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
作者 韩飓倩(综述) 温世荣 潘玉君(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9期859-861,共3页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IFP),可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瘫痪,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或耳后疼痛,耳部及面部皮肤感觉障碍[1]甚至继发结膜或角膜损伤,部分患者会经历复发,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甚至需要整形或手术...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IFP),可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瘫痪,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或耳后疼痛,耳部及面部皮肤感觉障碍[1]甚至继发结膜或角膜损伤,部分患者会经历复发,遗留严重的后遗症,甚至需要整形或手术的干预,影响了生活质量。过去的几年中,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现就病因、复发情况、治疗及预后标志物等相关信息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病因 复发 标志物
下载PDF
热敏灸与红外线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欧阳桂兰 朱海兵 +1 位作者 赖燕蔚 钟善全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9期903-906,共4页
目的:观察热敏灸与红外线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纳入9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成热敏灸组和红外线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其中热敏灸组46例,采用热敏灸加针刺疗法;红外线组46例,为红外线加针刺疗法... 目的:观察热敏灸与红外线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纳入9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成热敏灸组和红外线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其中热敏灸组46例,采用热敏灸加针刺疗法;红外线组46例,为红外线加针刺疗法。观察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疗效变化和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疗程结束后4周时热敏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1. 3%,红外线组为82. 6%;疗程结束后8周热敏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7. 8%,红外线组为91. 3%;两组在两个时间段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疗程结束时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提高,治疗后在不同时间段热敏灸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高于红外线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热敏灸与红外线在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均有确切疗效,但热敏灸疗效优于红外线,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灸 红外线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下载PDF
电针结合化风丹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3
作者 严佳 唐晓斌 +4 位作者 顾金花 曾怡 吕虹宇 邱瑾铭 孙德利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2期298-301,共4页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化风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7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9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电针疗法,观察组加用化风丹口服。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通过House-Brackman(H-B)...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化风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7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9例。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电针疗法,观察组加用化风丹口服。在治疗前、治疗4周、8周时,通过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系统和改良后的面神经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各时间点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上一时间点有所降低,相邻两时间点之间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面神经功能的评分方面,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及8周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化风丹综合治疗和单纯电针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恢复都有显著的疗效,电针与化风丹的联合应用能使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更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型面瘫 电针 化风丹 针药结合
下载PDF
浮针联合物理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
4
作者 苏玲玲 姚晶晶 +2 位作者 邓眉敏 黄智胜 白艳甫 《中医康复》 2024年第7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浮针联合物理疗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于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采用浮针联合物理治疗,... 目的:探讨浮针联合物理疗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于常规药物治疗,联合组采用浮针联合物理治疗,对照组采用物理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Portmann评分,治疗前、治疗4周后患侧面神经肌电图检测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波幅、瞬目反射R1潜伏期,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4周,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Portmann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MAP波幅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R1潜伏期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R1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浮针疗法可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物理治疗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肌电图
下载PDF
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小文 《中医临床研究》 2017年第12期102-103,共2页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和普通针刺联合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和普通针刺联合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麻痹程度及痊愈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和85.7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和隔姜灸联合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治疗疗程,值得更多医护人员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隔姜灸治疗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下载PDF
电针、特定电磁波、β-七叶皂甙钠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瘫痪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殷光磊 王静蕾 +2 位作者 茅犁春 吴翔 褚春华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4期628-630,共3页
目的目前对于特发性面神经瘫痪尚无特效疗法,本研究将物理及药物治疗方法联合,探讨电针、特定电磁波(TDP)、β-七叶皂甙钠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A、B、C三组,... 目的目前对于特发性面神经瘫痪尚无特效疗法,本研究将物理及药物治疗方法联合,探讨电针、特定电磁波(TDP)、β-七叶皂甙钠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平均分为A、B、C三组,每组22例。A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及电针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患侧面部耳周TDP照射治疗;C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甙钠静脉滴注治疗。所有患者均在发病7 d后进行电针治疗,1次/d,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在4个疗程电针治疗结束时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DI)。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B组总有效率较A组显著改善,由68.18%显著提高至77.27%(χ2=7.32,P<0.05),C组则进一步显著提升至86.36%,显著高于B组(χ2=6.62,P<0.05)及A组(χ2=2.51,P<0.05);患者治疗后FDI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后B组升高较A组更为明显(P<0.05),C组较B组及A组均更为显著(P均<0.05);3个月后随访WHOQOL-BREF量表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后B组升高较A组更为明显(P<0.05),C组较B组及A组均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电针、TDP、β-七叶皂甙钠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周围性面神经瘫痪临床效果明显,能够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瘫痪 电针 特定电磁波谱 β 七叶皂甙钠
原文传递
李妍怡教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经验 被引量:2
7
作者 侯慧敏 巩婷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13期58-60,共3页
李妍怡教授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40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 李妍怡教授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40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是神经病学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李教授自拟佛手祛风汤治疗此病,疗效显著,文章介绍并总结了李妍怡教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佛手祛风汤 经验
下载PDF
近7年中医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分析
8
作者 殷秀梅 秦懿囡 +4 位作者 张曼 武家竹 邸嘉玮 叶旸真 杜元灏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3期3359-3367,共9页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局指标应用现状。方法:全面检索7个数据库、2个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按预先制定的遴选标准筛选出相关的RCT,根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对结...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局指标应用现状。方法:全面检索7个数据库、2个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按预先制定的遴选标准筛选出相关的RCT,根据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对结局指标、测量时间点、研究时间、结局指标等级情况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初步检索出相关文献13489篇,最终纳入45篇RCT(中文文献44篇,英文文献1篇),报告95个结局指标,使用频次233次。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IFP的RCT总体偏倚不明确,临床研究中结局指标存在参考标准、命名、测量时间点杂乱,选用类别不均,主次不明确的问题。结论:中医药治疗IFP的RCT结局指标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参考国际经验,结合中医药特点制定实用的研究流程,仍需要精确的临床及统计工作来构建规范、统一、公认的核心指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疗法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随机对照试验 结局指标 核心指标集 临床研究 干预措施 风险偏倚评估
下载PDF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辨证施治进展
9
作者 公文博 赵婧 王兴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20期193-195,共3页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是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临床发病率、后遗症及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中药联合针灸治疗IFP具有独特优势并能减轻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中医辨证治疗IFP比普通治疗效果显著...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是茎乳孔内面神经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临床发病率、后遗症及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中药联合针灸治疗IFP具有独特优势并能减轻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中医辨证治疗IFP比普通治疗效果显著。作者拟通过总结IFP最新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研究及古人经验,给予IFP系统的中医辨证施治思路,夯实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的中医学辨证方法和效果评判统一的规范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僻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病因病机 辨证施治 综述
下载PDF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观察
10
作者 杨照富 赵景燕 陈云超 《哈尔滨医药》 2020年第3期283-285,共3页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150例Bell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甲钴胺加针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150例Bell麻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甲钴胺加针灸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H-B)]、面神经运动传导状态[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波幅]评估变化;比较治疗4周内,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研究组H-B评分Ⅰ~Ⅱ级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Ⅲ~Ⅳ级、Ⅴ~Ⅵ级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CMAP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CMAP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明显低于同一时间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注射侧疼痛、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甲钴胺、针灸治疗Bell麻痹,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及运动传导状态,保证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神经生长因子 甲钴胺 针灸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