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虎头梁遗址尖状器功能的微痕研究
被引量:
7
1
作者
张晓凌
高星
+2 位作者
沈辰
陈福友
王春雪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7-354,共18页
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距今1万年左右,出土的石制品加工精致、器型稳定。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尖状器进行功能研究,通过微痕分析探讨其使用方式,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探讨器物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亚类型共52件标本...
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距今1万年左右,出土的石制品加工精致、器型稳定。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尖状器进行功能研究,通过微痕分析探讨其使用方式,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探讨器物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亚类型共52件标本的研究表明,虎头梁尖状器具有专业分工,并被装柄使用。这种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末期虎头梁人群通过提高工具的效能来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头梁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尖状器
微痕分析
功能分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北阳原马鞍山遗址1997-1998年发掘基本材料与初步认识
2
作者
冯玥
梅惠杰
+2 位作者
谢飞
孙秀丽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是虎头梁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1998年发掘获得多层古人类活动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编号标本3549件,遗迹包括十余处火塘和一个可能为储藏坑的遗迹。^(14)C测年的贝叶斯模型显...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是虎头梁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1998年发掘获得多层古人类活动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编号标本3549件,遗迹包括十余处火塘和一个可能为储藏坑的遗迹。^(14)C测年的贝叶斯模型显示,遗址校正后的年代大致距今1.7-1.5万年。石制品以火山角砾岩为主要原料,以楔形细石核技法为主要特征,石器类型多样;动物化石数量较少,主要为羊、马、牛等大中型偶蹄动物,还有少量鸵鸟蛋皮串珠和1件骨锥。这些发现为认识泥河湾盆地与东北亚地区在更新世末期的人群交流与文化互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是探讨华北北部地区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历史过程的关键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山遗址
细石核
虎头梁遗址
东北亚
旧石器-新石器过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阳原石核的动态类型学研究及其工艺思想分析
被引量:
32
3
作者
盖培
《人类学学报》
1984年第3期244-252,共9页
本文从动态类型学角度把阳原石核的工艺程序划分为四道工序和两个亚类型,论证了这种石核发生形态变化的机制。在工艺特征上,阳原石核与日本北海道的(山上下)下型细石核相当,从而证明两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曾有共同的工艺思想。
关键词
虎头梁遗址
阳原石核
细石核的动态类型学
工艺思想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
4
4
作者
姜重昕
沈中山
+2 位作者
秦华峰
王建
邓成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0-1333,共14页
泥河湾盆地在第四纪环境变化和古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虎头梁剖面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泥河湾盆地逐渐消亡的过程。本文对虎头梁天然露头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剖面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假单畴(PSD...
泥河湾盆地在第四纪环境变化和古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虎头梁剖面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泥河湾盆地逐渐消亡的过程。本文对虎头梁天然露头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剖面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假单畴(PSD)的磁铁矿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赤铁矿,磁组构类型为正常沉积磁组构。根据虎头梁剖面沉积相的划分和磁组构参数特征,将泥河湾盆地中-晚更新世晚期的演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下部为第Ⅰ阶段(60~53m),中部为第Ⅱ阶段(53~12m),上部为第Ⅲ阶段(12~0m),包含3个完整湖侵旋回,每个旋回由下部灰黄色粗粒三角洲相到中部黄灰色滨湖相再到顶部灰绿色细粒湖相组成,相应的磁组构参数值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中部第Ⅱ阶段推断由气候因素主导,上部第Ⅲ阶段可能主要由构造驱动,长期稳定的优势古水流方向以NW向为主,而东坡遗址时期的古人类可能生活在湖侵阶段的相对短期湖退的滨岸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虎头梁剖面
东坡遗址
岩石磁学
磁组构
原文传递
虎头梁遗址遗存的空间分布与河谷风向
5
作者
张超
崔天兴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51,共8页
火塘的发明和控制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事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逐渐形成了多火塘的空间利用模式。这种趋于定居的空间模式得到了多层次的理论阐释,但对其环境成因尤其是与河谷风向的关系缺乏关注。虎头梁遗址空间利...
火塘的发明和控制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事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逐渐形成了多火塘的空间利用模式。这种趋于定居的空间模式得到了多层次的理论阐释,但对其环境成因尤其是与河谷风向的关系缺乏关注。虎头梁遗址空间利用模式受河流流向、河谷风向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还反映了旧新石器过渡阶段原始人群的空间和生计资源的强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虎头梁遗址73101地点
多火塘居址结构
空间利用
河谷风
原文传递
题名
虎头梁遗址尖状器功能的微痕研究
被引量:
7
1
作者
张晓凌
高星
沈辰
陈福友
王春雪
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人类演化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出处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7-354,共18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项目(KZCX2-YW-Q1-04)
科技部基础项目(2006CB806400
+3 种基金
2007FY1102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J0630965)
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
Fellowship fromthe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Henry Luce Foundation和Royal Ontario Museum Research Grant
文摘
虎头梁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距今1万年左右,出土的石制品加工精致、器型稳定。本文选择其中代表性的尖状器进行功能研究,通过微痕分析探讨其使用方式,并结合其形态特征探讨器物类型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5个亚类型共52件标本的研究表明,虎头梁尖状器具有专业分工,并被装柄使用。这种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特征反映了更新世末期虎头梁人群通过提高工具的效能来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
关键词
虎头梁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尖状器
微痕分析
功能分化
Keywords
The
hutouliang
site
Upper
Paleolithic
Point
Use-wear
analysis
Specialization
分类号
K871.1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北阳原马鞍山遗址1997-1998年发掘基本材料与初步认识
2
作者
冯玥
梅惠杰
谢飞
孙秀丽
王幼平
机构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出处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鞍山遗址1997-1998年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22CKG004)
文摘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桑干河北岸二级阶地,是虎头梁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1998年发掘获得多层古人类活动面,石制品和动物化石数以万计,编号标本3549件,遗迹包括十余处火塘和一个可能为储藏坑的遗迹。^(14)C测年的贝叶斯模型显示,遗址校正后的年代大致距今1.7-1.5万年。石制品以火山角砾岩为主要原料,以楔形细石核技法为主要特征,石器类型多样;动物化石数量较少,主要为羊、马、牛等大中型偶蹄动物,还有少量鸵鸟蛋皮串珠和1件骨锥。这些发现为认识泥河湾盆地与东北亚地区在更新世末期的人群交流与文化互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是探讨华北北部地区旧石器-新石器过渡阶段历史过程的关键材料。
关键词
马鞍山遗址
细石核
虎头梁遗址
东北亚
旧石器-新石器过渡
Keywords
Ma’anshan
site
Microblade
core
hutouliang
site
Northeast
Asian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Transition
分类号
K871.1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阳原石核的动态类型学研究及其工艺思想分析
被引量:
32
3
作者
盖培
机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出处
《人类学学报》
1984年第3期244-252,共9页
文摘
本文从动态类型学角度把阳原石核的工艺程序划分为四道工序和两个亚类型,论证了这种石核发生形态变化的机制。在工艺特征上,阳原石核与日本北海道的(山上下)下型细石核相当,从而证明两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曾有共同的工艺思想。
关键词
虎头梁遗址
阳原石核
细石核的动态类型学
工艺思想分析
Keywords
hutouliang
Upper
Paleolithic
site
Yangyuan
core
Dynamic
typology
of
micro-core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
ideas
分类号
Q [生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
4
4
作者
姜重昕
沈中山
秦华峰
王建
邓成龙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古地磁与年代学实验室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0-1333,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690112、41621004和41474043)和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批准号:2014FY110300)共同资助
文摘
泥河湾盆地在第四纪环境变化和古人类演化研究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虎头梁剖面记录了中更新世以来泥河湾盆地逐渐消亡的过程。本文对虎头梁天然露头剖面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剖面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假单畴(PSD)的磁铁矿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赤铁矿,磁组构类型为正常沉积磁组构。根据虎头梁剖面沉积相的划分和磁组构参数特征,将泥河湾盆地中-晚更新世晚期的演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下部为第Ⅰ阶段(60~53m),中部为第Ⅱ阶段(53~12m),上部为第Ⅲ阶段(12~0m),包含3个完整湖侵旋回,每个旋回由下部灰黄色粗粒三角洲相到中部黄灰色滨湖相再到顶部灰绿色细粒湖相组成,相应的磁组构参数值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中部第Ⅱ阶段推断由气候因素主导,上部第Ⅲ阶段可能主要由构造驱动,长期稳定的优势古水流方向以NW向为主,而东坡遗址时期的古人类可能生活在湖侵阶段的相对短期湖退的滨岸地带。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虎头梁剖面
东坡遗址
岩石磁学
磁组构
Keywords
Nihewan
Basin,
hutouliang
section,
Dongpo
Paleolithic
site
,
rock
magnetism,
magnetic
fabrics
分类号
P318.41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P534.631 [天文地球—地球物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虎头梁遗址遗存的空间分布与河谷风向
5
作者
张超
崔天兴
机构
郑州二七纪念馆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51,共8页
文摘
火塘的发明和控制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事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逐渐形成了多火塘的空间利用模式。这种趋于定居的空间模式得到了多层次的理论阐释,但对其环境成因尤其是与河谷风向的关系缺乏关注。虎头梁遗址空间利用模式受河流流向、河谷风向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还反映了旧新石器过渡阶段原始人群的空间和生计资源的强化利用。
关键词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
虎头梁遗址73101地点
多火塘居址结构
空间利用
河谷风
Keywords
The
process
of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73101
location
of
hutouliang
site
multi-fire
pond
site
structure
spaceutilization
river
valley
wind.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虎头梁遗址尖状器功能的微痕研究
张晓凌
高星
沈辰
陈福友
王春雪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河北阳原马鞍山遗址1997-1998年发掘基本材料与初步认识
冯玥
梅惠杰
谢飞
孙秀丽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阳原石核的动态类型学研究及其工艺思想分析
盖培
《人类学学报》
1984
3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泥河湾盆地虎头梁剖面河湖相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姜重昕
沈中山
秦华峰
王建
邓成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原文传递
5
虎头梁遗址遗存的空间分布与河谷风向
张超
崔天兴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