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 被引量:31
1
作者 MENG Qing-you LI Xiao-qiang QIAN Ai-min SANG Hong-fei RONG Jian-jie ZHU Li-w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0期3281-3284,共4页
Background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 (IVCS), the symptomatic compression of the left common iliac vein between the right common iliac artery and the vertebrae, is not an uncommon condition. The aim of this res... Background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 (IVCS), the symptomatic compression of the left common iliac vein between the right common iliac artery and the vertebrae, is not an uncommon conditio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 long-term outcom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left IVCS.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1997 and September 2008, 296 patients receive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the left common iliac vein. In the second stage, 170 cases underwent saphenous vein high ligation and stripping. Two hundred and thirty-on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over a period of 6 to 120 months (average 46 months) and evaluated for symptom improvement with color ultrasound and ascending venography. Results The stenotic or occlusive segments of the left iliac vein were successfully dilated in 285 cases, of whom 272 received stent implantation therapy. Most of the patients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on discharge.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varicose veins were alleviated in 98.7% of the patients, and leg swelling disappeared or was obviously relieved in 84% of cases. About 85% of leg ulcers completely healed. The total patency rate was 91.7% as evaluated with color ultrasound and 91.5% with ascending venography. Conclusion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VCS provides effective symptomatic improvement and good long-term patency in most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iac vein 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STENT
原文传递
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被引量:29
2
作者 陈国平 顾建平 +5 位作者 何旭 楼文胜 陈亮 苏浩波 宋进华 汪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9-1125,共7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间,采用CDT治疗且至少有12个月临床随访资料的,单侧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低剂量尿激酶较长时间经导管直接溶栓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搜集2005年1月至2011年3月间,采用CDT治疗且至少有12个月临床随访资料的,单侧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CDT期间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血栓清除率、置管灌注持续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患肢消肿程度以及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检验。对不同时间点的血栓清除率比较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CDT期间没有肺栓塞和大出血发生,小的出血并发症10例(15.9%),其中沿血管鞘边缘渗血3例、穿刺点周围皮下瘀斑或血肿3例、血尿3例、牙龈出血1例。因置管引起并发症4例(6.3%),其中穿刺点周围软组织炎症表现3例、血管鞘周围继发血栓1例。53例(84.1%)患者CDT第4—8天血栓溶解程度达到Ⅲ级和Ⅱ级。CDT中,尿激酶50万U/d和75U/d灌注溶栓获得的血栓清除率分别为(91.2±10.1)%和(91.3±12.2)%,明显优于25万U/d的(75.9±20.1)%(P〈0.05),但尿激酶50万U/d和75万U/d二者问的血栓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50万U/d和75万U/d灌注溶栓达到Ⅲ级时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7.1±0.9)d和(6.2±1.3)d]与Ⅱ级时的平均置管时间[分别为(6.4±1.0)d和(6.0±0.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置管灌注时间的延长,平均血栓清除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CDT24h后58例(92.1%)患肢软组织张力减轻,48h后患肢周径[大腿中部为(54.25±5.79)cm,小腿中部为(44.05±5.18)cm]缩小,同术前[大腿中部为(56.46±5.91)cm,小腿中部为(45.68±5.16)cm]比较差异有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髂静脉 股静脉 导管直接溶栓术 安全性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下肢静脉曲张与Cockett综合征关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翟国钧 董国祥 栾景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9-271,共3页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发病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 (leftcommoniliacvein ,LCIV)病变与左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1999~ 2 0 0 1年对 14 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前行深静脉逆行造影及LCIV造影。结...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发病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 (leftcommoniliacvein ,LCIV)病变与左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关系。方法 1999~ 2 0 0 1年对 14 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前行深静脉逆行造影及LCIV造影。结果 (1)LCIV造影异常在双侧、左侧及右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 6 5 6 %、6 8 5 %及 39 4 %。 (2 )出现左侧大隐静脉返流 72例 ,在LCIV异常组中有 5 0例 (5 5 6 % ) ,LCIV正常组中 2 2例 (37 9% ) (P <0 0 5 )。 (3)在 39例LCIV严重病变患者中 ,有 2 7例 (6 9 2 % )存在左下肢深静脉重度功能不全 (Ⅲ或Ⅳ级 ) ,与LCIV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 ,Cockett综合征发病率较高 ,Cockett综合征与左大隐静脉返流关系密切 ,严重的左髂总静脉病变将影响左下肢深静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COCKETT综合征 深静脉功能不全 左髂总静脉压迫综合征 左髂总静脉造影
原文传递
左髂总静脉的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9
4
作者 盛华均 孙善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2-616,共5页
目的:研究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部位及相邻节段的结构特征,以探讨LCIV受压段的血管重塑及力学特性。方法:解剖80例成年尸体(男42例,女38例),观测LCIV受压段及相邻节段外径、右髂总动脉(RCIA)与LCIV的相交角度以及右髂总静脉(RCIV)相应... 目的:研究左髂总静脉(LCIV)受压部位及相邻节段的结构特征,以探讨LCIV受压段的血管重塑及力学特性。方法:解剖80例成年尸体(男42例,女38例),观测LCIV受压段及相邻节段外径、右髂总动脉(RCIA)与LCIV的相交角度以及右髂总静脉(RCIV)相应部位的外径;随机选择18例标本采用Masson染色,观测受压段及其近侧、远侧段以及对侧相应部位的平滑肌(SM)、弹力纤维(EF)、胶原纤维(CF)等组织成分的变化。结果:受压段静脉管壁塌陷、菲薄。与对侧相应部位及受压处近侧和远侧段相比,受压处管径扩大(P<0.01);与RCIV比较,LCIV各节段SM相对含量降低,而CF和EF相对含量增加(P<0.05);与相邻节段相比,除近侧段的EF以外,其他各项指标差异都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LCIV的受压,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导血管重塑,管壁弹性成分改建以及粘连结构的出现。(2)上述形态改变进一步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从而加剧组织学的改变。(3)这一系列变化可能是导致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和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解剖学和组织学 血管重塑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被引量:21
5
作者 包文 段永亮 王钦银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1998年第5期285-286,共2页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结合临床表现、静脉造影及术中静脉压力测定,对本病做出诊断,症状严重者施以相应手术治疗。结果全组14例,其中10例病人分别接受了髂静脉松解术、人造血管支架悬吊术、髂静脉成形术等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意义。方法结合临床表现、静脉造影及术中静脉压力测定,对本病做出诊断,症状严重者施以相应手术治疗。结果全组14例,其中10例病人分别接受了髂静脉松解术、人造血管支架悬吊术、髂静脉成形术等手术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随访3~78个月,无复发征象。结论静脉造影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对重症患者根据受压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 静脉造影术 静脉受压综合征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21
6
作者 顾建平 楼文胜 +5 位作者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宋进华 汪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21-825,共5页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CS)及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经DSA明确诊断为ICS及继发DVT的患者资料,其中单纯ICS患者39例,ICS继发DVT患者86例。对不伴有新鲜血栓的髂静脉受压及髂静脉狭窄、... 目的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CS)及继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经DSA明确诊断为ICS及继发DVT的患者资料,其中单纯ICS患者39例,ICS继发DVT患者86例。对不伴有新鲜血栓的髂静脉受压及髂静脉狭窄、闭塞的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自膨支架置入术,对伴有髂、股静脉新鲜血栓的髂静脉受压患者在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行经导管血栓抽吸、机械性血栓消融、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及经导管溶栓。采用卡方检验对单纯ICS患者及ICS继发DVT患者出院时和出院后6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和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39例单纯ICS患者中,38例实施了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86例继发有DVT的ICS中,83例实施了各种腔内介入治疗。ICS患者及ICS继发DVT患者出院时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7.4%(38/39)和96.5%(83/86),出院后6个月分别为96.3%(26/27)和90.2%(46/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0和0.266,P值均〉0.05);ICS患者及ICS继发DVT患者出院时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4.9%(37/39)和79.1%(68/86),出院后6个月分别为92.6%(25/27)和68.6%(35/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879和4.441,P值均〈0.05)。结论介入治疗ICS及继发DVT安全、有效,并且应尽早发现和处理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杰 邵初晓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0-884,共5页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导致下肢静脉高压的重要因素,常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医学诊断技术及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髂静脉压迫患者被识别。目前关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有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导致下肢静脉高压的重要因素,常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医学诊断技术及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髂静脉压迫患者被识别。目前关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合并有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存在一定分歧。笔者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新认识、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 静脉曲张 静脉血栓形成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左髂总静脉受压处和静脉内粘连结构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李德卫 赵渝 +2 位作者 杨文军 邓靖宇 时德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 探讨左髂总静脉受压处的组织学变化和静脉内粘连结构形成的原因。方法 利用Van Gieson染色、Verhouff染色及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方法 ,在光镜下对 11例受压左髂总静脉及静脉内粘连结构的组织学特点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静脉... 目的 探讨左髂总静脉受压处的组织学变化和静脉内粘连结构形成的原因。方法 利用Van Gieson染色、Verhouff染色及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方法 ,在光镜下对 11例受压左髂总静脉及静脉内粘连结构的组织学特点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静脉内粘连结构内平滑肌含量 4.7% ,比正常对照组减少 (P <0 .0 1) ,胶原纤维含量 2 8.4% ,比正常对照组增多 (P <0 .0 5 ) ;粘连结构与血管壁交界处平滑肌含量增多 (11.6% ) ,P <0 .0 5 ;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壁、后壁和粘连结构与血管壁交界处的内膜增厚 (分别是 76.5、78.7和 2 65 .2 μm ) ,分别为P <0 .0 5、P <0 .0 5和P <0 .0 1;左髂总静脉前壁全层变薄 (2 2 3 .3 μm) ,P <0 .0 1,粘连结构与血管壁交界处全层增厚 (1182 .6μm ) ,P <0 .0 1。结论 静脉内粘连结构是后天形成的 ,是由于静脉长时间受压刺激后发生内膜过度增生和纤维化的结果 ,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总静脉 受压处 静脉内粘连结构 组织学 染色方法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原文传递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静脉血栓的血管腔内治疗 被引量:19
9
作者 朱桥华 周成宇 +5 位作者 陈勇 赵剑波 黄维 罗美华 莫海鹰 于新发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48-852,共5页
目的 探讨以经皮人工抽吸血栓清除术(MAT)作为主要的血栓清除方法,在MAT后立即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一次性介入方案,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 目的 探讨以经皮人工抽吸血栓清除术(MAT)作为主要的血栓清除方法,在MAT后立即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一次性介入方案,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DVT患者26例[女17例、男9例;年龄33~ 79岁,平均(55±13)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左下肢肿胀或疼痛.IVCS的确诊依靠CT血管成像.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即给予抗凝治疗,介入术后至少维持6个月.经患肢腘静脉入路行血管腔内治疗,MAT、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在一次手术过程内完成.MAT后残留少许血栓者行经导管溶栓治疗(尿激酶80万单位维持12h).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一次性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时间45~ 90 min,平均(67±13)min.所有患者在MAT后血栓均达到完全清除,接近100%者24例,残留<5%者2例,残留血栓经溶栓后完全溶解.MAT后静脉造影显示左髂静脉狭窄者24例,闭塞者2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开通左髂总静脉,共置入支架26枚,支架直径10~ 14 mm,长度60 ~ 100 mm.患肢症状完全缓解者25例,部分缓解者1例.住院时间2.0~4.0d,平均(2.7±0.3)d.随访时间12~ 25个月,平均(18±4)个月.1例在术后11个月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复通.1年初次通畅率和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6%(25/26)和100%(26/26).除5例患者在球囊扩张中出现一过性腰痛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以MAT作为主要血栓清除方法、在MAT后立即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一次性介入方案治疗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DVT是可行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CT血管成像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书智 沈莉 +5 位作者 顾建平 吴刚 张娅梅 冯敏 殷信道 卢铃铨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56-1159,共4页
目的探讨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正常对照组和经DSA证实的31例IVCS患者的CTA资料,测量2组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DS... 目的探讨CTA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正常对照组和经DSA证实的31例IVCS患者的CTA资料,测量2组受压髂静脉的前后内径,计算受压程度,并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比较。以DSA为诊断标准,统计IVCS的CTA诊断符合率。结果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女性组为(7.0±2.5)mm,小于男性组(8.1±2.5)mm;t值=2.42,P〈0.05);左髂总静脉受压程度男性组(0~61.36%,中位数为26.82%)与女性组(0~65.41%,中位数为2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P〉0.05)。对照组受压左髂总静脉前后内径为(7.6±2.0)mm,受压程度为0—65.41%,中位数为27.65%;IVCS组受压髂静脉前后径为(2.7±1.1)mm,髂静脉的受压程度为55.18%-100.00%,中位数为76.12%,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小于对照组(t=12.78,P〈0.05),受压程度大于对照组(Z=-8.18,P〈0.05)。31例IVCS中,左髂总静脉受压28例,右侧髂总静脉受压2例,另1例左右髂总静脉分别受到左右髂总动脉压迫。15例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CTA诊断结果均与DSA结果相符合。结论CTA能准确测量受压髂静脉前后内径并判断受压程度,CTA还能清楚显示IVCS的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诊断IVC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髂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经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苏浩波 顾建平 +5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宋进华 汪涛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85-1189,共5页
目的 研究经患侧大隐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3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3组,A组经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31例),B组经患侧腘静脉入路置管... 目的 研究经患侧大隐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93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3组,A组经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31例),B组经患侧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27例),C组经足背静脉顺性溶栓(35例).根据临床症状和溶栓后第5天造影复查结果评估疗效.对3组治疗前后消肿率、静脉通畅度采用方差分析(LSD法)进行组间比较;置管组穿刺时间、舒适度评分采用成组t检验分析;3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 治疗有效率A组90.3% (28/31)、B组92.6% (25/27)、C组68.6% (24/35),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P=0.759),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5,P=0.031);消肿率A组(83.5±21.1)%、B组(82.4±20.1)%、C组(67.0±23.3)%,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059,P=0.003),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22)、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静脉通畅度A组(61.2±20.2)%、B组(55.7±20.5)%、C组(44.2±23.6)%,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42,P=0.006),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43),A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穿刺时间A组为(8.3±3.1) min,较B组的(16.3±3.5) min少(t=9.379,P<0.05);治疗期间患者舒适度评分A组为(2.2±1.2)分、B组为(5.0±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8.129,P<0.05);置管相关的并发症A组(3例)少于B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0,P<0.05).结论 经患侧大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IFVT是可行、有效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 股静脉 隐静脉 血栓溶解疗法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左髂静脉受压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锋 郭慧 +3 位作者 朱仙花 李承超 袁庆文 熊吉信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97-900,共4页
目的 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左髂静脉(LCIV)短径和狭窄率,并探讨其与左下肢DVT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右下肢DVT、60例左下肢DVT病例和218例正常人的CT影... 目的 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左髂静脉(LCIV)短径和狭窄率,并探讨其与左下肢DVT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右下肢DVT、60例左下肢DVT病例和218例正常人的CT影像结果,测量和计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短径和狭窄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LCIV短径和狭窄率与左下肢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51.8%人群LCIV受压率>50%,24.3%LCIV受压率>70%;女性LCIV短径[(4.7±2.7)mm]明显小于男性[(6.6±3.3)mm,P<0.01)].左下肢DVT组LCIV短径[(2.4±1.0)mm]明显小于对照组[(5.4±3.1) mm,P<0.01)]和右下肢DVT组[(6.2±1.8)mm,P<0.01],其LCIV狭窄率[(78±8)%]明显高于对照组[(49±25)%,P<0.01)]和右下肢DVT组[(38±21)%,P<0.01)].LCIV短径每减少1 mm,左下肢DVT发生的相对危险度OR值为2.69(P<0.001,95% CI为1.91 ~3.77);LCIV狭窄率每增加10%,左下肢DVT发生的OR值为2.78(P<0.001,95% CI为1.95~3.96).当LCIV狭窄率>75%时,左下肢DVT发生风险增加10.12倍;当LCIV短径<2.5 mm时,左下肢DVT发生风险增加13.57倍.结论 LCIV受压是左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CIV明显受压患者,是左下肢DVT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髂静脉
原文传递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刚 王书智 +3 位作者 顾建平 殷信道 卢铃铨 吴前芝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7-1081,共5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CTA),探讨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无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主诉和体征的8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 CT 腹部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测量右髂总动脉跨越处左髂总...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CTA),探讨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无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主诉和体征的8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 CT 腹部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测量右髂总动脉跨越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两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角度、横断面及正交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内径和面积,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横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平均内径、面积及其比值[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8±2.7)、(19.1±5.3)mm,面积分别为(171±61)、(244±112)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9±0.12和1.03±0.30,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65±0.20和0.93±0.47]均大于正交断面[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1±2.3)、(15.6±3.5)mm,面积分别为(157±51)、(182±74)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5±0.10和0.83±0.16,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59±0.19和0.68±0.25]相应数值(t=3.525~7.979,P 均<0.01)。正交断面左侧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和面积比均大于右侧(t 值分别为13.030和10.942,P 均<0.01)。右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夹角小于左侧(P<0.01)。在非老年(年龄<65岁)患者中,男性在右髂总动脉跨越处测量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及正交断面上的面积[分别为(9.2±3.5)mm和(209±63)mm^2]大于女性[分别为(6.0±3.1)mm 和(150±74)mm^2](t 值分别为3.120和2.880,P<0.01)。在老年(年龄t≥65岁)患者中,男性左髂总静脉正交断面面积及其与下腔静脉面积的比值[分别为(207±90)mm^2和(0.80±0.34)]大于女性[分别为(138±38)mm^2和(0.59±0.14)](t 值分别为2.811和2.245,P<0.05)。结论 CTA 能多平面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并可进行多方位准确测量,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 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董典宁 吴学君 +2 位作者 张十一 种振岳 金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87-189,共3页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合并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并讨论病因及预防措施。结果12...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点、病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2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合并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并讨论病因及预防措施。结果12例DVT患者中7例为中央型,2例为周围型,3例为混合型。DVT合并肺栓塞2例。lO例中央型和混合型DVT的肢体增粗症状严重,肢围差距均〉5cm。9例行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her,IVCF)保护下的胭静脉置管溶栓术(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其中1例介入造影过程中发现左股静脉突然中断,中转手术行股静脉探查修复术、CDT及髂静脉支架植入术;8例发现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其中6例在CDT治疗后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1例结合术前彩超及造影所见考虑为右大隐静脉残端血栓蔓延至股静脉,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治疗。2例周围型DVT行抗凝为主的综合性药物治疗。本组12例DVT患者均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结论手术损伤股静脉、大隐静脉残端过长、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后DVT的临床常见原因。术前明确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病变类型、术中仔细操作、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曲张 血管外科手术 静脉血栓形成 骼静脉
原文传递
左髂静脉解剖学异常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允明 李晓强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5期319-320,共2页
探讨左髂静脉解剖学异常在左下肢静脉曲张及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2例单侧左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实施静脉造影 ,对 33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急诊顺行取栓、左髂静脉探查术。结果 :左髂静脉闭塞或明显狭窄... 探讨左髂静脉解剖学异常在左下肢静脉曲张及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2例单侧左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实施静脉造影 ,对 33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急诊顺行取栓、左髂静脉探查术。结果 :左髂静脉闭塞或明显狭窄 6 1例。结论 :左髂静脉解剖学异常在左下肢静脉曲张和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手术 静脉曲张 髂静脉 解剖学异常
下载PDF
老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Cockett综合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贤华 赵军 +1 位作者 董国祥 栾景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Cockett综合征(CS)的关系。方法将13年间收治的89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分成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析两组DVT的发病原因,比较两组DVT与CS的关系。43例≥60岁者为老年组,46例<60岁者为中青年组... 目的探讨老年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Cockett综合征(CS)的关系。方法将13年间收治的89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分成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析两组DVT的发病原因,比较两组DVT与CS的关系。43例≥60岁者为老年组,46例<60岁者为中青年组,两组均行手术取栓治疗。结果老年组伴有CS者25例,发生率为58.1%;中青年组伴有CS者37例,发生率80.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CS是DVT的重要原因之一;老年人DVT伴CS的发生率较中青年低,而老年人因卧床、外伤骨折、肿瘤、高凝等因素所致的DVT患病率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并发症 COCKETT综合征 髂静脉 股静脉
下载PDF
一体化微创手术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晓辉 何杨燕 +1 位作者 吴子衡 张鸿坤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的一体化微创手术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因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和下肢静脉射频热消融术患... 目的:探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的一体化微创手术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因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和下肢静脉射频热消融术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大隐静脉主干穿刺点入路行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而后予以大隐静脉主干的射频热消融术。术后当天开始服用利伐沙班至术后6个月、阿司匹林至术后12个月。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同时分别于2周、2个月、6个月复查下肢静脉、髂静脉多普勒超声或CT血管造影。结果:1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时,所有患者下肢酸胀缓解率、色素沉着缓解率、皮肤质量改善率和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均为100%,无静脉曲张复发、髂股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结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伴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行一体化微创手术治疗方案,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经济等优势,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下肢 静脉曲张/外科学 综合征 髂静脉 导管消融术 支架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2022年慢性下肢静脉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髂静脉疾病 被引量:9
18
作者 曾国军 曾奕灵 +2 位作者 吴越 黄斌 赵纪春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62-1566,共5页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ESVS)2022年1月发表了《欧洲血管外科学会2022年慢性下肢静脉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简称《ESVS指南》)。在髂静脉疾病方面,与2015年版指南相比,保留了一些指南观点,对一些指南...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ESVS)2022年1月发表了《欧洲血管外科学会2022年慢性下肢静脉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简称《ESVS指南》)。在髂静脉疾病方面,与2015年版指南相比,保留了一些指南观点,对一些指南观点进行了升级,也新增了部分观点,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均具有很好的指导及参考意义,现就指南髂静脉疾病相关部分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 髂静脉 静脉血栓 指南解读
原文传递
腔内综合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9
19
作者 尹孝亮 高涌 +2 位作者 聂中林 陈世远 唐文波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7-891,共5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64例行腔内综合治疗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治疗后,新鲜血栓均得到有效溶解,无严重溶...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64例行腔内综合治疗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治疗后,新鲜血栓均得到有效溶解,无严重溶栓并发症发生;13例(13/64)患者发现髂静脉狭窄严重,下肢肿胀缓解不明显,同期行球囊扩张,其中5例(5/64)二期造影发现侧支血管代偿不佳、髂静脉狭窄>50%,行二期支架植入。经腔内综合治疗,患者的双下肢膝上15 cm周径差较术前明显缩小(3.87 cm vs.7.56 cm,P<0.05);随访期间无再发下肢肿胀、髂股静脉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无下肢色素沉着及溃疡形成,无肺动脉栓塞及死亡病例。结论:腔内综合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对清除血栓、解除狭窄实现管腔再通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 股静脉 血管内操作
原文传递
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安冬 高涌 +4 位作者 聂中林 余朝文 陈世远 王孝高 徐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51-1756,共6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44例腔内治疗的IVCS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左髂静脉完全闭塞,放弃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9.6%(243/244)...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44例腔内治疗的IVCS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者左髂静脉完全闭塞,放弃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9.6%(243/244)。243例患者中94例行单纯球囊扩张,149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175例合并下肢静脉曲张者行二期手术治疗。224例随访3-27个月,期间患者静脉曲张无复发,左下肢肿胀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总有效率达100%;63例皮肤色素沉着得到不同程度减退,30例静脉性溃疡患者得到愈合或缓解。单纯球囊扩张患者与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患者的左下肢肿胀完全缓解率、溃疡完全愈合率、髂静脉再狭窄或血栓形成率在术后6个月时均无统计学差异(96.0% vs.99.0%、84.6% vs.100.0%、5.3% vs.2.0%,均P〉0.05),但术后12、24个月时,后者均明显优于前者(70.0% vs.96.0%、61.5% vs.94.1%、12.8% vs.2.0%;60.9% vs.94.8%、53.8% vs.94.1%、23.5% vs.2.1%,均P〈0.05)。 结论:腔内治疗IVCS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联合支架植入的中期疗效优于单纯球囊扩张。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支架直径、支架长度;精确合理地定位支架;规律足量的抗凝治疗,对于保证远期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y-Thurner综合征 髂静脉 血管内操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