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block: a new endpoint of ablation for verapamil-sensitive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被引量:21
1
作者 MA Fu-sheng MA Jian TANG Kai HAN Hao JIAYu-he FANG Pi-hua CHU Jian-min PU Jie-lin ZHANG Sh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67-372,共6页
Background Verapamil-sensitive,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 with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configuration and left-axis deviation is known to be due to re-entry mechanism but the exact nature of re... Background Verapamil-sensitive,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 with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configuration and left-axis deviation is known to be due to re-entry mechanism but the exact nature of reentrant circuit in ILVT is not fully elucidated. Radiofrequency (RF) ablation was applied during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and termination of the VT or abolishing the inducibility of the tachycardia was used as an endpoint for successful RF. In this study, the 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block in surface electrocardiogram (ECG) was used as a new endpoint of ablation to cure ILVT. Methods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were performed in 39 consecutive patients [30 men, 9 women; age ranging from 10 to 64 years, mean (29± 16) years] with verapamil-sensitive ILVT and structurally normal hearts. VT could be terminated by the intravenous adininistration of verapamil in all patients. The target site was the midseptum of LV where the earliest Purkinje potentials were recorded during VT. RF current was applied to the target site with or without late diastolic potential (LDP) during sinus rhythm in 37 patients and during VT in 2 patients to meet the ablation endpoint: the left posterior fascicuiar block in the surface ECG. Results Thirty-seven patients with ILVT had been treated by RF ablation during sinus rhythm and two had been treated during VT. All of them met the endpoint of the left posterior fascicuiar block. Thirty-eight cases were symptom-free without medication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range from 3 to 95 months, median 17 months). One patient developed a clinical recurrence and the left posterior fascicuiar block in surface ECG disappeared. The patient received another treatment. The endpoint was met and the procedure was successful. Conclusions The left posterior fascicuiar block in surface ECG used as an endpoint of RF ablation to treat ILVT is effective. It is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those patients whose VT can not be induced or the ind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erapamil-sensitive left posterior fascicular block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左后分支治疗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晓星 马坚 +5 位作者 麻付胜 贾玉和 方丕华 楚建民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6期504-508,共5页
目的报道消融左后分支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方法对57例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以窦性心律时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和/或室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结果57例中41例室速诱发条件... 目的报道消融左后分支治疗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方法对57例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以窦性心律时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和/或室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结果57例中41例室速诱发条件稳定(71.9%),9例诱发条件不稳定(15.8%),7例不能被诱发(12.3%),所有患者均达消融成功终点。术后全部患者体表心电图Ⅰ导联出现R波降低,S波加深,呈rS形态或RS形态,Ⅱ、Ⅲ、aVF导联出现小q波,或在原有q波基础上加深,R波振幅明显增高,呈qR形态,额面电轴度数显著增加(54.06°±38.24°vs 90.55°±7.88°,P<0.001)。27例出现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改变(47.4%),30例为不完全性左后分支阻滞(52.6%)。1例1年后室速再发,左后分支阻滞消失,重复消融直至再次出现左后分支阻滞,术后室速未有再发。结论射频消融产生左后分支阻滞可作为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消融成功终点,尤其适用于不易被常规电生理检查诱发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心电图 左后分支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在特发性左室室速和宽QRS波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3
作者 赵健 邹建刚 刘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91-1594,1605,共5页
目的:评价体表心电图对特发性左室室速和宽QRS波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宽QRS波心动过速(WCT)患者体表心电图资料。结果:房室分离、心... 目的:评价体表心电图对特发性左室室速和宽QRS波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且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宽QRS波心动过速(WCT)患者体表心电图资料。结果:房室分离、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无人区心电轴(-90°~±180°)或电轴左偏、下壁导联(Ⅱ、Ⅲ、avF)以S波为主、Ⅰ导联呈Rs波、avL导联呈Rs或qR(s)、V6导联呈rS型、心动过速终止恢复窦性心律时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对特发性左室室速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电轴正常或右偏、下壁导联以R波为主、avL导联呈rS或QS型、V6导联呈Rs型对诊断宽QRS波SVT有价值。结论:体表心电图可有效地用于RBBB型无器质性心脏病WCT的鉴别,本研究表明若干体表心电图特征可用于特发性左室室速和宽QRS波SVT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表心电网 特发性左室室速 宽QRS波 室上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
下载PDF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6
4
作者 姚焰 张奎俊 +3 位作者 张澍 楚建民 王方正 陈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年第1期24-29,共6页
目的 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leftventriculartachycardia ,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 ,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 ,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 共 13... 目的 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leftventriculartachycardia ,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 ,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 ,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 共 13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1 0± 14 3)岁 ,其中8例既往共接受 15次射频消融术。将EnSite电极导管置于左心室心尖部以获取心内膜等电位图 ,并使用其导航功能指导消融。结果  13例患者均诱发并标测到ILVT ,其中 5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下部 ;3例起源于心尖部 ;3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上部 ,2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全部ILVT均在EnSite标测到的最早激动处消融成功 ,其中 ,有 9例ILVT在EnSite滤波设置为 8Hz时 ,在心内膜等电位图上最早激动部位可见峡部状狭窄区 ,此处消融均一次成功。仅 3例VT于消融靶点处有浦肯野电位。平均X线暴露时间 (2 6± 12 )min。随访 (13 0± 6 2 )个月 ,1例患者有VT复发 ,但心电图和EnSite标测显示为另一起源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有望提高ILVT尤其是复杂和疑难病例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建议使用 8Hz做为目前版本下ILVT标测的标准滤波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标测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治疗
原文传递
儿童左室特发性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6
5
作者 金志清 李世兴 +4 位作者 王祖禄 梁明 孙鸣宇 梁延春 韩雅玲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1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报道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儿童左室特发性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ILF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中心2000年6月至2019年4月射频导管消融治疗30例儿童ILFVT,年龄1~14岁,男性12例,女性18例。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ILFVT诊断后经X线二维或CA... 目的报道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儿童左室特发性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ILF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中心2000年6月至2019年4月射频导管消融治疗30例儿童ILFVT,年龄1~14岁,男性12例,女性18例。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ILFVT诊断后经X线二维或CARTO三维系统引导标测消融,消融靶点为心动过速时左室间隔部标测最早激动处或窦性心律时左室间隔部最早Purkinje电位或舒张期电位处。结果 29例诊断为左后分支ILFVT,1例诊断为左前分支ILFVT。经X线引导ILFVT标测消融13例,应用CARTO三维系统引导标测消融17例。CARTO三维标测指导下消融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明显短于X线二维指导下消融,分别为[(30±10)min vs (50±20)min,P<0.05;(5±2)min vs (15±5)min,P<0.05]。30例患者ILFVT均消融成功。随访2年,2例应用X线指引消融ILFVT复发,经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儿童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窦性心律下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线性消融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明龙 杨兵 +3 位作者 单其俊 邹建刚 陈椿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 大多数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是起源于左后分支(LPF)浦肯野纤维网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因而利用非接触式标测系统在窦性心律下标测LPF并经其导航系统指导线性消融治疗ILVT是可行的,现介绍此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6例患... 目的 大多数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是起源于左后分支(LPF)浦肯野纤维网的折返性心动过速,因而利用非接触式标测系统在窦性心律下标测LPF并经其导航系统指导线性消融治疗ILVT是可行的,现介绍此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6例患者,1例既往接受3次射频导管消融术,临床呈无休止发作;1例为常规消融术后1个月复发;4例为常规首次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15~58(34.00±16.26)岁。常规电生理检查明确ILVT诊断后,将球囊电极导管经股动脉逆行送入至左心室心尖部,构建几何构形后建立窦性心律的等电位图。结果 窦性冲动沿希氏束向下传导,在间隔中部不到心尖处激动局部间隔心肌并很快激动整个左心室。局部虚拟电图显示,在间隔部激动的每个QRS波前均有高频、低幅的电位,该电位与QRS波之间的距离随激动的推移而逐渐缩短;心室激动爆发点处的局部电图呈QS型。在心室激动爆发点上方1 cm处于LPF区域作垂直于LPF激动方向的线性消融,消融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左后分支阻滞图形,线性消融的平均放电次数为4~8(5.66±1.50)次,消融完毕后心动过速均不能诱发。平均随访7~13(10.00±2.7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标测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治疗
原文传递
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周公哺 马坚 +2 位作者 郭晓刚 刘旭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年第6期401-406,共6页
目的研究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心电图特征及相关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并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51例ILVT患者的心电图,依据起源部位对I... 目的研究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心电图特征及相关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4年3月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并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51例ILVT患者的心电图,依据起源部位对ILVT进行分类,记录电生理检查中ILVT的房室关系,分析相关心电图指标。结果射频消融证实左后分支起源45例,左前分支起源3例,高位间隔起源3例,电生理检查证实70.6%的ILVT无室房传导,其余29.4%则存在不同比例的室房逆传。心电图房室分离现象可见于49%的ILVT。左后分支起源的ILVT心动过速周长为(353.7±61.1)ms,QitS时限为(130.3±9.2)ms,RS间期为(57.6±9.5)ms,胸导联及aVR导联Vi/Vt均〉1,Ⅱ导联R波达峰时间为(20.4±8.7)ms,额面QRS电轴左偏占64.4%,无人区电轴占35.6%,V.导联以R及qR型为主,V6导联以rs及QS型为主,aVR导联以qR型为主。左前分支起源的ILVT,额面电轴均右偏,胸导联及aVR导联Vi/Vt均〉1,V1导联均为qR型,V6导联均为rs型。高位间隔型ILVT的QRs时限为78~102ms,房室分离现象可见于其中2例患者,余1例可见1:1逆行P波。结论激动速度相关的心电图鉴别指标对于ILVT的诊断无帮助,而无人区电轴及形态学特征则有助于正确诊断ILVT。房室分离现象在ILVT较为常见,并且是诊断高位间隔型ILVT的唯一可靠的心电图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特发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电生理检查 宽QRS心动过速
原文传递
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后体表心电图的改变 被引量:5
8
作者 李鼎 郭继鸿 +3 位作者 许原 李学斌 张海澄 黄卫斌 《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导管消融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35例行射频导管消融的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比较术前术后12导联体表心电图,并作随访6个月时体表心电图的对比观察。结果全组35例患... 目的观察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导管消融后体表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35例行射频导管消融的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比较术前术后12导联体表心电图,并作随访6个月时体表心电图的对比观察。结果全组35例患者的消融均取得成功。其中6例术后Ⅱ、Ⅲ、aVF导联新出现q波,R波电压较前增高;Ⅰ、aVL导联的s波加深,QRS波群电压增加。并伴有QRS波群电轴改变,均未见ST段改变。出现心电图改变与未见心电图改变患者间消融中放电时间和消融靶点数无明显差异。在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的体表心电图QRS波群和ST段未见动态改变。结论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导管消融后体表心电图出现的左后分支不同程度阻滞的图形改变可能因术中左后分支的分支及浦肯野纤维损伤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体表心电图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儿童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
9
作者 邬晓玲 吕铁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99-603,共5页
目的分析并总结儿童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4月于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ILVT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31例ILVT患儿,中位首发年龄7.8(3.3~10.8)岁。男21例、女10例,首发年龄... 目的分析并总结儿童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1年4月于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ILVT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31例ILVT患儿,中位首发年龄7.8(3.3~10.8)岁。男21例、女10例,首发年龄为6~18岁共18例(58.1%)。接受射频消融的患儿(手术组,14例)的首发年龄为9.4(6.7~11.7)岁,大于未接受射频消融的患儿[非手术组,17例,5.4(0.4~9.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无明确诱因。10例患儿以心慌、胸闷、心前区不适为主要表现。非手术组和手术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手术组临床表现较轻微。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维拉帕米及普罗帕酮疗效较好,复律有效率分别为100%和64.7%。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即刻成功率100%,远期随访2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恢复正常。结论ILVT多发生在学龄期,无明确诱因,临床症状不重,大多药物治疗反应好且预后良好,对于反复发作且药物疗效欠佳者可行射频消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特点 射频消融 儿童
下载PDF
电解剖标测消融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3
10
作者 楚建民 马坚 +4 位作者 侯翠红 麻付胜 唐恺 方丕华 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 报道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方法 4例经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失败的ILVT患者,应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指导确定消融部位。结果 4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时CARTO标测的V波最早激动点在... 目的 报道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方法 4例经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失败的ILVT患者,应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指导确定消融部位。结果 4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时CARTO标测的V波最早激动点在前中间隔,在此部位消融无效。以左后分支电位标测的最早激动点在左后间隔区域,在此部位消融终止所有ILVT,此成功部位距V波最早记录点1.0—2.0cm。随访1~7个月无复发。结论 左后分支及其浦氏纤维是构成折返环的关键部位,也是射频消融的关键部位,并与折返的出口有一定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电解剖标测
下载PDF
窦性心律下X线影像解剖定位与P电位标测相结合指导小儿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小梅 包敏 +1 位作者 张宴 李延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简称窦律)下X线影像解剖定位与P电位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儿童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窦律下X线解剖定位结合P电位标测方法 30例,激动顺序标测法(对照组)25例。比较两种标测方法... 目的探讨窦性心律(简称窦律)下X线影像解剖定位与P电位标测相结合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儿童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窦律下X线解剖定位结合P电位标测方法 30例,激动顺序标测法(对照组)25例。比较两种标测方法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和复发率。结果窦律下X线解剖定位结合P电位标测方法 30例,4例未能诱发ILVT,30例均消融成功,成功率100%。激动顺序标测方法 25例,2例未能诱发ILVT,23例(23/25)成功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100%。术后随访3个月至13年,前者复发1例(3.3%),后者复发3例(13.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发病例再行射频消融获成功。全部患儿术后体表心电图均无左后分支阻滞。结论窦律下X线影像定位结合P电位标测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ILVT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且操作简单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儿童
下载PDF
以左后分支传导阻滞为消融终点在窦性心律下消融特发性左心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3
12
作者 路军 彭景添 +2 位作者 王梦洪 吴友平 张智亮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78-680,共3页
目的:评价以左后分支传导阻滞为消融终点在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中的可行性。方法:8例患者均有阵发性心悸史,心动过速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在窦性心律下于左侧室间隔前、中1/3处以P电位... 目的:评价以左后分支传导阻滞为消融终点在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中的可行性。方法:8例患者均有阵发性心悸史,心动过速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在窦性心律下于左侧室间隔前、中1/3处以P电位与QRS电位融合的部位作为消融靶点,当体表心电图出现左后分支传导阻滞时,作为消融终点。结果:8例患者均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当体表心电图出现左后分支传导阻滞,ILVT不能被诱发。随访6~12(13.12±6.05)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在窦性心律下消融ILVT是安全的、有效的,以体表心电图出现左后分支传导阻滞为消融终点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射频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左后分支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消融后心电轴改变与否对左心室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苗驰 王祖禄 +3 位作者 梁延春 梁明 王雪 韩雅玲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45-348,共4页
目的 以经胸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后分支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导管消融术后心电轴改变与否对左心室形态、功能及室壁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连续32例ILV... 目的 以经胸和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后分支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导管消融术后心电轴改变与否对左心室形态、功能及室壁运动协调性的影响.方法 2003年4月至2007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连续32例ILVT患者,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0±16)岁.电生理检查明确ILVT诊断后,通过标测ILVT时最早的浦肯野电位(PP)或舒张期电位(DP)处做为消融靶点.根据消融后体表心电图是否出现心电轴改变,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随访过程中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且在13例患者中比较心脏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32例ILVT患者均经导管消融成功.消融术后未发生心电轴改变者21例,心电轴明显改变者11例.术后随访17.3~95.0(35.1±17.5)个月.消融术前和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发生心电轴改变者LVEDD:(44.0±6.5)mm对(41.1±5.9) mm;LVEF:0.65±0.06对0.60±0.05未发生心电轴改变者LVEDD:(45.0±4.5)mm对(41.6±4.0) mm;LVEF:0.67±0.06对0.61±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组织超声检查组共入选13例患者,其中消融术后心电轴未发生和发生改变者分别为7例和6例,消融术前和术后相比较,室壁各阶段收缩期平均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VT消融术后所产生的心电轴明显改变,不影响左心室功能、形态及室壁运动整体协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心电轴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术治疗左室特发性室速术中并发室颤的抢救与护理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英 王玉如 +5 位作者 胡玉芳 陈桂花 周燕 张凤祥 杨兵 陈明龙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14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颤动(室颤)的抢救与护理。方法在三维标测指导下,对左室特发性室速进行消融,标测与导管消融过程中准备好除颤仪、体外除颤电极片、简易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结果 5例在导管消融放电过程中出现室... 目的探讨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过程中出现心室颤动(室颤)的抢救与护理。方法在三维标测指导下,对左室特发性室速进行消融,标测与导管消融过程中准备好除颤仪、体外除颤电极片、简易呼吸机等急救设备。结果 5例在导管消融放电过程中出现室颤,立即予以电除颤与对症处理等措施,抢救成功。结论左室特发性室速消融术中,密切心电监护、充分的术前准备与积极的抢救与护理措施,是确保抢救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特发性室速 导管消融 心室颤动 除颤 护理
下载PDF
经桡动脉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勃 江洪 +9 位作者 鲁志兵 张美春 胡笑容 杨波 黄鹤 吴钢 万军 刘华芬 王晓红 黄从新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Allen试验为阳性的ILVT患者(A组),采用桡动脉穿刺置入6F长鞘作为5F消融导管进入途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并插入右心室...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Allen试验为阳性的ILVT患者(A组),采用桡动脉穿刺置入6F长鞘作为5F消融导管进入途径,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并插入右心室电极导管作为局部记录和心室刺激或同时插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作为局部记录和心房刺激,将其结果与另外20例经股动脉途径进行射频消融的ILVT患者(B组)比较。结果A组20例患者均成功经桡动脉插入鞘管和消融导管,平均放电(6.04-2.1)s终止心动过速。A组的消融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53.7±9.2)min和(10.7±1.9)min,明显短于B组(64.6±11.1)min和(14.7±2.5)min(P〈0.05)。两组患者放电次数、消融能量和放电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顺利拔除消融导管和鞘管,患者均无穿刺部位并发症,平均随访(8.9±5.2)个月无复发,穿刺手臂活动正常。B组有1例患者发生穿刺部位血肿。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射频消融治疗ILVT可行且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左后分支治疗左室特发性室速 被引量:1
16
作者 路军 彭景添 +2 位作者 王梦洪 吴友平 张智亮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2期70-72,共3页
目的评价以体表心电图出现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图形为消融终点,在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左心室特发性室速中的可行性。方法23例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17~41岁[平均(26.92±8.5岁)],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均有阵发性心悸史,心动过速时心电... 目的评价以体表心电图出现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图形为消融终点,在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左心室特发性室速中的可行性。方法23例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17~41岁[平均(26.92±8.5岁)],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均有阵发性心悸史,心动过速时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在窦性心律下于左侧室间隔前、中1/3处以PP电位与QRS电位融合的部位作为消融靶点,当体表心电图出现左后分支传导阻滞时,作为消融终点。结果23例患者均在窦性心律下消融,当体表心电图出现左后分支传导阻滞图形,ILVT不能被诱发。随访6~48(20.17±12.35)个月,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在窦性心律下消融ILVT是安全的、有效的,以体表心电图出现左后分支传导阻滞为消融终点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左后分支传导阻滞
下载PDF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邹建峰 吴茂源 +2 位作者 辛本强 杨延民 顾法霖 《中国医药》 2011年第9期1058-1059,共2页
目的 分析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和体表心电图特征,以及药物终止心动过速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特征.方法 收集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典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资料结合文... 目的 分析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和体表心电图特征,以及药物终止心动过速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特征.方法 收集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典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心电图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右心室室速6例,左心室室速8例,左心室游离后壁近心尖部2例.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室速发作的频率为125~250次/min,波动范围较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1.86±26.08)°,左心室后间隔室速额面QRS波平均心电轴为-(89.25±40.37)°.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伴发窦性和房性心律失常,在应用药物终止心动过速时可出现窦房抑制,继而出现逸搏,逸搏心律,心房扑动和逸搏反复搏动各1例,3例有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结论 特发性室速伴其他心律失常虽较少见,但在药物终止过程中可出现一过性心律失常,应重视心电监护并及时描记心电图,并及时做相应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 伴发心律失常
下载PDF
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利 袁越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27-530,共4页
目的:观察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的临床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治疗的效果。方法:56例ILVT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RFCA治疗,左心室特发性VT(... 目的:观察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的临床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治疗的效果。方法:56例ILVT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RFCA治疗,左心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左心室流出道VT(LOT)和左前间隔来源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消融终点为程序刺激或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室速不被诱发。结果:RF-CA治疗ILVT的成功率为98.2%,复发率为5.5%。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心室后间隔部47例,左前间隔3例,左心室流出道6例。结论:ILVT的RFCA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射频消融 心律失常 儿童
下载PDF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常规方法消融困难的线性消融
19
作者 冯金忠 吴峰 +3 位作者 骆合德 邱一华 周巍 俞峰 《心脏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在常规方法消融困难的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患者中室间隔左室面线性消融的有效性。方法:18例术中不能诱发持续性心动过速或发作时不能耐受患者,进行室问隔左室面心尖到心底部连线的前l/3~1/2区域,在窦性心律... 目的:探讨在常规方法消融困难的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患者中室间隔左室面线性消融的有效性。方法:18例术中不能诱发持续性心动过速或发作时不能耐受患者,进行室问隔左室面心尖到心底部连线的前l/3~1/2区域,在窦性心律下首先标到蒲肯野氏纤维电位(PP),向下至室间隔与左室下壁交界、向L至前后间隔中线进行线性消融,术后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即刻均未能诱发}}jILVT。随访3~35(23±13)个月,3例/18例(17%)复发,远期成功率达83%,无l例发生永久性的并发症。结论:对于术中不能诱发持续性心动过速或发作时不能耐受的ILVT患者,室间隔左室面线性消融安全有效,可以作为补救性消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室性 左室 特发性 室间隔 蒲肯野氏纤维电位 导管消融 线性消融
下载PDF
探讨激动标测联合窦律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左后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
20
作者 王莹 曾山 +1 位作者 田智羽 赵鹏 《武警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1068-1071,1078,共4页
目的探讨心动过速下激动标测联合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治疗左后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fascicular tachycardia,LVPFT)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10至2018-09在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就诊的LVPFT患者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 目的探讨心动过速下激动标测联合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治疗左后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fascicular tachycardia,LVPFT)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10至2018-09在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就诊的LVPFT患者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8~33岁,平均(24.4±5.8)岁,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采用Carto-3系统,窦性心律下构建室间隔左后分支区域。诱发心动过速后在左后分支区域激动标测最早V波。终止室速,窦性心律下于最早V波附近标测并消融碎裂浦肯野电位(Purkinje potential,PP)至消失。在该消融点近基底段约1 cm左右处,再次标测正常PP电位并消融至消失,或体表ECG下壁导联呈qR型。结果6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长(117.5±15.1)min,X线剂量(77.5±32.9)m Gy,平均消融(6.5±1.5)次,消融时间(4.7±1.5)min,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6.5±8.4)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激动标测联合窦性心律下射频消融治疗LVPFT的方法,初步研究显示治疗靶点指向性强,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射频消融 左室特发性室速 左后分支型室速 碎裂浦肯野电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