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艺术家的易卜生:易卜生与中国重新思考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宇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5,170,共9页
Based on its author’s previous research, the present essay observes China’s Ibsen studies in a broader context of modernity and East-Wes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o the author, the early recept... Based on its author’s previous research, the present essay observes China’s Ibsen studies in a broader context of modernity and East-West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To the author, the early reception of Ibsen in China indeed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China’s cultural modernity, but it should als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misunderstanding and mis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Ibsen as a revolutionary thinker rather than an artist. In current international Ibsen scholarship, "return to Ibsen as an artist" represents the forefront research of Ibsen and his dramatic works. Inspired by the Marxian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Shakespeareanization and Said’s conception of "traveling theory", the author for the first time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his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Ibse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which he is carrying on an equal dialogue with international Ibsen scholar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ity ibsenization AESTHETIC TURN RECEPTION
下载PDF
易卜生与世界主义:兼论易剧在中国的改编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宁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讨论易卜生与世界主义的关系应该首先对世界主义这个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作者在对世界主义作了十个方面的界定后指出,易卜生与世界主义的关系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1)易卜生的世界主义观念以及他的流散经历;(2)易卜生剧作的世界主义题材... 讨论易卜生与世界主义的关系应该首先对世界主义这个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作者在对世界主义作了十个方面的界定后指出,易卜生与世界主义的关系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1)易卜生的世界主义观念以及他的流散经历;(2)易卜生剧作的世界主义题材以及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全球性意义;(3)易卜生的全球关怀以及他本人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作者接着从世界主义的视角对《培尔·金特》这部最具有世界主义特征的易剧作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易卜生的世界主义元素尤其体现在他的作品在中国的被改编上。总之,在作者看来,易卜生不仅为他的同时代读者和观众而写作,同时也更为未来的读者和观众而写作。同样,他不仅仅为自己祖国的人民所诵读和欣赏,而且也更为其他国家的人民所诵读和欣赏。这就是为什么易卜生有着如此广泛的世界性声誉和影响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易卜生 流散 《培尔·金特》 全球关怀
原文传递
什么是好戏剧?——易卜生、福瑟的回答及其启示
3
作者 汪余礼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7,共15页
什么是好戏剧?易卜生认为:好戏剧是兼具真实性、戏剧性和诗意的戏剧,着重写人性内在的冲突,通过深邃的自审引发观者的共鸣,“在创造者与接受者之间架起一座感通之桥”;好戏剧既与时俱进,又敢于“跨越前人留下的边界”;好戏剧追求“诗歌... 什么是好戏剧?易卜生认为:好戏剧是兼具真实性、戏剧性和诗意的戏剧,着重写人性内在的冲突,通过深邃的自审引发观者的共鸣,“在创造者与接受者之间架起一座感通之桥”;好戏剧既与时俱进,又敢于“跨越前人留下的边界”;好戏剧追求“诗歌、哲学与宗教的融合”,最终有助于“实现我们每个人真正的自由和高贵”。福瑟认为:好戏剧是“站立的诗”,能呈现出“新感性、新的音乐性和新思维”;好戏剧“可以让天使穿过舞台”,能带给人某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灵感通的瞬间”;好戏剧关注生活中最重要的、无法言说的存在,以独特形式直呈人类处境与本质。由此进一步探析,可以说:一流的好戏剧,是真实性、戏剧性、诗性、神性完美融合的戏剧,它们既是灵魂之诗、思想之诗与时代之诗,又是人类之镜、心灵之灯与通神之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福瑟 真实性 诗性 戏剧性 神性 戏剧评价标准
原文传递
失信、失序、失语与失位——浅析家庭伦理视阈中的《玩偶之家》 被引量:5
4
作者 艾秀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3-130,共8页
《玩偶之家》常被作为社会问题剧经典剧目,这一归类限制了对作品的理解。《玩偶之家》在题材上具有鲜明的跨时代性、恒常性特点,集中反映了普泛性的人类家庭伦理困境。剧中主要人物在灵魂层次的失信引起伦理层次的失序,体现为家庭生活... 《玩偶之家》常被作为社会问题剧经典剧目,这一归类限制了对作品的理解。《玩偶之家》在题材上具有鲜明的跨时代性、恒常性特点,集中反映了普泛性的人类家庭伦理困境。剧中主要人物在灵魂层次的失信引起伦理层次的失序,体现为家庭生活中的失语——即夫妻沟通伦理的断裂,以及父亲角色功能的失位。问题的解决仍要从此出发,首先在灵魂世界建立对爱的生命本体而非对爱的果实的爱,然后在伦理层次重建守约精神,渐次恢复断裂的关系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玩偶之家》 婚姻伦理 守约精神
下载PDF
易卜生与世界文学:《玩偶之家》在中国的传播、改编与接受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何成洲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57,共12页
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易卜生专号"发表了罗家伦和胡适翻译的第一个《玩偶之家》中文译本。百年来,《玩偶之家》在中国的传播、改编和接受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研究资料也极为丰富。本文从世界文学在地化的视角出发,将... 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易卜生专号"发表了罗家伦和胡适翻译的第一个《玩偶之家》中文译本。百年来,《玩偶之家》在中国的传播、改编和接受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研究资料也极为丰富。本文从世界文学在地化的视角出发,将百年来《玩偶之家》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分成三个重要阶段,结合对于少数几个有代表性的《玩偶之家》改编和演出的分析,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娜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经历过哪些重大的变化?与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与文化有什么样的关联性?对于我们思考中外戏剧与文学关系、世界文学与文化全球化有什么重要的启发性?本文认为,娜拉的中国化丰富了易卜生作为世界文学的蕴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玩偶之家》 娜拉 世界文学 改编
原文传递
易卜生主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郑宇红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07-110,共4页
"五四"时期,易卜生及其作品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而中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也在一次又一次解读易卜生的思想以及他在作品中表达的内涵。这种解读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即便在我们今天看来,解读里也许包含着些许误读的成分... "五四"时期,易卜生及其作品被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来,而中国的思想家、文学家们也在一次又一次解读易卜生的思想以及他在作品中表达的内涵。这种解读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即便在我们今天看来,解读里也许包含着些许误读的成分,但它们依然在那个时代里起着积极的作用。易卜生主义是一面含义丰富的旗帜,它不仅代表现实主义,更代表个性主义,它不仅促进语言、形式上的革命,更促进思想观念的革命。易卜生主义所代表的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对整个现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和思想倾向是有力的冲击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主义 个人主义 写实主义 胡适
下载PDF
曹禺《雷雨》与易卜生《野鸭》的深层关联 被引量:4
7
作者 汪余礼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68,共11页
《雷雨》为什么成为20世纪中国最经典的一部名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曹禺此剧对易卜生戏剧的借鉴与创化。以往学界对二者关系的研讨,多集中于分析《雷雨》对易卜生中期戏剧《群鬼》的借鉴与创新;但事实上,易卜生晚期戏剧《野鸭》... 《雷雨》为什么成为20世纪中国最经典的一部名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曹禺此剧对易卜生戏剧的借鉴与创化。以往学界对二者关系的研讨,多集中于分析《雷雨》对易卜生中期戏剧《群鬼》的借鉴与创新;但事实上,易卜生晚期戏剧《野鸭》对曹禺创作《雷雨》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细读可以发现,这两部名剧在隐性艺术家的设置、太极图式的运用、宇宙秩序的探索、宗教意识的隐蕴等方面存在深层关联。深入探讨曹禺《雷雨》与易卜生《野鸭》的深层关联,对我们灵活化用外国戏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雷雨》与《野鸭》 隐性艺术家 太极图式 宇宙秩序 宗教意蕴
原文传递
易卜生《玩偶之家》在中国的四种读法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洪涛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43-46,共4页
本组笔谈主要围绕4位向来颇有争议的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左拉、司各特和易卜生展开,由此得出相关结论.曾艳兵从对恩格斯关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伟大创作成就的经典概括的反思入手,重估了巴尔扎克和左拉的文学价值,... 本组笔谈主要围绕4位向来颇有争议的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巴尔扎克、左拉、司各特和易卜生展开,由此得出相关结论.曾艳兵从对恩格斯关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伟大创作成就的经典概括的反思入手,重估了巴尔扎克和左拉的文学价值,认为恩格斯的结论中存在忽略巴尔扎克和左拉各自文学价值和意义等弱点.王钦峰分析了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实际发生或源起状况,提出了司各特应是这个时期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发起者的观点,并从文学影响及接受、司各特本人创作的角度提供了若干证据.刘洪涛主要分析了我国现代作家胡适、鲁迅、茅盾和郭沫若对于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四种解读,指出现实主义文学在接受之维中隐伏着多种可能,认为现实主义不应该被僵化为某些固定不变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挪威 易卜生 《玩偶之家》 戏剧创作 现实主义文学 《娜拉》 易卜生主义 社会问题剧 中国 读法
下载PDF
当代易卜生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奥斯陆大学弗洛德·海兰德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3
9
作者 汪余礼 王阅 弗洛德.海兰德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2,共12页
2018年3月,海兰德教授应邀来武汉大学讲学,其间接受了汪余礼、王阅的专访,双方就易卜生与莎士比亚、易卜生与德国思想、易卜生与力量、易卜生与数字人文研究等一系列问题交换了看法。汪余礼认为,易卜生的力量跟他深广的文化根脉是密切... 2018年3月,海兰德教授应邀来武汉大学讲学,其间接受了汪余礼、王阅的专访,双方就易卜生与莎士比亚、易卜生与德国思想、易卜生与力量、易卜生与数字人文研究等一系列问题交换了看法。汪余礼认为,易卜生的力量跟他深广的文化根脉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名"欧洲人",易卜生的文化根脉深深扎进了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戏剧、北欧神话传说、基督教传统及德国思想中,而他又对当时欧洲的时代问题非常敏感,在剧作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或争论,这使他既"根深"又"叶茂",成了戏剧领域的一棵参天大树。海兰德认为,易卜生的力量确实跟他善于提出问题、引发争论有关;不过,易卜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全球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剧作既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又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此外,在海兰德看来,"易卜生与德国思想"是易卜生研究领域一个特别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从中还可以挖出许多很有价值的思想宝藏;而数字人文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则将给易卜生研究领域带来持久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德国思想 莎士比亚 数字人文研究 跨学科研究
原文传递
论萧伯纳戏剧对易卜生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江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易卜生与萧伯纳是欧洲戏剧现代进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萧伯纳在其《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把易卜生戏剧的主题认定为"理想主义者批判",指出易卜生的戏剧讨论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萧伯纳创造性地误读了易卜生,并从其思想艺... 易卜生与萧伯纳是欧洲戏剧现代进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萧伯纳在其《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中,把易卜生戏剧的主题认定为"理想主义者批判",指出易卜生的戏剧讨论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萧伯纳创造性地误读了易卜生,并从其思想艺术中汲取力量,走上了自己的戏剧之路。萧伯纳早期戏剧的理想主义者批判,矛头针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道德风尚,20世纪后,则指向各种禁锢心灵的意识形态力量。通过"讨论"的系统应用,萧伯纳使戏剧从重视外部情节的冲突,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冲突。这种"萧式观念剧",超越了易卜生,引领了欧洲现代戏剧发展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伯纳 易卜生 理想主义者 现实主义者 英国现代戏剧
下载PDF
《摩罗诗力说》中的“鲁迅拜伦”形象——以《摩罗诗力说材源考》补校为基础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30-39,共10页
《摩罗诗力说》中的拜伦是鲁迅在接受外国文化过程中改造的"变异"产物,在鲁迅对材源的增删、改译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个富有鲁迅内涵的拜伦形象,所以把其冠名为"鲁迅拜伦"。在讨论"鲁迅拜伦"之前,本文先... 《摩罗诗力说》中的拜伦是鲁迅在接受外国文化过程中改造的"变异"产物,在鲁迅对材源的增删、改译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个富有鲁迅内涵的拜伦形象,所以把其冠名为"鲁迅拜伦"。在讨论"鲁迅拜伦"之前,本文先确定了拜伦形象东渐的"日本中介"和鲁迅自身的接受可能,最后着重从鲁迅对拜伦气质与身份的改造、拜伦精神的重塑以及拜伦的温情影子等三个方面来展示并讨论"鲁迅拜伦"的塑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罗诗力说》 “鲁迅拜伦” 日本中介 尼采 易卜生
下载PDF
易卜生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余礼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4-89,共6页
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仍然需要易卜生。这一方面与易卜生戏剧的精髓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要求有关。易卜生戏剧的精髓在于"自审精神""复象诗学"等,它们使易卜生戏剧最终达到了现代主义与先锋主义完美结... 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仍然需要易卜生。这一方面与易卜生戏剧的精髓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当代话剧的发展要求有关。易卜生戏剧的精髓在于"自审精神""复象诗学"等,它们使易卜生戏剧最终达到了现代主义与先锋主义完美结合的境地,这对于中国当代话剧充分实现"现代化转型"是颇具启示意义的。借鉴易卜生戏剧的精髓,融会贯通灵活化用,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推进中国当代话剧的现代化转型:一是在创作主体方面,从迎合政教转向独立自审,逐步实现戏剧艺术精神的现代化;二是在表现对象上,从社会问题转向个人的内在生命,进而实现戏剧艺术的本体翻转;三是在创作手法上,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转向丰富多样的现代主义手法,创造现代诗化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中国当代话剧创作 现代化转型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的“易卜生热”及其文化逻辑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春田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8年第1期88-101,共14页
本文首先梳理易卜生在20世纪10-20年代被翻译到中国的情况。一系列纸面的知识生产和舞台的话剧表演,逐渐建构了易卜生在现代中国的独特位置。接着讨论五四时期促使"易卜生热"生发的历史语境。从思想革命、戏剧改良、写实主义... 本文首先梳理易卜生在20世纪10-20年代被翻译到中国的情况。一系列纸面的知识生产和舞台的话剧表演,逐渐建构了易卜生在现代中国的独特位置。接着讨论五四时期促使"易卜生热"生发的历史语境。从思想革命、戏剧改良、写实主义等角度,揭示选择易卜生的文化逻辑。易卜生能够被五四知识者选择作为文化资源,因为他正好契合了五四文化精英们的期待视野,提供了他们能引以为用的象征资本。"易卜生热"是五四的知识/权力机制的具体体现。追踪和重构易卜生跨语际进入中国,被传播、被言说的历史,为更细致地思考作为话语实践的"娜拉"故事,如何受到现实环境、对话机制的影响与制约,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翻译 知识生产 文化逻辑
原文传递
试论易卜生现代剧创作的“秘密”——从《易卜生的工作坊》说起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余礼 王阅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52,共13页
通过仔细比较易卜生系列现代剧的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再参照易卜生在书信、演讲和创作札记中的一些论述,可以发现其现代剧创作的某些秘密。简言之,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设法感通人心,是易卜生现代剧创作最重要的"秘密";而设境... 通过仔细比较易卜生系列现代剧的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再参照易卜生在书信、演讲和创作札记中的一些论述,可以发现其现代剧创作的某些秘密。简言之,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设法感通人心,是易卜生现代剧创作最重要的"秘密";而设境、分身、对比、映衬、反转、暗引、回溯、变异、留白等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不仅有效地达到了感通人心、引人深思的效果,也使其剧作实现了戏剧性与诗性的融合统一,可谓易卜生现代剧创作次一级的"秘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创作秘密 感通 留白
原文传递
探索艺术和生活的多种可能——易卜生《培尔·金特》的多重视角解读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宁 《当代外语研究》 2010年第2期1-6,61,共7页
人们一般认为,诗剧《培尔·金特》作为易卜生所有作品中最具有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以及理论阐释空间的一部剧作,代表了易卜生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排演《培尔·金特》则意味着把握了易卜生全部戏剧创作的真谛和美学精神。即将搬... 人们一般认为,诗剧《培尔·金特》作为易卜生所有作品中最具有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以及理论阐释空间的一部剧作,代表了易卜生戏剧创作的最高水平。排演《培尔·金特》则意味着把握了易卜生全部戏剧创作的真谛和美学精神。即将搬上中国戏剧舞台的中国版《培尔·金特》无疑将带给中国观众一种震撼,它也应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乃至整个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部剧作蕴含丰富,不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作者还通过对培尔.金特这个人物的刻画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因而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此外,该剧对培尔的多重性格的刻画又消解了现代主义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从而又带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既/又思维模式。总之,易卜生通过这部剧作的创作,探索了艺术和生活的多种可能,从而使得这部戏久演不衰,而不同时代的批评家和研究者则总是能从中发现不同的文化代码和批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培尔·金特》 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艺术想象
原文传递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易卜生的《人民公敌》 被引量:3
16
作者 乔国强 姜玉琴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132,共12页
有关《狂人日记》与西方作家、作品的关系问题,研究者们通常是围绕果戈里、尼采等人来展开论述的。本文认为,与以上诸位相比,易卜生的代表剧作之一《人民公敌》给《狂人日记》带来的影响更大。本文是从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 有关《狂人日记》与西方作家、作品的关系问题,研究者们通常是围绕果戈里、尼采等人来展开论述的。本文认为,与以上诸位相比,易卜生的代表剧作之一《人民公敌》给《狂人日记》带来的影响更大。本文是从两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故事结局等方面来探讨其一致性的。结论是:两部作品虽在故事发生的背景、展开的缘由以及写作手法上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但若从故事的整体构思、人物的设置和划分等方面来考察的话,则能明显地看出《狂人日记》对《人民公敌》的承继和借鉴。从某种意义上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受到《人民公敌》的影响、启发后,创作出的中国版的“人民公敌”;小说中的“狂人”是斯多克芒医生在中国的变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狂人日记 易卜生 人民公敌 变体
原文传递
论易卜生、契诃夫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爱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51-56,共6页
本文从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的角度 ,探讨了易卜生、契诃夫两位世界戏剧大师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着重分析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之对于中国“五四”问题剧、契诃夫的生活化戏剧之对于中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戏剧... 本文从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发生、发展的角度 ,探讨了易卜生、契诃夫两位世界戏剧大师对中国现实主义戏剧发展的影响 ,着重分析了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之对于中国“五四”问题剧、契诃夫的生活化戏剧之对于中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认为易卜生促成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初潮 ,而契诃夫则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戏剧的深化。但中国并没有简单地重复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道路 ,而是始终有着自己的发展路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契诃夫 现实评论戏剧 中国 影响研究
下载PDF
易卜生的“自审诗学”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余礼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4,共14页
易卜生自述"写作就是对自我进行审判",其接近60年的创作生涯充分体现了"自审诗学"思想。从戏剧学上看,易卜生的"自审诗学"主张戏剧诗人着重关注人的内在生命运动,在"自审"中求取戏剧性、诗性... 易卜生自述"写作就是对自我进行审判",其接近60年的创作生涯充分体现了"自审诗学"思想。从戏剧学上看,易卜生的"自审诗学"主张戏剧诗人着重关注人的内在生命运动,在"自审"中求取戏剧性、诗性与现代性的融合,是一种典型的现代戏剧观,有助于创作戏剧精品。从艺术学上看,易卜生的"自审诗学"兼有内向探索、纵深透视、超然审思三重维度,是一种把个人性与社会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高度结合起来的艺术观,可化为中用、丰富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从伦理学上看,易卜生的"自审诗学"主张作家以"实现我们每个人真正的自由和高贵"为创作宗旨,以自我解剖、自我审判、自我忏悔为作品内在精神,有助于培根铸魂。从哲学上看,易卜生"自审诗学"与当代自否定哲学相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建构独立自审、自否自超的新型人格。总之,易卜生的"自审诗学"非常契合我国当前文艺创作与文化建设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值得借鉴和化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卜生 自审诗学 自我批判 培根铸魂
原文传递
Nora's Possible Way Out——To See It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Nora and Kristine
19
作者 贺辉艳 张静婵 《海外英语》 2011年第10X期262-265,共4页
Ibsen's A Doll's House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canon". As the play shares an open ending, many critics seem to try to find a way out for Nora. Nora is supposed as the first woman to pronounce the &... Ibsen's A Doll's House is regarded as a kind of "canon". As the play shares an open ending, many critics seem to try to find a way out for Nora. Nora is supposed as the first woman to pronounce the "Women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She has become the most courageous women for fighting an equal place in family. However, this paper focuses mainly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Nora and Kristine the relatively less popular character. Kristine plays a role of girlhood friend of Nora as well as the one who solves the debt problem and brings a new problem into Nora's family. She serves a model for Nora. Ibsen writes Nora as she is, but it is Kristine who leads Nora onto the road of finding herself. Through the image of Kristine we can conclude that Nora might have all kinds road to tread before her but each one leads to a home-her true h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Doll’s HOUSE ibsen experience family LEAVING
下载PDF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Heroines in A Doll's House and Macbeth
20
作者 汤璐 《海外英语》 2015年第6期192-193,共2页
A Doll's House and Macbeth obviously belong to different categories in content. However, the two heroines in these two plays, Nora Helmer and Lady Macbeth, demonstrate similar feminist qualities. By staging an ove... A Doll's House and Macbeth obviously belong to different categories in content. However, the two heroines in these two plays, Nora Helmer and Lady Macbeth, demonstrate similar feminist qualities. By staging an overall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personality and tragic life of two protagoni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it is founded that both of them are victims oppressed by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nd they all hav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against this system. Nevertheless, their distinctive complex personalities and different story settings make the reasons for their rebellion differ in many ways and they end up with different en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sen Shakespeare A Doll’s House MACBETH CONTRASTIVE femin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