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蚁群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99
1
作者 张松灿 普杰信 +1 位作者 司彦娜 孙力帆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19,共10页
路径规划是移动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蚁群算法在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常见的几种蚁群算法,从蚁群算法结构、参数选取及优化、信息素优化等方面对已有的蚁群算法方法进行了分类综述,同时对多蚁群优化算法、融... 路径规划是移动机器人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蚁群算法在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常见的几种蚁群算法,从蚁群算法结构、参数选取及优化、信息素优化等方面对已有的蚁群算法方法进行了分类综述,同时对多蚁群优化算法、融合蚁群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应用进行了分类比较与分析。从蚁群算法的理论研究、算法融合、多蚁群算法研究等方面对蚁群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未来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蚁群算法 路径规划 信息素更新 融合算法 种群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粒子群和差分进化算法的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 被引量:62
2
作者 周湶 郑柏林 +3 位作者 廖瑞金 李剑 马小敏 徐智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37,共5页
配电网中引入分布式电源将导致传统的故障区段定位方法不再适用。通过构建新的开关函数,提出了基于二进制混合算法的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方法。该方法可动态适应分布式电源的投切,在进行多重故障定位时只需确定一次正方向,利用双种群进... 配电网中引入分布式电源将导致传统的故障区段定位方法不再适用。通过构建新的开关函数,提出了基于二进制混合算法的配电网故障区段定位方法。该方法可动态适应分布式电源的投切,在进行多重故障定位时只需确定一次正方向,利用双种群进化策略和信息交换机制实现了粒子群和差分进化算法的混合。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中的单一和多重故障进行准确定位,并且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群 差分进化 混合算法 双种群 分布式电源 多重故障定位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张永丽 蓝岚 +1 位作者 李雁鸣 肖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7,共5页
为确定杂种小麦合理栽培密度,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150~450株/m^2),杂种的群体总茎数(PS)、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重(PDW)和光合势(PP)均... 为确定杂种小麦合理栽培密度,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150~450株/m^2),杂种的群体总茎数(PS)、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重(PDW)和光合势(PP)均以低密度处理(150株/m^2)最低。杂种小麦高密度处理(450株/m^2)的PS始终高于中密度处理(300株/m^2),LAI和PP则在挑旗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低于中密度处理;PDW在开花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杂种小麦低密度处理的生长率(CGR)在拔节期前低于中、高密度处理,但在拔节期后,低密度与中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均高于高密度处理。杂种小麦中、高密度处理各生育时期PS的离中优势(Hm)均为负值,低密度处理冬前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为11.6%、5.9%、9.8和13.5%。除开花期PDW的Hm中密度和高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时期LAI和PDW的Hm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杂种小麦的籽粒产量以中密度处理最高,但与低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高密度处理最低。产量的Hm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生产中采用较低的密度有利于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杂种优势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种植密度 群体生长 籽粒产量
下载PDF
高山松种实性状与生殖适应性 被引量:40
4
作者 毛建丰 李悦 +2 位作者 刘玉军 刘灏 王晓茹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1-299,共9页
高山松(Pinus densata)是云南松(P.yunnanensis)与油松(P.tabulaeformis)自然杂交产生的二倍体杂种,是植物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典型案例。高山松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占据了两个亲本种都不能正常生长的高海拔地带。良好生殖适应性的... 高山松(Pinus densata)是云南松(P.yunnanensis)与油松(P.tabulaeformis)自然杂交产生的二倍体杂种,是植物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典型案例。高山松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占据了两个亲本种都不能正常生长的高海拔地带。良好生殖适应性的产生是物种形成的关键,但对高山松在高海拔生境下生殖适应性的变异与杂交起源遗传背景关系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该研究通过对来自该种分布区内6个代表居群样本、13个反映高山松生殖适应性的种实性状的分析,探讨了其生殖性状在居群水平的变异模式,揭示了具有不同遗传组成和起源历史的高山松居群的生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6个研究居群在种实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育种鳞数、总种鳞数、总种子数、可育种鳞率和可育种鳞密度等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球果结种率与经度和生态梯度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胚珠败育率则与经度和生态梯度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球果长度也呈现了与经度的显著负相关。高山松球果结种率很高,平均为74%;球果的结种数、种子长和种翅长与云南松、油松及其它松属双维管亚属多数种接近;球果长度、球果总种鳞数接近油松的报道。这些结果表明,高山松在亲本种不能正常生长、繁衍的高原环境下具备正常的生殖能力;其种实特征在居群间分化显著并呈现一定的地理梯度变化。居群间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其杂种起源特性,与高山松居群的遗传背景有关,也反映了处在异质生态环境中的高山松居群具有各自的生殖生态进化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杂种 居群分化 生殖特性 变异模式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不同株高玉米品种部分群体质量指标对种植密度的反应 被引量:33
5
作者 杨利华 张丽华 +2 位作者 杨世丽 马瑞昆 张全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9-146,共8页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选先玉335、郑单958和高优1号3个不同株高品种,副处理设45000,53250,61500,69750和78000株/hm25个密度,从产量及其结构、叶面积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库源关系和群体整齐度等方面研究阐述了不同株高紧...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选先玉335、郑单958和高优1号3个不同株高品种,副处理设45000,53250,61500,69750和78000株/hm25个密度,从产量及其结构、叶面积动态、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库源关系和群体整齐度等方面研究阐述了不同株高紧凑型玉米品种群体质量指标在密度影响下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穗粒数、株高整齐度、单株干重、结实率、籽粒库充实度、粒叶比和产叶比等指标因密度处理的变异系数均呈现高秆品种大于中秆、中秆大于矮秆的规律性变化;生育后期叶面积衰减速率,源与库的相对地位、其平衡关系因密度处理的变化趋势也以品种株高不同而不同。高秆品种适宜密度和经济系数低,群体质量易受增密的负作用影响;矮秆品种对密度反应相对迟钝,但单株生产力有限;中等株高品种合理密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大、理论产量高,对密度反应适中,是夏玉米理想的品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株高 密度 群体质量
下载PDF
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冈优527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孙永健 马均 +5 位作者 孙园园 徐徽 严奉君 代邹 蒋明金 李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047-2061,共15页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灌(W1)、控制性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处理及4种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7﹕3﹕0... 【目的】研究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水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冈优527为材料,通过淹灌(W1)、控制性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处理及4种氮肥运筹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7﹕3﹕0、5﹕3﹕2(穗肥于倒4叶龄期施入)、3﹕3﹕4(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2﹕2﹕6(穗肥于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分别记为N1、N2、N3、N4),并设置不施氮处理,记为N0,分析水氮管理模式对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探讨水氮互作下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水与氮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累积、叶面积指数(LAI)、抽穗期粒叶比、剑叶净光合速率、群体透光率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互作效应分解分析表明,适当的氮肥后移处理、W2处理对产量均表现为正效应,且氮肥运筹效应大小表现为:N3>N2>N1,氮肥后移比例过大至N4处理水平、W3处理均会加重灌水处理的负效应;而水氮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W2处理相对于其他灌水处理能促进氮肥肥效,达到以水促肥的目的,且W2模式下氮肥后移量可占总施氮量的40%,与基肥﹕分蘖肥﹕穗肥(倒4、2叶龄期分2次等量施入)为3﹕3﹕4氮肥运筹模式(N3处理)相配套,其水氮交互正效应不同程度的高于其他处理,能及时对群体分蘖数进行调控,提高成穗率,保证抽穗期水稻适宜的LAI及粒叶比,适当降低了上3叶叶倾角,提高了高效叶面积率及保持了群体透光率,有利于提高结实期群体光合产物的积累,并在保证一定数量有效穗及结实率的前提下,显著提高穗粒数及千粒重,最终促进了产量的增加,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方式。而其他各水氮处理出现交互优势减弱,甚至出现负效应,均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尤其W3处理和氮肥运筹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均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灌水方式 氮肥运筹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的技术关键 被引量:18
7
作者 黄培劲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9,共2页
阐明了杂交水稻超高产制种关键技术 :(1)安排母本比父本早 2天抽穗以充分利用父本初散花粉 ;(2 )利用药物刺激剑叶叶枕分生组织 ,创造最佳授粉态势 ;(3)利用柱头外露敏感期进行特殊技术处理 ,提高母本柱头外露率及柱头外露体积 ;(4 )
关键词 高产 制种 水稻 杂交稻
下载PDF
移栽秧龄对机插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贾现文 朱起超 +4 位作者 杨志远 孙永健 郭翔 石勇 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5,共8页
为探明中、迟熟型杂交稻品种在不同机插秧龄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品种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中、迟熟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1 d适龄移栽杂交稻的产量、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叶... 为探明中、迟熟型杂交稻品种在不同机插秧龄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品种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中、迟熟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1 d适龄移栽杂交稻的产量、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抽穗后剑叶光合、群体透光、抽穗期的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有效叶面积率以及高效叶面积率显著大于迟栽处理。品种选择上,迟熟杂交稻品种无论在产量还是在各群体指标方面均优于中熟品种,尤其是迟熟型中F优498分蘖力中等,株型好,这些特征改善了机插条件下杂交稻群体光合生产和通风透光状况,穗型大且穗粒数较多,茎蘖成穗率较高,秧龄弹性较大,可适当延长秧龄到28 d也能保持较高产量。中熟型中辐优838虽然穗数多,但其穗粒数限制了产量的增加,且其分蘖力过强,导致无效分蘖过多,对机插产量的发挥造成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生产中选择机插适栽秧龄及高产杂交稻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移栽 生长 秧龄 机插 杂交稻 产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不同机栽方式下杂交稻产量及其形成特征比较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军 王兴龙 +8 位作者 石广跃 米长生 郭保卫 李必忠 方书亮 陆海空 刘忠红 张永进 庚跃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4-91,共8页
为寻求能够更好发挥杂交水稻产量潜力的机栽方式,解决好现有机插杂交水稻秧苗素质弱、盘根难、大田移栽漏穴率高等难题,以甬优2640、Y两优1号为材料,设置钵苗、毯状大苗、常规毯苗3种机栽方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系统比较研究了其产量差... 为寻求能够更好发挥杂交水稻产量潜力的机栽方式,解决好现有机插杂交水稻秧苗素质弱、盘根难、大田移栽漏穴率高等难题,以甬优2640、Y两优1号为材料,设置钵苗、毯状大苗、常规毯苗3种机栽方式,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系统比较研究了其产量差异及其形成。结果表明,钵苗和毯状大苗产量极显著高于常规毯苗(P<0.01),甬优2640和Y两优1号钵苗实际产量分别高20.70%和20.81%,毯状大苗分别高12.26%和12.94%。钵苗机插由于采用壮秧带土移栽,几无缓苗期,群体茎蘖消长平稳,群体高峰苗数分别为最终穗数的1.2和1.3倍,最终成穗率80%左右,生育中、后期光合系统配置优,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抽穗至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高,单茎物质输出与转运协调性好,最终实际产量最高。毯状大苗机插方式可培育35 d左右秧龄壮秧,带大蘖移栽,但秧苗返青活棵后,由于低位无效分蘖少,高峰苗数显著少于常规毯苗机插(P<0.05),为最终穗数的1.4倍左右,最终成穗率70%左右,生育中后期光合系统配置优于常规毯苗机插稻,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等群体指标虽不及钵苗但明显优于常规毯苗,最终毯状大苗实产极显著高于常规毯苗(P<0.01)。该文为发展机插杂交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种植 农作物 杂交稻 机栽方式 产量 群体指标
下载PDF
稻油轮作下油菜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杂交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殷尧翥 郭长春 +7 位作者 孙永健 武云霞 余华清 孙知白 张桥 王海月 杨志远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7-268,共12页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与水氮配施的理论与技术,探讨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两种秸秆还田方式,裂区为淹水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两种水分...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与水氮配施的理论与技术,探讨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选用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两种秸秆还田方式,裂区为淹水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为4种施氮量,分析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模式下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LAI)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调控效应,互作效应显著;且群体质量指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指标的调控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提高了4.71%~6.50%,群体干物质显著增加了9.22%~13.30%;并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著,有效穗数及每穗粒数分别提高了5.9%~9.8%和1.5%~5.2%,从而使产量提高了9.5%~13.4%。控制性交替灌溉相对于淹灌能保证足够的穗数,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减缓拔节至齐穗期叶面积衰减,加快结实期群体生长率,利于穗粒数及产量的提高;且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结论】从三因素间的互作效应来看,秸秆堆腐还田处理下,控制性交替灌溉与施氮量150 kg/hm^2,可有效提高齐穂期高效叶面积指数(4.80~5.32),具有较高的结实期干物质积累量(6.94~7.36t/hm^2),显著提高了有效穗(181.6万~220.9万/hm^2)及每穗粒数(180~200粒),从而显著提高产量达到10328.1~12464.1 kg/hm^2,为本研究节水减氮增效最佳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秸秆还田 灌水方式 施氮量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四川稻瘟病菌群体致病性变异新趋势 被引量:12
11
作者 姬红丽 廖华明 +5 位作者 龚爱清 朗冬梅 刘文德 张燕 涂建华 彭云良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286-290,共5页
试验2002~2004年在蒲江病圃和室内进行,发现不同组合及其恢复系对稻瘟病菌确实具有不同的抗性,2004年20个主要杂交水稻恢复系接种118个稻瘟病菌株后,所有菌株均至少对5个恢复系具有致病力,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分化,使得同一田块病菌群... 试验2002~2004年在蒲江病圃和室内进行,发现不同组合及其恢复系对稻瘟病菌确实具有不同的抗性,2004年20个主要杂交水稻恢复系接种118个稻瘟病菌株后,所有菌株均至少对5个恢复系具有致病力,不同菌株间的致病力分化,使得同一田块病菌群体获得了对其他不同品种的致病力,其中对全部参试恢复系致病菌株出现频率为11 90%,显著高于仅对一个恢复系致病的菌株频率(P 0 01),水稻多样化抗性逐步为病菌所克服。利用pot2 1和pot2 2引物,对68个对多恢1号致病菌株rep PCR扩增获得多种指纹图谱,各菌株指纹图谱与其地区和品种来源无相关性,表明对多恢1号致病的菌株是由不同遗传背景的菌株演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群体 致病性变异 2004年 趋势 四川 致病菌株 指纹图谱 恢复系 致病力分化 PCR扩增 杂交水稻 出现频率 品种来源 遗传背景 多样化 相关性 抗性 病圃 接种 田块
下载PDF
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巫军 高立均 +8 位作者 段秀建 姚雄 唐永群 李经勇 李焕梅 文明 张现伟 肖人鹏 刘强明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2-57,79,共7页
以三系杂交籼稻品种渝香203和渝优7109为材料,设置常规施氮模式CF(基肥∶分蘖肥∶穗肥=7∶3∶0)、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1(基肥∶分蘖肥∶穗肥=7∶0∶3)、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_2(基肥∶分蘖肥∶穗肥=3∶3∶4)以及不施肥的对照处理(CK),研究... 以三系杂交籼稻品种渝香203和渝优7109为材料,设置常规施氮模式CF(基肥∶分蘖肥∶穗肥=7∶3∶0)、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1(基肥∶分蘖肥∶穗肥=7∶0∶3)、氮肥后移施肥模式AF_2(基肥∶分蘖肥∶穗肥=3∶3∶4)以及不施肥的对照处理(CK),研究氮肥后移对长江上游机插杂交籼稻群体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比较,常规施氮和氮肥后移处理增加了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与CF处理比较,AF_2处理略微增加了水稻产量,增幅为2.9%~8.7%。穗部性状方面,与常规施氮处理比较,氮素后移处理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差异不显著,但AF_2处理的穗长和单穗干重明显增加,AF_2处理单穗干重低于5 g的穗子比例明显减少,而大于5 g的穗子比例显著增加。此外,AF_2处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较CF处理显著增加,后期生长优势明显。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后移的AF_2处理有利于大穗形成,同时个体穗部性状得到改善,花后群体生长优势明显,但因有效穗数不足而较常规施氮模式CF的增产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机插秧 氮肥后移 群体质量 产量
原文传递
免耕移栽对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若干群体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冯跃华 邹应斌 Roland J.BURESH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70,共6页
为了探明免耕移栽对杂交水稻若干群体特征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材料,于2004-2006年在长沙进行了免耕移栽、翻耕移栽2种栽培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翻耕移栽相比,免耕移栽稻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穗前干物质量、穗后干物质量、总... 为了探明免耕移栽对杂交水稻若干群体特征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材料,于2004-2006年在长沙进行了免耕移栽、翻耕移栽2种栽培方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翻耕移栽相比,免耕移栽稻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穗前干物质量、穗后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较低;免耕移栽稻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运率、茎叶物质表观输出率、茎叶物质表观输出量分别比翻耕移栽低14.1%、17.7%、0.69%和8.43%;而其颖花数/叶面积、实粒数/叶面积和粒重/叶面积分别比翻耕移栽稻高11.8%、7.7%和11.0%;在分蘖中期至幼穗分化期,免耕移栽稻净同化率比翻耕移栽稻低,而在幼穗分化期至抽穗期,其净同化率比翻耕移栽稻高7.41%;分蘖中期免耕移栽稻的单茎茎鞘质量比翻耕移栽稻低,但在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其单茎茎鞘质量分别比翻耕移栽稻高17.6%和4.4%;免耕移栽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成穗率比翻耕移栽稻低,但其每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比翻耕移栽稻高;免耕移栽稻的实收产量平均为8930.7 kg/hm2,比翻耕移栽稻增产1.02%,但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移栽 杂交水稻 群体特征
下载PDF
杂交小麦产量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胜全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6期1-5,共5页
为给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创制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笔者总结了杂交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产量构成及其贡献、光合优势、物质生产、群体结构建成、源库关系、根系发育等生物学规律,提出了通过挖掘穗粒数及粒重潜力、扩大库源比... 为给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创制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笔者总结了杂交小麦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产量构成及其贡献、光合优势、物质生产、群体结构建成、源库关系、根系发育等生物学规律,提出了通过挖掘穗粒数及粒重潜力、扩大库源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精量栽培等进一步挖掘小麦强杂种优势的策略,以期为加速杂交小麦走向生产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产量形成 产量构成 光合生产 群体结构 源库关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良丰优339群体结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晓丽 粟学俊 +4 位作者 陈彩虹 唐茂艳 王强 陈雷 梁天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67-167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杂交水稻品种良丰优339群体结构、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良丰优339栽培调控和群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不同氮肥施用量处理(0、90、135、180、225、270kg/ha),调查良丰优339茎...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杂交水稻品种良丰优339群体结构、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良丰优339栽培调控和群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不同氮肥施用量处理(0、90、135、180、225、270kg/ha),调查良丰优339茎蘖动态变化、产量及其结构因子和氮素利用率。【结果】施氮量为90和135 kg/ha时对茎蘖动态控制较合理,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素农学利用率(NAE)、氮素生理利用率(NPE)和氮素吸收利用率(NAE)均达到较高水平。在较低施氮水平下,有效穗数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在较高施氮水平下,结实率随着施氮水平提高而下降。【结论】良丰优339在低氮条件下即可获得良好的群体结构、产量和较高的氮素利用率,其适宜施氮量为90~135 kg/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良丰优339 不同施氮量 产量 群体结构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冬小麦育种早代粒叶比选择指标初探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令琴 卢少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43-47,共5页
以冬小麦不同亲本组合的杂交后代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杂交组合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粒叶比与产量之关系,并依此对小麦高产群体粒叶比的选择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中部叶片叶面积与穗粒数相关显著。旗叶叶面积和倒二叶叶面积与千粒... 以冬小麦不同亲本组合的杂交后代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杂交组合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粒叶比与产量之关系,并依此对小麦高产群体粒叶比的选择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中部叶片叶面积与穗粒数相关显著。旗叶叶面积和倒二叶叶面积与千粒重相关显著。群体粒叶比可以较好地反映库源的协调关系,粒叶比与最大叶面积之积的大小可以相对表示产量的高低。较大的粒叶比具有强源畅流的特点。源、库发展协调,穗粒数较多的高粒叶比组合有利于选出高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杂交群体 粒叶比 选择指标
下载PDF
不同组合杂种小麦群体光合优势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雁鸣 张永丽 肖凯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42,共4页
为明确群体水平上化杀型杂种小麦的光合优势表现特征及其生理机制 ,以 2个化杀型小麦杂种F1及其亲本为材料 ,推广品种冀麦 38号为对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杂种小麦 1F1和 2F1的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都表现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 1F... 为明确群体水平上化杀型杂种小麦的光合优势表现特征及其生理机制 ,以 2个化杀型小麦杂种F1及其亲本为材料 ,推广品种冀麦 38号为对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供试杂种小麦 1F1和 2F1的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都表现平均优势和超标优势。 1F1起因于其LAI和光合势优势较大 ,2F1则是由于净同化率优势较大。 1F1和 2F1的子粒产量都高于亲本和对照 ,与亲本相比 ,1F1和 2F1的产量优势是由产量构成三因素综合提高所致 ,与ck相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 小麦 群体优势 光合特点 产量
下载PDF
杂交中稻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蒋之埙 黄仲青 +2 位作者 李奕松 罗志祥 施伏芝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9-182,共4页
以杂交水稻组合 80优 1 2 1 (中粳 )和协优 5 7(中籼 )为材料 ,进行栽插密度试验 ,以培育数量和质量不同的群体 ,研究群体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等群体数量性状之间和分蘖穗率、茎蘖成穗率等群体质量性... 以杂交水稻组合 80优 1 2 1 (中粳 )和协优 5 7(中籼 )为材料 ,进行栽插密度试验 ,以培育数量和质量不同的群体 ,研究群体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基本苗数、最高茎蘖数等群体数量性状之间和分蘖穗率、茎蘖成穗率等群体质量性状之间都呈正相关。群体数量与质量性状之间呈负相关 ,其中基本苗数与分蘖穗率、最高茎蘖数与茎蘖成穗率、总颖花数与结实率、有效穗数与平均穗谷重 4对性状间相互关系最密切。在试验条件下 ,有效穗数、平均穗谷重、总颖花数和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 ,因此高产栽培需在适宜穗数和总颖花数的前提下提高结实率和平均穗谷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 栽培 作物群体
下载PDF
香水柠檬×白花柠檬群体子代表型及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葛聪聪 王亚娜 +3 位作者 李鸾翔 张艺琴 袁小迈 黄桂香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9-183,共15页
【目的】利用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和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tart codon targeted polymorphism,SCoT)标记和表型性状分析探究香水柠檬×白花柠檬群体子代遗传多样性,为后续柠檬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数量性... 【目的】利用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和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tart codon targeted polymorphism,SCoT)标记和表型性状分析探究香水柠檬×白花柠檬群体子代遗传多样性,为后续柠檬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及遗传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对香水柠檬×白花柠檬群体子代的叶、花和果等15个表型性状进行观测描述,并结合SSR和SCoT标记,通过遗传多样性参数、相关性分析和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香水柠檬×白花柠檬群体子代表型性状遗传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9.76%~45.37%,其中单果质量变异系数最大;叶形指数、果形指数、单果质量等13个性状在杂种后代中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点,各性状中均存在一定比例超亲个体;嫩叶色和花色性状分离广泛;叶、花和果实之间存在多对性状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20对SSR标记扩增出57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性为100%;11个SCoT标记共检测到49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性位点35个,占71.43%。基于SSR和SCoT标记得到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460 9和0.158 3,这2个标记在杂种群体间的Nei’s遗传距离均值分别为0.247 7和0.176 2;聚类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小于0.1时,2个标记均表现出较少杂种后代与亲本聚为一组,单株间变异丰富;Mantel检验显示,SSR和SCoT标记在杂种群体的遗传距离相关性不显著(r=0.302 1,p=1.000)。【结论】香水柠檬×白花柠檬群体子代表型性状分离广泛,杂种群体内存在一定的基因重组,遗传多样性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 杂种群体 SSR SCoT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水稻“混血杂交”群体揭示遗传互作奥秘
20
作者 王淏 钦鹏 李仕贵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9-532,共4页
基因互作与表型的内在关系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大部分表型受多基因协同控制,除加性效应外还存在显性和上位性等复杂遗传效应。最近一项研究构建了包含18421个永久株系的水稻“混血杂交”群体,成功鉴定到控制16个农艺性状的96个高... 基因互作与表型的内在关系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大部分表型受多基因协同控制,除加性效应外还存在显性和上位性等复杂遗传效应。最近一项研究构建了包含18421个永久株系的水稻“混血杂交”群体,成功鉴定到控制16个农艺性状的96个高置信候选基因,通过分析基因间上位性效应,构建了包含19个枢纽基因的遗传互作网络,揭示出基因间潜在的互作效应,发现170个“掩蔽”型上位互作对。该工作建立了作物遗传学研究的新范式,且为水稻(Oryzasativa)遗传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和材料资源,极大地加速了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挖掘,推动了数量性状基因遗传互作的功能解析,为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血杂交”群体 数量性状 遗传多效性 上位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