想观众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杨鹏飞 宋玉红 +2 位作者 连帅磊 柴唤友 孙晓军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假想观众、社交焦虑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假想观众量表、社交焦虑问卷、朋友疏离感量表和亲人疏离感量表对1473名初一到高三的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1)在假想观众、亲人疏离感、朋友疏离感和... 目的:探讨青少年假想观众、社交焦虑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假想观众量表、社交焦虑问卷、朋友疏离感量表和亲人疏离感量表对1473名初一到高三的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1)在假想观众、亲人疏离感、朋友疏离感和社交焦虑这四个变量中,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2)社交焦虑不仅能够在假想观众与朋友疏离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而且能够中介假想观众与亲人疏离感的关系,且社交焦虑在假想观众与朋友疏离感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更大。结论:社交焦虑在假想观众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想观众 社交焦虑 疏离感 青少年
原文传递
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鹿美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99-200,共2页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运用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76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初中生自我中心在性别、是否独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初中生假想观众与父母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呈显著正相关。3初中...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运用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对276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初中生自我中心在性别、是否独生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2初中生假想观众与父母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呈显著正相关。3初中生的个人神话水平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有显著正相关。结论国内初中生自我中心与其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生 自我中心 假想观众 个人神话 父母教养方式
下载PDF
北京市不同职业者假想观众与个人神话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建榕 吴双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29-132,共4页
采用自编的自我中心量表对北京市296名不同职业类型个体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成年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现象,并且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性的假想观众观念弱于女性,而个人神话观念强于女性。同时,性... 采用自编的自我中心量表对北京市296名不同职业类型个体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状况进行调查,发现成年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现象,并且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性的假想观众观念弱于女性,而个人神话观念强于女性。同时,性别和职业类型对成年男性的假想观众观念存在交互作用,男性中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的职业工作者的假想观众观念显著高于以物为对象的职业工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类型 假想观众 个人神话 自我中心
下载PDF
接受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几点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正兵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8-60,63,共4页
文学的阅读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研究是一种传播效果研究。因而,接受理论与传播学研究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文章通过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似、相通,拓宽传播学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 虚体 具体化 受众
下载PDF
初中生亲子亲合对学校疏离感的影响:假想观众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岸政 滑茜斐 田丰 《心理研究》 CSSCI 2021年第4期369-374,共6页
为探讨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及假想观众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亲子亲合问卷、假想观众量表对139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假想观众、学校疏离感呈显著负相关,假... 为探讨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及假想观众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亲子亲合问卷、假想观众量表对139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假想观众、学校疏离感呈显著负相关,假想观众与学校疏离感呈显著正相关。假想观众在亲子亲合与学校疏离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提高亲子亲合水平有助于降低假想观众水平,缓解初中生学校疏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生 亲子亲合 假想观众 学校疏离感
下载PDF
青少年假想观众对社交应用使用的影响:自我呈现和积极反馈的多重中介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戴虹 郭菲 陈祉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1-585,共5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假想观众与社交应用使用之间的关系及自我呈现、积极反馈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假想观众量表、自我呈现问卷、积极反馈问卷、社交应用使用强度问卷对897名初一到高三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假想... 目的:探讨青少年假想观众与社交应用使用之间的关系及自我呈现、积极反馈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假想观众量表、自我呈现问卷、积极反馈问卷、社交应用使用强度问卷对897名初一到高三的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假想观众、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积极反馈与社交应用使用强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②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假想观众通过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以及积极反馈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社交应用使用。Bootstrap检验结果表明,中介效应为0.12,占总效应的32.43%,95%水平的置信区间为0.09~0.16。结论:青少年假想观众是影响社交应用使用的重要因素,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以及积极反馈在两者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想观众 自我呈现 积极反馈 社交应用使用
原文传递
“独乐”还是“众乐”:仪式人数对消费者产品偏好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卫海英 余小敏 刘潜 《外国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5-105,共11页
随着独居群体人数的攀升和年龄结构的变化,新独居时代正逐步到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独居群体赖以缓解压力和孤独的群体仪式受限,个人仪式异军突起,而以往的研究更多揭示群体仪式效应,鲜有结合人数效应对比群体仪式与个人仪式对消... 随着独居群体人数的攀升和年龄结构的变化,新独居时代正逐步到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独居群体赖以缓解压力和孤独的群体仪式受限,个人仪式异军突起,而以往的研究更多揭示群体仪式效应,鲜有结合人数效应对比群体仪式与个人仪式对消费者产品偏好影响的研究。基于自我觉知理论,本文运用实验法探讨了仪式人数对消费者后续产品偏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参与个人仪式(vs.群体仪式)使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小众产品(vs.大众产品)。原因在于当消费者在个人仪式体验中提高私我觉知后,他们更关注自身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倾向于选择小众产品。此外,假想观众会调节仪式人数对消费者产品偏好的影响,对于低假想观众的消费者,个人仪式比群体仪式更能增加小众产品偏好,而对于高假想观众的消费者,该效应则不显著。本研究丰富了自我觉知理论,拓展了仪式在营销领域的应用研究,为企业设计与产品定位相符的仪式营销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人数 产品偏好 自我觉知理论 私我觉知 假想观众
原文传递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15
作者 Joanna C.Lee 《歌剧》 2015年第2期92-93,共2页
舞台上的火:幻象,还是真实Putting fire on stage:imaginary or otherwise小琼:上期我们聊了舞台上的"水"。正如我所说的,多数时间是不需要用真实的水来完成的,只需要营造出一种水的氛围就可以了。小薇:我们选择"水"... 舞台上的火:幻象,还是真实Putting fire on stage:imaginary or otherwise小琼:上期我们聊了舞台上的"水"。正如我所说的,多数时间是不需要用真实的水来完成的,只需要营造出一种水的氛围就可以了。小薇:我们选择"水"这个话题,是因为瓦格纳的《指环》,故事始于莱茵河的水底。要说瓦格纳《指环》中最特别的地方,是它展现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故事,在《众神的黄昏》的最后时刻,同样是那条河,它水花四溢并熄灭了烧毁瓦尔哈拉天宫的大火。小琼:快和我们说说关于舞台上的"火"吧,现在正是好机会。相信我,从历史上来讲,火与剧院向来势不两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哈拉 瓦格纳 imaginary 最后时刻 otherwise 众神 OPERA Wagner HEATING audience
下载PDF
线上客体化经历对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性化享受的中介与假想观众观念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易洪湖 黄明明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6-1289,1306,共5页
目的:探讨线上客体化经历对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线上客体化经历量表、性化享受量表、假想观众观念量表和身体监视量表对566名在读女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线上客体化经历、性化享受和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彼... 目的:探讨线上客体化经历对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线上客体化经历量表、性化享受量表、假想观众观念量表和身体监视量表对566名在读女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线上客体化经历、性化享受和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彼此之间显著相关。(2)性化享受在线上客体化经历与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3)假想观众观念可以显著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和直接路径,中高水平假想观众观念组,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和直接路径显著,低水平假想观众观念组,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和直接路径不显著。结论:性化享受在线上客体化经历与女大学生自我客体化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假象观众观念显著地调节了线上客体化经历对女大学生性化享受和自我客体化的影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客体化经历 自我客体化 性化享受 假想观众观念 女大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