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Mn元素对淬火配分贝氏体钢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田亚强 田耕 +3 位作者 郑小平 魏英立 宋进英 陈连生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2-116,共5页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热处理工艺,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热稳定和机械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热处理工艺,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热稳定和机械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子探针(EPMA)对试验钢的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含量及合金元素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试验钢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C、Mn元素由铁素体向奥氏体扩散,在奥氏体发生富集,使奥氏体的热稳定性增强;在形变过程中由于C、Mn元素的稳定作用使残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提高。试验钢经IQ&PB工艺处理后,抗拉强度为1098MPa,伸长率达20%,其强塑积达21 960MPa·%,与Q&PB工艺相比,强塑积提高了6840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q&pb工艺 C、Mn元素配分 残留奥氏体的稳定性 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淬火碳配分工艺下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田亚强 黎旺 +3 位作者 王安东 魏英立 董福涛 陈连生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9-475,共7页
采用SEM、TEM、EPMA、XRD、室温拉伸等实验手段,对两相区保温-贝氏体区淬火配分(IQ&PB)工艺下不同淬火碳配分温度和时间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IQ&PB工艺处理后,室温组织主要由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 采用SEM、TEM、EPMA、XRD、室温拉伸等实验手段,对两相区保温-贝氏体区淬火配分(IQ&PB)工艺下不同淬火碳配分温度和时间热处理后的组织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IQ&PB工艺处理后,室温组织主要由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组成。两相区保温后,C、Mn元素在马氏体(原奥氏体)中富集,其含量分别为基体平均值的1.47倍和1.16倍。随淬火配分温度降低,贝氏体体积分数增加,组织细化,马氏体/奥氏体小岛数量增多。随着配分温度升高及配分时间增加,实验钢室温组织中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抗拉强度降低,断后伸长率提高,加工硬化行为持续发生。综合不同配分温度和时间,400℃淬火进行10min配分处理时,抗拉强度达1 107MPa,伸长率达24%,此时强塑积可达26 568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复相钢 iq&pb工艺 碳配分 残余奥氏体 瞬时加工硬化指数
原文传递
C、Mn元素配分对淬火-配分贝氏体钢摩擦磨损的影响
3
作者 田亚强 田耕 +3 位作者 郑小平 魏英立 宋进英 陈连生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94,共5页
采用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两种热处理工艺并进行对比,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来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EPMA)... 采用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Q&PB)和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贝氏体区等温(IQ&PB)两种热处理工艺并进行对比,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来研究C、Mn元素对残留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探针(EPMA)对试样的显微组织、残留奥氏体含量及C、Mn元素分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双相区保温过程中,C、Mn元素发生配分,在奥氏体中富集。摩擦磨损试验后,Q&PB试样中的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从7.24%减少到4.36%,维氏硬度从417 HV0.02增加到526 HV0.02,磨损体积为0.252 mm^3。IQ&PB试样中的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从9.11%减少到7.58%,维氏硬度从384 HV0.02增加到413 HV0.02,磨损体积为0.268 mm^3。IQ&PB试样在摩擦磨损试验前后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维氏硬度没有Q&PB试样变化明显,表明在摩擦磨损过程中,C、Mn元素使残留奥氏体稳定性提高,残留奥氏体不易向马氏体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q&pb工艺 C、Mn元素配分 摩擦磨损 残留奥氏体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