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改性聚乳酸及其亲/疏水性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罗彦凤 王远亮 +4 位作者 潘君 谷俐 罗琦 苏爱华 夏烈文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7-51,59,共6页
合成了基于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 (MPLA)和丁二胺的新型改性聚乳酸 (BM PLA) ,旨在提高聚乳酸的亲水性 ,克服聚乳酸和MPLA在降解过程中的酸性 ,并为进一步引入多肽和胶原等生物信号分子提供活性基团。通过红外光谱测定到了丁二胺已成功引... 合成了基于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 (MPLA)和丁二胺的新型改性聚乳酸 (BM PLA) ,旨在提高聚乳酸的亲水性 ,克服聚乳酸和MPLA在降解过程中的酸性 ,并为进一步引入多肽和胶原等生物信号分子提供活性基团。通过红外光谱测定到了丁二胺已成功引入到MPLA中。利用接触角和吸水率评价了BMPLA的亲 /疏水性变化 ,表明丁二胺改性所得BMPLA的亲水性相对于PDLLA和MPLA已大大改善 ,测定了材料在 12周降解过程中的 pH变化 ,表明丁二胺改性聚乳酸不表现酸致自加速降解特征 ,未出现pH陡降现象 ,已完全克服了聚乳酸和马来酸酐改性聚乳酸降解过程中的酸性。上述研究结果提示 ,丁二胺改性聚乳酸是一族新型的具有优良亲水性和良好降解行为的组织工程材料 ,预示着它可望具有优良的细胞亲和性 ,在组织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聚乳酸 马来酸酐 二胺 生物材料 亲水性 疏水性
下载PDF
NOM的亲疏水性及分子质量分布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旭辉 于水利 +3 位作者 赵晴 衣雪松 孙彦斌 阎春芳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1-34,39,共5页
采用XAD-8/XAD-4型树脂将松花江水中的有机物分离出强疏水性、弱疏水性和亲水性三种有机组分,分别研究了其对PVDF超滤膜和改性PVDF超滤膜的污染性能。分别过滤强疏水、弱疏水和亲水性有机组分时,PVDF原膜的比通量分别为60.6%、70.8%和82... 采用XAD-8/XAD-4型树脂将松花江水中的有机物分离出强疏水性、弱疏水性和亲水性三种有机组分,分别研究了其对PVDF超滤膜和改性PVDF超滤膜的污染性能。分别过滤强疏水、弱疏水和亲水性有机组分时,PVDF原膜的比通量分别为60.6%、70.8%和82.0%,而改性PVDF膜的比通量为75.1%、77.6%和86.0%。表明有机物的疏水性越强则对膜的污染能力越大;而膜的污染程度与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并非呈正相关。此外,还研究了不同组分有机物的分子质量分布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分子质量相对较大的亲水性天然有机物相比,分子质量相对较小的疏水性天然有机物产生的膜污染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膜污染 天然有机物 亲疏水性 分子质量分布
原文传递
天然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亲疏水性对微滤膜组合工艺中膜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胡孟柳 林洁 +1 位作者 许光红 董秉直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9-176,共8页
研究采用混凝沉淀+粉末活性炭吸附+高锰酸钾+浸没式微滤膜的组合工艺对太湖水进行中试试验,通过高效凝胶色谱(HPSEC-UV-TOC)和三维荧光(3DEEM)的测定方法,着重考察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分布和亲疏水性对膜不可逆污染的影响.凝胶色... 研究采用混凝沉淀+粉末活性炭吸附+高锰酸钾+浸没式微滤膜的组合工艺对太湖水进行中试试验,通过高效凝胶色谱(HPSEC-UV-TOC)和三维荧光(3DEEM)的测定方法,着重考察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分布和亲疏水性对膜不可逆污染的影响.凝胶色谱分析表明:预处理可几乎完全去除大分子有机物(Mr>10×103),但仅能去除部分的中等分子(10×103>Mr>1×103)和小分子(Mr<1×103)有机物.研究发现化学清洗水中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多为中等分子和小分子,说明导致膜不可逆污染的主要是中等分子和小分子有机物.此外,洗膜水中强疏和中性亲水组分含量远高于弱疏和极性亲水,说明强疏和中性亲水组分是不可逆污染的主要物质.三维荧光分析表明,芳香族蛋白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是造成膜不可逆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污染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亲疏水性 三维荧光 预处理
原文传递
Ti接枝MCM-41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及化学亲和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马辉 何静 +1 位作者 David GEVANS 段雪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用二氯化钛茂作为活性物种的来源 ,利用Si MCM 41催化剂表面羟基的反应性 ,得到了Ti接枝MCM 41催化剂的两种结构模型 .结构表征结果表明 ,Ti接枝MCM 41催化剂不仅长程结构好 ,孔径分布均一 ,而且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含量高 .两种结构模... 用二氯化钛茂作为活性物种的来源 ,利用Si MCM 41催化剂表面羟基的反应性 ,得到了Ti接枝MCM 41催化剂的两种结构模型 .结构表征结果表明 ,Ti接枝MCM 41催化剂不仅长程结构好 ,孔径分布均一 ,而且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含量高 .两种结构模型催化剂上芳烃羟化反应性能表明 ,Ti接枝MCM 41催化剂表面的亲水 /憎水性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调变 ,从而可实现控制芳烃羟化的化学亲和选择性 .另外 ,研究结果还表明 ,Ti接枝M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结构设计 接枝 MCM-41 长程结构 化学亲和选择性 羟化反应 苯酚
下载PDF
太湖原水中膜污染物质的确定与表征 被引量:13
5
作者 喻瑶 许光红 +1 位作者 林洁 董秉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67-2074,共8页
采用混凝沉淀和浸没式微滤膜联用技术处理太湖原水,考察组合工艺中的有机物亲疏水性和分子量分布变化,并分析化学清洗水的有机物组分,以期确定造成膜污染的主要物质成分.结果表明,混凝预处理可有效去除大分子的亲水性有机物,这类有机物... 采用混凝沉淀和浸没式微滤膜联用技术处理太湖原水,考察组合工艺中的有机物亲疏水性和分子量分布变化,并分析化学清洗水的有机物组分,以期确定造成膜污染的主要物质成分.结果表明,混凝预处理可有效去除大分子的亲水性有机物,这类有机物仅能导致可逆污染,而中等和小分子的有机物会导致不可逆污染.此外,三维荧光光谱表明与膜污染关系最密切的2个区域为:λex=230nm/λem=330~350nm(区域Ⅰ)和λex=280nm/λem=300~350nm(区域Ⅳ),其对应的胞外蛋白质类有机物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是造成微滤膜不可逆污染的主要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滤 膜污染物质 亲疏水性 分子量分布 三维荧光
下载PDF
太湖水源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周业凯 陈卫 +1 位作者 陶辉 杨嘉玮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49,共4页
以太湖水源水为研究对象,分析有机物含量及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水源水中DOC的浓度在3.95~6.31 mg/L之间,且自东南向西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6个水源地原水的DOM分子质量及亲疏水性分布情况类似,均以分子质量<1 ku的小分子组分为... 以太湖水源水为研究对象,分析有机物含量及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水源水中DOC的浓度在3.95~6.31 mg/L之间,且自东南向西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6个水源地原水的DOM分子质量及亲疏水性分布情况类似,均以分子质量<1 ku的小分子组分为主(比例超过40%),亲水性组分略大于疏水性组分,其中极性亲水的DOM所占比例最高,为(30.01±1.03)%;太湖水源水中DOM的三维荧光峰包括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荧光峰和芳香蛋白类荧光峰;荧光区域积分法计算结果显示,芳香蛋白类物质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所占比例较高,富里酸类物质在太湖水源水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腐殖酸类物质在水源水中的含量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源水 溶解性有机物 分子质量分布 亲疏水性 三维荧光
原文传递
不同原水中膜污染物质的表征与确定 被引量:12
7
作者 董秉直 王劲 喻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7-1165,共9页
本文采用有机物的组分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三维荧光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青草沙水库和滆湖原水的膜过滤通量的表现,探讨了膜污染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中亲组分有机物造成的微滤膜和超滤膜的通量下降最为严重,而疏水性有机物对通量的... 本文采用有机物的组分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及三维荧光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青草沙水库和滆湖原水的膜过滤通量的表现,探讨了膜污染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中亲组分有机物造成的微滤膜和超滤膜的通量下降最为严重,而疏水性有机物对通量的影响甚微.滆湖水对微滤膜的通量下降较青草沙水库水严重,而青草沙水库水对超滤膜的通量下降较滆湖水严重.膜污染机理的分析表明,微滤膜污染主要由膜孔堵塞造成,而超滤膜的通量主要受大分子有机物形成的滤饼层的影响.三维荧光分析表明,蛋白质类的有机物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处理 膜污染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微滤 超滤 亲疏水性
原文传递
材料表面润湿性调控及减阻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郭瑞生 魏强兵 +3 位作者 吴杨 胡海豹 周峰 薛群基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30,共8页
设计合成不同结构的自组装分子,使其可以在不改变表面粗糙度的情况下改变表面的润湿性能;利用低表面能涂层修饰粗糙表面得到超疏水表面.采用流变仪和水洞试验分别在层流和湍流流动状态下测试了具有不同润湿行为的亲、疏水材料的减阻性能... 设计合成不同结构的自组装分子,使其可以在不改变表面粗糙度的情况下改变表面的润湿性能;利用低表面能涂层修饰粗糙表面得到超疏水表面.采用流变仪和水洞试验分别在层流和湍流流动状态下测试了具有不同润湿行为的亲、疏水材料的减阻性能.结果表明:在层流流动状态,随着不同表面的接触角从13°增加到45°、113°和161°,减阻率随之从1.8%增大到7.2%、7.9%和14.9%;在湍流流动状态下,自组装涂层接触角为13°、45°和113°的三组模型的平均减阻率为0.8%、1.9%和6.8%,最大减阻率分别可达3.6%、9.2%和18.0%.两种流体流动中均存在材料表面水接触角增加减阻效率增大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阻 层流 湍流 边界滑移 亲水/疏水
下载PDF
聚己内酯-聚丙交酯-聚醚三元共聚高分子微粒及其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戴蕤 陈红丽 +1 位作者 贝建中 王身国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57-361,366,共6页
用乳化- 溶剂蒸发法制备了聚己内酯- 聚丙交酯- 聚醚三元无规共聚物微粒,且与用相同方法制备的聚己内酯(PCL) 和聚己内酯- 聚醚嵌段共聚物微粒的形态进行了比较,讨论了材料的亲水性,以及三元无规共聚物中亲水性聚醚链段的... 用乳化- 溶剂蒸发法制备了聚己内酯- 聚丙交酯- 聚醚三元无规共聚物微粒,且与用相同方法制备的聚己内酯(PCL) 和聚己内酯- 聚醚嵌段共聚物微粒的形态进行了比较,讨论了材料的亲水性,以及三元无规共聚物中亲水性聚醚链段的长度及含量对所形成微粒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由疏水性向亲水性转变,所生成微粒的形态则从光滑、多孔、到不规则变化。证明了三元无规共聚物多孔微粒的形成是由于亲水的聚醚链段向水相取向所致。在37 ℃、pH7 .4 的缓冲液中进行了三元无规共聚物微粒的降解,结果表明,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 三元无规共聚物的分子量逐渐下降,且其中的聚醚链段含量有明显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聚丙交酯 聚醚 无规 共聚物 微粒 降解
下载PDF
有机物对UF膜过滤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秉直 冯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8-762,共5页
采用截留分子量为30000的聚醚砜超滤膜进行膜过滤试验,研究有机物的特性,如亲疏水性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过滤亲水性组分时膜通量明显高于过滤疏水性组分.对2种不同水源的试验表明,尽管有机物含量相同,但... 采用截留分子量为30000的聚醚砜超滤膜进行膜过滤试验,研究有机物的特性,如亲疏水性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过滤亲水性组分时膜通量明显高于过滤疏水性组分.对2种不同水源的试验表明,尽管有机物含量相同,但由于亲疏水性的比例不同,造成的膜通量下降不同.疏水性越大的原水,其膜通量下降也越大.因此,疏水性组分是造成通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试验还表明,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有机物并非通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有机物的分散性可能是影响通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处理 亲疏水性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通量
下载PDF
污水再生过程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转化规律 被引量:7
11
作者 韩慧慧 缪恒锋 +3 位作者 张雅晶 陆敏峰 黄振兴 阮文权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883-2892,共10页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将污水中的消毒副产物(DBP)前体物分离为亲水性物质(HPI)、强疏水性物质(HPO)和弱疏水性物质(TPI)这3个组分,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再生水处理各沿程前体物进行表征,并测定各沿程出水的消毒副...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将污水中的消毒副产物(DBP)前体物分离为亲水性物质(HPI)、强疏水性物质(HPO)和弱疏水性物质(TPI)这3个组分,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再生水处理各沿程前体物进行表征,并测定各沿程出水的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结果表明,生活污水中DBPs前体物主要组分为腐殖质和脂肪烃,以HPI为主.一级处理(沉淀)基于HPO与水互斥的物理性能对疏水性腐殖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腐殖质的去除会导致含碳消毒副产物生成势(CDBPFP)的降低.此外由于DON/DOC的增加,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势(N-DBPFP)有所增加.二级处理(生物处理)对腐殖质和脂类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会产生大量疏水性的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因此生物处理后DBPs前体物主要表现为疏水性.SMP的累积会导致C-DBPFP和N-DBPFP的大幅增加.深度处理(滤布滤池)能截留部分腐殖质和疏水性的SMP,因此前体物HPO占比减少,HPI占比增加.深度处理可以通过对SMP的去除来降低C-DBPFP和N-DBPF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消毒副产物前体物 亲疏水性 三维荧光光谱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
原文传递
基于离散流的微全分析系统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成山 章云 +1 位作者 杨宜民 熊红艳 《分析试验室》 CAS CSCD 2000年第6期84-89,共6页
针对基于连续流的微全分析系统的弊端 ,详细研究了几种基于离散流的微全分析系统的原理及结构。
关键词 微全分析系统 离散流 微流动控制 微反应器
下载PDF
典型城市污水二级处理水中DOM性状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旭东 梁勇 +3 位作者 王磊 付娜 吕永涛 曲颖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21,共5页
以西安市典型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为对象,分别测定了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质量分布、亲疏水性组分以及荧光性质等。结果表明,无论以TOC或UV254计,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大部分为小分子有机物,〈10 ku的有机... 以西安市典型城市污水二级出水为对象,分别测定了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质量分布、亲疏水性组分以及荧光性质等。结果表明,无论以TOC或UV254计,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质量分布趋势基本相同,大部分为小分子有机物,〈10 ku的有机物分别占60%~75%和71%~79%,〉50 ku的大分子有机物分别占14%~28%和13%~16%,其他区间所占比例较小,整个区间成“双峰”状。二级出水中亲水性组分较疏水性组分多,出水中难降解物质包括腐殖酸、富里酸和蛋白质类物质。含腐殖质较多的水样SUVA较高,而含蛋白质类物质较多的水样SUVA较低,且腐殖质等大部分存在于疏水性有机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级出水 溶解性有机物 分子质量分布 亲疏水性
下载PDF
巢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分子大小分布、亲疏水性与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铭 徐斌 +1 位作者 王安琪 张帆 《净水技术》 CAS 2018年第3期22-28,共7页
以微污染巢湖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子大小分布模式和亲疏水性分子组成规律,并对其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的生成潜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巢湖原水中的DOM主要以小分子的形式存在。亲疏水性组分的分布为:强疏水... 以微污染巢湖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子大小分布模式和亲疏水性分子组成规律,并对其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的生成潜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巢湖原水中的DOM主要以小分子的形式存在。亲疏水性组分的分布为:强疏水组分占43.48%,弱疏水组分占17.39%,亲水组分占39.13%。在微污染巢湖原水有机物中,分子大小(MS)<1 kDa和10~30kDa的组分具有最大的三卤甲烷(THMs)和卤代酮(HKs)等含碳消毒副产物(C-DBPs)生成潜能;同时,MS为5~10 kDa的有机物具有较高的二氯乙腈(DCAN)和三氯硝基甲烷(TCNM)等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生成潜能。不同亲疏水性组分的THMs和HKs生成潜能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强疏水组分>亲水组分>弱疏水组分。同时,强疏水组分生成最多的N-DBPS,弱疏水组分次之,而亲水组分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大小分布 亲疏水性 溶解性有机物 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微污染原水
下载PDF
西江原水有机物成分解析及其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凌志 施周 +5 位作者 徐勇 陈忠 曹宇安 赵旺 胡天明 周石庆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2-38,共7页
以中山市西江水源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子质量分布特征;同时,利用XAD型树脂逐级将DOM分离成强疏水性(HP)、弱疏水性(TP)和亲水性(HL)3种组分,考察了原水中有机物的亲疏水性分布以及各有机组分对应的SUVA25... 以中山市西江水源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子质量分布特征;同时,利用XAD型树脂逐级将DOM分离成强疏水性(HP)、弱疏水性(TP)和亲水性(HL)3种组分,考察了原水中有机物的亲疏水性分布以及各有机组分对应的SUVA254和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DBPFP)。结果表明,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3~5 ku区间,占比在35%以上、最大达到了73%,其次是分子质量<3 ku的区间;原水中的DOM主要为亲水性有机物;疏水性有机物是最主要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前体物;另外,SUVA254值与比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SDBPFP)呈低度正相关,不能简单地用SUVA254值来反映水体中DOM的消毒副产物生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水 溶解性有机物 消毒副产物 分子质量 亲疏水性
原文传递
聚己内酯/聚乙烯吡咯烷酮共混物的亲水性和生物降解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赖明河 陈向标 陈海宏 《合成纤维》 CAS 2011年第10期22-26,共5页
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方法对聚己内酯(PC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共混物进行表征,并对共混物进行接触角测试和体外降解试验。结果表明:PVP的加入对PCL的晶型无影响,两者在共混过程中并未发生化学反应;随着PVP质量... 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方法对聚己内酯(PCL)/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共混物进行表征,并对共混物进行接触角测试和体外降解试验。结果表明:PVP的加入对PCL的晶型无影响,两者在共混过程中并未发生化学反应;随着PVP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与水的接触角减小,黏附功和浸湿功同步增大,3种参数都在PVP质量分数为15%处发生转折;PCL/PVP共混物降解质量损失率随PVP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共混物的总质量损失逐渐由以PCL为主过渡到以PVP为主,脂肪酶加速了PCL/PVP共混物的降解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聚乙烯吡咯烷酮 亲/疏水性 生物降解
下载PDF
微生物的胞外电子传递界面 被引量:5
17
作者 林霄涵 杨帆 赵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83-3296,共14页
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修复、废水处理以及资源再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界中胞外电子传递的界面性质各异,导致反应速率和效率明显不同.本文介绍了胞外电子传递过程涉... 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修复、废水处理以及资源再生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界中胞外电子传递的界面性质各异,导致反应速率和效率明显不同.本文介绍了胞外电子传递过程涉及的无机物-微生物界面和有机物-微生物界面,总结了反应物表面性质与微生物的互作规律:反应物表面的氧化还原活性决定其电子接受/释放能力,从根本上影响胞外电子传递发生的可能性;微生物与反应物之间的氧化还原电势差决定了电子传递方向;表面电荷、润湿性、表面粗糙度、孔隙度和生物相容性综合影响微生物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粘附、生物膜生长及活性,从而影响胞外电子传递的效率;导电性影响电子传输速率.本综述旨在通过对比各种反应界面,认识不同反应物界面间的共性与特性.这些认识有助于系统理解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与环境的关系,为其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外电子传递 界面 表面电荷 润湿性 亲疏水 孔隙度
下载PDF
An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assisted coating method for the regulation of hydrophilicity and hydrophobicity
18
作者 Haozhe Li Keyan Sheng +7 位作者 Zhiyan Chen Shuai Hao Zijian Zhou Zhenyi Zhang Xinwen Liu Mianzhi Xiong Yanlong Gu Jiang Huang 《Industrial Chemistry & Materials》 2024年第3期458-468,共11页
Developing a stable,reliable,and industrially compatible method to control hydrophobicity is crucial for separation,transportation,and the generation of special surfaces.An e-HMS-PDMS silica gel nanoparticle coating w... Developing a stable,reliable,and industrially compatible method to control hydrophobicity is crucial for separation,transportation,and the generation of special surfaces.An e-HMS-PDMS silica gel nanoparticle coating was prepared using a two-step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EBI)process,consisting of(i)grafting of two organic groups onto thiol-functionalized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HMS-SH)with 10 MeV EBI and(ii)curing of polydimethylsiloxane(PDMS)onto silicone rubber using the HMS hybrid materials prepared in step i as an additive with 200 keV EBI.The tuneable grafting of functional groups and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silica,which was embedded in the PDMS layer,allowed us to precisely control the hydrophilicity of the PDMS layer by means of altering the grafting gradient of the silica and the loading ratio of the monomers.A diverse range of vinyl-structured monomers can be used in this method,and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monomers is vital in determin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ating layer.The hydrophilicity of the coating can be linearly controlled within a specific range(50°to 155°)by using suitable monomers,allowing for the design of surfaces with specific hydrophilic and hydrophobic requi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Nanoparticle composite coating hydrophilicity/hydrophobicity Thiol-ene click reaction
下载PDF
不同亲疏水表面液滴动力学行为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帆 陈凤 薄涵亮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05期288-293,共6页
利用高速摄像仪记录了液滴在低速下撞击不同亲疏水性固体表面的过程,记录速度为4000fps。实验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液滴的初始直径为(2.25±0.02)mm,对不同固体材料壁面,液滴以3种速度撞击,并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液滴以不同... 利用高速摄像仪记录了液滴在低速下撞击不同亲疏水性固体表面的过程,记录速度为4000fps。实验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液滴的初始直径为(2.25±0.02)mm,对不同固体材料壁面,液滴以3种速度撞击,并采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液滴以不同速度撞击不同固体材料壁面下的形态变化参数。结果表明:不同撞击速度、不同亲疏水性固体材料壁面对液滴铺展直径D、液滴高度h等参数均有重要影响;同种速度下,亲水的石英玻璃壁面最大铺展直径D较大、铺展所需时间较长、回缩程度小,铺展后达到平衡状态的震荡周期数少,液滴高度^较小;同种固体表面,液滴撞击速度增大(O.94-1.64m/s)时,最大铺展直径D依次增大,液滴高度h从最低点回升直至平衡的震荡周期数依次减少,达到平衡的时间变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行为 撞击 铺展直径 液滴高度 亲疏水性
下载PDF
老化前后聚乙烯微塑料的变化和对四环素植物毒性的影响
20
作者 罗渊 乔升 +1 位作者 赵英蓉 孟祥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60-2268,共9页
本研究通过观察和测定聚乙烯微塑料(PE-MPs)老化前后的形貌特征、比表面积、孔隙、粒径、接触角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了其理化性质的变化,并以大白菜种子为受试生物,通过植物早期生长试验,探究了其对四环素植物毒性的影响。研究结... 本研究通过观察和测定聚乙烯微塑料(PE-MPs)老化前后的形貌特征、比表面积、孔隙、粒径、接触角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了其理化性质的变化,并以大白菜种子为受试生物,通过植物早期生长试验,探究了其对四环素植物毒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微塑料经老化后颗粒破碎变小,粒径(Dx50)由91.4μm减小至77.3μm;比表面积从4.150 8 m^(2)·g^(-1)增加至4.967 1m^(2)·g^(-1);接触角由103°减小至79°,表明其由疏水性变为亲水性;含氧官能团增多,并于1 650~1 800 cm-1处出现新增的羰基(C O)特征吸收带。与单独四环素相比,老化前后聚乙烯微塑料存在下,0.5 mg·L^(-1)和5 mg·L^(-1)四环素对大白菜种子发芽也无显著影响;胚根伸长和子叶光合色素合成受到的抑制作用均随微塑料含量的升高而加剧,其中,相对根长的最大降低幅度为18.9个百分点,光合色素相对含量的最大降低幅度为51.1个百分点。相较于老化前,微塑料老化后对四环素植物毒性的加剧效应有所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微塑料 四环素 老化 亲疏水性 植物毒性 子叶光合色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