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伊犁地区典型黄土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初探 被引量:67
1
作者 夏敦胜 陈发虎 +5 位作者 马剑英 金明 王训明 贾佳 魏海涛 刘现彬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2-910,共9页
黄土地层记录的磁学参数受控因素复杂,全球不同地区黄土磁化率的主要受控因子存在差别。文章在伊犁地区选取两个地层磁化率与成壤作用分别存在较明显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典型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伊犁地区黄土地层... 黄土地层记录的磁学参数受控因素复杂,全球不同地区黄土磁化率的主要受控因子存在差别。文章在伊犁地区选取两个地层磁化率与成壤作用分别存在较明显正相关和负相关的典型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伊犁地区黄土地层中磁性矿物浓度较大,磁学性质主要受呈现准单畴状态磁铁矿控制,黄土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主要为原生矿物,后期改造作用弱,地层的磁学特征受物源影响明显。地层的成壤强度与地层中磁性矿物浓度无明显相关关系,与磁性矿物中细粒磁性矿物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暗示伊犁地区黄土沉积物的磁化率增强模式既区别于典型的西伯利亚黄土"风速说"模型,也不同于中国黄土高原"成壤说"模型;当后期改造作用弱时,地层的磁学特征主要受物源影响;随着地层成壤作用的增强,对原生磁性矿物的改造作用逐渐增强,次生磁性矿物含量逐渐增加,磁化率变化规律趋近于"成壤说"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成壤作用 环境磁学 磁化率 伊犁
下载PDF
西天山隆升-剥露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2
作者 陈正乐 李丽 +10 位作者 刘健 宫红良 蒋荣宝 李胜祥 郑恩玖 韩效忠 李细根 王成 王国荣 王果 鲁克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5-636,共12页
天山造山带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在新生代由于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而陆内再造成山。本文主要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来限定西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野外系统采集西天山山脉及其伊犁盆地钻孔中的样品,挑选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测试分... 天山造山带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在新生代由于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而陆内再造成山。本文主要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来限定西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野外系统采集西天山山脉及其伊犁盆地钻孔中的样品,挑选磷灰石进行了裂变径迹测试分析工作,着重开展了磷灰石的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研究。根据温度-时间模拟结果推断,西天山在中新生代期间共发生了3期次的快速冷却作用,分别为早侏罗纪(200~180Ma)、白垩纪中期(115~95Ma)和新生代期间(24Ma以来);根据样品位置分析表明,西天山的隆升-剥露作用并不均一,开始于侏罗纪早期的山脉抬升范围有限,仅局限于中天山;白垩纪中期(115~95Ma),整个西天山山脉和伊犁盆地一起发生整体的抬升和剥露;新生代24Ma以来,西天山的山体块体抬升与山间盆地的断陷同时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山 伊犁盆地 裂变径迹 隆升-剥露
下载PDF
Loess magnetic properties in the Ili Basin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25
3
作者 NAOTO Ishikaw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419-431,共13页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magnetoclimatological studies of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LP) have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which greatly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East Asian paleomo...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magnetoclimatological studies of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LP) have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which greatly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East Asian paleomonsoon evolution, inland aridification of Asia, and past global climate changes. Loess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CLP have been well studied. In contrast, loess magnetic properties from outside the CLP in China have not been fully understood. We have little knowledge about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loess in the Ili Basin, an intermontane depression of the Tianshan (or Tien Shan) Mountains. Here,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rock magnetic measurements of the Ili loess including mas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χ) and anhysteretic remanent magnetization (ARM), high/low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susceptibility (TDS) and hysteresis, as well as X-ray diffraction (XRD) for miner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with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in the CLP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hinese loess), we discuss the possibl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the Ili lo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otal magnetic mineral concentration of the Ili loess is far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hinese loess, though they have similar magnetic mineral compositions. The ferri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Ili loess are magnetite and maghemite, and the antiferromagnetic mineral is hematite; XRD analysis also identifies the presence of ilmenite. The ratio of maghemite is lower in the Ili loess than in the Chinese loess, but the ratios of magnetite and hematite are higher in the Ili loess than in the Chinese loess. 2) The granularity of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Ili loess, dominated by pseudo-single domain (PSD) and multi-domain (MD) grains, is generally much coarser than that of the Chinese loess. Ultrafine pedogenically-produced magnetic grains have a very limited contribution to the susceptibility enhancement. Rather, PSD and MD particles of magnetite and maghemite are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the enhancement of sus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MAGNETIC property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he ili bas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原文传递
伊犁盆地北部山麓黄土粒度端元指示的粉尘堆积过程 被引量:24
4
作者 李越 宋友桂 +2 位作者 宗秀兰 张治平 程良清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177,共16页
中亚干旱区是全球重要的粉尘源区,是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的关键区域之一。中亚粉尘形成搬运沉积过程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选取位于伊犁盆地北部、北天山南麓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的两处黄土剖面,对其沉积速率最高... 中亚干旱区是全球重要的粉尘源区,是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研究的关键区域之一。中亚粉尘形成搬运沉积过程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选取位于伊犁盆地北部、北天山南麓不同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的两处黄土剖面,对其沉积速率最高的层段进行了粒度测试分析,结合聚类分析和粒度分布曲线拟合两种方法,重建了黄土粉尘的堆积过程。伊犁盆地黄土主要由远源和近源物质组成,分别由高空西风和中尺度的区域风搬运而来。高空西风所携带的远源粘粒级矿物颗粒对盆地东部降雨较高地区有一定的贡献,而在盆地西部不容易沉降下来。中尺度区域风所搬运的近源物质组成了黄土沉积物的主体,而近源区沉积物的可用性在黄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外,非风暴过程中(沙尘暴过后)出现的浮尘在沙尘暴天气频率减少的时期对黄土的发育有重要贡献,而在沙尘暴天气频发的时期,较差的植被覆盖度能够使得已经沉降下来的浮尘组分重新被扬起至大气中。由此建立了一个粉尘堆积的概念模型。认识黄土粉尘的堆积过程对现代沙尘天气的治理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黄土 粒度端元分析 粉尘堆积 沙尘天气治理
原文传递
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重大突破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保群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6-109,共4页
介绍了“八五”以来伊犁盆地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部署,分析研究了盆地南缘铀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认为地浸砂岩型铀矿完全受层间氧化带控制,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单斜带和不整合面、有利的岩相岩性、富含有机质及黄铁矿等还原剂... 介绍了“八五”以来伊犁盆地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部署,分析研究了盆地南缘铀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认为地浸砂岩型铀矿完全受层间氧化带控制,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单斜带和不整合面、有利的岩相岩性、富含有机质及黄铁矿等还原剂、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干旱半干旱的古气候、发育层间氧化带,这五位一体是伊犁盆地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形成的重要条件.介绍了通过“解剖、探索、扩大”陆续发现512、511、513铀矿床的过程,总结了铀矿勘查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地浸砂岩型铀矿床 勘查 成矿地质条件 成矿规律 古气候 层间氧化带
下载PDF
伊犁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含油气性特征 被引量:21
6
作者 郝继鹏 杨志勇 +1 位作者 史建宏 陈国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75-83,共9页
伊犁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双层结构盆地,即内裂谷盆地 山间陆相盆地。经多次造陆运动后,盆地内普遍缺失震旦系、下古生界、泥盆系、下三叠统和白垩系。盆地内的生油层主要为海相石炭系阿克沙克组、也列莫顿组,陆相二叠系晓... 伊犁盆地是在前震旦系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双层结构盆地,即内裂谷盆地 山间陆相盆地。经多次造陆运动后,盆地内普遍缺失震旦系、下古生界、泥盆系、下三叠统和白垩系。盆地内的生油层主要为海相石炭系阿克沙克组、也列莫顿组,陆相二叠系晓山萨依组、塔姆其萨依组。生油中心主要位于伊什基里克山—脱勒斯拜克山以北的湖盆区内。储层主要以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的碎屑岩为主。伊犁盆地虽然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结构更加复杂,沉积中心的不断西移,但仍然在中新生代地层的地表及井下发现大量油气显示,表明该盆地具备生储油能力。该盆地有利与不利因素并存,对盆地的进一步勘探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以避免盲目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石炭系-二叠系 造陆运动 生油层 阿克沙克组 也列莫顿组 储层 地质结构
下载PDF
层间氧化带分散元素铼与硒的超常富集机制探讨——以伊犁盆地扎吉斯坦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例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正其 潘家永 +2 位作者 曹双林 管太阳 张国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8-362,共5页
本文以伊犁盆地扎吉斯坦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例,阐述了其中分散元素Re与Se的超常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分散元素Re与Se在空间上与砂岩U矿体密切共生,但其超常富集又具有独立性;在矿源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层间氧化作用可以促使分散元... 本文以伊犁盆地扎吉斯坦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例,阐述了其中分散元素Re与Se的超常富集规律。研究表明分散元素Re与Se在空间上与砂岩U矿体密切共生,但其超常富集又具有独立性;在矿源等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层间氧化作用可以促使分散元素Re与Se超常富集并独立成矿,是一种潜在的分散元素成矿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元素 Re Se 超常富集 层间氧化作用 砂岩型铀矿 伊犁盆地 新疆
下载PDF
伊犁盆地生成发展概述 被引量:17
8
作者 廖世南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08-114,共7页
本文对伊犁盆地的生成和发展做了初步探讨,认为它是在前震旦纪结晶基底之上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抬升之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双层结构盆地,即石炭纪体内裂谷盆地,石炭纪后山间陆相盆地。
关键词 伊犁盆地 前震旦纪 结晶基底 盆地
下载PDF
伊犁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光云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2-76,共5页
伊犁盆地位于中亚巨型油气富集带东部,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盆地是在石炭系为基底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地层层序发育较全,沉积厚度较大,目的层埋深适中,有3套可能的成藏组合,油气藏形成条件较为有利.资源量规模较大,油气分布集中... 伊犁盆地位于中亚巨型油气富集带东部,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盆地是在石炭系为基底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地层层序发育较全,沉积厚度较大,目的层埋深适中,有3套可能的成藏组合,油气藏形成条件较为有利.资源量规模较大,油气分布集中.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梨盆地 地质特征 含油生 油气资源 勘探前景 油气藏 形成条件
下载PDF
伊犁盆地黄土分布、年代及粉尘来源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传想 宋友桂 王乐民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14-320,共7页
本文根据最新的研究资料,结合野外考察对处于西风区的伊犁黄土的分布、年代和粉尘来源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探讨了伊犁盆地黄土堆积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伊犁黄土主要分布在山前丘陵和高阶地上,这些地貌部位堆积厚度最大,黄土沉积... 本文根据最新的研究资料,结合野外考察对处于西风区的伊犁黄土的分布、年代和粉尘来源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探讨了伊犁盆地黄土堆积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伊犁黄土主要分布在山前丘陵和高阶地上,这些地貌部位堆积厚度最大,黄土沉积受地形和气候影响明显;已有的剖面年代学研究表明伊犁黄土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与新疆其它地区黄土开始大范围堆积的时间大体一致,但还可能有比中更新世更老的黄土存在;粒度分布和矿物表面形态特征表明伊犁黄土可能是近源物质与远源粉尘沉积作用叠加的结果,不同地区黄土在堆积过程所受到动力条件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伊犁黄土中粘土组分可能主要来自中亚荒漠和伊犁河中、下游地区,西风带来的粉尘对伊犁盆地不同地区黄土的贡献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黄土 分布特征 粒度 粉尘来源
下载PDF
哈萨克斯坦的含油气远景 被引量:11
11
作者 冯有奎 С.Ж.ДаукеевЕ.Н.куантаеА.Ш.Нажметдинов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目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已发现了197个油气田,探明开采储量占世界的前十几位,年产量占世界第30位。哈萨克斯坦含油气远景区的面积为170×104km2,占国土面积的66.3%,西哈萨克斯坦是油气聚集的中心地带,全国90.4%的原油和10... 目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已发现了197个油气田,探明开采储量占世界的前十几位,年产量占世界第30位。哈萨克斯坦含油气远景区的面积为170×104km2,占国土面积的66.3%,西哈萨克斯坦是油气聚集的中心地带,全国90.4%的原油和100%的天然气产自这一地区。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哈萨克斯坦主要含油气区和远景含油气区(滨里海盆地、图兰板块西部、南图尔盖盆地、黑海盆地、咸海水域、东咸海盆地、田尼兹盆地、锡尔河盆地。阿拉科尔盆地、伊犁盆地)的地质结构,储集层特征及含油气性。斋桑盆地和伊犁盆地均横跨中哈两国,这对于我们就更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油气远景 含油气盆地 伊犁盆地 储量
下载PDF
1961-2009年伊犁地区降水指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赵丽 杨青 韩雪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2-89,共8页
降水作为气候的一个重要因子,影响着区域气候特征。文中采用伊犁地区9个地面气象站点1961-200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及EOF等方法分析了CWD、R10、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等降水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降水作为气候的一个重要因子,影响着区域气候特征。文中采用伊犁地区9个地面气象站点1961-200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及EOF等方法分析了CWD、R10、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等降水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总体上,伊犁河流域降水丰沛,但时空分布差异较大:空间分布上,四个指数均呈现东部多于西部,山地多于平原的特征,并且年均降水量、极端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山区与平原年均降水量相差近200mm,极端降水量相差近80mm。从时间尺度上,伊犁地区近50年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量总体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其中以尼勒克县的线性倾斜率最大,分别为23.11mm/10a和24.08mm/10a。该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的新疆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指数 时空分布 伊犁地区
原文传递
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田景春 刘家铎 +2 位作者 孟万斌 庹先国 袁智慧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9-505,共7页
以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为研究对象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详细分析了侏罗系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运用旋回等时对比原理 ,对不同钻井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对比 ,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对比... 以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为研究对象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详细分析了侏罗系短期基准面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和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运用旋回等时对比原理 ,对不同钻井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对比 ,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对比格架。进而简述了储铀砂体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侏罗系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储铀砂体 地质构造
下载PDF
新疆伊犁黄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传想 宋友桂 王乐民 《新疆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3-108,共6页
通过对新疆伊犁波马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常量、微量元素及相关参数分析研究,讨论末次冰期以来伊犁黄土常量元素分异规律及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伊犁波马剖面S1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各层常量元素含量均呈现出SiO2>Al2O3>CaO>Fe2O... 通过对新疆伊犁波马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常量、微量元素及相关参数分析研究,讨论末次冰期以来伊犁黄土常量元素分异规律及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伊犁波马剖面S1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各层常量元素含量均呈现出SiO2>Al2O3>CaO>Fe2O3>MgO>K2O>Na2O变化特征,剖面序列中常量元素含量及相关参数变化,与黄土、古土壤层相互交替叠置不具对应性,明显有别于黄土高原.末次冰期以来黄土和古土壤形成时干冷程度强于黄土高原黄土,更高于古土壤,淋溶差异程度不及黄土高原.S1以来伊犁黄土物质来源基本相同,古土壤形成时环境条件不相同,以干冷或湿冷为特征,即使同一古土壤地层单元不同层位其水热组合条件也存在差异,波马剖面黄土-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记录末次冰期以来沉积气候环境总体相对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末次冰期以来 黄土和古土壤 地球化学特征 古环境
下载PDF
新疆伊犁黄土化学风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传想 宋友桂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1-619,共9页
通过对伊犁盆地昭苏黄土剖面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与黄土高原典型第四纪风成堆积洛川剖面的对比,对伊犁黄土常量元素分布规律及化学风化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发现,伊犁昭苏剖面黄土和古土壤主要元素含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暗示着沉积后两者... 通过对伊犁盆地昭苏黄土剖面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与黄土高原典型第四纪风成堆积洛川剖面的对比,对伊犁黄土常量元素分布规律及化学风化特征进行初步研究发现,伊犁昭苏剖面黄土和古土壤主要元素含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暗示着沉积后两者所经历的风化作用相似。与黄土高原相比,伊犁黄土和古土壤除CaO,MgO和Na2O,P2O5分别出现较大程度的富集和较小程度的亏损外,其它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IA指数、Na/K比值及A-CN-K图解显示伊犁黄土和古土壤均经历了低等强度的化学风化作用,弱于黄土高原的洛川黄土及古土壤,黄土和古土壤风化分异作用不明显。气候条件尤其水热组合模式(降水、温度和蒸发量等)对伊犁黄土化学风化的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黄土和古土壤 元素地球化学 化学风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新疆伊犁昭苏黄土剖面中的矿物组成及其风化意义 被引量:12
16
作者 曾蒙秀 宋友桂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5-586,共12页
应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对处于西风区的新疆伊犁昭苏黄土剖面中的138个全岩样品和9组分粒级样品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该剖面的矿物组分、含量及其粒径分布信息。昭苏黄土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绿泥石、斜长石、普通角闪石、钾长石、白... 应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技术,对处于西风区的新疆伊犁昭苏黄土剖面中的138个全岩样品和9组分粒级样品进行了分析,获得了该剖面的矿物组分、含量及其粒径分布信息。昭苏黄土主要由石英、方解石、绿泥石、斜长石、普通角闪石、钾长石、白云石和白云母组成;方解石在各个粒级组分中分布相对均匀;石英、白云石、斜长石、普通角闪石和钾长石主要赋存于粗颗粒中;绿泥石在细颗粒中的含量明显较高;白云母在16~32’m粒级组分中含量较低,在其它粒级组分中的含量则相对更高。各矿物学指标揭示了昭苏黄土剖面的化学风化程度整体较低且变化幅度不大,但古土壤层的化学风化程度稍强于黄土层;物理风化则经历了由强到弱的两个波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矿物 化学风化 物理风化 伊犁盆地
下载PDF
新疆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煤岩型铀成矿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毛毛 李华 邱余波 《中国煤炭地质》 2015年第12期12-16,共5页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煤岩型铀矿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12#号煤层。具有品位高、厚度薄、矿体连续稳定等特征。研究区内煤岩型铀矿成规模的发育,与其上覆头屯河组砂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煤岩样品进行煤质分析和显微定量统... 伊犁盆地洪海沟地区煤岩型铀矿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上段12#号煤层。具有品位高、厚度薄、矿体连续稳定等特征。研究区内煤岩型铀矿成规模的发育,与其上覆头屯河组砂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对煤岩样品进行煤质分析和显微定量统计,确定了研究区12#煤层铀富集因素、古气候和水动力环境。结合研究区头屯河组沉积相特征,地下水化学类型等因素,对研究区煤岩型铀成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河流泛滥盆地内由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直接与上覆砂岩接触,有利于煤岩型铀矿化的形成;煤岩型工业铀矿化与惰质组具有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地下水北西向流动,形成了特有的向河心泥滩向北西方向延伸的舌状煤岩型铀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型铀矿 沉积相 惰质组 泥炭沼泽 洪海沟地区 伊犁盆地
下载PDF
试论伊犁盆地库捷尔太铀矿床常量元素的活动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金平 闵茂中 +2 位作者 彭新建 陈跃辉 朱西养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50,共8页
传统的对控矿层间氧化带的研究往往偏重于铀及其相应的伴生元素 (Se、Mo、V、Re、Ga等 )的地球化学行为 ,而对常量元素中非变价元素如 :Si、Al、Na、K等研究还很不充分。事实上 ,层间氧化作用过程中 ,随着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水—岩反应的... 传统的对控矿层间氧化带的研究往往偏重于铀及其相应的伴生元素 (Se、Mo、V、Re、Ga等 )的地球化学行为 ,而对常量元素中非变价元素如 :Si、Al、Na、K等研究还很不充分。事实上 ,层间氧化作用过程中 ,随着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水—岩反应的进行 ,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如 Eh、p H等必然会发生显著的改变 ,而这些改变或多或少的总会在成矿主岩中最常见的元素如 :Si、Al、Fe、Na、K的地球化学行为上显示出来。这种改变首先体现在含有上述元素的矿物上的一系列变化 ,并最终导致元素含量上的改变。不同的元素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 ,按照其迁入迁出的强度 ,这些元素可以划分为活动组分、次活动组分和惰性组分 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元素 活动性 铀矿床 地球化学行为 地库 伊犁 物理化学条件 层间氧化带 伴生元素 变价元素 作用过程 成矿流体 元素含量 惰性组分 Si Al Na 控矿 运移 矿物
下载PDF
新疆伊犁盆地昭苏黄土剖面稀土元素特征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郭利成 陈秀玲 +1 位作者 宋友桂 贾丽敏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04-1012,共9页
对晚更新世以来,伊犁地区与典型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稀土元素(REE)特征差异研究表明,伊犁盆地黄土剖面的REE特征不仅在含量上与典型黄土区的相似,分馏特征也基本相似,呈斜"L"型的分布模式,均发生轻、重稀土分异,分布曲线为负斜... 对晚更新世以来,伊犁地区与典型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的稀土元素(REE)特征差异研究表明,伊犁盆地黄土剖面的REE特征不仅在含量上与典型黄土区的相似,分馏特征也基本相似,呈斜"L"型的分布模式,均发生轻、重稀土分异,分布曲线为负斜线,表现出中度的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意味着晚更新世以来,不同地区黄土的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究还发现,伊犁地区与黄土高原地区的稀土元素特征存在细微差异,昭苏黄土平均的稀土元素总量略高于昭苏古土壤平均值,与典型黄土区不同,这可能是由伊犁地区粉尘来源及其沉积环境的差异所致,且晚更新世以来不同区域黄土剖面REE特征参数三角图解也证实了这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黄土剖面 稀土元素 黄土高原 伊犁盆地 新疆
原文传递
新疆伊犁盆地黄土古气候记录与Heinrich事件对比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文翔 史正涛 +2 位作者 刘勇 苏怀 牛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73-979,共7页
伊犁盆地作为中国黄土高原与欧洲黄土区的过渡区域,其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对于揭示全球气候驱动及耦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伊犁盆地塔勒德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低频磁化率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探讨了西风区黄土-古土壤序列... 伊犁盆地作为中国黄土高原与欧洲黄土区的过渡区域,其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对于揭示全球气候驱动及耦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伊犁盆地塔勒德晚更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低频磁化率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探讨了西风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古气候指标变化特征及记录的全球气候突变事件.结果表明:古土壤层中粒径<10μm颗粒物含量明显高于黄土层,与之相反的是古土壤层中的低频磁化率、Zr/Rb值和元素Ti含量均小于黄土层,且元素Ti含量与Zr/Rb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黄土-古土壤剖面中古气候代用指标清晰的记录了6次Heinrich(H)事件及Younger Drays(YD)事件,但YD事件、H1、H2、H5和H6事件变幅较H3和H4事件显著,古气候指标与格陵兰冰芯δ18O、季风区李家塬粒度和洛川、西峰及环县Zr/Rb值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记录的气候事件较李家塬、洛川、西峰更为显著.结合已有研究说明,Heinrich和D-O旋回等气候事件是由西风区向季风区传递的,MIS3阶段温度的升高和常年受西风的影响是造成塔勒德气候环境变化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沉积 Henrich事件 伊犁盆地 西风区 黄土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