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生动物杂交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牧 肖西山 刘学锋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2-352,共11页
本文涉及若干杂交动物问题,重点对野生哺乳动物的杂交做了较系统、深入的讨论。文章阐述了杂交动物也是动物物种生成的重要成因之一;还涉及并介绍了杂交动物的特点、生成、类型、分类、命名方法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对自然和人为干预下野... 本文涉及若干杂交动物问题,重点对野生哺乳动物的杂交做了较系统、深入的讨论。文章阐述了杂交动物也是动物物种生成的重要成因之一;还涉及并介绍了杂交动物的特点、生成、类型、分类、命名方法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对自然和人为干预下野生动物的杂交问题,杂交动物的不育,霍尔丹假说,野生杂交动物的利用以及拯救野生动物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同时,本文还涉及人们关心的野生动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动物 野生动物 自然选择 人工辅助生殖技术 杂交不育 霍尔丹法则 生物安全性
下载PDF
栽培稻(Oryzasativa L.)亚种间F_1花粉不育基因S-a的精细定位及克隆 被引量:9
2
作者 苏菁 刘耀光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57-758,共2页
水稻籼粳亚种间存在着强大的杂种优势 ,但杂种育性普遍偏低成为这一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研究证明 ,花粉不育是导致杂种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张桂权和卢永根等 (1987- 1994 )鉴定了 6个花粉不育基因座位 (S a ,S b ,S c ,S d ,S e和... 水稻籼粳亚种间存在着强大的杂种优势 ,但杂种育性普遍偏低成为这一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研究证明 ,花粉不育是导致杂种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张桂权和卢永根等 (1987- 1994 )鉴定了 6个花粉不育基因座位 (S a ,S b ,S c ,S d ,S e和S f)。其中S a基因座位已被庄楚雄等 (1996 )初步定位在水稻第一染色体着丝粒附近。本论文是在此基础上 ,利用美国Cornell大学、日本RGP构建的水稻高密度遗传图和日本构建的BAC/PAC物理图及其基因组测序资料 ,对S a作进一步的精细定位 ,建立了包含该基因的TAC重叠群 ,并通过序列分析发现S a候选基因 ,为分离鉴定S a基因及研究该基因在水稻杂种不育中的分子作用机理打下了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 构建了台中 6 5 (含S aj)及其近等基因系TILS4 (E4 ,含S ai)杂交的F2 群体 ,观察了 70 6株F2 个体的花粉育性分离状况。其中可育株 36 7株 ,半不育株 339株 ,分离比为 1∶1。2 利用前人筛选的多态性标记R2 15 9、R192 8和本研究新获得的多态性标记GR2、GR1、AR1、D2 3M、D1 5S、F12M 1,用 70 6株F2 群体对S a进行了的精细定位。结果表明S a与分子标记R2 15 9、GR2、GR1、AR1、R192 8、F12M 1、D1 5S和D2 3M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 2 0 7cM ,1 2 1cM ,0 6 5cM ,0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稻 亚种间杂种 花粉不育基因 S-a基因 基因定位 基因克隆 杂种优势
下载PDF
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FABP5和FABP9基因mRNA水平及能量代谢相关酶活力的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付伟 黄林 +5 位作者 刘文静 任亮 李彩霞 金素钰 林亚秋 郑玉才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1-567,共7页
本研究旨在测定牦牛表皮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5)和睾丸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9)基因序列,比较其在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中的表达,并结合睾丸中部分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力分析,以探索这两个基因及能量代谢与犏牛雄性不育之间的联... 本研究旨在测定牦牛表皮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5)和睾丸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9)基因序列,比较其在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中的表达,并结合睾丸中部分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力分析,以探索这两个基因及能量代谢与犏牛雄性不育之间的联系。试验从牦牛睾丸中提取总RNA,采用PCR方法获得了牦牛FABP5和FABP9基因的cDNA序列,编码区长度分别为408和399bp,与普通牛相比分别有1个和6个碱基差异,后者导致FABP9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存在5个氨基酸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FABP5基因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量极显著大于牦牛,而FABP9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犏牛睾丸中异柠檬酸脱氢酶活力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而β-羟脂酰CoA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活力与牦牛接近。犏牛睾丸中FABP5基因表达上调以及参与三羧酸循环的柠檬酸脱氢酶活力提高,可能提示雄性不育犏牛睾丸组织在脂肪酸氧化供能水平上高于成年牦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FABP基因 杂交雄性不育 睾丸 能量代谢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制种技术研究 Ⅰ.父母本不同行比、播期及群体结构比对制种纯度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瑞茂 侯国佐 +1 位作者 朱永生 赵继献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2年第5期5-8,共4页
在我省生态条件下,以我所育成的具陕2A血缘的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1356A组配的三系杂交种秋播制种行比缩小,其杂种纯度显著提高;同时,在适宜播期范围内,不育系推迟播种,则杂种纯度有所提高;杂种纯度的高低与父母本的长势均密切相关... 在我省生态条件下,以我所育成的具陕2A血缘的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1356A组配的三系杂交种秋播制种行比缩小,其杂种纯度显著提高;同时,在适宜播期范围内,不育系推迟播种,则杂种纯度有所提高;杂种纯度的高低与父母本的长势均密切相关,父本长势比母本愈强,开花量愈大,杂种纯度就愈高,而母本自身的长势愈强,营养体愈大,则杂种纯度就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三系配套 制种
下载PDF
牦牛和犏牛睾丸CPT1a和ETHE1基因mRNA水平比较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方伟 黄林 +3 位作者 金素钰 雷杰雯 付伟 郑玉才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91-1897,共7页
试验旨在探索牦牛杂交雄性不育后代(犏牛)睾丸脂肪酸氧化特点及其与雄性不育的关联性,阐明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以GAPDH和18SrRNA基因为双内参,建立了牦牛和犏牛肝脏型棕榈酰肉碱转移酶1a(CPT1a)和硫双加氧酶1(ETHE1)基因mRNA水平... 试验旨在探索牦牛杂交雄性不育后代(犏牛)睾丸脂肪酸氧化特点及其与雄性不育的关联性,阐明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以GAPDH和18SrRNA基因为双内参,建立了牦牛和犏牛肝脏型棕榈酰肉碱转移酶1a(CPT1a)和硫双加氧酶1(ETHE1)基因mRNA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发现,该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特异性好,扩增效率为98.5%~107.8%,标准曲线线性关系好。采集成年牦牛(n=9)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和附睾,通过常规组织切片和HE染色检测,证实犏牛睾丸和附睾中无精子,而牦牛睾丸和附睾中有精子。试验进一步从牦牛和犏牛睾丸中提取总RNA,测定睾丸中CPT1a和ETHE1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犏牛睾丸中CPT1a和ETHE1基因mRNA水平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牦牛(P<0.05;P<0.01)。CPT1a基因mRNA水平的提高表明犏牛睾丸中脂肪酸β-氧化能力的加强;而ETHE1基因mRNA水平的增加可促进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和脂肪酸氧化,或影响其他能量代谢通路,这两种基因mRNA水平的提高均有助于睾丸脂肪酸的β-氧化供能。本研究结果表明,与牦牛睾丸相比,雄性不育犏牛睾丸的脂肪酸氧化供能水平加强,可能对脂肪酸燃料分子有更多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杂交雄性不育 棕榈酰肉碱转移酶1a(CPT1a) 硫双加氧酶1(ETHE1)
下载PDF
牦牛和黄牛睾丸组织Prdm9基因cDNA序列的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晓琴 刘文静 +2 位作者 金素钰 黄林 郑玉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1期1-5,共5页
为比较牦牛与普通牛Prdm9基因的序列特征,采用RT-PCR和3'-RACE方法,从牦牛和黄牛睾丸组织总RNA中分别获得Prdm9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经过拼接后获得了牦牛和黄牛Prdm9基因的完整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2580bp和2421bp,编码序列长度均为2... 为比较牦牛与普通牛Prdm9基因的序列特征,采用RT-PCR和3'-RACE方法,从牦牛和黄牛睾丸组织总RNA中分别获得Prdm9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经过拼接后获得了牦牛和黄牛Prdm9基因的完整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2580bp和2421bp,编码序列长度均为2091bp,共编码696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8.56%.分析显示,牦牛和黄牛Prdm9基因开放阅读框有10个核苷酸同义突变和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导致10个氨基酸差异,其中4个位于锌指域.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和黄牛Prdm9基因结构特征类似,但在锌指域存在一些氨基酸差异,可能会影响该基因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黄牛 杂交雄性不育 睾丸 Prdm9
下载PDF
牦牛和犏牛睾丸SAMD12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其mRNA水平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乐 黄林 +2 位作者 金素钰 雷杰雯 郑玉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525-530,共6页
SAMD12是新近发现的SAM结构域家族成员.为进一步探究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实验从健康成年牦牛(n=10)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常规基因克隆技术,对牦牛SAMD12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牦... SAMD12是新近发现的SAM结构域家族成员.为进一步探究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实验从健康成年牦牛(n=10)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组织中提取总RNA,利用常规基因克隆技术,对牦牛SAMD12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牦牛和犏牛睾丸中SAMD12基因mRNA水平.结果本实验克隆获得了牦牛SAMD12基因的3种变异体,分别命名为v715、v779和v852.v715与普通牛5号变异体完全对应;v779含SAM结构域但与普通牛序列存在一些差异,可能是SAMD12基因的新变异体类型;v852无结构域部分可能不表现活性.定量PCR结果显示:SAMD12基因在牦牛和犏牛睾丸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差异不显著,推测其表达水平与犏牛雄性不育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犏牛 睾丸 SAMD12基因 杂交雄性不育
下载PDF
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蛋白磷酸酶甲酯酶-1表达水平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屈兵兵 白文林 +3 位作者 黄林 金素钰 付伟 郑玉才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2-214,共3页
为了阐明牦牛杂交后代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验证蛋白磷酸酶甲酯酶-1(PPME1)在牦牛和杂交雄性不育犏牛睾丸中的表达差异,试验提取健康成年牦牛(n=9)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组织总蛋白,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参,采用West... 为了阐明牦牛杂交后代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验证蛋白磷酸酶甲酯酶-1(PPME1)在牦牛和杂交雄性不育犏牛睾丸中的表达差异,试验提取健康成年牦牛(n=9)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组织总蛋白,以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为内参,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PPME1蛋白在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PME1在牦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犏牛(P<0.05)。说明PPME1在犏牛睾丸中的低表达可能与其雄性不育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犏牛 雄性杂交不育 蛋白磷酸酶甲酯酶一1(PPME1) 表达水平 蛋白磷酸酶2A (PP2A)
原文传递
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中Prm1和Prm2基因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鹏非 黄林 +2 位作者 唐会会 金素钰 郑玉才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0期5375-5377,共3页
为探索牦牛(Bos grunniens)杂交后代(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比较了牦牛及其杂交后代睾丸中两种精蛋白(Prm)基因的表达。从成年牦牛(n=13)和犏牛(n=7)睾丸中提取总RNA,定量PCR分析表明,犏牛睾丸中Prm1和Prm2基因的m RNA水平均极显著... 为探索牦牛(Bos grunniens)杂交后代(犏牛)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比较了牦牛及其杂交后代睾丸中两种精蛋白(Prm)基因的表达。从成年牦牛(n=13)和犏牛(n=7)睾丸中提取总RNA,定量PCR分析表明,犏牛睾丸中Prm1和Prm2基因的m RNA水平均极显著低于牦牛(P<0.01),这将影响正常精子发生的过程,推测可能与犏牛雄性不育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Bos grunniens) 杂交雄性不育 睾丸 Prm1 Prm2
下载PDF
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PPP2CA、PME-1基因mRNA水平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亮 付伟 +3 位作者 金素钰 黄林 李彩霞 郑玉才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6-310,共5页
蛋白磷酸酶2A(PP2A)参与细胞中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作用,在磷酸化信号通路调控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其活性受蛋白磷酸甲酯酶-1(PME-1)和其他因素的调控。为阐明牦牛杂交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从牦牛睾丸中克隆了PP2A催化亚基α基因(PPP2... 蛋白磷酸酶2A(PP2A)参与细胞中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作用,在磷酸化信号通路调控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其活性受蛋白磷酸甲酯酶-1(PME-1)和其他因素的调控。为阐明牦牛杂交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从牦牛睾丸中克隆了PP2A催化亚基α基因(PPP2CA)和PME-1基因c DNA序列,编码区长度分别为930 bp和1 143 bp,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保守;定量PCR检测显示,犏牛(n=7)睾丸中PPP2CA与PME-1基因的m RNA水平均极显著低于牦牛(n=13,P<0.01)。根据本研究结果,推测犏牛睾丸中这2个基因的显著下调可能会影响一些重要信号通路,且与犏牛雄性不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犏牛 杂交雄性不育 蛋白磷酸酶2A 蛋白磷酸甲酯酶-1
下载PDF
豫粳6号保持系与恢复系TR2604间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定位
11
作者 张宏根 孙一标 +6 位作者 封智蔷 钱凯 裴艳 李闯 汤述翥 梁国华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380-1385,共6页
阐明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有助于三系法杂交粳稻组合的选育。根据TR2604与豫粳6号A(B)、9201A(B)后代的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明确了豫粳6号A(B)/TR2604 F1不育由双亲间特异性不亲和造成。遗传分析表明豫粳6号A(B)与TR260... 阐明BT型杂交粳稻组合间育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有助于三系法杂交粳稻组合的选育。根据TR2604与豫粳6号A(B)、9201A(B)后代的花粉育性及小穗育性,明确了豫粳6号A(B)/TR2604 F1不育由双亲间特异性不亲和造成。遗传分析表明豫粳6号A(B)与TR2604 F1花粉不育受单基因S38(t)控制。以352株豫粳6号A/TR2604//TR2604、豫粳6号B/TR2604//豫粳6号B等群体中单株为定位群体,将S38(t)定位于第7染色体上标记RM18和RM234之间,与两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0.43 cM和0.14 cM,两标记间物理距离约为180 kb,相关结果为S38(t)图位克隆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系杂交粳稻 杂种花粉不育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牦牛和不育犏牛睾丸中LGR4和ZNF281基因mRNA水平的分析
12
作者 于淼 金素钰 +2 位作者 黄林 雷杰雯 郑玉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6期551-555,共5页
LGR4和ZNF281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重要分子,参与广泛的生物学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这两个基因在牦牛及其杂交后代睾丸中的表达.从成年牦牛(n=10)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中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LGR4和ZNF281基因的mRNA水平... LGR4和ZNF281是信号转导通路中的重要分子,参与广泛的生物学过程.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这两个基因在牦牛及其杂交后代睾丸中的表达.从成年牦牛(n=10)和雄性不育犏牛(n=7)睾丸中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LGR4和ZNF281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显示,这两个基因在睾丸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其中LGR4基因在牦牛和犏牛睾丸中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而ZNF281基因在牦牛睾丸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雄性不育犏牛(P <0. 01),差异达4. 7倍.推测ZNF281在犏牛睾丸中的低表达可能与其雄性不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犏牛 杂交雄性不育 精子发生
下载PDF
牦牛DDAH1和DDAH2基因的克隆测序及其在牦牛和犏牛睾丸中的表达差异
13
作者 胡雨薇 郑玉才 +2 位作者 尚秋萍 金素钰 黄林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1-55,共5页
为了测定牦牛DDAH1和DDAH2基因序列并比较其在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中的表达,以探究该基因与犏牛雄性不育的联系,试验从牦牛睾丸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克隆并测序获得牦牛DDAH1和DDAH2基因的c DNA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 为了测定牦牛DDAH1和DDAH2基因序列并比较其在牦牛和雄性不育犏牛睾丸中的表达,以探究该基因与犏牛雄性不育的联系,试验从牦牛睾丸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技术克隆并测序获得牦牛DDAH1和DDAH2基因的c DNA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这两个基因在牦牛与犏牛睾丸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牦牛DDAH1和DDAH2基因序列分别长959 bp及1 091 bp,均包含858 bp的CDS区。DDAH1基因序列与普通牛相比有4个碱基差异,序列同源性为99.58%,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仅存在1个氨基酸残基差异;DDAH2基因序列与普通牛比较相差1个碱基,序列同源性为99.91%,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存在1个氨基酸残基差异。DDAH1和DDAH2基因在牦牛和犏牛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DDAH1基因在犏牛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牦牛(P<0.05),是牦牛睾丸组织中表达量的1.5倍;DDAH2基因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量与牦牛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DDAH基因表达在犏牛睾丸中上调可能与其雄性不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杂交雄性不育 DDAH基因 基因克隆 睾丸
原文传递
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Ⅱ.F_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模式 被引量:54
14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3期222-228,共7页
Oka建立了台中65等基因F_1不育系,并把该试验的结果作为支持重复配子致死模式的证据。本研究利用台中65及其3个等基因F_1不育系分析了花粉育性的分离方式。试验结果符合单基因座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而不符合重复配子致死模式。假设在... Oka建立了台中65等基因F_1不育系,并把该试验的结果作为支持重复配子致死模式的证据。本研究利用台中65及其3个等基因F_1不育系分析了花粉育性的分离方式。试验结果符合单基因座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而不符合重复配子致死模式。假设在S-E2、S-E3和S-E5基因座上,台中65的基因型为,等基因F_1不育系E2的基因型为,等基因F_1不育系E4的基因型为,等基因F_1不育系E5的基因型为。在杂合株中,等位基因互作导致携带s^f基因的雄配子不完全败育。对采用与Oka不同的基因模式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 不育性 花粉不育基因 栽培稻
下载PDF
栽培稻(Oryza sativa)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Ⅳ.F_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型 被引量:47
15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2 位作者 张华 杨进昌 刘桂富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4年第1期34-41,共8页
栽培稻(O.sativa)品种间杂种的不育性是由F_1花粉不育基因座的等位基因互作引起的。前文报道了S-E3、S-E2和S-E53个花粉不育基因座,本文把这3个基因座分别重新命名为S-a、S-b和S-c。本研究发现了... 栽培稻(O.sativa)品种间杂种的不育性是由F_1花粉不育基因座的等位基因互作引起的。前文报道了S-E3、S-E2和S-E53个花粉不育基因座,本文把这3个基因座分别重新命名为S-a、S-b和S-c。本研究发现了另外3个花粉不育基因座,分别命名为S-d、S-e和S-f。分析了11个品种在这6个花粉不育基因座的基因型。所有被测品种在S-a上均带S ̄i/S ̄i。在其余5个花粉不育基因座上,籼型品种广陆矮4号(D2)均带S ̄i/S ̄i,而粳型品种台中65(E1)和大白芒(K6)均带S ̄i/S ̄i。11个品种在这6个基因座上出现了8种不同的基因型。具有不同花粉不育基因型的品种相互杂交,F_1杂种具有不同的花粉不育基因杂合座位数,因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育性。从总体上看,F_1杂种中花粉不育基因杂合对数越多,花粉不育性和小穗不育性就越高。可以设想,通过培育具有籼型花粉不育基因型的粳型品系──“粳型亲籼系”,可以克服籼-粳杂种的不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 不育性 栽培稻 水稻 遗传
下载PDF
栽培稻(Dryza sativa)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 Ⅰ.等基因F_1不育系杂种不育性的双列分析 被引量:52
16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97-101,共5页
以栽培稻粳型品种台中65及其5个等基因F_1不育系作双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5个等基因系中共带有三组不同位点的F_1不育基因,分别命名为 E2、E3和 E5位点组。E2和E5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染败花粉,而 E3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空败花粉。E3... 以栽培稻粳型品种台中65及其5个等基因F_1不育系作双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5个等基因系中共带有三组不同位点的F_1不育基因,分别命名为 E2、E3和 E5位点组。E2和E5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染败花粉,而 E3位点组的作用主要产生空败花粉。E3位点组的作用时期早于 E2和 E5位点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 杂种不育性 栽培稻 花粉 遗传研究 等基因系 杂交试验 不育基因
下载PDF
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遗传研究——Ⅲ.不同类型品种F_1花粉不育性的等位基因分化 被引量:30
17
作者 张桂权 卢永根 +2 位作者 刘桂富 杨进昌 张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6期541-551,共11页
以台中65等基因F_1不育系为遗传测验种,测定了栽培稻(O.sativa)45个品种在3个F_1不育基因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化度。在S-E3基因座上,除Dular带有S_i/S_i基因型外,其余被测品种均带有S_i/S_i基因型。在S-E2和S-E5基因座上,籼型品种... 以台中65等基因F_1不育系为遗传测验种,测定了栽培稻(O.sativa)45个品种在3个F_1不育基因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化度。在S-E3基因座上,除Dular带有S_i/S_i基因型外,其余被测品种均带有S_i/S_i基因型。在S-E2和S-E5基因座上,籼型品种带有高频率的S_i基因,而粳型品种带有高频率的S_i基因。S_i和S_i均具有不同的分化度。籼型品种携带的S_i基因和粳型品种携带的S_i基因具有较高的分化度。中间型品种和广亲和品种的等位基因分化在S-E2基因座上与粳型品种相似,而在S-E5基因座上与籼型品种相似。此外,分析了各类型品种相互杂交F_1杂种在S-E2和S-E5基因座的杂合率、杂合度和杂合性。与籼/粳杂种相比,中间型品种(包括广亲和品种)与籼型和粳型品种杂交,F_1杂种均具有较低的平均杂合性,从而表现出较高的亲和性。因此,无论是杂种不育性还是杂种亲和性均由花粉不育基因控制。花粉不育基因也称为特异亲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不育性 等位基因 分化 水稻
下载PDF
水稻S-c座位的PCR标记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被引量:24
18
作者 张泽民 张桂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04-709,共6页
以粳型品种台中 65及其近等基因 F1不育系 TISL 5为材料 ,利用 STS和 SSL P标记对水稻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 S- c进行了精细定位 ,RG2 2 7STS和 RM2 18分别位于 S- c的两侧 ,与 S- c的距离分别为 0 .3c M和 4 .3c M。通过对 4 0个籼、粳... 以粳型品种台中 65及其近等基因 F1不育系 TISL 5为材料 ,利用 STS和 SSL P标记对水稻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 S- c进行了精细定位 ,RG2 2 7STS和 RM2 18分别位于 S- c的两侧 ,与 S- c的距离分别为 0 .3c M和 4 .3c M。通过对 4 0个籼、粳和中间型品系标记基因型的鉴定 ,分析了分子标记基因型与 S- c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以 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利用 RG2 2 7STS和RM2 18标记对来自 TISL5的 S- ci/ S- ci 基因型的选择 ,准确度达 1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不育性 基因定位 STS SSLP 栽培稻 水稻 分子标记
下载PDF
栽培稻F_1花粉不育基因座S-α的分子定位 被引量:17
19
作者 庄楚雄 张桂权 +1 位作者 梅曼彤 卢永根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13-218,共6页
以栽培稻品种台中65及其等基因已不育系TISL4为材料,用RFLP和RAPD等技术,对F_1花粉不育基因座S-a定位。通过用RFLP和RAPD方法对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亲本间的多态性很低,说明经多代回交后,在等基因系基因组中供体亲本的DNA... 以栽培稻品种台中65及其等基因已不育系TISL4为材料,用RFLP和RAPD等技术,对F_1花粉不育基因座S-a定位。通过用RFLP和RAPD方法对亲本间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亲本间的多态性很低,说明经多代回交后,在等基因系基因组中供体亲本的DNA片段所占的比例很小。通过连锁分析,将S-a定位在第1染色体上。S-a与分子标记CDO548、O11—1000、RG146和Y13-500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4cM、6.8cM、7.2cM和11.3cM。S-a基因座上S-a^i/S-a^j等位基因互作使携带S-a^j基因的花粉败育是寻致该F_2群体产生偏态分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不育性 花粉不育基因座 基因定位 水稻
下载PDF
Molecular Control of Male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and Pollen Fertility in Rice 被引量:19
20
作者 Jing-Xin Guo Yao-Guang Li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967-978,共12页
Anther development and male fertility are essential biological pro- cesses for flowering plants and are important for crop seed produc- tion. Genetic manipulation of male fertility/sterility is critical for crop hybri... Anther development and male fertility are essential biological pro- cesses for flowering plants and are important for crop seed produc- tion. Genetic manipulation of male fertility/sterility is critical for crop hybrid breeding. Rice (Oryza sativa L.) male sterility phenotypes, including genic male sterility, hybrid male sterility, and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are generally caused by mutations of fertility-related genes, by incompatible interactions between divergent allelic or non-allelic genes, or by genetic incompatibilities between cytoplas-mic and nuclear genomes. Here, we review the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olecular basis of anther development and male fertility-sterility conversion in specific genetic backgrounds, and the interactions with cert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highlighted findings in this review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in both basic studies and rice genetic improv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her development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hybrid sterility male fertility MEIOSIS ri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