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地层剥蚀量估算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6
1
作者 陈瑞银 罗晓容 +2 位作者 陈占坤 王兆明 周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5-693,共9页
盆地演化中地层的沉积与剥蚀及盆地的历史构造形态变动是盆地分析及其矿产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考虑到盆地西部白垩系的声波时差资料的分段性和估算中生代三叠纪以来抬升剥蚀事件强度所需选择合理方法的重要性,采用钻井分层资料“... 盆地演化中地层的沉积与剥蚀及盆地的历史构造形态变动是盆地分析及其矿产富集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考虑到盆地西部白垩系的声波时差资料的分段性和估算中生代三叠纪以来抬升剥蚀事件强度所需选择合理方法的重要性,采用钻井分层资料“点连线,线线相交闭合”方式,应用以地层对比为主的方法估算了三叠纪以来4期地层抬升并遭受剥蚀的剥蚀量。估算结果发现,白垩纪末期为三叠纪以来最强烈一期全盆抬升剥蚀事件,三叠纪末期、中侏罗世和侏罗纪末期等3期剥蚀事件相对较弱。剥蚀强度分布与盆地演化模拟结果表明,盆地自三叠纪以来的构造变动表现为一掀斜过程;对盆地三叠系油气生成、运聚的影响分析认为,三叠系烃源岩在晚侏罗世前已生烃,掀斜构造演化过程使油气运移指向盆地东部及东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盆地演化 剥蚀厚度 掀斜构造 生烃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期次——以杭锦旗探区为例 被引量:29
2
作者 薛会 王毅 +4 位作者 毛小平 徐波 聂海宽 殷毅 郭华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12,共4页
杭锦旗探区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一个重点区块,油气生、储、盖条件良好,目前对于该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期次的认识存在分歧。通过生烃时间法、圈闭形成期法、流体包裹体法以及储层致密化时间和煤热解模拟结... 杭锦旗探区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一个重点区块,油气生、储、盖条件良好,目前对于该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期次的认识存在分歧。通过生烃时间法、圈闭形成期法、流体包裹体法以及储层致密化时间和煤热解模拟结果等方法对该区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展开研究。结论认为杭锦旗探区上古生界存在2期大规模油气运聚;结合生烃高峰和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果,明确了该区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时间,分别对应于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至今,前者为油气兼生期,后者为大规模天然气生成期。研究过程中结合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判识油气成藏期次,避免了单一方法的局限性,结论及认识的可信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杭锦旗探区 晚古生代 天然气 成藏期次 生烃时间 圈闭形成期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典型油藏动态解剖及成藏过程恢复 被引量:23
3
作者 尹伟 胡宗全 +3 位作者 李松 刘震 商晓飞 张华照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2-596,共5页
利用孔隙演化史恢复、生烃史热模拟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典型油藏进行了动态解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岩性圈闭形成时间为晚侏罗世以来(160Ma);长7主力烃源岩初始生烃时间为侏罗纪末(140Ma),大规模生... 利用孔隙演化史恢复、生烃史热模拟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典型油藏进行了动态解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岩性圈闭形成时间为晚侏罗世以来(160Ma);长7主力烃源岩初始生烃时间为侏罗纪末(140Ma),大规模生烃时间为早白垩世末期(100 Ma);长8油藏为两期成藏,成藏时间分别为早白垩世中期(130 Ma)和晚白垩世早期(90Ma);圈闭形成期、主力生烃期和关键成藏期时间配置关系好,有利于长8油藏的形成。结合构造演化,恢复油气充注成藏过程,建立了油气成藏动态演化模式,即"多期成藏、中期为主、晚期调整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史 成藏期次 成藏过程 动态成藏模式 镇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煤系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东良 刘宝泉 +1 位作者 国建英 郭树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8-41,共4页
采自塔东北地区英吉苏凹陷华英参 1井和维马 1井的煤系生油岩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煤在Ro 为 0 6 5 之后 ,液态烃产率急剧增加 ,1 5 之后 ,迅速降低 ,其生油高峰约在Ro 为 1 0 时 ,每吨有机碳的最大产烃量约为15 0kg ;碳质泥岩与... 采自塔东北地区英吉苏凹陷华英参 1井和维马 1井的煤系生油岩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煤在Ro 为 0 6 5 之后 ,液态烃产率急剧增加 ,1 5 之后 ,迅速降低 ,其生油高峰约在Ro 为 1 0 时 ,每吨有机碳的最大产烃量约为15 0kg ;碳质泥岩与煤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液态烃产率受有机显微组分的影响 ;灰色泥岩的生排油率很低 ,以生成天然气为主 ,当Ro 接近 2 5 时 ,产烃量接近 2 0 0kg。根据煤系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结果 ,可以建立演化阶段划分标准 ,另外 ,煤岩中显微组分的生烃能力还须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 生排烃 产率 演化阶段 塔里木盆地 烃源岩
下载PDF
南黄海南部盆地前第三系烃源岩成熟度及生烃期次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树春 蔡东升 +2 位作者 冯晓杰 袁玉松 胡圣标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年第6期370-375,共6页
根据盆地热史及剥蚀量的恢复结果对南黄海南部盆地前第三系(主要为二叠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及生烃期次进行了研究.古生代-中生代所经历的持续高热流过程以及早侏罗世-中侏罗世间大的抬升剥蚀,对该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及生烃状况造成... 根据盆地热史及剥蚀量的恢复结果对南黄海南部盆地前第三系(主要为二叠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及生烃期次进行了研究.古生代-中生代所经历的持续高热流过程以及早侏罗世-中侏罗世间大的抬升剥蚀,对该盆地二叠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及生烃状况造成了很大影响.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为三叠纪;后续埋藏过程对大部分地区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没有明显影响,但南四凹及南五凹地区二叠系烃源岩因新生界沉积厚度较大而于新生代再次生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南部盆地 前第三系 烃源岩 成熟度 生烃期次 剥蚀量 热史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济源-中牟-黄口坳陷带热演化史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丽 任战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5-361,共7页
济源-中牟-黄口坳陷带的上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在中三叠世之前,坳陷带具有相似的热演化史,而于侏罗纪晚期—白垩纪发生的差异性沉降导致各构造单元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出现差异。济源凹陷在三叠纪之后没有... 济源-中牟-黄口坳陷带的上古生界烃源岩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热演化历史。在中三叠世之前,坳陷带具有相似的热演化史,而于侏罗纪晚期—白垩纪发生的差异性沉降导致各构造单元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出现差异。济源凹陷在三叠纪之后没有或轻微抬升,连续沉积中、新生界,侏罗纪—古近纪为主要生烃期;中牟凹陷自新生代以来大幅沉降,古生界持续升温,主要生烃期为古近纪;黄口凹陷从侏罗纪开始沉降,晚始新世再度沉降,热演化程度低,白垩纪—古近纪为主要生烃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热演化史 生烃期 济源-中牟-黄口坳陷带
下载PDF
苏丹Muglad盆地Fula坳陷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李威 窦立荣 +4 位作者 张光亚 程顶胜 文志刚 刘爱香 客伟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1-129,共9页
Fula坳陷位于Muglad盆地东北部,面积约5 000km2,FN油田是该坳陷最大的亿吨级油田。油气储层主要为白垩系Abu Gabra、Bentiu和Aradeiba组。应用油藏地球化学的方法对FN油田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FN油田Abu Gabra、Bentiu和Aradeiba组原... Fula坳陷位于Muglad盆地东北部,面积约5 000km2,FN油田是该坳陷最大的亿吨级油田。油气储层主要为白垩系Abu Gabra、Bentiu和Aradeiba组。应用油藏地球化学的方法对FN油田的成藏期次进行了探讨。FN油田Abu Gabra、Bentiu和Aradeiba组原油特征相似,来源于同一套烃源岩,原油既表现出正构烷烃、藿烷、甾烷系列分布完整等正常油特征,又表现出色谱基线抬升、高峰度UCM、25-降藿烷出现等生物降解油特征,这些特征表明FN油田经历了至少两期成藏过程,早期充注的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后又接受后期成熟度较高的原油充注。根据构造演化、埋藏史和生排烃史可以研究生烃期次及油气成藏特征。Abu Gabra组烃源岩发生了两次生烃作用,第一次生烃作用发生在晚白垩世,Ro达到0.6%以上,进入生排烃作用阶段,晚白垩世末构造抬升作用使这次生烃产物遭受较为严重的生物降解;第二次生烃作用发生在古近纪,Abu Gabra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高峰阶段,是本区最重要的一次生油作用和成藏过程,与该次成藏事件相关的构造圈闭是Fula坳陷油气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glad盆地 Fula坳陷 FN油田 生物降解 生烃期次 成藏特征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油气相态类型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7
8
作者 赵利杰 蒋有录 +2 位作者 李克成 慕小水 徐田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24,112,共5页
根据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结合温度—压力相图分析,研究了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油气资源在生排、运聚阶段相态的类型及演化特点。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因埋深不同导致热演化程度不同,生、排油气相态的类型各异,主要包括重质油、常规油、挥... 根据烃源岩热压模拟实验,结合温度—压力相图分析,研究了东濮凹陷文留地区油气资源在生排、运聚阶段相态的类型及演化特点。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因埋深不同导致热演化程度不同,生、排油气相态的类型各异,主要包括重质油、常规油、挥发性油、凝析气和湿气—干气相态;运聚过程中油气相态的演化主要体现为油溶天然气出溶、原油稠化、原油裂解成气和原油逆蒸发反溶于气,其中中浅层主要为油溶天然气出溶,受温压和烃类组分双重因素控制,深层则主要为原油裂解成气,受温压条件的影响明显。在生排、运聚过程中油气相态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油气藏相态类型的统计结果,确定了文留地区不同相态类型油气藏的垂向展布规律,深层以气藏为主,中浅层以油藏及临界态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相态 生排阶段 运聚阶段 油溶天然气出溶 原油裂解成气 文留地区 东濮凹陷
下载PDF
孔雀河地区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肖晖 任战利 +2 位作者 崔军平 卿颖 韩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1-636,共6页
目的对孔雀河地区各构造单元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史进行研究。方法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矿物包裹体、EASY%Ro等方法。结果孔雀河地区古生代地温梯度大于中生代,新生代地温梯度最低,地温梯度演化历史呈现缓慢下降的特点;总结出3种类... 目的对孔雀河地区各构造单元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史进行研究。方法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矿物包裹体、EASY%Ro等方法。结果孔雀河地区古生代地温梯度大于中生代,新生代地温梯度最低,地温梯度演化历史呈现缓慢下降的特点;总结出3种类型烃源岩生烃类型:①古隆起区早期一次生烃型;②草湖凹陷持续生烃型;③孔雀河斜坡一次生烃过成熟演化型。结论古隆起区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在中晚奥陶世,孔雀河斜坡为早海期,草湖凹陷具有持续成藏特征,以上认识对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热演化史 生烃期 孔雀河地区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海油田东三段湖相泥岩生烃特征实验
10
作者 李阔 程焱 +4 位作者 苏龙 张铜耀 汤国民 何俊辉 王海东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10-2221,共12页
渤海海域古近系东营组发育厚泥岩层,其中东三段湖相泥岩具备较好的生烃潜力。封闭体系黄金管生烃模拟实验显示东三段源岩具备“先油后气”两段生烃的特点:EasyR_(O)值介于0.6%~1.1%之间为生油阶段,于0.75%~0.86%处形成产油高峰,最大产... 渤海海域古近系东营组发育厚泥岩层,其中东三段湖相泥岩具备较好的生烃潜力。封闭体系黄金管生烃模拟实验显示东三段源岩具备“先油后气”两段生烃的特点:EasyR_(O)值介于0.6%~1.1%之间为生油阶段,于0.75%~0.86%处形成产油高峰,最大产油率为8.11 mg/g;EasyR_(O)值介于1.1%~1.6%之间为生气阶段,该阶段新增烃气产量占总产烃量的55.3%,其中干酪根裂解气贡献占比为29.6%,原油裂解气贡献占比为25.7%。研究认为在生油阶段,具备中等有机碳含量特征的东三段泥岩总产油率不高,难以排出形成有效供给;进入生气阶段后,原油流动性得到改善,烃气的产生促进源内增压,有利于高成熟油气排出。热演化作用对生烃和排烃均有显著影响,具备中—高成熟度可能是东三段泥岩有效供烃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组 湖相泥岩 黄金管热模拟 油气产率 生烃阶段
原文传递
渤南地区裂解型油气藏成因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锡文 肖焕钦 +1 位作者 尹长河 林玉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5-38,共4页
烃源岩之所以能够形成大量的原生低熟油 ,主要与烃源岩的母质类型有关 ;生烃机制不但与生物来源相关 ,而且也与粘土矿物含量和应力有关。根据以上理论 ,对渤南地区深层的成藏以及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并得出如下认识 :沙四段盐湖相烃源... 烃源岩之所以能够形成大量的原生低熟油 ,主要与烃源岩的母质类型有关 ;生烃机制不但与生物来源相关 ,而且也与粘土矿物含量和应力有关。根据以上理论 ,对渤南地区深层的成藏以及演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并得出如下认识 :沙四段盐湖相烃源岩有两期原油排出 ;渤深 4断阶带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分布为 6 0~ 1 1 0℃ ,伊利石钾氩测年值分布为 2 6 2 4~ 6 1 3 8Ma ;地下温度的增高 ,导致已经聚集的原油发生裂解 ,形成了裂解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解型油气藏 烃源岩 生烃机制 成藏期次 渤南洼陷
下载PDF
两种侏罗系煤的油气生成定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岗 韩德馨 +1 位作者 王延斌 石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在加水热模拟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有机质类型煤的生油气特征及其演化的对比研究,校正模拟实验的Ro,建立了油气生成的定量数学模型。研究认为,煤的油气生成特征与其有机质类型和演化阶段有关:高碳煤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明显,甚至有增加的趋势... 在加水热模拟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有机质类型煤的生油气特征及其演化的对比研究,校正模拟实验的Ro,建立了油气生成的定量数学模型。研究认为,煤的油气生成特征与其有机质类型和演化阶段有关:高碳煤的有机碳含量变化不明显,甚至有增加的趋势,不必恢复其有机质丰度;低碳煤的有机碳含量随演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幅度不大,对其有机碳含量可适当恢复。煤的生油量大小与其有机质类型的好坏成正比,气油比则与有机质类型、成熟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在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越好,气油比越高,气态烃生成量越大;而有机质类型越差,气油比越低,气态烃生成量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油气生成 有机质类型 定量数学模型 煤系地层 有机碳
下载PDF
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郑磊 金之钧 +4 位作者 周瑾 吕雪雁 刘志强 Javed Ismail 李艳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8-384,共7页
综合运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以及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方法确定了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次。中央凹陷区S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中心凹陷区志留系源岩在三叠纪和白垩纪进入生排烃高峰。斜坡区A... 综合运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以及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方法确定了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次。中央凹陷区S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中心凹陷区志留系源岩在三叠纪和白垩纪进入生排烃高峰。斜坡区A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斜坡区志留系源岩在早白垩世进入生排烃高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果表明中央凹陷区S2井古生界储层样品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多为两期,个别样品有3期;结合热史分析认为这3期分别对应三叠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斜坡区A2井古生界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主要为两期,表明该井区奥陶系储层至少发生过2次重要的油气充注活动。结合热史分析认为这2期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方法测试结果表明中央凹陷区S2井古生界成藏期为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综合分析认为,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存在3期油气成藏:第一期为三叠纪,第二期为早白垩世,第三期为晚白垩世。其中第一期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区,第三期主要分布于斜坡区,第二期在中央坳陷区和斜坡区都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伊利石 生排烃 成藏期 流体包裹体 鲁卜哈里盆地
下载PDF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被引量:36
14
作者 卢浩 蒋有录 +2 位作者 刘华 张怀吉 刘雅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8,111,共4页
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烃源岩成熟度、油藏流体性质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利用生排烃期分析法、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法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法,分别对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油气成藏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烃源岩在东营组沉积早期开... 综合盆地构造演化、烃源岩成熟度、油藏流体性质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利用生排烃期分析法、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法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法,分别对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油气成藏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烃源岩在东营组沉积早期开始生烃,其油藏多在馆陶组沉积末期—明化镇组沉积早期成藏;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2期,东营组沉积中期有少量油气在渤南洼陷中心沙四段储层中运聚成藏,大规模油气聚集发生于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以上新统明化镇组沉积中晚期为主。不同层系、不同构造单元中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存在差异,以烃源岩中的岩性油气藏形成时间较早;自下而上,由洼陷中心向边缘,油气藏的主要形成期有逐渐变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史 饱和压力 流体包裹体 成藏期 渤南洼陷
下载PDF
Gas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arine carbonate source rocks in China 被引量:8
15
作者 ZHAO Wenzhi1, WANG Zhaoyun1, HE Haiqing2, ZHANG Mingjie3, WANG Hongjun1, WANG Yunpeng4 & QIN Yong5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Petro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 2. PetroChina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Beijing 100011, China +2 位作者 3. Department of Ge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4. Guangzhou Geochemical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5.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4期441-453,共13页
By breaking through the conventional ideology on the study of gas-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urce rocks which focused on mer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 them- selves, an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 By breaking through the conventional ideology on the study of gas-formation mechanism of source rocks which focused on mere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 them- selves, an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carbonate source rocks in the medium-to-bottom parts of the Chinese superimposed sedimentary basins as well as various processes in the course of gas generation and reservoir forming, the complex hydrocarbon-generating model of carbonates is established. Such a model concerns not only the “three-stage” gas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s, but also the gas generation process due to a thermal cracking of oil and the re-generation process of gas from heated secondary organic matters during the gas-generation and reservoir-forming course. The high-quality hy- drocarbon generating matter of marine carbonate source rocks determined a high gas-oil ratio and tended to form paleo-oil-reservoirs, representing an enrichment process of organic matters. The thermal cracking of oil in palaeo-oil-reservoirs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effective forma- tion of gas reservoirs. The secondary organic matter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may regenerate gas after a secondary deep burial, thus becoming an effective gas sou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three-stag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hibitive effect of maturity oil-cracking gas second-ary ASPHALT gas.
原文传递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咸湖烃源岩生烃机理
16
作者 付晓燕 路俊刚 +3 位作者 师玉雷 周然然 袁满 陈世加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4-717,共14页
近年来,河套盆地油气勘探陆续取得突破,但有关该地区咸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机理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制约了该区块下一步勘探开发。以临河坳陷固阳组和临河组烃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古生... 近年来,河套盆地油气勘探陆续取得突破,但有关该地区咸湖相烃源岩的生烃机理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制约了该区块下一步勘探开发。以临河坳陷固阳组和临河组烃源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古生物孢粉鉴定、干酪根显微组分、干酪根有机元素、XRD全岩和黏土矿物分析等地球化学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咸湖相烃源岩具有丰富的物质基础,浮游生物、藻类、细菌和高等植物等均可提供母源;②矿物和特殊元素具有加速生烃的作用,含膏泥岩加速上层烃源岩的热演化,伊/蒙混层之间的转化、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组合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生烃,富S干酪根中S元素的存在降低活化能,加速生烃;③咸化湖盆中环境对烃源岩生烃影响较大,发育于强还原和伽马蜡烷指数低于1.5沉积环境中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随着还原性和水体盐度的增强而升高,高地层水矿化度和pH值为7~9的环境也有利于加速生烃;④研究区烃源岩具有2期生烃特征,生烃高峰对应的R O值分别为0.6%和0.9%。通过生烃机理研究,明确临河坳陷咸湖相烃源岩具有生成低成熟油和成熟油的特征,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烃机理 咸湖烃源岩 高硫高蜡原油 两期生烃 河套盆地
原文传递
万米钻探工程的石油地质理论依据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3
17
作者 金晓辉 孟庆强 +3 位作者 孙冬胜 田金强 梁世友 李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73-981,共9页
油气资源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陆上主力油田经过50余年开采,油田含水率已超90%。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由2013年的58.9%和29.2%提高到2022年的71.2%和40.2%,已进入石油安全警戒线,影响国家安全。为了寻... 油气资源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我国陆上主力油田经过50余年开采,油田含水率已超90%。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由2013年的58.9%和29.2%提高到2022年的71.2%和40.2%,已进入石油安全警戒线,影响国家安全。为了寻找更多接替储量,油气勘探向“更深、更复杂”超深层的万米勘探新领域推进,近期国内油公司相继实施了“深海一号”、“深地一号”油气勘探计划,探索实践了智能导钻新技术,推动了万米勘探计划的实施,9 000 m以深的井也发现了油气藏。通过近期的勘探实践,从超深层成烃、成储与成藏机理等方面,论证了万米钻探的石油地质理论依据,指出超深层具有多途径生烃,已经突破120~160℃的生烃门限;“三元控储”理论指出,大于4 500 m的深层、超深层仍发育有效的储集体;多期成藏与保持是超深层规模油气藏发育的有利条件。四川盆地海相深层资源总量约为15.22×10^(12) m~3,其绵长裂陷槽周缘震旦系、川中古隆起周缘龙王庙组、城口海槽南侧米仓山—大巴山地区龙王庙组、川西上古生界深层等具有千亿立方米的资源规模。塔里木海相深层总资源量约为152.62×10~8 t油当量,其中塔北隆起、塔中隆起、麦盖提斜坡的中下奥陶统岩溶以及满加尔西缘中下寒武统台缘带、阿瓦提—顺托果勒中下寒武统台内滩等是具有亿吨级规模的勘探领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中新元古界近期也有重要的油气发现。准噶尔盆地准中深洼带、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深层等碎屑岩领域也是万米勘探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途径生烃 深层成储机理 早成藏持续深埋 万米勘探领域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扬子陆块差异构造变形对海相地层成烃演化的控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汤济广 梅廉夫 +1 位作者 周旭 李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6-41,116-117,共6页
扬子陆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变形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差异成烃演化和成藏流体源类型。为揭示这一关系,通过对该区自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差异构造变形的解析,以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将其分为4... 扬子陆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变形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差异成烃演化和成藏流体源类型。为揭示这一关系,通过对该区自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差异构造变形的解析,以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将其分为4类构造形变区,并相应建立了中、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过程。据研究结果认为:①上扬子四川盆地持续埋藏—晚期隆升的构造变形使得成烃演化具有完整的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成藏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原油裂解气和沥青裂解气;②上扬子北缘和西缘差异隆升—推覆埋藏构造形变区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在推覆体上、下盘发生分异,下盘成藏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上盘为残留烃源;③中扬子强烈隆升—海相暴露形变区海相烃源岩自印支期末进入热裂解阶段,早燕山期末以来,烃源岩生烃停止,成藏流体源为残留气态烃源;④下扬子和中扬子强烈暴露—断陷埋藏形变区关键的成烃演化为晚燕山期以来的二次生烃,成藏流体源为二次生烃和残留烃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陆块 成烃演化 构造变形 成藏流体源 海相地层 中生代 - 新生代 烃源岩 关键构造变革期
下载PDF
惠州凹陷文昌组—恩平组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丙喜 姜正龙 +2 位作者 朱俊章 邓宏文 施和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38,共3页
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接替层系。通过对其烃源岩条件、圈闭条件和构造活动的研究发现,惠州凹陷文昌组—恩平组在始新世—早渐新世和中中新世晚期至今形成了披覆背斜、逆牵引背斜、断背斜、断鼻、古潜山以及... 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恩平组是油气田勘探的重要接替层系。通过对其烃源岩条件、圈闭条件和构造活动的研究发现,惠州凹陷文昌组—恩平组在始新世—早渐新世和中中新世晚期至今形成了披覆背斜、逆牵引背斜、断背斜、断鼻、古潜山以及岩性等多种类型的圈闭;在49~18.5Ma文昌组—恩平组生成了大量油气,具备形成早期油气藏的条件;中中新世开始的东沙运动使得文昌组—恩平组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发生调整。根据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将文昌组—恩平组的成藏模式分为早期成藏—晚期保存型、早期成藏—晚期调整型、早期成藏—晚期补充型和晚期成藏4种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闭 阶段生烃特征 成藏模式 文昌组-恩平组 惠州凹陷
下载PDF
Rapi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echanism in later period in Kelasu thrust belt in Kuqa depression 被引量:4
20
作者 ZOU HuaYao WANG HongJun +2 位作者 HAO Fang LIU GuangDi ZHANG BaiQi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7年第8期1161-1170,共10页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tructures of Kela 1, Kela 2 and Kela 3 in Kasangtuokai anticlinal belt using a series of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this...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tructures of Kela 1, Kela 2 and Kela 3 in Kasangtuokai anticlinal belt using a series of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rapid rat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ain drain path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flow and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are indispensable conditions for the rapid, late-stage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Kelasu thrust belt in the Kuqa depression. Due to structural over-lapping and the resultant rapid burial, the maturity of the source rocks had been increased rapidly from 1.3 to 2.5% Ro within 2.3 Ma, with an average rate of Ro increase up to 0.539% Ro/Ma. The rapid matura-tion of the source rocks had provided sufficient gases for late-stage gas accumulation. The kelasu structural belt has a variety of faults, but only the fault that related with fault propagation fold and cut through the gypsiferous mudstone cap could act as the main path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release and then for fast gas accumulation in low fluid potential area. All the evidence from surface structure map, seismic profile explanation, authigenic kaolinite and reservoir property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in drain path related with faults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and the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are the key poin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iant Kela 2 gas field. By contrast, the Kela 1 and Kela 3 structure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Kela 2 structure, are not favourable for gas accumulation due to lacking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I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ain DRAIN path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late-stage RAPID gas accumulation Kelasu THRUST belt KUQA depress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