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非智力因素与教育改革 |
燕国材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4
|
|
2
|
论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方法和我的“结合论” |
鲁国尧
|
《汉语学报》
|
2007 |
16
|
|
3
|
技术健身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思路 |
张洪潭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13
|
|
4
|
我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领域的探索与追求 |
燕国材
|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
2019 |
13
|
|
5
|
一种新的学习理论的探索——关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的几点看法 |
燕国材
|
《教育评论》
|
1986 |
7
|
|
6
|
关于IN结合论的十对命题 |
燕国材
|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7
|
|
7
|
“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兼评“替代论”“体用论”“结合论”三种观点 |
包炜杰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
2024 |
0 |
|
8
|
经济法理论在求实、创新中行进 |
刘文华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12 |
6
|
|
9
|
进一步谈谈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论的学习理论 |
燕国材
|
《教育学术月刊》
|
1995 |
5
|
|
10
|
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思考 |
李鑫华
|
《外国语言文学》
|
2005 |
6
|
|
11
|
“抢占前沿”和“新二重证据法”、“结合论”——由赵彤《战国楚方言音系》引发的思考 |
鲁国尧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5
|
|
12
|
我们提倡“结合论” |
于鸣镝
|
《河南图书馆学刊》
|
2004 |
5
|
|
13
|
与普通语言学有关的几个问题 |
伍铁平
|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4
|
评中国法学界对法律理论新模式的探索 |
卢永鸿
|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2
|
|
15
|
语法修辞结合论和消极修辞——从郑子瑜对两部学术著作的评论谈起 |
谭永祥
|
《毕节师专学报》
|
1995 |
2
|
|
16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解释模式:一个批判性的考察 |
周建伟
|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17
|
必须旗帜鲜明地实行法治 |
高绍先
|
《现代法学》
|
1980 |
1
|
|
18
|
按照新的分配理论 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 |
李克华
|
《岭南学刊》
|
1999 |
1
|
|
19
|
结合论的理论结构要素探析 |
曾德聪
|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 |
0 |
|
20
|
IN结合论与地理素质教育 |
陈义彬
|
《嘉应大学学报》
|
200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