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C、Mn元素对淬火配分贝氏体钢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
4
1
作者
田亚强
田耕
+3 位作者
郑小平
魏英立
宋进英
陈连生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2-116,共5页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热处理工艺,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热稳定和机械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热处理工艺,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热稳定和机械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子探针(EPMA)对试验钢的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含量及合金元素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C、Mn元素由铁素体向奥氏体扩散,在奥氏体发生富集,使奥氏体的热稳定性增强;在形变过程中由于C、Mn元素的稳定作用使残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提高。试验钢经IQ&PB工艺处理后,抗拉强度为1098MPa,伸长率达20%,其强塑积达21 960MPa·%,与Q&PB工艺相比,强塑积提高了6840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q
&
pb
工艺
C、Mn元素配分
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淬火碳配分工艺下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
4
2
作者
田亚强
黎旺
+3 位作者
王安东
魏英立
董福涛
陈连生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9-475,共7页
采用SEM、TEM、EPMA、XRD、室温拉伸等实验手段,对两相区保温-贝氏体区淬火配分(IQ&PB)工艺下不同淬火碳配分温度和时间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IQ&PB工艺处理后,室温组织主要由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
采用SEM、TEM、EPMA、XRD、室温拉伸等实验手段,对两相区保温-贝氏体区淬火配分(IQ&PB)工艺下不同淬火碳配分温度和时间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IQ&PB工艺处理后,室温组织主要由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组成。两相区保温后,C、Mn元素在马氏体(原奥氏体)中富集,其含量分别为基体平均值的1.47倍和1.16倍。随淬火配分温度降低,贝氏体体积分数增加,组织细化,马氏体/奥氏体小岛数量增多。随着配分温度升高及配分时间增加,实验钢室温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抗拉强度降低,断后伸长率提高,加工硬化行为持续发生。综合不同配分温度和时间,400℃淬火进行10min配分处理时,抗拉强度达1 107MPa,伸长率达24%,此时强塑积可达26 568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
iq
&
pb
工艺
碳配分
残余奥氏体
瞬时加工硬化指数
原文传递
C、Mn元素配分对淬火-配分贝氏体钢摩擦磨损的影响
3
作者
田亚强
田耕
+3 位作者
郑小平
魏英立
宋进英
陈连生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94,共5页
采用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两种热处理工艺并进行对比,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来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EPMA)...
采用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两种热处理工艺并进行对比,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来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EPMA)对试样的显微组织、残留奥氏体含量及C、Mn元素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C、Mn元素发生配分,在奥氏体中富集。摩擦磨损试验后,Q&PB试样中的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从7.24%减少到4.36%,维氏硬度从417 HV0.02增加到526 HV0.02,磨损体积为0.252 mm^3。IQ&PB试样中的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从9.11%减少到7.58%,维氏硬度从384 HV0.02增加到413 HV0.02,磨损体积为0.268 mm^3。IQ&PB试样在摩擦磨损试验前后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维氏硬度没有Q&PB试样变化明显,表明在摩擦磨损过程中,C、Mn元素使残留奥氏体稳定性提高,残留奥氏体不易向马氏体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q
&
pb
工艺
C、Mn元素配分
摩擦磨损
残留奥氏体稳定性
原文传递
题名
C、Mn元素对淬火配分贝氏体钢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
4
1
作者
田亚强
田耕
郑小平
魏英立
宋进英
陈连生
机构
华北理工大学教育部现代冶金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2-116,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4107)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17209048)
文摘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热处理工艺,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热稳定和机械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子探针(EPMA)对试验钢的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含量及合金元素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C、Mn元素由铁素体向奥氏体扩散,在奥氏体发生富集,使奥氏体的热稳定性增强;在形变过程中由于C、Mn元素的稳定作用使残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提高。试验钢经IQ&PB工艺处理后,抗拉强度为1098MPa,伸长率达20%,其强塑积达21 960MPa·%,与Q&PB工艺相比,强塑积提高了6840MPa·%。
关键词
iq
&
pb
工艺
C、Mn元素配分
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
力学性能
Keywords
iq
&
pb
process
C and Mn elements partitioning
stability of retained austenite
mechanical properties
分类号
TG142.1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淬火碳配分工艺下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
4
2
作者
田亚强
黎旺
王安东
魏英立
董福涛
陈连生
机构
华北理工大学教育部现代冶金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9-475,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4107)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E2016209048,E2016209341,E2017209048)
+1 种基金
河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BJ2014031)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QN2016185)
文摘
采用SEM、TEM、EPMA、XRD、室温拉伸等实验手段,对两相区保温-贝氏体区淬火配分(IQ&PB)工艺下不同淬火碳配分温度和时间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IQ&PB工艺处理后,室温组织主要由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组成。两相区保温后,C、Mn元素在马氏体(原奥氏体)中富集,其含量分别为基体平均值的1.47倍和1.16倍。随淬火配分温度降低,贝氏体体积分数增加,组织细化,马氏体/奥氏体小岛数量增多。随着配分温度升高及配分时间增加,实验钢室温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抗拉强度降低,断后伸长率提高,加工硬化行为持续发生。综合不同配分温度和时间,400℃淬火进行10min配分处理时,抗拉强度达1 107MPa,伸长率达24%,此时强塑积可达26 568MPa·%。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
iq
&
pb
工艺
碳配分
残余奥氏体
瞬时加工硬化指数
Keywords
bainite/ferrite multiphase steel
iq
&-
pb
process
carbon partitioning
retained austenite
instantaneouswork hardening index
分类号
TG142.1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TG161 [金属学及工艺—金属材料]
原文传递
题名
C、Mn元素配分对淬火-配分贝氏体钢摩擦磨损的影响
3
作者
田亚强
田耕
郑小平
魏英立
宋进英
陈连生
机构
华北理工大学教育部现代冶金技术重点实验室
出处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94,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4107)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17209048)
文摘
采用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两种热处理工艺并进行对比,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来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EPMA)对试样的显微组织、残留奥氏体含量及C、Mn元素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C、Mn元素发生配分,在奥氏体中富集。摩擦磨损试验后,Q&PB试样中的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从7.24%减少到4.36%,维氏硬度从417 HV0.02增加到526 HV0.02,磨损体积为0.252 mm^3。IQ&PB试样中的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从9.11%减少到7.58%,维氏硬度从384 HV0.02增加到413 HV0.02,磨损体积为0.268 mm^3。IQ&PB试样在摩擦磨损试验前后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维氏硬度没有Q&PB试样变化明显,表明在摩擦磨损过程中,C、Mn元素使残留奥氏体稳定性提高,残留奥氏体不易向马氏体转变。
关键词
iq
&
pb
工艺
C、Mn元素配分
摩擦磨损
残留奥氏体稳定性
Keywords
iq
&
pb
heat treatment process
C and Mn partitioning
wear and fricition
retained austenite stability
分类号
TG142.1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C、Mn元素对淬火配分贝氏体钢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
田亚强
田耕
郑小平
魏英立
宋进英
陈连生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4
原文传递
2
淬火碳配分工艺下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的组织和性能
田亚强
黎旺
王安东
魏英立
董福涛
陈连生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4
原文传递
3
C、Mn元素配分对淬火-配分贝氏体钢摩擦磨损的影响
田亚强
田耕
郑小平
魏英立
宋进英
陈连生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