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奎俊 陈新 +3 位作者 姚焰 马坚 郭向阳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1年第6期328-332,共5页
目的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较少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相关的较大系列临床资料并不多见。兹对多年来我院接收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方法 共有109例患者(男性137例,女性 53例),平均年龄(32.1±13.3)... 目的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较少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相关的较大系列临床资料并不多见。兹对多年来我院接收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方法 共有109例患者(男性137例,女性 53例),平均年龄(32.1±13.3)岁。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113例;发生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者为77例,其中 36.4%(28/77)为反复发作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MVT)。所有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效,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1±18)个月。结果ILVT患者平均年龄(35.9±12.8)岁而RVOT患者为(29.5±13.0)岁(P<0.05)。同时,ILVT患者中男性占86.1%,而在RVOT患者中则只占51.4%。只有8例ILVT患者被发现有左心室假健索,3例有二尖瓣脱垂,3例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77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性性室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临床特点 电生理 IVT
原文传递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林佳选 陈星星 +3 位作者 李岳春 季亢挺 殷日鹏 林加锋 《心电与循环》 2014年第4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 828...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 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_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_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期前收缩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术 心电图
下载PDF
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林加锋 陈晓曙 +2 位作者 张建华 胡君洁 王毅 《心电学杂志》 2005年第2期67-70,8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对30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0例左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后及8例后间隔间歇性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电张... 目的探讨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心电学特征。方法对30例右心室心尖部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后、10例左室下后间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后及8例后间隔间歇性或持续性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特点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分布最广,除下壁导联(Ⅱ、Ⅲ、aVF)外,胸导联(Vl ̄V4100.0%,Vl ̄V676.7%)亦广泛存在,其最大倒置T波的深度(0.85±0.26mV)较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0.42±0.18mV)、预激综合征组(0.40±0.19mV)均深,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均<0.01),最深倒置的常分布在V3、V4导联。②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组分布也较广,除下壁导联外,左胸导联(V4 ̄V6为100.0%)亦存在,其最深倒置的常分布在V4、V5导联。③预激综合征组分布较窄,常局限于下壁导联。结论不同原因电张调整性T波的导联分布也不同,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与心肌缺血、急性肺栓塞等所致的T波改变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原因 分布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预激综合征 射频消融术后 下壁导联 心电学特征 心动过速后 永久性起搏 急性肺栓塞 倒置T波 V4导联 左胸导联 V5导联 心肌缺血 后间隔 持续性 间歇性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8
4
作者 章黎 郑红薇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6期453-454,共2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其中穿刺点血肿2例、心脏压塞1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目的探讨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术后并发症3例,其中穿刺点血肿2例、心脏压塞1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安全有效,手术前后需要密切观察、精心护理、及时发现并协助处理各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护理
下载PDF
特发性室速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楚罗湘 李向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112-114,共3页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速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 2 3例特发性室速和 2 1例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室速病人的资料 ,分别从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和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 ,特发性室速病人年龄较轻 ,病程较长 ,出现晕厥及血压下降者较...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速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 2 3例特发性室速和 2 1例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室速病人的资料 ,分别从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和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 ,特发性室速病人年龄较轻 ,病程较长 ,出现晕厥及血压下降者较少 ;室速发作时 ,左室特发性室速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 +电轴左偏 ,右室特发性室速主要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电轴右偏 (或下偏 ) :射频消融对特发性室速治愈率高 ,并发症少 ;特发性室速预后好。结论 掌握特发性室速的临床特点 ,有利于此类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速 临床表现 心电图 治疗
下载PDF
电紧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阴彦龙 李海英 +3 位作者 王祖禄 张东成 张明德 韩宇娟 《心脏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556-557,559,共3页
目的 :观察各种原因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表现和持续时间。方法 :对显性预激射频消融后 5 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速终止后 5例及右室起搏 (VVI)恢复自主心律后 2 6例的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 :显性预激消融后 2 6例 ,特发性室... 目的 :观察各种原因所致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临床表现和持续时间。方法 :对显性预激射频消融后 5 8例、特发性室性心动速终止后 5例及右室起搏 (VVI)恢复自主心律后 2 6例的进行动态心电图观察。结果 :显性预激消融后 2 6例 ,特发性室性心动速终止后 5例及VVI起搏恢复自主心律后 2 2例显示不同程度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 ,前二者持续约 1周 ,后者持续约 2周 ,均未经治疗自动恢复正常。结论 :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是心肌正常的电生理特性 ,一般持续 1~ 2周自动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张调整性T波 预激综合征 心动过速 室性 人工心脏起搏
下载PDF
希氏束旁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涛 商丽华 +1 位作者 牛永红 江河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VPCs)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方法入选3例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右室特发性VT/VPCs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消融靶点记录... 目的探讨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VT/VPCs)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方法入选3例起源于希氏束旁的右室特发性VT/VPCs患者,行12导联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3例患者消融靶点记录到较清晰的希氏束电位,VT/VPCs下希氏束局部心室电位领先于体表心电图的QRS波群。所有患者I导联QRS波群均呈现单相高R波,aVL导联QRS波群均呈现R波,Ⅲ和aVF导联R波振幅明显低于Ⅱ导联,V1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形,VT/VPCs时QRS波群宽度较窄。结论起源于希氏束旁的VT/VPCs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VT/VPCs的术前定位及提高导管消融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希氏束旁 导管消融 心电图
原文传递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射频消融手术结果 被引量:4
8
作者 陈亚东 罗军 +2 位作者 郭红阳 单兆亮 王玉堂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对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起源部位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手术成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纳入270例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患者。对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病史和既往治疗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 目的对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起源部位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手术成功率方面的差异。方法纳入270例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患者。对每位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病史和既往治疗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射频消融手术结果。结果 270例患者中男性153例,女性117例,年龄10~82(41.6±16.0)岁。流出道起源的患者中的女性比例较其他部位起源者高(均为P<0.05),左心室间隔部的患者出现症状的年龄为(28.8±11.9)岁,流出道、流入道、其他部位的患者出现症状的年龄分别为(44.8±14.9)岁、(40.2±23.1)岁和(41.5±20.7)岁,左心室间隔部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发病更年轻(均为P<0.05)。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集中在31~60岁之间(70.0%),心律失常常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80.3%)。237例患者射频消融手术取得成功,成功率87.8%。结论起源于左、右流出道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构成比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下载PDF
老年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亚东 罗军 +2 位作者 郭红阳 单兆亮 王玉堂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09-111,共3页
目的了解老年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且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36例的心律失常起源部位、手术过程和结果。结果大于60岁的患者36例,... 目的了解老年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行导管射频消融术且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36例的心律失常起源部位、手术过程和结果。结果大于60岁的患者36例,最大年龄是82岁,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8例患者出现过黑矇症状,3例患者出现过晕厥症状。心律失常起源于流出道的32例,右室流入道的3例,左心室前壁的1例,没有起源于左室左前分支的束支性的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17例,左室15例。手术成功的患者27例,失败的患者8例,复发1例,1例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结论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老年患者组中,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较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6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勤 袁越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980-981,989,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3年11月~200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IVT的3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IVT以年长儿童多见,平均年龄...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3年11月~200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IVT的3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IVT以年长儿童多见,平均年龄7岁8个月,男女比例为1.11,根据起源部位分为左室间隔部室速(IL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VT),心电图表现以右束支阻滞形态为主23例(63.8%),为左室型室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13例(36%),为右室型室速。左室型23例中胸闷、心悸15例(41.6%),晕厥发作2例(5.5%);右室型13例中心悸3例(8.3%),乏力1例(2.7%),余9例(25%)无明显临床症状。左室型室速临床表现较右室型室速重,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左室型室速6例(15次)用维拉帕米有效,10例(17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1例(1次)使用胺碘酮有效,2例(3次)行体外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有效。右室型1例(1次)使用艾司洛尔有效,3例(2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23例(63%)行射频消融治疗,室速消失。行射频消融治疗病例较长期服药的复发率低,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IVT临床表现大多较轻,但亦有心力衰竭和晕厥发作,准确分型有利于准确用药,射频消融为较好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诊断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健 阮发晖 +5 位作者 杨溶海 易绍东 崔英凯 黄晓波 贾满盈 孟素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52-1153,1162,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165例IVT病人,根据心电图特征,采用心脏内“起源处”分类方法,其中右室流出道IVT86例,平均年龄[36±12(18 ̄56)]岁,男26例,女60例。左室间隔I...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165例IVT病人,根据心电图特征,采用心脏内“起源处”分类方法,其中右室流出道IVT86例,平均年龄[36±12(18 ̄56)]岁,男26例,女60例。左室间隔IVT75例,平均年龄[26±15(16 ̄45)]岁,男54例,女21例。左冠窦IVT4例,年龄分别为(22、40、45、70)岁,男2例,女2例。所有病人均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结果右室流出道IVT男∶女=1∶2.3;左室间隔IVT男∶女=2.6∶1。左室间隔IVT发病年龄较右室流出道IVT更为年青(P<0.01)。IVT发作时心电图形态:右室流出道IVT均为左束支阻滞图形,30例主要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室间隔IVT均为右束支阻滞图形,多表现为持续性IVT,仅4例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左冠窦IVT均为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额面电轴向下,3例于V3过渡为“R”,1例于V2过渡为“R”,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IVT。右室流出道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治疗成功率100%,4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左室间隔IVT以激动标测时最早的P电位为消融靶点,治疗成功率95%,5例复发,3例再次消融成功,2例拒绝再次手术;左冠窦IVT均为起搏标测消融成功。结论IVT主要见于青壮年。右室流出道IVT多见于女性,而左室间隔IVT多见于男性。射频消融治疗是根治IVT的有效方法。左室间隔IVT常为持续性,主要在激动标测时消融;而右室流出道IVT和左冠窦IVT多表现为频发短阵IVT和室性早搏,多采用起搏标测消融。左冠窦IVT相对较为少见,当IVT呈不典型束支阻滞图形,特别是胸前导联R波在V2、V3迅速过渡时,应考虑左冠窦IVT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消融
下载PDF
三尖瓣环不同部位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图QRS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艳红 杨亚莉 张博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1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分析三尖瓣环不同部位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PVCs)/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210例行射频消融术(RA)治疗的三尖瓣环起源的IPVCs/IV... 目的分析三尖瓣环不同部位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PVCs)/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210例行射频消融术(RA)治疗的三尖瓣环起源的IPVCs/I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同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和RA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10例患者中,行RA治疗成功192例,成功率为91.43%。随访3~36个月,平均(19.94±3.24)个月,期间复发6例。将发病部位为前侧壁、侧壁、后侧壁作为游离壁组(99例),前间隔、中间隔、后间隔为间隔组(111例)。相比间隔组,游离壁组QRS平均时限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00,P<0.01)。三尖瓣环游离壁各个部位起源的IPVCs/IVT患者在心电图Ⅰ导联的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χ^(2)=6.876,P>0.05);Ⅰ、aVL导联呈现R型,V_(1)~V_(3)导联呈现rS型,V_(5)~V_(6)导联呈现R型,胸前导联移行区多见于V_(3)导联或之后,下壁导联呈现R型或Rs型或rS型。三尖瓣环间隔部各个部位起源的IPVCs/IVT患者在心电图Ⅰ导联呈现R型,Ⅱ导联呈现Rs型或R型,Ⅲ导联呈现QS型或rS型或Rs型,aVF导联呈现rS型或rs型或R型,V_(1)导联呈现QS型,V_(5)~V_(6)导联呈现R型,胸前导联移行区多见于V_(2)~V_(3)导联之间,或V_(3)导联之后。结论三尖瓣环不同部位起源的IPVCs/IVT患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亦存在一定变化规律,这些心电图特征有助于术前评估其起源部位和有效靶点,有助于减少手术时间,降低RA治疗的失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三尖瓣环 心电图 射频消融术
下载PDF
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刚 侯炳波 +3 位作者 姚焰 张奎俊 王方正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6期454-457,共4页
目的 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常见的左心室特发性室速类型,其主要发生机制为左束支浦肯野分支内或邻近区域的折返.本文通过较大样本量的单中心研究对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速的性别、年龄等临床特点... 目的 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常见的左心室特发性室速类型,其主要发生机制为左束支浦肯野分支内或邻近区域的折返.本文通过较大样本量的单中心研究对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速的性别、年龄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治疗并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速患者235例,年龄6~ 79(30.2±11.9)岁.所有患者都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治疗.结果 235例患者中,男184例(78.3%),女51例(21.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女性为6~60(28.0±15.1)岁,男性为10~79(30.8±14.0)岁(P=0.25).女性多见于10~ 30岁,男性多见于10~40岁.235例患者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其中有10例患者(4.3%)出现过1次或1次以上的黑矇,9例患者(3.8%)出现过晕厥症状.出现黑嚎和/或晕厥的患者比例为8.1%.235例患者中,111例(47%)患者在入院前,曾经在外院或本院接受过1种或1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均不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或减少室速的发生次数.结论 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速患者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对这一差异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这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诊疗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维拉帕米 性别 年龄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唐尔闻 刘浩 +4 位作者 钟国强 文伟眀 李金轶 陈伟 曾伟 《微创医学》 2014年第4期405-408,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68例射频消融术治疗IVA患者术中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结果。结果 68例患者中,61.8%(42/68)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右心室来源,38.2%(26/68)为...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68例射频消融术治疗IVA患者术中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结果。结果 68例患者中,61.8%(42/68)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右心室来源,38.2%(26/68)为左心室来源。右心室来源的患者以流出道最多见,射频消融术的手术即时成功率为90.5%(38/42),手术后1月内复发率为2.6%(1/38);左心室来源的患者以流入道多见,射频消融术的手术即时成功率为92.3%(24/26),手术后1月内复发率为4.2%(1/24)。68例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2例(2.9%),均为心包填塞,经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无房室传导阻滞、瓣膜损伤和死亡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捷、安全、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 心电生理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射频导管消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怀霖 李靖 +5 位作者 袁义强 于力 吴艳霞 陈玉珍 杨庆之 郭应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探讨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急诊射频导管消融(ERFC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11例IVT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及放置导管。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性心动过速,寻找IVT的最佳诱发条... 目的:探讨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急诊射频导管消融(ERFC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11例IVT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及放置导管。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性心动过速,寻找IVT的最佳诱发条件,左心室IVT以在窦性心律下记录到蒲氏电位(P电位),且P电位落后希氏束≥10ms为消融靶点。右心室IVT采用起搏和激动顺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以起搏与I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ECG)完全一致为消融靶点。以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反复程序刺激不再诱发IVT为消融终点。 结果:11例IVT术中证实起源于左心室后间隔5例,右心室流出道5例,右心室游离壁1例,ERFCA全部成功,无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无休止型IVT行ERFCA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急诊 失律失常 射频导管消融
下载PDF
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致心律失常基质的电解剖差异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霄燕 韦伟 +5 位作者 楚建民 赵英杰 王靖 郭琦 浦介麟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5期336-341,共6页
目的 探索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LV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左心室传导系统和缓慢传导区电解剖变异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20例成功消融的ILVT患者(ILVT组),年龄20~51(37±7)岁,男16例;26例AVRT... 目的 探索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LV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左心室传导系统和缓慢传导区电解剖变异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20例成功消融的ILVT患者(ILVT组),年龄20~51(37±7)岁,男16例;26例AVRT患者(对照组),年龄25~51(38±8)岁,男20例,窦性心律下分别建立左心室三维电解剖标测,标记左心室传导系统、缓慢传导区及其交汇区,分析变异情况.ILVT组患者依据消融关键区和拖带刺激进行消融.结果 根据浦肯野电位分布将传导系统变异分为3个亚型:两分支、三分支和扇形分布于左心室间隔,两组间各分支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慢传导区在ILVT中亦存在变异:17例位于后下间隔,1例位于下间隔近心尖处,2例于中、后间隔处.浦肯野电位和舒张期电位间存在面积约(1.5±0.4) cm2的交汇区,该处拖带和消融均取得成功.6例AVRT患者于后下间隔处记录到缓慢传导区,长度[12.0~28.7 (20.4±4.7) mm对11.8~ 20.3(16.1±3.3) mm,t=2.1,P=0.048]、面积[1.6~ 3.5(2.5±0.5) cm2对1.4~2.1 (1.8±0.3) cm2,t=3.0,P=0.006]显著小于ILVT组.结论 左心室传导系统和缓慢传导区存在多种变异,使ILVT折返机制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传导系统 缓慢传导区 电解剖标测
原文传递
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与游离壁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其鉴别诊断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婷婷 王一丹 王蓉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7期86-91,共6页
背景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PVC)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多起源于左心室中后间隔和右心室流出道,但经临床实践发现,不少患者起源于非典型部位,如起源于左房室瓣环等,而该类患者的电生理特征目前尚无确切定论。目的分析邻近左房室瓣环... 背景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PVC)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多起源于左心室中后间隔和右心室流出道,但经临床实践发现,不少患者起源于非典型部位,如起源于左房室瓣环等,而该类患者的电生理特征目前尚无确切定论。目的分析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与游离壁起源的IPVC/IVT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其鉴别诊断,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北京航天总医院收治的96例邻近左房室瓣环起源的IPVC/I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起源部位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起源)51例和B组(邻近左房室瓣环游离壁起源)45例。患者均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前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不同起源部位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胸前导联QRS波群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心电图胸前导联R、S波振幅对邻近左房室瓣环间隔、游离壁起源的IPVC/IVT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B组患者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高于A组(P<0.05)。A组不同起源部位患者Ⅱ、Ⅲ导联的r(R)、s(S)波,QS_(aVR)、R_(aVL)波,aVF、V1导联的r(R)、s(S)波,V_(3)导联的r(R)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同起源部位患者Ⅱ、Ⅲ导联的r(R)、s(S)波,R_(Ⅰ)、QS_(aVR)、R_(aVL)波,aVF导联的r(R)、s(S)波,V_(2)导联的s(S)波,V_(4)导联的r(R)波,RV_(5)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Ⅰ、aVL、V_(5)~V_(6)导联以R波多见,少见左房室瓣环前侧壁、前间隔起源者于aVL导联出现qs、qr波。A组前间隔起源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Ⅱ、Ⅲ、aVF导联QRS波群多为正向波,且r、R波振幅Ⅲ导联<aVF导联<Ⅱ导联,s、S波振幅Ⅱ导联<aVF导联<Ⅲ导联,aVR导联多为负向波。B组V1~V_(3)导联以rS波为多见,V_(4)导联则呈现R、Rs、RS、rS或rSr'波,B组由左房室瓣间隔、游离壁上部、中部、下部,下壁导联R波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左房室瓣环 间隔部 游离壁 心电图
下载PDF
Beta2-adrenoceptor gene variant Arg16Gly is associated with idiopathic ventricular outflow-tract tachycardia 被引量:2
18
作者 RAN Yu-qin LI Ning +4 位作者 YANG Ying CHEN Jing-zhou FENG Li ZHANG Shu PU Jie-l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7期2299-2304,共6页
Background Imbalance of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wa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diopathic ventricular outflow-tract tachycardia (IVOT).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major genetic variants in β1-a... Background Imbalance of the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wa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diopathic ventricular outflow-tract tachycardia (IVOT).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major genetic variants in β1-and β2-adrenoceptors and GNB3 C825T were associated with IVOT and verapamil sensitive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Methods Patients with IVOT and ILVT from December 2005 to December 2007 were consecutively enrolled into this study. Control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community-based inhabitants. Five genetic variants, Ser49Gly and Gly389Arg in the β1-adrenoceptor, Arg16Gly and Gln27Glu in the β2-adrenoceptor and GNB3 C825T, were genotyp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Results A total of 227 patients with IVOT and 110 patients with ILVT were included. Genotyping revealed that the 16Gly allele of Arg16Gly variant of β2-adrenoceptor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IVOT (OR:1.40, 95% CI: 1.12-1.75,P=0.003 in the addictive model and OR:. 1.62, 95% CI: 1.14-2.31, P=0.007 in the dominant model). Patients with Gly16Gln27 haplotype also had a higher risk of IVOT (OR: 1.38, 95% CI: 1.11-1.73, P=0.012). Other four variants,including Ser49Gly and Arg389Gly in β1-adrenoceptor, GIn27Glu in β2-adrenoceptor and GNB3 C825T, did not differ between patients with IVOT and controls. In patients with ILV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se five variants compared with controls.Conclusions Arg16Gly in β2-adrenoceptor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VOT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 Major genetic variants in β1- and β2-adrenoceptor and GNB3 C825T may not be associated with ILVT. These data suggest a different arrhythmogenic mechanism in IVOT and IL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RRHYTHMIA betal and beta2-adrenoceptor genetics
原文传递
中国汉族人群rs11970286多态性与室性心动过速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臧小彪 高传玉 +6 位作者 李思思 张树龙 王现青 赵永辉 夏云龙 凃欣 王擎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7年第10期967-970,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rs11970286多态性与QT间期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关系。方法 242例室速患者为室速组,1 00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2组均行心电图检查,测量心率、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及QTc间期。提取2组外周血DNA,采用Rotor-Gene ...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rs11970286多态性与QT间期及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关系。方法 242例室速患者为室速组,1 00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2组均行心电图检查,测量心率、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及QTc间期。提取2组外周血DNA,采用Rotor-Gene TM6000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对rs11970286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基因学软件PLINK v1.05对rs11970286多态性与QT间期、室速、特发性室速的发生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室速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率(30.99%、11.57%)高于对照组(5.49%、0.80%)(P<0.05),QT间期[(380.72±58.82)ms]与对照组[(376.71±27.92)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中rs11970286T等位基因与QT间期呈负相关(β=-14.071,P=0.018),但与校正后的QTc无明显相关性(β=-16.876,P=0.062);室速组rs11970286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室速53例(特发性室速组)rs11970286CT基因型(16.981%)和TT+CT(显性基因模式)基因型(22.642%)分布频率低于对照组(39.521%、48.204%)(P<0.05),TT基因型分布频率(5.660%)与对照组(8.6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14.151%)低于对照组(28.443%)(P<0.01),T等位基因可能是特发性室速的保护因素(OR=0.415,95%CI:1.385~4.199,P<0.001);rs11970286CT基因型、TT+CT基因型可能是特发性室速发生的保护因素(OR=0.288,95%CI:0.138~0.599,P<0.001;OR=0.314,95%CI:0.163~0.606,P<0.001)。结论 rs11970286T等位基因及CT、TT+CT基因型是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室速的保护因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QT间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单核苷酸多态性
原文传递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连君 杨延宗 +2 位作者 张树龙 杨东辉 林治湖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共收集28例临床诊断为 IVT 患者,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36.7±14.5(9~58)岁,病史6.33±8.33(1~26)年,心动过速时 RR 间期为317±58.97(250~420)ms。心动过速时... 目的:研究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共收集28例临床诊断为 IVT 患者,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36.7±14.5(9~58)岁,病史6.33±8.33(1~26)年,心动过速时 RR 间期为317±58.97(250~420)ms。心动过速时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12例,左束支阻滞(LBBB)型16例。对心动过速发作频繁药物治疗难以终止或终止后很快复发的病例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6例)。对心动过速发作不频繁或有心动过速频繁发作但药物很容易终止者,在心动过速终止后给予口服维拉帕米或普罗帕酮预防治疗(12例)。结果:药物治疗组6例患者仍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生,但发作次数较前明显减少。6例患者未再发生室速。射频消融治疗组1例起源于左室间隔之室速于术后7天复发,余病例无室速复发。无并发症。结论:药物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对 IVT 均有效,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更高,临床上应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治疗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IVT 发作 患者 复发 心电图 导管射频消融 并发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