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于欢案谈被害人过错影响刑事责任的理论困境 被引量:9
1
作者 袁继红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8年第1期82-89,共8页
于欢一案判决引发争论,实乃我国被害人过错理论困境所致。当被害人过错成为刑事司法中常见问题时,被害人过错对刑事责任的影响也必然成为了一个不能回避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然而目前具有阻却违法实质意义的被害人过错却被限定为酌定情节... 于欢一案判决引发争论,实乃我国被害人过错理论困境所致。当被害人过错成为刑事司法中常见问题时,被害人过错对刑事责任的影响也必然成为了一个不能回避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然而目前具有阻却违法实质意义的被害人过错却被限定为酌定情节,且在量刑中显得可有可无。内涵模糊的不法侵害亦与被害人过错相疏离,"入罪型"犯罪构成模式缺少违法性阻却判断,因而造成被害人过错无法发挥违法性阻却功能。在既有犯罪构成框架下,应当赋予犯罪客体对违法性判断的功能,进一步厘定不法侵害的内涵与外延,改变被害人过错理论在刑法体系中的定位,让被害人过错真正具备阻却违法性的实质价值,从而突破被害人过错仅仅作为酌定情节的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被害人过错 不法侵害 违法阻却
下载PDF
民法中的自助行为及其限度——兼及不当自主行为所致民刑交叉问题
2
作者 单平基 《交大法学》 2023年第6期30-48,共19页
为助推《民法典》新增的自助行为的适用,亟须从解释论探讨,并考察其实践适用。自助行为本质为私力救济,为保护情况紧迫而无法及时获得公力救济的请求权而设,蕴含着民刑交叉属性。作为公力救济的例外,它仅能在特定情形下行使,以“拥有合... 为助推《民法典》新增的自助行为的适用,亟须从解释论探讨,并考察其实践适用。自助行为本质为私力救济,为保护情况紧迫而无法及时获得公力救济的请求权而设,蕴含着民刑交叉属性。作为公力救济的例外,它仅能在特定情形下行使,以“拥有合法请求权”为前提,需满足“情况紧迫无法及时获得公力救济”以及“不实施自助行为将使权益损害难以弥补”的要件。至于自助行为应限于合理范围以及事后及时请求公力救济,则非该制度的构成要件,而是行为界限问题。自助行为既可针对相对人的财产,在特定情形下,亦可将《民法典》第1177条第1款中的“等合理措施”解释为可对相对人自由适当限制,但应契合“必要性”要求,并立即诉请公力救济。行为契合自助行为构造者,可阻却侵权违法,亦不会涉及刑事犯罪,而是出罪事由;反之,不当造成他人损害者,对相对人之损害仍应负赔偿责任,严重者,可能涉及向刑事犯罪的转化。对因自助行为引发的民刑交叉案件,应依循法秩序统一原理,严格控制入罪门槛,坚持先民后刑程序,正确界定罪与非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助行为 私力救济 情况紧迫 违法阻却 民刑交叉 法秩序统一
下载PDF
无人驾驶汽车碰撞程序的刑法正当性--基于行为功利主义理论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昆鹏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9-27,共9页
“无人驾驶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临,“电车难题”伦理困境也已经变成无人驾驶汽车碰撞程序的现实选择。无人驾驶汽车碰撞行人或牺牲乘客必然侵害法益构成刑法违法,而无人驾驶汽车正常进入交通系统又使其碰撞程序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借助于... “无人驾驶汽车的时代”已经来临,“电车难题”伦理困境也已经变成无人驾驶汽车碰撞程序的现实选择。无人驾驶汽车碰撞行人或牺牲乘客必然侵害法益构成刑法违法,而无人驾驶汽车正常进入交通系统又使其碰撞程序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借助于行为功利主义理论的规范性、刑法适用性、平等性的优势,通过人数比较将抽象化的“法益”转化成可计算的利益衡量,相关利益主体民主商议达成“被牺牲者同意”,从而构建“补强的紧急避险”理论,为无人驾驶汽车碰撞程序在行人之间、行人与乘客之间的选择提供违法阻却事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驾驶 行为功利主义 法益 补强的紧急避险 违法阻却
下载PDF
违法阻却事由与犯罪构成体系 被引量:43
4
作者 张明楷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1-39,共9页
违法与责任是犯罪的两大支柱,认定犯罪应当从违法到责任;是否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属于是否具有违法性的判断,因此,应当在违法构成要件之后,接着讨论违法阻却事由。在考察全部构成要件之后才讨论违法阻却事由的做法,不利于对违法性的判断,... 违法与责任是犯罪的两大支柱,认定犯罪应当从违法到责任;是否存在违法阻却事由,属于是否具有违法性的判断,因此,应当在违法构成要件之后,接着讨论违法阻却事由。在考察全部构成要件之后才讨论违法阻却事由的做法,不利于对违法性的判断,也不利于保障行为人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违法阻却事由 犯罪构成体系 关系
原文传递
正当防卫体系性地位的再思考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政勋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四要件理论未能正确处理犯罪构成和正当防卫的关系。如果当下案件可能属于防卫行为,应当在进行了构成要件该当性的事实判断、形式判断之后,根据违法阻却的法理进行价值判断、实质判断以决定其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但正当防卫不仅仅属于违... 四要件理论未能正确处理犯罪构成和正当防卫的关系。如果当下案件可能属于防卫行为,应当在进行了构成要件该当性的事实判断、形式判断之后,根据违法阻却的法理进行价值判断、实质判断以决定其是否属于正当防卫。但正当防卫不仅仅属于违法阻却事由,它和责任也有关系,特定情况下防卫行为可能存在着责任阻却或者责任减轻的情形。不宜在构成要件该当性阶段根据客观归责理论、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将正当防卫出罪,但这两种理论可以对正当防卫的正当性根据和防卫必要性、防卫适当性的判断提供学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防卫 犯罪构成 违法阻却事由 责任
原文传递
同时履行抗辩权阻却刑事不法的逻辑梳理与制度调适
6
作者 朱奇伟 《法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执行程序并不解决实体问题,因此同时履行抗辩权作为实体权利,并不天然阻却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成立。但不承认同时履行抗辩权可以影响刑事不法认定的立场,过于强调公法和私法的区分,以及程序性规定和实体性规定的区分,忽视了在现代... 执行程序并不解决实体问题,因此同时履行抗辩权作为实体权利,并不天然阻却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成立。但不承认同时履行抗辩权可以影响刑事不法认定的立场,过于强调公法和私法的区分,以及程序性规定和实体性规定的区分,忽视了在现代法治实践中公法和私法相互影响的趋势,以及权利实现过程的程序关联性。承认同时履行抗辩权可以通过影响违法性评价的方式影响刑事不法认定的观点,更符合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制度目的。我们不应当采取形式化的立场实现同时履行抗辩权同刑事责任评价的衔接,而应当基于实质评价的立场,在进行利益衡量的基础上,决定同时履行抗辩权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影响刑事不法评价。对于未确定先后履行顺序的刑事判决,同时履行抗辩权可以阻却行为的违法性;而对于确定了先后履行顺序的刑事判决,同时履行抗辩权只能阻却可罚的违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履行抗辩权 刑事不法 违法阻却事由 利益衡量
原文传递
论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阻却事由之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刘立慧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28-34,共7页
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阻却事由之间的关系,是阶层犯罪论体系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于数个、无数个自然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阻却事由是原则与例外的关系,即行为符合构成要件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违法阻却事由而违法,极少数情况... 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阻却事由之间的关系,是阶层犯罪论体系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于数个、无数个自然行为,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阻却事由是原则与例外的关系,即行为符合构成要件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不符合违法阻却事由而违法,极少数情况下符合违法阻却事由而不违法;而对于同一个自然行为,符合构成要件而推定违法与符合有效违法阻却事由而推定不违法之间是矛盾关系,可浓缩表达为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阻却事由属于矛盾关系。这可以为构成要件符合性不具有与违法性、有责性同样的独立阶层体系地位提供一种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行为 构成要件符合性 违法阻却事由 违法 矛盾关系
下载PDF
论正当化行为分步判断之提倡
8
作者 李程林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245-251,共7页
正当化行为与违法阻却事由并不是同一回事。对于正当化行为应进行前后两个步骤的判断,第一步是正当化行为成立要件的判断,这是从事实层面解决正当化行为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步是判断其是否符合犯罪构成,主要是看其能否阻却违法或阻却责任... 正当化行为与违法阻却事由并不是同一回事。对于正当化行为应进行前后两个步骤的判断,第一步是正当化行为成立要件的判断,这是从事实层面解决正当化行为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步是判断其是否符合犯罪构成,主要是看其能否阻却违法或阻却责任,这是解决在刑法上如何处理正当化行为的问题。有关正当防卫的防卫意识之必要和不要的争论,实质上是违法阻却事由的主观正当化要素之必要和不要的争论,正当防卫成立要件本身需要防卫意识;偶然防卫不是正当防卫,但不意味着其一定构成犯罪;紧急避险成立要件中的"必要限度"应解释为排除危险保护合法权益所必需的限度,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通过法益衡量判断其是否阻却违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当化行为 违法阻却事由 责任阻却事由 必要限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